回覆列表
  • 1 # 一介須翁

    從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學者及歷史學家認為有二個現象必須注意:一個是沒有發現銅器,另一個是沒有發現文字。所以夏朝是否已經發明文字,至今乃是史學懸而未決的問題。

    歷史學家認為二里頭第一、二期應屬龍山文化屬於夏文化,從二里頭遺址岀土的文物,當時的社會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出土有生活用具,有陶鼎、陶罐、白陶鬻、陶豆……等

    關於夏朝,古籍記載的史實不多。但在周初就有人說過:"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尚書·召誥》)。司馬遷作《夏本紀》,所載夏世系十七君十四世,世系分明;並且所列諸王名稱。由於至今考古尚未發現夏朝文字,有質疑夏朝是否存在?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司馬遷作《夏本紀》所載夏世系與數百年後晉人在汲冢所發現的戰國時人所撰《竹書紀年》的記載大相合。所以說,中國的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夏朝(夏代)的存在。

  • 2 # 恆古木斧

    二里頭遺址發掘至今,雖無文字出現或無文字記載,但大家匆略或說被之前的歷史記載所欺騙。從夏到商,那怕是夏本身的皇位繼承,都不是平穩過渡的,而是血惺很濃,甚至是滅絕人性的屠殺,完全是殺光為止,對於文字也同樣,徹底地毀滅,退一步,目前未發現,那也是時間問題。反之,商的文字起源於哪裡?不可能是一天兩天就有的,而是繼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來的。或許有的人會說,商的文字有起源,可那起源又是從哪裡來的?所以,二里頭遺址,夏朝的文字肯定有,一是需要時間去繼續發掘,假以時日,自然會發現;二是人們對夏的文字不認識。所以,現在沒發現,不代表以後就沒有。

  • 3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二里頭為夏文化都市是無疑,只是夏處於那個文化層,還有爭議,二里頭一共有五個文化層,普遍認為一二層是夏文化層,中國的歷史一直就沒有斷過代過,祖先們不停地在原有的基礎上再蓋新房子,在毀壞後又再創新一層一層的這麼壓,就形成多種文化層,這也是找不到夏的主要原因,畢竟太久遠了。不像那些滅絕的民族一層文化找到了!

    二里頭文化實際上分為(夏縣)東下馮和(洛陽)二里頭兩大型別,前者分佈於晉南,後者分佈於豫西,同屬於一個文化的範疇。

    二里頭理論上是沒發現文字,只有幾十例刻畫符號,儘管皂莢樹遺址的那個“車”字刻符和後世甲骨文基本一樣。《最早的中國》良渚發現幾百例刻畫符號。《良渚文化刻畫符號》陶寺硃砂扁壺發現文字兩枚,其中一個“文”子幾乎可以確認。《陶寺發掘報告》

    但是這就不能已經否定這些刻符就不是文字,因為中國的文字很精斂的,有時候一個字代表很多的含義,中國古代的書籍有時十幾個字就能代表一篇文章,可以相當現在的幾千個字,我的名字,蓉就是開花的意思。

    而且商朝的甲骨文已經出現了現在所有文字的特點已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是非常成熟的文字!

    早已不是象形文字那麼簡單了,楔形文字在甲骨文就是嬰兒與成年人的區別。

    一個成熟的文字是不可能馬上開花結果的,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非常非常漫長的過程,所以這些刻符應該是文字。

    在二里頭,

    有巍峨的宮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東牆長300餘米、北牆殘長約250米、西牆和南牆分別殘長100餘米的宮城,總面積10萬餘平方米。

    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

    考古挖掘出井字形大道,大路最寬處達20米,相當於現代公路4車道。在這條路上還發現了雙輪車轍痕,比此前公認為最古老的車轍還早數百年。、

    有城防設施

    二里頭城防設施也很不錯,有防守城樓(望京樓),應該屬於一方軍事重點。

    望京樓,168萬平方米(內城37萬平方米,外城168萬平方米)

    而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鄭州西山仰韶城址就已經有了壕溝,望樓,護門牆的複合防禦設施了!

    社會己經出現分工

    宮城遺址南部發現了近2萬平方米的青銅鑄造作坊,陶窯、坩堝、銅礦石、木炭、陶範等一應俱全。

    有代表王權的龍。

    一件長64.5釐米的綠松石龍形器,這條龍由2000餘片綠松石組成,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

    當時二里頭的上層階級戴著異域的海貝項鍊,駕駛著雙輪車在井字形大道上穿梭,而青銅器作坊火花飛濺,英勇計程車兵手持北方草原式青銅戰斧征戰四方為他們奪地盤,死後埋入高規格的墓穴,陪葬品豐厚。

    “這是一座精心規劃、龐大有序、史無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項中國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源於此。”考古隊長許宏看下夏的時間:

    夏朝的時間範圍按照史料大致是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

    空間範圍大致是河南、山西。

    屬於晚夏

    二里頭,300萬平方米。

    大師姑,51萬平方米。

    蒲城店,5萬平方米。

    中夏(主要指新砦文化)

    公元前1850一公元前1720年的新砦文化對應屬於夏朝時期。

    新砦,100萬平方米(城內70萬平方米,環濠100萬平方米)

    早夏(主要指王灣三期文化)

    早夏在文獻中可以指公元前2100-公元前1850年這一時期,對應該是中原王灣三期文化或者後崗二期文化

    王城崗,50萬平方米(城內34萬平方米,聚落50萬平方米)

    瓦店,100萬平方米(環濠50萬平方米)

    新砦,70萬平方米

    陶寺,430萬平方米(城內280萬平方米,聚落430萬平方米)。

    從文獻上看夏朝是包含了豫西和晉南的。

    陶寺年代為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從年代上約有200年和夏朝重合,而且陶寺一直是中原的超級城市,並持續繁榮著,那怕禹取代堯舜之後遷都,它都應屬於夏朝一部分。

    古城寨,17.6萬平方米。

    看下夏存在的又一證據

    商朝自稱為商,和周唐啟一樣,下面是個口字,意思是方國,說明前面有個他承認的天下共主,這個名字是天下共主封的。

    方國就相當於春秋時的諸侯國!

    而夏不是!

    春秋戰國的是每一個諸侯和都有自己的名稱而不是叫周吳,周秦,周這個天下共主所佔據的地方相當之小,不是因為有史書記錄,是用考古發現的話很難找到周的確定位置。

    所以夏朝應該也就是這個樣子,是個天下共主只佔據某一個小地方,要找到很難,加上文化層,層層覆蓋!總結也一下!

    二里頭發現了那些刻符應該就是早期文字,也就是夏朝的文字。夏朝是肯定有文字的,只是不普及而已,學校是周朝才出現的,也是周讓文化普及開了。

  • 4 # 千千千里馬

    1959年夏,72歲高齡的徐旭生親自奔赴豫西地區,對“夏墟”進行實地調查,踏察了告成、石羊關、閻砦、谷水河、二里頭等重要遺址,寫成《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

    徐旭生先生髮現二里頭以來,二里頭考古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中國考古史上也是也有重大的。

    題主所i問至今發現文字了沒有,我的看法是當然發現了文字,而且,也不是隻發現了一個文字,也不是隻在二里頭一個地方發現了文字。

    例如,2019年10月19日,在二里頭夏都博物館開館儀式上稱:“李維明先生透露在夏代一片卜骨上發現了兩個文字,說明夏代可能是有甲骨文的。”

    李維明先生髮現的這片骨刻文字,就是1991年春,在河南黃寨遺址發掘出土的二里頭文化遺存材料,其中有一件二里頭文化卜骨為牛肩胛骨,殘長23.6釐米,寬6釐米。卜骨上有5個圓形灼痕,其中1個完整,4個殘缺。

    這件卜骨正面有兩個符號,特別是第二個符號和殷墟甲骨文字的筆劃已相差無幾,很可能屬於文字的範疇。

    所以說,考古二里頭的60年間,所謂“夏朝”的文字是不斷被發現的, 但是,儘管如此,我們仍然有一個巨大的理論問題亟待解決,那就是,什麼是“文字”。

    中國考古在距現在7000年的良渚文化都發現了“文字”,何況距離今天4000年的二里頭怎麼會沒有文字?而且,現在二里頭已經發現100 多個“文字”了,只是我們一個也不認識,也沒有發現文獻性質的東西。

    所以,考古學界還沒有完全認定和宣佈,二里頭的這些符號如何確定性質。 目前,學者們基本上認為,二里頭的“文字”只是一些“刻符”還不是文字。

    那麼,我們就奇怪了,古人的這些刻刻畫畫既不是遊戲之作,又不是繪畫之作,那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這只是我們認識上的一個問題而已。

    二里頭發現的這些刻刻畫畫,確確實實就是那個時代的一部分文字。 如果我們認為,我們發現的文字還非常有限的話。

    這就涉及文字發展的問題。我想,說文字是從發展而來的,沒有問題吧?那麼對照甲骨文來看,二里頭的文字確實還很原始,但是,比二里頭更原始的文字,例如賈湖文字,大汶口文字,都普遍存在,為什麼不能說,這就是中國文字呢? 事實上,文字在歷史上是非常不方便和效率很低的一種勞動,所以,文字並不被社會所重視。

    這樣的話,文字就只能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在使用和存在。這種在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情況,我們把它就叫做“小範圍使用文字”時代。

    就像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一樣,這個“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也是人類歷史文字上,必須要經歷的一個發展過程,所以,這個時代保持了漫長的時間。

    到了夏朝,這個“小範圍使用文字”的時代,仍然沒有結束,所以,文字的系統性還不是很完整,文字的表意還非常有限,文字的數量也不是很多。比如說,二里頭的文字,大約也就100 多個。

    即使用今天的眼觀來看,假如你只認識100 來個字,你想想,還會寫出什麼文章來嗎? 可況是4000 年以前,我們的祖先使用的文字,真的沒有任何社會的重要意義,也沒有人去學習,它頂多就是在宗教場合,可能是一種與神溝通的符號,所以,也不需要任何人懂的。

    我們完全可以說,在夏朝不會有很多人懂文字元號的,這樣,文字就非常缺乏社會溝通和傳播可能。

    假如使用文字的這個人死去了,那麼,這些文字也就自動廢除了。

    但是,在器物上留下的這些遺蹟,無疑是文字的祖先,儘管後人不懂,還是會用這種方法記錄一些事情的,他們就會在陶器等上面刻刻畫畫。 文字也就是這樣一步步流傳和發展起來的。

    我們從逆推原理來說,也是這樣,例如,甲骨文現在統計單字總數,大約是5000以內的樣子,這5000甲骨文,我們今天完全認識的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一,大約還有三分之一是不確定具體內容的,也算是基本認識,但是,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稍弱的字,是我們今天也完全不認識的。 而這些完全不認識的甲骨文,就與夏朝以前的文字比較像,不但是結構,就是外形也是很原始的。

    所以,二里頭是有文字的。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二里頭的刻刻畫畫的符號是文字,我們如何知道是什麼內容呢?

    這個問題就更復雜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與祖先溝通的辦法,只是現在我們的認識還沒有進入到對文字的,發展有合理系統的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美容創業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