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鄂皖小王

    關於父母太強勢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的問題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使小孩會沒有主見、較內向、懦弱

    當有一件事情發生時,父母便會做好決定,然後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父母已經代替孩子做好決定,使孩子只有執行的權利沒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使孩子失去了主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對家長言聽計從,等到真正遇到事情時自己不會處理,並且可能使孩子推卸責任,自己拿不出主意、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

    二、青春期會比較叛逆

    當青春期的來到時,孩子可能會比較叛逆,由於家長比較強勢,所以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而使孩子脾氣變得更加暴躁、張狂,嚴重的話有可能導致孩子有暴力傾向。在青春期可能會與自己的父母為敵,然後會因為一些小事情進行吵架。

    三、孩子思想不自由

    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對孩子的期待值比較高,所以他們會經常對孩子說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做,當遇到比較強勢的父母在孩子對一些父母想法提出質疑時,父母便會說“聽我的就對了,我又不會害你”“不這樣做你會後悔的”,當出現這些口頭禪時孩子們的思想開始變得不那麼的自由了,其實我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思想上我們應該是自由的,除了行為上的自由孩子們更加渴望思想上的自由。

    四、孩子們得不到情感的需求

    可能現在還有一部分家長還在模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在那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匱乏,所以只能模仿古人的教育方式。但是現在已經不屬於那個年代了,屬於資訊時代,資源共享的年代,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合理化教育方法。對於現代的孩子來說,智力開發越來越重要,所以他們需要有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同時他們也需要與自己的父母進行溝通,這樣可以讓他們得到情感的訴求。

  • 2 # 一爸

    母親太強勢孩子易受負面影響 “我兒子最近出現忽悲忽喜的奇怪行為,做什麼事都沒有主見,甚至連自己想吃什麼都沒有個準主意。是不是得了什麼抑鬱症?我該怎麼辦?”週三上午,家住鳳城四路的張女士向本報打來求助熱線。有關專家就此表示,這很有可能是一種抑鬱症,需要長期治療。 專家分析說,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媽媽,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強硬幹練,事業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們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沒有做好,就可能就會遭到母親的責罵,這種“強勢”的情緒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發育。 約束多讓孩子失去自我 每天早上6點半,5歲的齊齊已經在唱英文歌;晚上10點鐘,樂樂練習的鋼琴曲還在不厭其煩地奏響,可生活“充實”的齊齊卻整天鬱鬱寡歡的。“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母親在家庭中一種急於自我實現價值的表現。”兒童心理專家指出,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母親的言行,對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起著相當重要和直接的作用。但如何正確地引領孩子健康成長,卻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母親所欠缺的一種技能。 很多母親把培養子女當成了自我實現的途徑,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養成一名優秀的人才,她們常把自己的價值依附於其子女身上,子女成功是她們的成功,子女失敗是她們的失敗。所以,很多媽媽不得不把這種壓力轉移到其子女身上,把自己的意志無形地強加給孩子, 而孩子則在這種種的約束中變得沒有自我。 過分苛求事與願違 “現實生活中,媽媽強勢的現象很嚴重,後果也很可怕。”兒童心理專家介紹,可以說,嚴厲的媽媽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痴心,只是因為沉緬在對兒女前程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她才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然而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打擊孩子,這樣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從根本上說,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孩子的成長動力,來自心理上不斷做出的自我肯定,過分苛求造成年幼的孩子失去an全感,心理壓力會增大,會有被拋棄的恐慌。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自己再不合媽媽的意,媽媽都要拋棄自己時,向上的動力也會消失,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變得疲沓,任何批評都無法觸動他,變得底氣皆無,碌碌無為。 戀母情結傷害孩子 “我們在臨床發現,很多這樣強勢母親的家庭裡,父親的角色極少被提起,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注入了過多的關愛,孩子意識到生活中只有自己和母親,因此孩子已經6、7歲了甚至更大還和母親同床共眠,甚至在一個被子裡。”我市著名心理學專家高春鴻表示,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基本上是缺失的,可有可無的。父母雖然都愛孩子,但無意中忽略了父親的作用,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失了一個認同的物件。 事實上母親強勢,受其危害的不只是孩子。因為從實際的交談中,我們常常發現母親更離不開孩子,母親會因為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虛而將兒子作為“替代配偶”,作為情感的依託的惟一物件,這同樣也是強勢母親對孩子帶來的心靈上的傷害。 父親作用別被忽視 “要注意的是這個“強勢”的程度,如果是將孩子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方式都強行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我認為這個關係就有些畸形了。”高春鴻坦言,這種決策過程不應忽視父親的作用,只有雙方積極地參與到家庭事務的管理,更多地關心子女的教育問題,夫妻雙方共同商量,才可以避免一方的盲目,做出更理智的選擇。就孩子上培訓班這一事而言,對於子女需不需要上培訓班,上什麼樣的班等決定,都應由家庭成員包括子女共同商議得出。

  • 3 # 玩具熊早教

    一、父母強勢就會打擊孩子的天性

    有一天,我吃完飯帶著6歲小兒子在樓下公園裡散步,由於孩子很調皮到處亂跑,於是我叫他去和滑滑梯那邊拿著玩具的小孩一起玩,過了一會有個看起來很不自信空手的小孩表示要加入我兒子那邊。

    看上去他不是很自願的來詢問,結果我兒子沒說話另一個小孩就表示了拒絕!而且態度很堅決。

    於是那個孩子走了,不一會一箇中年女子走了過來,狠狠拍了一下那個小男孩的背:怎麼了?又垂頭喪氣了?

    孩子趕忙說道:他們不和我玩。語氣裡帶著無奈和哭腔,看起來他不是被第一次拒絕。

    “為什麼你總是不被人喜歡?連找個小朋友玩都做不到!”女子語氣中夾雜著不屑。

    "因為.....他們手中都有玩具我....."小男孩低著頭支支吾吾的說道,但又不敢說完。

    中年女子正要抱怨些什麼,但是我徑直將我的孩子帶到別處散步,很顯然我的孩子也被那個女子的負面能量所影響。

    其實那名女子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她鍛鍊自己的孩子能夠與他人交流和玩耍,但卻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她的行為過於強勢,導致自己的孩子猶猶豫豫、沒有自信,而且別的孩子有玩具,她的孩子卻沒有,於是乎她的孩子被理所應當的“拒絕”!

    其實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信是需要引導而不是這樣強勢的愛!

    二、父母愈強勢,孩子反而越弱勢。

    請一定要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來對待。

    說起尊重,很多爸媽會說,我一直很尊重自己的孩子。

    但是你心情不好時,能好好說話,也會尊重孩子嗎?

    有一句話說,父母對孩子暴跳如雷,不過是因為他軟弱可欺!

    的確,有很多的孩子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父母的出氣筒。

    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踢貓效應”,父親在公司被領導罵了一頓,回家立即找了個藉口把妻子臭罵了一頓,而妻子在教孩子讀書的時候也藉口把孩子罵了一頓,孩子在上廁所的時候,用腳狠狠的把家裡的貓踢飛了,這便是“踢貓效應”。

    於是,貓成了這個“憤怒傳遞鏈條”最尾端的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恰恰最容易成為尾端的這隻貓。

    如果這個孩子長期被父母的壞情緒虐待。會讓他產生同樣的情緒,最後還會影響他性格的形成。

    這樣的環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往往變得懦弱無能並極度缺乏安全感。

    很多時候,我們以“管教孩子”為名,行“發洩”之實,美其名為“對他好”,卻在不同維度傷害了孩子的心靈。

    三、沒有尊重的愛,不是孩子想要的愛。

    假如孩子自己否認自我,哪裡有讓自信生根的土壤呢?

    而在最初的成長時期,父母的信任會讓孩子搭建自信的基礎。不管孩子是捱了批評,還是被人否認。

    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身邊給孩子信任和支援。而不是用那強勢的語氣和態度指責孩子的不足,逼迫孩子去自信勇敢。

    1、用心地陪伴孩子,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

    在孩子心裡,再貴的玩具,再漂亮的衣服,都不及父母的陪伴;再會帶孩子的爺爺奶奶,都比不上爸爸媽媽的陪伴。

    謂陪伴孩子,並不是說時刻守在孩子身邊。真正的陪伴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於用心。

    比如在週末或閒暇時間設立“特別時光”,這個時間裡請用全身心的陪伴孩子。跟孩子一起做一件孩子喜歡的事兒。

    童年時期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

    趁一切還來得及,停下來,慢一點,給孩子一點時間,用心地陪伴他,讓他認同這個家,讓他擁有自信和自我認同。

    2、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性格。

    孩子需要父母尊重他是獨立的個體,而非父母的附庸。孩子的思想、感受、所有物都需要父母的尊重與支援,而非父母強加在其身上。

    尊重他所做的事,在孩子專注一件事情時,不去打擾他,便是一種尊重。

    在呼喚或教導孩子時,口氣緩和、言語溫和,也是一種尊重。

    這些細節點滴的尊重,所帶給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和認同感,深刻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尊重是平等相待的心態及其言行,在家庭中切勿經常以長輩的身份說教孩子,要以引導為主,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與孩子平等地相處。

    孩子犯錯誤或者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需要先耐心地傾聽孩子所想,而不是責罵為先。

    這樣才能讓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父母也才能夠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於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係,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兒童缺乏安全感,從而引起親子關係的疏遠和緊張。

    社會心理學習理論認為:

    青少年會以父母在婚姻中的交往行為作為榜樣,把習得的行為帶入到親子交往或家庭之外的交往中,從而引發親子衝突或同伴衝突。

    兒童時期的親子關係對孩子性格的養成,與人交往的模式,表達愛和感受愛的能力,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4、良好的親子關係也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成為充滿愛與能量的人。

    “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是改變孩子一生的關鍵,這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據,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係。”

    當然,我們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讓他明白規則。讓孩子的行為能更好地融入群體和社會。

    但重點在於管教時的態度、方法。你是帶著憤怒的情緒,還是帶著平和的愛?

    我們常常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聽聽孩子想說的話:

    “父母似乎都很愛我,父母迫不及待地把父母所認為的愛和期待交付我,但實際上,我並不認為這是愛而是一種傷害。”

    在養育孩子的這條路上,請收起強勢的愛,給他們恰當合適的愛。

    其實愛也是可以這樣簡單的。

  • 4 # 太陽底下的日光浴

    母親強勢,

    一般會讓男孩變得膽小,沒有主見,成媽寶男。長大成家後事事自己沒主見,嚴重影響家庭。

    一般會讓女孩變得比母親更加強勢霸道。

    父親強勢:

    一般會影響女兒的婚姻觀,讓女兒在婚後生活中處於弱勢地位。

    一般會讓男孩小時候特別聽話,但長大羽翼漸豐後會特別叛逆,性格會暴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朴槿惠國政壟斷案二審宣判在即,是否會被認定賄賂罪成爭論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