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庭教育分析
-
2 # 小雨滴媽媽
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第一次離開自己熟悉的一以自己為中心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爸爸媽媽的陪同,可以想象孩子要面臨的巨大壓力,行為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退縮,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分離焦慮。除了粘著某位老師外,還有的小朋友會粘著某一個同伴,或者誰也不靠近,獨自在角落裡待著,不參與活動。無論是那種情況都提示小朋友的安全感出現了透支,自然探索行為就會減少。作為父母,肯定特別著急,希望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過的開心。但是,強推是不行的,有時反而起到反作用。也就說孩子適應不良,得負分,我們不一定非得減掉負分,用說教的辦法也好,粗暴的逼迫孩子也好,都不能讓孩子安心的撒開老師的手愉快的參與到活動中去,不再粘老師。相反,我們可以努力的幫助孩子得更多正分,當孩子攢足了足夠的正分,他自己就會好奇的走出去,探索他好奇的世界。那具體怎麼做呢?建議如下:
1.每天早上爸爸或者媽媽一定送孩子上學,不一定送去幼兒園,如果比孩子出門晚可以送到門口,我們自己的心情必需是愉悅的,放鬆的,可以跟孩子說:哎呀,你還沒跟媽媽抱抱呢,我一天都見不到你,我會想你的呀,飛吻一個,貼你的小臉蛋上,貼你的小腦門上!咱們晚上見”,一開始也許他不搭理你,慢慢的,他會跟著說,晚上見,再過一段時間,也許會把他的飛吻貼你臉蛋,腦門,胳膊,肚子,貼個遍,做遊戲一樣的說說笑笑就上學去了。如果出門早,如果和孩子起床的時候不差太多,可以這樣和孩子說“哎呀,我要上班了,一天都見不到寶貝了,我得多想我的寶貝啊,不行,我得多親幾口,我的寶貝晚上見”,雖然孩子半睡半醒,但隱約的也會感到你的愛意。
2.放學回來,也要和孩子抱抱,親親,身體的接觸這種肢體語言相對於言語表達效果更直接,更有力。然後可以和孩子做遊戲,什麼遊戲都行,一般的打鬧遊戲,比如老鷹抓小雞,木頭人,扮小臭出糗等。但是必須能達到讓孩子開懷大笑的結果,每天至少5分鐘。
3.可以試探性的聊聊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也可以給予建議,但是每次給予建議時不要喋喋不休,道理一遍說明白就好,孩子接納你的建議需要勇氣,要尊重孩子自己的節奏。
以上這些需要時間沉澱,只要堅持,孩子終究會好奇的勇敢的走出來,我們努力並靜候著就可以了。
-
3 # 巴小象劉老師
當然了,作為老師不管是真的踢了孩子還是沒有,這個都是不對的,教育方式和態度都是有問題的,建議家長找合適的時機和老師聊聊。
至於怎麼辦,那就需要針對原因去解決。首先父母和老師需要給孩子引導教育,讓他知道幼兒園的小朋友是可以建立朋友關係的,多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交流玩耍,具體的可以在家的時候多帶孩子出去走走,下去樓下,公園都可以,碰到年紀差不多的小朋友鼓勵孩子上去打個招呼。
這樣孩子逐漸地適應和同齡人交流之後,自然在幼兒園裡面也就會放得開一點。
孩子對成年人有依賴心是正常的,不是什麼大問題,很多人小時候都這樣。成年人這個時候不能簡單粗暴的拒絕孩子依賴,孩子把你當成安全感來源,你把他粗暴的推開,那孩子就沒有安全感來源了,短時間內又不能建立其他安全感來源,時間久了容易造成孩子孤僻內向,這個還是需要注意一樣。
有的小娃娃社交能力比較強,在陌生環境下能很快的適應並且找到新朋友,但是有的小孩比較敏感,內向,就不會這麼快,這就需要家長介入適當的鼓勵和幫助。
-
4 # 安行J
作為一個寶媽,看到“老師踢她了”,心像針扎一樣疼。
孩子明顯缺乏安全感,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她只能粘著那個看起來可以讓她依賴的老師,可是這個老師明顯沒有那麼有耐心,以至於踢了她。。。。。。不敢想象,孩子的內心有多麼焦慮,承受著多麼大的壓力。
不知道你是因為“老師不耐煩了”還是因為心疼寶寶。我想說的是,寶寶是第一位的,老師的態度只能說明她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這樣處理。一 找老師瞭解情況,為什麼踢孩子。 二 每天增加親子共處的時間。和孩子建立更加牢固的親子連線,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幫助孩子疏導壓力和不良情緒。三 必要的情況下暫停上學或者轉園。孩子的事情無小事,要從內心真正重視。不要冷處理,更不要逼迫孩子。
-
5 # Annie媽媽育兒
首先這個老師沒有足夠的耐心,說明他還不太懂幼兒心理。
分離焦慮。幼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會產生分離焦慮,首先他要面對一個非常陌生的環境,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
第二,他們遇見的小朋友老師都是陌生人,會產生陌生人焦慮,平時熟悉的家人、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讓他對環境沒有安全感。
第三,孩子在幼兒園跟家裡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樣了。脫離了家裡的生活方式,每天的日程安排等等都不一樣。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
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會求助於其他成人,比如說幼兒園的某個老師,如果老師能夠幫助孩子,那麼孩子就會緩解焦慮。
真實案例這裡介紹一個幼兒園的真實案例。
豆豆進了幼兒園以後,產生了強烈的分離焦慮,跟您的孩子一樣,他總是跟著同一個老師。
他對這個老師非常依賴,只要進入幼兒園,什麼活動都不參加,必須要看到這個老師,就算老師進廁所,他也要跟著一起進去。
慢慢的,他能夠接納老師在裡面上廁所,而他在外面站著。有時候有其他老師要進廁所,他就會阻攔,不同意別的老師進去打擾。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兩三個月,被跟著的老師十分接納和理解孩子的狀況。總是願意去傾聽孩子。判定以後孩子完全熟悉了幼兒園,能夠跟著幼兒園的正常流程開始學習和上課,不需要跟著老師了。但是一旦有什麼問題,孩子都仍然去找這個老師。
是這個老師的愛,軟化了孩子的心,讓孩子接納了新的環境。
應對措施。這種情況說明孩子的安全感的缺失,最好跟老師說明情況,讓老師繼續幫助孩子,否則孩子會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沒有價值,不被人愛,會產生更大的失落感和挫折感。
要麼就在家裡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建議家長更多的關注孩子,傾聽孩子,陪伴孩子。
-
6 # 泡泡育樂園
孩子沒有安全感啊,他才會跟著一個他看起來和藹的老師。不和小朋友玩也很正常的,他還沒有建立起安全感,不熟悉周圍的環境,所以肯定不能放鬆下來和小朋友玩。
說說我自己的孩子吧。她是2歲上的幼兒園,3歲前孩子最需要安全感的建立,但是實在沒有人看孩子,我也要上班,就讓她上了幼兒園。
初去的幾天還好,沒哭沒鬧,她啥都不明白啊。過了幾天,她就開始哭了,她就是老師說的反應慢的那種,別人都適應了她才開始。
每天我閨女就是跟著生活老師,那個老師歲數大些,大概40多歲,長的挺好看挺和氣的樣子。老師走到哪她跟到哪,還老是拉著老師的衣角。還好,老師們都能夠理解孩子,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孩子們情緒不穩定,只要孩子喜歡,老師都儘量配合。所以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閨女都是生活老師的跟屁蟲,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就跟著老師,午睡的時候也要跟著這個老師。
那段時間過去了,現在想來對於本身敏感,需要安全感更多的孩子,確實不適合早送幼兒園,大些知道點事情了就好得多。
建議這位媽媽可以和老師多溝通,贏得老師的理解。幼教老師都是學過兒童心理學的,這樣的行為是能夠理解的。
媽媽也要多開導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關愛,每天放學保證媽媽能去接,然後給孩子擁抱,讓孩子體會到媽媽的愛,知道媽媽每天都會接他並且會愛他。
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調整,讓孩子在能夠接受的情況下,適當改善自身的不足,可以更有利於他們在社會中生存。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接觸陌生人,和其他小朋友遊戲。家長可以參與更多的社群活動,前提是要適合孩子且有至少一方家長參與。
-
7 # 教育秀秀看
其實我們每一個父母都會擔心孩子不能夠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感到焦慮,我能體會到提出這個問題的家長內心的感受,這其實也是很多剛剛把孩子送入幼兒園的媽媽們都有的焦慮。那孩子有以上的表現,他其實是有兩個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依戀關係的轉移。依戀關係的轉移,是因為孩子從家庭過渡到了幼兒園,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接觸的老師也是一個陌生的人。但是由於他要全天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裡待著,這樣他會依戀某一位老師。因為這位老師能夠給他提供安全感,所以他會出現依賴老師的現象。其實每一個孩子進入新的環境,都需要一個時間去適應。而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給他足夠的信心,相信我們的孩子,能夠透過時間來去驗證,他其實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的。
第二方面,是安全感的缺失。寶Bora到幼兒園,從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環境,分離焦慮還沒有得到緩解,害怕的情緒沒有得到宣洩。所以他就會一直的尋找安全感,這個老師給寶寶的感覺剛好是她需要的安全感。那寶寶的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形影不離,也就是這個老師做什麼,他都要跟著去老師,不能離開他的視線,一旦離開了她,寶寶就會認為不安全了。他會重新的恐懼害怕,然後就會用哭鬧的形式去表現出來。作為家長來說,我們心裡要明白,您的孩子要適應新的環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我不是一直粘著一位老師,他需要跟小朋友之間進行互動,跟其他老師進行互動。那老師要去做什麼的時候,告訴孩子就可以了,我們要理解老師的工作。同時跟老師取得一個有效的溝通,希望老師有更多的耐心去對待我們的孩子。所以,即便是孩子哭了,我們要允許孩子哭一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哭鬧。我們要知道她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和不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導致的。過了一個階段,當寶寶分離焦慮的情緒宣洩完了,又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時寶寶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他就能很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
總結來說,這是一個關於孩子剛剛入幼兒園的適應的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孩子在入園之前,代養人比較單一,也就是說,媽媽一個人把她帶到了三歲,另外就是如果他是剖腹產的話,那麼這樣的孩子入園適應的長度,就會比順產和平時帶養人比較多的孩子適應的長度更長一些。所以我們家長一定要允許孩子去哭,用哭的方式把他不適應的情緒和狀態哭出來,把他的情緒表達出來,不要認為孩子哭是受委屈,事實上,他只是不想離開家,並不代表他不能適應幼兒園。需要做的就是,第一點,一定要相信,我的孩子可以適應幼兒園。第二點,堅持早上送去,下午接回來。第三點,允許孩子用哭鬧的方式表達情緒和自己的內心感受。哭鬧並不是他不能適應幼兒園,是他不想離開家。但是我們要相信一點,時間會讓孩子慢慢的學會適應。幼兒園的老師也會慢慢地引導孩子去參與到同齡孩子的互動當中來,參與到日常生活裡面去。所以,只要我們相信孩子,他一定能夠儘快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的。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我的寶寶三歲,上幼兒園一個月了,每天只跟著老師,不和小朋友一起。午睡也要老師陪才睡,這幾天老師忙他就沒睡午覺,一直跟著老師,昨天孩子說老師踢他了,因為老師不讓他再跟著,這個問題該怎樣解決啊?
回覆列表
孩子只跟著老師,不和小朋友玩,首先應該知道原因:如果是依賴性強,在家也只是跟著父母,不和小朋友玩,就應該先在家裡得到鍛鍊,比如邀請一些同齡小朋友來家裡一起玩……如果是因為沒有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家長也可以在休息時間多與其他家長聯絡或相約一起活動,讓孩子與同幼兒園的小朋友多接觸,熟悉了自然就願意一起玩了。小孩子也需要理解,對一些事的接受可能會需要一個過程,不知我分析得是不是你孩子的情況。無論什麼情況,先要找到原因,解決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問題會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