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村小王達人
-
2 # er鹽哥來了
情商高的人發脾氣,你可能也發現不了,人家發過脾氣。
一般情商高的人,都會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會發脾氣,但是他發脾氣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對方難堪,而是讓對方明白自己的目的,發脾氣是獲得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情商高的人一般很少發脾氣或者沒有脾氣,這是很多人對情商高的人的看法。
情商高的人,一般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他覺得不值得的事情上,比如面對一些無關緊要的人,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一般不願意發脾氣,至多給個眼神,微微一笑,便不作迴應了。
如果這件事情或者人,超出了他的容忍底線。他也不是個罵罵咧咧的人,他只是會提醒你,面容表情沒有多少波動。一切都看起來那麼平常,他的語言不會讓人覺得惡意,比如這件事情我不想考慮,比如你以後可以不用說這種話,比如你應該提早幾天準備。讓對方明白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就是他的目的,不是隻有面目猙獰,惡言指責才會是發脾氣的方式。
情商高的人,對情緒的掌握運用非常得道。你以為他發了脾氣,其實他可能一點都不生氣,他只是要掌控全域性,獲得他想要的結果。舉一個例子,有次我把鄰居的小孩子揍了,事後,鄰居小孩被他媽帶著過來,找我家要說法。我媽見狀,對我破口大罵,各種髒話出口成章,還拿起一個掃帚作勢要打我。鄰居媽媽見了這種場合,走了。等她走了以後,我媽和我說,不裝出來對你惡狠一點,人家等下在這裡胡攪蠻纏。我媽發脾氣完全是裝的,只是想減去一些麻煩。情商高的人,發脾氣不會有我媽這樣粗暴,但是都是為了透過發脾氣達到目的。發脾氣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方式。他們不是為了表達我很生氣而去發脾氣,這樣對於他們而言一點意義都沒有,他們要的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總結一下就是,情商高的人,小事不發脾氣,大事發脾氣你也看不出來,一般都會搞得大家開心。很多時候你以為他在發脾氣,那可能是裝的。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曾被視作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學家,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更是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之一,在美國和加拿大,被公認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之一。
憤怒,是一種人皆有之的情緒,它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會出現,在很多時候,當我們發洩了憤怒之後又會懊悔。那麼,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較為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並且避免我們被憤怒情緒所控制呢?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回答,「有」。在 20 世紀 50 年代,他初創了一個行為療法,叫作「理性行為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這個療法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埃利斯認為,遵照理性行為情緒療法的步驟來做,焦慮、憤怒這些情緒都會得到紓解。埃利斯透過《控制憤怒》一書,向讀者闡述瞭如何明智選擇其他反應方式,來遏制讓自我挫敗的憤怒反應。
接下來我的解讀將分為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憤怒的危害,以及有關控制憤怒的誤區。 第二個要點:理性情緒療法的概念,如何識別過程中的非理性信念。 第三個要點:我將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及改善憤怒的小技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憤怒的危害,也就是它到底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
研究表明,我們最容易發洩憤怒的物件往往是熟悉的人,比如父母、伴侶、同事、朋友、孩子。有的人對外彬彬有禮,回到家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暴躁無比,一旦出現紛爭,也從不妥協,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家庭的破裂。不僅如此,憤怒還會引發攻擊行為,比如新聞中經常看到的激情殺人,或者是路怒症,司機心情暴躁,導致產生一些摩擦,激發矛盾或釀成悲劇。對身體健康而言,憤怒也並無益處,長期研究發現,憤怒與心臟病有諸多的關聯,想一下,每當我們情緒激動,憤怒的時候都會出現心跳加快、氣血上湧、肌肉緊張等軀體表現,雖然從生物學來說,憤怒有助於我們勇敢對抗「敵人」,但是我們現在處於文明社會,不停地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啟動憤怒系統,就像是開車時拉著手剎猛踩油門一般,長此以往,會對身體機能,比如心臟、心血管造成嚴重損害。
除去上述那些可見的後果,憤怒帶來的還有精神上的損害。想一下,我們在憤怒的時候,在埋怨他人的同時,是不是也會責怪自己,從而產生抑鬱、內疚、窘迫的情緒,甚至失控,嚴重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正因為憤怒的情緒有這麼多不利的影響,所以市面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課程。但其實在應對憤怒情緒時,也存在諸多錯誤的方式。埃利斯博士就指出了應對憤怒情緒的五大誤區。
首當其衝,就是透過發洩來減輕憤怒。最初的心理學理論,比如弗洛伊德的情緒液壓理論認為,如果我們過度積攢憤怒,會聚集過多的負面能量,如果沒釋放,就會造成疾病。這個觀點有兩個錯誤,即發洩憤怒會讓我們消氣,以及表達憤怒可以減輕憤怒對健康的影響。在幾十年的心理學研究過程中,有一個較為公認的結論,就是不管是在言語還是行動上發洩憤怒,都只會導致更多的暴力。
第二個誤區,則是在憤怒時採取暫停策略,也就是去迴避或遠離那些讓我們憤怒的源頭。暫停策略在一定情況下的確有助於頭腦冷靜,但迴避會導致無法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令憤怒的源頭滯留在那兒,甚至惡化。另外,這種迴避也不利於我們進行情緒管理,使得我們產生一種逃避困難的習慣,不利於長期發展。
第三個誤區,就是有的人認為,化悲憤為力量,憤怒的情緒能幫助我們戰勝逆境。但事實上,憤怒情緒往往會阻礙我們實現目標。道理很簡單,在憤怒情緒下能完成的事情,在理智情緒下會完成得更好。
第四個誤區,則是一些心理健康專家灌輸的錯誤信念,他們建議洞察過去可以減輕憤怒。這導致有的人認為,自己的憤怒肯定與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有關。想要弄清楚童年創傷,幾年的治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並不能減輕憤怒。作者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假設我們想提高自己的網球技術,請了一個教練,在幾次課程後,教練發現我們的握拍方式不對,那他是應該花幾個月時間弄清楚,是不是你童年的經歷導致你握拍錯誤,還是直接指導你改變呢?答案顯而易見,當我們憤怒時,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不是研究為什麼會形成憤怒。
最後一個誤區,就是大家總會真正情商高的人一般做事情都是比較成熟穩重的,情商高的人發脾氣一定不會馬上表現出來。
所謂情商高,就是對自己情緒的把控能力很強,對他人的感情變化也很敏感,能夠很容易洞察出他人的情緒變化,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化。但是情商高的人也並非無敵,他們也有很生氣的時候,但是往往一般的事情惹生氣了一定不會馬上發作出來,而是找到合適的機會發洩或者傾訴或者自己消化。
情商高的人往往處理事務很是冷靜,因為他們比較穩重和成熟,當負面情緒出現時,他們可以清晰的辨別出自己情緒出現的狀況,然後根據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判斷自己是否應該發脾氣。可能看起來好複雜,但是對於高情商的人來說,這都是一瞬間決定的事情,是他們本身帶有性質。
但是情商再高也有失控的時候,如果高出承受範圍,那麼就和情商高低沒有太大關係了,該暴躁還是會暴躁。
回覆列表
作者阿爾伯特·埃利斯曾被視作超越弗洛伊德的著名心理學家,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更是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之一,在美國和加拿大,被公認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之一。
憤怒,是一種人皆有之的情緒,它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會出現,在很多時候,當我們發洩了憤怒之後又會懊悔。那麼,有沒有什麼方式,能夠較為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並且避免我們被憤怒情緒所控制呢?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對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回答,「有」。在 20 世紀 50 年代,他初創了一個行為療法,叫作「理性行為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這個療法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埃利斯認為,遵照理性行為情緒療法的步驟來做,焦慮、憤怒這些情緒都會得到紓解。埃利斯透過《控制憤怒》一書,向讀者闡述瞭如何明智選擇其他反應方式,來遏制讓自我挫敗的憤怒反應。
接下來我的解讀將分為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憤怒的危害,以及有關控制憤怒的誤區。 第二個要點:理性情緒療法的概念,如何識別過程中的非理性信念。 第三個要點:我將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及改善憤怒的小技巧。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憤怒的危害,也就是它到底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
研究表明,我們最容易發洩憤怒的物件往往是熟悉的人,比如父母、伴侶、同事、朋友、孩子。有的人對外彬彬有禮,回到家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暴躁無比,一旦出現紛爭,也從不妥協,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家庭的破裂。不僅如此,憤怒還會引發攻擊行為,比如新聞中經常看到的激情殺人,或者是路怒症,司機心情暴躁,導致產生一些摩擦,激發矛盾或釀成悲劇。對身體健康而言,憤怒也並無益處,長期研究發現,憤怒與心臟病有諸多的關聯,想一下,每當我們情緒激動,憤怒的時候都會出現心跳加快、氣血上湧、肌肉緊張等軀體表現,雖然從生物學來說,憤怒有助於我們勇敢對抗「敵人」,但是我們現在處於文明社會,不停地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啟動憤怒系統,就像是開車時拉著手剎猛踩油門一般,長此以往,會對身體機能,比如心臟、心血管造成嚴重損害。
除去上述那些可見的後果,憤怒帶來的還有精神上的損害。想一下,我們在憤怒的時候,在埋怨他人的同時,是不是也會責怪自己,從而產生抑鬱、內疚、窘迫的情緒,甚至失控,嚴重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正因為憤怒的情緒有這麼多不利的影響,所以市面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課程。但其實在應對憤怒情緒時,也存在諸多錯誤的方式。埃利斯博士就指出了應對憤怒情緒的五大誤區。
首當其衝,就是透過發洩來減輕憤怒。最初的心理學理論,比如弗洛伊德的情緒液壓理論認為,如果我們過度積攢憤怒,會聚集過多的負面能量,如果沒釋放,就會造成疾病。這個觀點有兩個錯誤,即發洩憤怒會讓我們消氣,以及表達憤怒可以減輕憤怒對健康的影響。在幾十年的心理學研究過程中,有一個較為公認的結論,就是不管是在言語還是行動上發洩憤怒,都只會導致更多的暴力。
第二個誤區,則是在憤怒時採取暫停策略,也就是去迴避或遠離那些讓我們憤怒的源頭。暫停策略在一定情況下的確有助於頭腦冷靜,但迴避會導致無法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令憤怒的源頭滯留在那兒,甚至惡化。另外,這種迴避也不利於我們進行情緒管理,使得我們產生一種逃避困難的習慣,不利於長期發展。
第三個誤區,就是有的人認為,化悲憤為力量,憤怒的情緒能幫助我們戰勝逆境。但事實上,憤怒情緒往往會阻礙我們實現目標。道理很簡單,在憤怒情緒下能完成的事情,在理智情緒下會完成得更好。
第四個誤區,則是一些心理健康專家灌輸的錯誤信念,他們建議洞察過去可以減輕憤怒。這導致有的人認為,自己的憤怒肯定與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有關。想要弄清楚童年創傷,幾年的治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並不能減輕憤怒。作者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假設我們想提高自己的網球技術,請了一個教練,在幾次課程後,教練發現我們的握拍方式不對,那他是應該花幾個月時間弄清楚,是不是你童年的經歷導致你握拍錯誤,還是直接指導你改變呢?答案顯而易見,當我們憤怒時,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不是研究為什麼會形成憤怒。
最後一個誤區,就是大家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