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鹹齋
-
2 # 李神奇123
首先分清孔子和老子是一個什麼人?老子是商代的名叫李耳;孔子是周代。這兩個都是歷史人物,兩三千多年無話分清是不是哲學家。
-
3 # 舞酒綠林
老子和孔子都很偉大,雖然孔子問師於老子但他們兩人屬於不同學派,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都是哲學家。
-
4 # 崑崙139100429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奠基者,其道法自然和陰陽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雖抽象,但卻充滿著辯證法。它看到了事物(人和自然)發展的規律是對立統一的,是發展變化的.前進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其重點強調‘不易’.‘中和’.‘平靜’.‘不偏不倚’等,其將事物始終看成不變的.平靜中和的。而更進一步主張‘克己復禮’就是這一理論的指導和運用,正因看不到變化.前進.所以才向後看.復舊.固化。因此,老子對其主張也持批評態度。至於孔學中的‘三綱五常’強調的人性.人倫關係仍屬其理論體系。但其中有某些可取的‘精華’,如仁.義.忠.孝等可與時代結合的部分……。當然,此非本題討論的問題。總之,哲學是揭示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學問,。老子哲學能解釋自然也能解釋社會,具有普遍意義;孔子偏於社會認知和社會倫禮,具有片面性和嚴重的時代侷限。所以老子應是中國古典哲家的代表!
-
5 # 香漫寶居
老子更勝一籌,老子的哲學更圓滿。他直指人的真心本性,所以才說出,無為而治。上善若水的話。老子的學說,是讓人迴歸到大圓滿。就是佛家說的,妙有真心。真正的,隨順大自然之作而做,那麼,就可以達到,不治而治的社會安定。而教育,是人偏離了本性之後的,一種對習性的約束。這種約束的手段,效果不見得好。有的人,為了達到私慾,會想方設法,擺脫這種約束,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老子看來,治標不治本。如老子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就是說,問題不能得到,全面的化解。要想解決根本問題,那就要從根本下手。迴歸初心,無作無為,一切順應天道自然。天下大同,不治而治。所以,老子是出世聖人,孔子是世間聖人。老子學說比孔子更高。更圓滿。而老子,也是更為精準的哲學家。
-
6 # 美藍之謎
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什麼人對百姓危害最大?官員,大大小小的官員。讓他們心安理得欺壓百姓是誰?孔子,是這位被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夫子。
孔子少年貧困,二十歲立志做官,無命。替魯昭公喂牲口十年,到處打聽為官之道。看不到出頭之日,跑到齊景公處獻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論此時出臺。後輾轉於衛、魯、陳、曹、宋、鄭、蔡、葉等國之間,要麼是無人理睬,要麼被刀兵相向,到六十多歲仍一事無成。隨後做私塾,著書立說。
老子,周天子的占卜管理官,有人不屑地稱之為圖書管理員,無知到極點,周朝占卜的重要性不亞於今天的科學院。因看不起官場的裝模作樣,座下一頭青牛逍遙自在去了。
孔子,一生所忙碌的,是挖空心思迎合準皇上的心思,他的理論體系就是準皇上為宇宙中心,官員是負責起鬨喝彩的,下面的百姓是官員的魚和肉,要聽話,嘴裡念著“禮義仁智信”聽官員和準皇上的話。
老子詩書滿腹、桀驁不馴,做事但憑良心、無愧天地,逍遙自在於大自然之間。Sunny之下,人人平等。天子也好,官員也罷,你是人,老子我也是人。
孔子,七十三歲卒。老子,壽年一百零一歲。
誰是研究庸俗關係的專家?誰是慧眼洞穿千年的哲學家?
是拼了死命巴結皇上做官的偉大?還是誠心誠意告訴我們何為生命根本的偉大?
-
7 # Sj51586581987
中國歷史文化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前475一221年)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春秋末期,出現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孔子晚年辦教育,整理四書、五經文獻和著書立說,讀周易寫爻辭。其哲學的方法論主要是"中庸之道"一一調和折中的色彩較為濃厚;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據考證,老子說巜道德經》成書於公元前三餘年。
從哲學角度來說,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第一次提出了"道"的哲學學說。老子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看成是世界萬物的總根源,並給予系統的哲學論證: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認為"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是無形、無聲、無體的超感知的東西。但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帶有自我矛盾的雙重性和含糊不清的混沌狀態。可是卻概括出"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這在尋找萬物根源方面,表現了理論思維能力的突破和提高。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現出老子自然無為的天道觀。
老子哲學的另一個貢獻是提出了辨證法思想,他認為,無論在社會還是在自然界,都存在著大量的矛盾。"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髙下相傾",而且又相互包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其中又相互轉化:"正常為奇,善復為妖"。事物發展到一定限度就要走到它的反面:"反者道之動",承認"物壯則志"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同時,對前途懷有"將恐滅"之憂,因而強調"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的作用。
老子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提倡"無知無慾"、"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理想國。
老子哲學的二重性的核心:"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被後來不同傾向的哲學家從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到現代二十世紀初,中外學者都以近代的眼光研究道教,早在二三十年代,有法國漢學家亨利.馬伯樂(1883一1945)曾多次來中國,著有《中國宗教.歷史雜考》;1923年,日本人小栁司氣太撰寫《道教概說》;32年完成巜白雲觀志》。華人自己,則有劉師培(1884一1920)撰成《讀道藏記》,四川學者劉鹹炘(1896一1934)撰巜道教徵略》3卷,廣涉道教學術淵源、各時期道派以及經書。1927年,許地山先生《道家思想與道教》寫成。1933年,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撰成巜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1934年,許地山先生巜道教史》成書。此後三年,1937年傳勤家巜中國道教史》成書。可見:當時的對道教、老子這位道教創始人的哲學思想研究,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學者關注。
-
8 # 牛博多
哲學應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隨便講幾句很玄乎的大道理就是哲學了。神學,哲學,科學是人類思想經歷的三個階段,哲學就是過渡階段。聽過這樣一個定義,說哲學就是古希臘一群大號兒童玩弄的一個特殊的邏輯遊戲。它有兩大特點,一個是追究終極,一個是邏輯推理。
孔子一生注重的都是在實用的層面,提出“克己復禮”,周遊列國,但最終都沒有實現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自己的所追究的終極目標沒有實現,由此可以說孔子不是一個地道的哲學家。反觀老子的《道德經》裡對“道”的表述,有一些追究終極的意思,他可以算是半個哲學家吧。
-
9 # 頁線442
老子是真君子,孔子是偽君子。老子的道德經包函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只是漢武帝后,被打入了冷宮,少有人研究和發揚。如:德指事物的本質特徵,道指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論。而孔子盜用老子的道德,又將其內涵篡改成維護統治者利益的規矩。但凡講到道德,人們只知道遵守公共秩序,尊老愛幼之類,把道德變成了工具,道德之本義
-
10 # 水滴紋繡
說道孔子和老子的偉大,但從影響力方面來說,孔子的影響力更大一些,不光因為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還因為孔子的儒家學說屬於出世的學問,老子的學說屬於隱世的學問。直白的說,孔子的儒家學問更加切近百姓生活。
從哲學層面來說,當然老子的大家學說對哲學的貢獻更大。
孔子學說中能算上哲學觀點的,“仁者愛人”算半個,“中庸之道”算一個,也就是說孔子學說裡算得上哲學觀點的就1.5個。
我們在來看看老子的哲學觀點:
“道法自然”算一個
“無為而知”算一個
“柔弱勝剛強”算一個
“大智若愚、大音希聲、大象無心”這些大字輩的加起來也算一個
回覆列表
其實不用對比誰更的問題,要透過他們不同的視角探索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的修齊治平的學問進路,各取所需提升我們的智慧就好。讀到後來會發現他們的核心目標是一致的,只是孔子教他弟子各個環境集體的修齊治平學問,老子從到出發,專門教化侯王治理的方法和學問。
看孔子的東西,還是自六經開始,老子只有道德經,華夏經典,不需要細分,只需要花功夫研究,但必須結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