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有。當時的情況,誰進攻誰吃虧。所以僵持。僵持拼的就是國力了。秦國耗不起,所以用了反間計,趙國也耗不起,所以中了反間計。

  • 2 # 雲墨談歷史

    機會是有的…但不一定能贏,主要在於秦國是壓上了全部家底,動員全國,而趙國實在耗不起了,再耗就有內亂,所以才會換將,也有個原因是去齊國借糧,齊國沒借,說到底戰爭還是拼國力,誰忍不住誰被動。

    我之前有發過一個關於長平之戰的影片~有興趣的可以看下

  • 3 # 花見相容

    長平之戰是在公元前260年趙軍和秦軍在趙國的長平所發生的戰爭。最終趙國戰敗,被殺40萬的降兵。

    在兩國交戰中,秦強趙弱,所以老將廉頗採取防禦的戰略。而趙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丟掉廉頗改用趙括,趙括只會紙上談兵,而且還急於求勝,把廉頗的防禦部署戰略改為主動進攻。

    白起運用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和急於求勝的心理和弱點,佯裝失敗打不過,引誘趙括脫離陣地,採取分割包圍逐個擊破殲滅。最後秦國取得了升級。

    如果說趙國一直用廉頗,並積極防禦,至少不會那麼快被擊潰。那秦國和趙國拼的就是國力了,經濟和糧食。也有可能不戰而退,也有可能趙國的傷亡會小點,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秦國敗了,退回國內。以兩國的實力來說,秦國會略強於趙國,而巴蜀之地經濟糧食充足,且他國自身實力太小,無法支援趙國,都在作壁上觀,不希望自身捲入這場戰爭中,所以,個人認為可能趙國會失敗,損失會小一點,但是不至於被殺40兵。

  • 4 #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長平之戰中趙國的失敗很多人歸咎於趙國換將。認為廉頗如果不被換掉趙國至少能打個平局。真實情況如何呢?

    首先,中國古代的將領大多要麼擅長進攻,要麼擅長防守,即擅長防守又擅長進攻的十分罕見!廉頗年少成名,在五國聯軍進攻齊國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此後基本上主要負責進攻齊國和燕國,攻城略地無數!是一名典型的攻擊性將領。長平之戰打成了防禦戰,廉頗無論如何都不擅長,趙國如果要守住長平,應該換像田單之類善於防守的將領,怎麼都不應該用廉頗。前鋒客串後衛是要出問題的。

    其次,趙國當時可以派出的名將有田單、廉頗,次一級有樂乘、龐煖等人。廉頗擅長進攻,田單擅長防守,趙王派廉頗出戰,目的就是要進攻,速戰速決。如果一開始立足於防禦,就應該派田單和樂乘出馬了。後期換廉頗,如果單純為了防禦應該用田單,再次也可以選擇龐媛、樂乘,可趙王選擇更加具有進攻精神的趙括,這就代表在趙王和趙國上層,長平的大戰略立足於進攻,而不是防禦!趙國不願意打持久戰,要搞速勝!趙武靈王之後,趙奢、廉頗都是攻擊性將領,趙國四處出擊作戰,廉頗之後,趙國再也沒有出現這類將領,後期的李牧最擅長的就是誘敵深入的主動防禦戰術。後來被趙王賜死也和此有關。

    最後,從形勢看,廉頗初到長平一上來就損失了一名裨將茄,丟失空倉嶺天險。緊接著調整部署過程中丟了二障城和光狼城,死了兩個校尉。如果趙軍一開始就打算在長平防禦,廉頗怎麼也不至於輕易的丟掉空倉嶺天險和光狼城這一戰略要地,廉頗一上來多半是按照進攻戰略來部署的,先鋒是裨將茄,誰知一交手先鋒部隊就被秦軍擊潰,部署被打亂,3道防線丟了2道,只能依託丹河勉強防守,去往邯鄲的道路幾乎暴露給了秦軍。後面趙王換趙括是因為,只有馬服君家的人敢於主動進攻,其他的將領基本都是防守型和戰略不符。

    由此可見,長平之戰趙國的戰略就是主動進攻,迅速打敗秦軍,保住長平和上黨,但無論用廉頗還是趙括都是難以完成上述戰略任務的,換不換將根本不重要,趙國必敗。

    那麼趙國為什麼不調整戰略,搞防禦戰呢?誘使秦軍進軍邯鄲,頓兵堅城之下,後發制人呢?我猜想,一是趙國以商業為主,農業落後,缺糧,難以支援長期戰爭。二是,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四處出擊,同齊國、燕國關係緊張,和韓、魏關係也不好,沒有外援。三是,從廉頗和趙奢成功案例可以看出趙華人崇尚進攻,對於防守一直不感冒,面對秦國第一反應不是退讓、示弱,而是主動亮劍,幹過去。結果悲劇了!

  • 5 # 滄海拾遺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假如長平之戰時,趙王一直用廉頗堅守不出的拖延戰術,跟秦國打消耗戰,贏的機會不大,因為趙國無力長期承擔40多萬壯勞力在前線白白消耗糧食,卻不能參與農業耕作,趙王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糧食耗盡之前放手一搏,正如他派趙括取代廉頗那樣;要麼繼續消耗下去,直到趙軍無法得到足夠的補給,軍心大亂,最終不戰自敗。

    發生於公元前260年左右的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直接對決,雙方都賭上了國運。秦軍起傾國之兵,並動用全國力量保障後勤,趙國因是本土作戰,也使用了國內可動用的軍事力量,雙方動用兵力超過百萬,時間長達一年多。在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率領的趙軍對陣秦軍時接連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秦國軍隊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當年六月,趙軍失利,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尉官。在初期試探進攻失利後,廉頗也並不是沒有收穫,他得知了對方的實力強大,果斷後撤至地形更加有利穩固的防線,打算採取拖延戰術,用時間拖垮對手,最後伺機再進攻。應該承認的是,這是國力相對弱的趙國能採取最合理的戰術,也是秦軍最不願意面臨的情形。

    古代戰爭並不單純是雙方將領士兵的較量,更是後勤保障的較量。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集結超過100萬士兵參戰,其中秦軍約60萬人,趙軍45萬人。曠日持久的戰爭對雙方國力特別是後勤保障都是嚴峻的考驗。下面就從糧食供給能力、糧食運輸能力和對外尋求援助等方面展開分析。

    一是秦軍糧食供應能力明顯強於趙國。秦國長期坐擁關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沃土,是糧食耕作的好地方,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軍又攻取巴蜀,將巴蜀之地納入秦國版圖,特別是在郡守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修成之後,灌溉了成都平原的萬畝良田。關中、巴蜀作為秦國的兩大糧倉就此建成。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獎勵耕戰,廢除了井田制,據粗略估計,當時秦國每一個成年男子擁有的耕地為15畝,比山東六國多出一倍。並對耕作有突出貢獻的農戶授爵,鐵質農具也開始在秦國使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耕作產出量。反觀趙國情況就沒那麼樂觀,國土面積特別是良田明顯少於秦國,再加上境內多山地,不適宜農業生產,糧食產量明顯低於秦國。

    二是秦國糧食運輸能力明顯強於趙國。自古以來,糧食運輸都是消耗極大的後勤活動,以秦軍征伐楚國的戰爭為例。據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的專家估算,為了供應遠在江淮地區的60萬秦軍,按照當時的運輸規格,一車25石(約合現在的750公斤),那麼每天就需要2660多輛車來運送糧草等物資。如果運程超過4天,在路上執行的車輛至少在一萬輛以上。但得益於秦國建立的良好後勤運輸體系,雖然秦國軍隊遠在離都城咸陽500公里以外的長平作戰,秦軍的糧食運輸難度並不比趙軍大。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困趙長平,將請粟……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關中相望至長平。舫船載卒,一舫載50人,與3月之糧,下水而浮:裡數雖多,不費馬汗之勞。”意思是,秦國的補給線雖長,但運輸方法靈活,而且糧食還相當充足。長平戰爭期間,秦軍運送物資的船隻從秦國雍城(今陝西鳳翔),透過渭河、黃河、汾河到達河內絳邑(今山西翼城),再從靠近長平的河內絳邑轉運至戰區,運輸時間大大縮短,運輸能力得到很好地保障。反觀趙國就沒有本土作戰想象中的那麼便利。儘管長平距邯鄲直接距離遠比秦國腹地要短,但長平附近太行山山勢嚴峻,運輸難度很大,後勤保障耗時耗力,再加上後勤運輸本身就消耗糧食很多,往往十石糧食運輸送到前線僅剩一兩石,這對趙國長期持久戰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三是趙國在長平之戰時期很難獲得對外援助。這主要體現在借兵和借糧兩個方面。由於畏懼秦軍事後報復本國,魏楚韓燕等國雖有唇亡齒寒之意,但不敢輕易援助趙國。再加上趙王過早打算與秦國議和,使得秦國趁機散佈訊息,使得魏國等國暫時放棄出兵的打算。長平之戰開戰半年後,趙王擔憂戰爭曠日持久,問計於大臣。大臣樓昌建議與秦國議和,虞卿建議向魏國南韓求援。趙王採納樓昌的意見,派使臣向秦國求和,秦國拿議和大做文章,表面有意敷衍麻痺趙國,暗地裡散佈秦趙兩國議和的訊息,使得本有意出兵的魏國暫時放棄出兵的打算。

    在對外借糧的問題上,長平之戰打了一年多,趙國已然缺糧,不得不向產糧多的齊國借糧,但遭到事不關己的齊國拒絕。《戰國策·齊策二》記載說:“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

    總的來看,秦趙長平之戰,對決的不僅僅是雙方將領將士,更是國力之戰和後勤保障能力體系的比拼。由於秦國長期受益於“商鞅變法”的成果,並攻取了巴蜀之地,大大擴充了國力,再加上有一整套完整的後勤保障體系,比趙國更具有持久戰的能力。趙國則處於兩難境地,不打持久戰是找死,打持久戰是等死,趙王最終選擇由趙括統軍主動進攻,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迫於無奈,畢竟後勤能力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只好放手一搏。

  • 6 # 歷史大人物

    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齕帶兵進攻趙國,趙王使廉頗出戰,在此戰中,秦斥兵斬殺趙裨將趙茄,六月,秦又攻取趙二道屏障,斬殺四個都尉,七月,廉頗再次壘壁堅守,秦再次進攻,攻下西邊的壘壁,再次斬殺趙軍兩名都尉。

    趙軍連敗,廉頗於是率軍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堅守不出。對於廉頗的這種做法,趙孝成王很不開心,在他看來,廉頗之所以不出戰,是因為他畏懼秦軍,想龜縮在壁壘中,求得自保。於是,他多次派人責備廉頗,讓他帶兵與秦軍一戰。

    趙孝成王的這一做法,顯得不是那麼成熟。廉頗並不是一開始就龜縮不出的,在此之前,廉頗還是積極出戰的,最後,之所以選擇堅守,因為透過與秦軍交手,他發現趙軍並不是秦軍的對手。按照他的戰略規劃:秦軍遠道而來,後方軍需必然不能持久,只要將長平堅守,少則一個月,多則三個月,秦軍自然會自行潰去。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堅守,竟然堅守了長達三年之久。

    當一場對峙持續長達三年之久時,拼的就不是誰計程車兵戰鬥力強了,拼的是這雙方士兵背後國家的綜合實力。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推行耕戰,將耕地之功與軍功等同,大大提升了百姓的積極性。況且,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滅掉巴蜀兩國,又得沃野千里。而趙國國土在北方,大部分都是山地草原,雖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增強了趙國國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胡服騎射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軍事改革,並不是一場農業革命,因此,雖然趙國軍事力量大大增強,但綜合國力還是不如秦國。

    其次,胡服騎射增強的是趙國的騎兵。在北方草原,與匈奴作戰時,趙國騎兵無人能敵,但在上黨,在長平,這裡不是一馬平川的草原,而是高低起伏的山地,而山地戰乃是秦軍的強項,故在一開始與秦軍交戰,廉頗就敗下兩陣。

    這三年對峙所需的前線軍需供給已經將趙國壓的喘不過氣了。

    此時趙國總人口大約三百萬,按男女對半計算,一百五十萬趙國男性人口中,除去老弱病殘,青壯年人口大約在六七十萬左右,而此時在長平作戰的趙軍足有二十五萬人之多,這意味著,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趙國青壯年在這三年都沒有從事農業生產,並且這二十五萬人的供養完全依賴於後方。這對農業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在巨大的經濟負擔下,撤下廉頗實在是無奈之舉。至於如果堅持用廉頗會不會抵抗秦國,那就得看秦趙兩國誰先撐不住了!

    但如若只是單拼國力,趙國真的能拼的過秦國嗎?

  • 7 # 坐看雲起時137136968

    有,絕對有也。秦軍勞師遠征,後勤壓力巨大,時間太長,最先崩潰的肯定是秦國。正因為此,秦才派間諜去趙國邯鄲散佈謠言,說廉頗懼怕秦軍,不敢出戰,秦軍最怕將軍趙括云云,同時趙國國君也想早日結束戰事,於是就派趙括換下老將廉頗,導致長平之戰慘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年NBA選秀前3位的實力真有那麼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