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ello心理
-
2 # 李同歸
在國外讀書,該怎麼擺脫孤獨感?
時值大多數留學生們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開啟自己的留學生涯之際,回答這個問題,真的很有些現實的指導意義。
出國留學人員為何心理問題突出?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出國留學人員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之一。而隨著出國留學人員的增加,尤其是2017年出國留學人員首次超過60萬,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但近年來出國留學人員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而且因為心理問題而導致的極端事件時有發生。
其實,留外學生出現問題早就有報道。早在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在校園中射殺數人的“盧剛事件”,在當時曾震驚中美兩國,也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弊端的討論。但在國內的媒介沒有從盧剛的心理分析入手,而是反思國內教育的畸形,倒是受害者時任愛荷華大學安.柯萊瑞的3位兄弟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宣佈成立安.柯萊瑞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用以安慰和促進外國學生的心智建康,減少人類悲劇的發生。
近期的案例,如章瑩穎案,到現在都是國內外輿論關注的焦點,也說明出國留學群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實際上,出國留學儘管讓人羨慕,可事實卻是在國外生活並不比在國內容易,語言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等原因使有些出國留學人員不能適應,而家人又不在身邊,有些事無法釋懷,心理長期壓抑才會有種種過激行為。
但是出國留學人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家長們以為送出去了,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國內的學校認為已經送出去了,自然不會有問題了,而在留學的地區,因為種種原因,這些留學生又不願主動尋求幫助,造成了留外學生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導,容易引起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這是造成出國留學人員實際上處於“三不管”境地的主要背景。
在國外讀書,重要的是異文化適應力!出國留學讓人羨慕,可事實卻是在國外生活並不比在國內容易,語言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等原因使有些留學生不能適應,而家人又不在身邊,有些事無法釋懷,心理長期壓抑才會有種種過激行為。
這裡涉及到出國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留學適應力,或者稱為異文化適應力。相對於知識儲備、語言能力,出國留學人員的異文化適應力更為重要!然而,適應力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因為了弄清楚異文化適應力的概念,我們首先要在理論上進行探討。在我主持進行的一項外交部的研究課題中,曾對外交官的適應力進行過詳細的分析,並提出了一個個體如何適應國外環境的理論模型,稱為“PKU-PRISM模型(北大稜鏡模型)”。該模型認為個體的異文化適應力是可以透過科學的測評手段客觀地測量出來的。
該模型是在基於文獻查閱,並對外交人員的訪談的基礎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簡而言之,適應力應該包含五個大的維度:人格特質(Personality)、角色認知與自我效能(Roles and self-efficient)、創新意識(Innovation)、社會技能(Social skill)和動機與心理健康水平(Motivation and mental health)。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五個角度對個體的適應力進行科學的測試。
當然,理論模型要真正用起來,還需要將其轉換為可以操作的結構。因此,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根據我在外交部研究中得到的資料和積累的經驗,考慮到出國留學人員在知識、技能方面都應該能夠達到一定的要求,而且可以透過各種書面考試即可進行選擇,我們的編制了一套測試系統,其側重點在於對人格特徵、情緒控制與自我認知、動機和心理健康三個方面的測查。
如何提高自己的適應力,擺脫孤獨感呢?從上述理論模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應該從三個方面進行調整:一是動機層面,一是自我認知層面,一是穩定的心理特質層面。但是,很顯然,穩定的心理特質是難以改變的,尤其是那些出國上大學,或者讀研究生的人員,要改變自己的人格特質,變得更外向,更有親和力,估計難度比較大。只是是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在這些方面的一些行為。
第二個很關鍵的做法,是改變自己的認知!當碰到困難,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你對同樣的情景,採取不同的認知方式,得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留學生活中,碰到下面的日常生活情景:
假設你很幸運得到赴某發達國家留學的機會,並由此結識了同一所大學的中國學生小A和小B。儘管不住在一起,但三人相處融洽,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日常生活互相照料,互通訊息……。但某天,你發現小A和小B兩人結伴去商場買打折用品,逛街,看電影…,還在朋友圈裡高調炫耀…。你感到很憤怒,都是好朋友,為什麼甩下我?此時此景,你會怎麼想呢?第一種想法是這樣的:
這個小A,太不夠朋友,明明知道有限時打折資訊,為什麼不告訴我?明顯是有意疏遠我。不告訴我也罷,為什麼告訴小B?他們倆合夥來對付我…,這兩人都沒安好心…,還發朋友圈,故意氣我不是?看我明天怎麼對付她們……你能夠想象出來,持有這種想法的留學生,會有什麼結果呢?TA可能會
整天茶飯不思,懷疑她人……
與朋友關係越來越糟,人際交往受阻……
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學業……
接下來,對同樣的場景,讓我們換一種認知方式。第二種想法是這樣的:
這個小A怎麼回事?突然不理我了,是不是最近出了什麼問題?明天找她問問去,順便跟她吃個飯,小B也好久不見了,也跟她聯絡下,看看明天能不能聚齊?……持有這種想法的留學生,會有什麼結果呢?TA可能會
以此為契機,跟朋友聚會……
與朋友的關係越來越好……
人際關係更和諧,生活學習更順利……
可見,同樣的場景,你的解讀方式不一樣,行為的結果也完全不同!
第三個很關鍵的做法,是改變動機。這點主要是要主動尋求社會支援。當你踏上異國他鄉,開始你的留學生活的時候,你原來所倚靠的社會支援體系可能會不再起作用。遠在國內的父母、親朋好友,頂多也只能是透過微信給你提供精神上的支援啦。舉例來說,如果你感冒了,無論你給男/女朋友打多少次電話,TA能做的,恐怕也只是耐心地、溫柔地勸你“吃點藥,多喝點開水,好好休息一會兒.....”,這些安慰,並不能治好你的感冒!而住在你隔壁左右的同學或者鄰居,才是能夠直接把你送到醫院,幫助你康復的求助物件!因此,儘量跟留學所在國的學生進行交往,多交朋友,多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才是你平安留學的重要保障。
當然,出國留學人員,並不是一個被祖國忽視的群體。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是重要的政府層面上為出國留學人員提供支援的官方機構。為倡導“平安留學”理念,預防安全事件發生,保證留學人員權益,不斷完善和提高對出國留學人員服務工作水平,自2009年以來,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倡導並舉辦的“平安留學”行前培訓活動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並逐漸成為最受廣大學生和家長的歡迎的公益服務專案。同時,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也一直為所有的出國留學人員編織了一個保護權益的大網。當你有需要領事保護時,也可以撥打領保熱線:8610-12308.
同時,我們北京大學作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出華人員心理支援系統”專案組發起人之一,也積極配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平安留學行前培訓工作,進行了大規模地宣傳、諮詢和服務活動,受到了廣大學子和家長們的熱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引起了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紛紛報道專案組的工作。今年的活動更是登上了教育部官網、國務院官網,以及人民日報海外版等主流媒體。
怎麼知道自己的“留學適應力”?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學生們出國之前,能夠讓他們瞭解到自己適應環境的優勢和劣勢,在出國之前就能對自己有比較科學、客觀的瞭解,並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些訓練或者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抗壓,抗挫折能力,這對於幫助出國留學人員更好、更快地適應國外的留學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個問題,我們是做了大量的研究的。也開發了大量的產品。最近開發的一個“心伯樂”系列產品可以給大家推薦下。具體做法是:
(4)在你自己的手機上,認真仔細地花15分鐘左右,做完測試。
(5)測試結束後,你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看到你的測試結果!注意,這些結果是你的個人隱私,不能分享給別人看!
(6)必須注意的是,“平安留學適應力測試”目前是免費進行,系統開發由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委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出華人員心理健康支援系統”專案組編制完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主要是我的團隊負責編制完成的。
“留學是夢,平安是福”!
希望每一位學子都能平安留學、健康留學、文明留學,成功留學!
目前在法國中部的一個城市留學,剛來三個月不到,但是真的無聊極了,孤獨極了。每天放學都是一個人回家,這裡中國人也不少,但是我既沒有中國朋友,也沒有外國朋友。
回覆列表
個人對群體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裡。剛到一個地方,新鮮感消失了之後,孤獨感也就開始滋生。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在一個群體中找到存在感、歸屬感來滿足個體的心理需求。
首先,有孤獨感,這說明你非常正常。剛到法國留學,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想要融入需要一定的時間。為什麼不正確的利用這段時間呢?在孤獨的時候,孤獨本身就是我們最好的夥伴。難得有這麼清靜的時候,可以把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或者我們感興趣的事情上。孤獨,可以讓我們更加專心專注於某一事情上。你看那些真正牛叉的人,都是能享受孤獨的,並且在孤獨中去成就他的事業。而當你有了很多朋友或者社交活動,固然可以讓你擺脫孤獨,也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任何事都這樣,有所得,必有所失,我們需要的只是權衡利弊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其次,多與外華人交流。不要擔心你的法文不好,請大膽的用你的“中式法文”去與他們交流,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都操著一口流利的法語在交流,而此時你的“中式法語”無疑就是最新鮮的空氣,物以稀為貴嘛,沒人會嘲笑你,就算有人嘲笑你,你不是還有國罵嗎?反正他們也聽不懂。沒事還可以教法國佬學習漢語,尤其是國罵,學起來容易,既宣揚了中國文化,又有利於建立自己的交際圈子。別忘了我們的特產“中國功夫”,不會?不是還有小時候學的廣播體操嗎?照著廣播體操的樣子來一圈,一定會有很多外國朋友躍躍欲試。別擔心出醜,沒人會在意這個的。
第三,多於身邊的華人交流。畢竟是“他鄉遇故知”嘛,適當的交流還是要有的。在異國他鄉,能找到一個說漢語的人多親切啊,不妨“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有時間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參加華人的一些聚會,這麼多人裡面,總能找到一兩個志趣相同的朋友的。
最後,咱們中國留學生有一個習慣,也許其他國家的人也一樣,就是喜歡建立自己的圈子。在國外留學的時候,他們建立自己的“同鄉會”,彼此抱團取暖,更多的時間都是沉迷於自己的圈子裡面,於外華人的交流不是非常多,這就失去了留學的真正意義;等到他們回到國內,又會建立自己的“海歸圈”,似乎唯有在這個圈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俗話說“到哪座山就唱什麼歌”,其實還是有道理的,國外留學,就應該更多的去與外華人交流溝通,去學習他們的優點,這才是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