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志勤愛書法683
-
2 # 利劍擱
‘’隨份子‘’是古人留下來的習俗,也是一種文化。劉邦當年要不是‘’隨份子‘’怎麼也不會娶到大家閨秀呂雉。傳統的隨份子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可是如今的‘’隨份子‘’卻是令人頭疼,甚至是“深惡痛絕”。
傳統的“隨份子”還是值得提倡的,因為它是一種禮節,裡面‘’利益‘’的成分很小,用民間的話說叫“禮尚往來”。
所謂“禮”有時是一種姿態,有時是禮物,有時是一定數額的貨幣。例如,參加葬禮往往是不花錢的,至喪的人往往帶些“燒紙(祭品)”進行焚燒,對逝者家屬給予慰問,更主要的是參與一些殯葬事儀,如“打井,就是挖墓坑”,‘’抬重‘’等事宜。再如農村的蓋房子,上樑的這一天街坊鄰里都要過來吃酒席,所謂的“份子”也就是幾斤面,幾斤米。直系親屬可以送一個‘’被面‘’算是為新蓋的房子“掛紅”。生活比較困難的街坊鄰里也可以不隨禮,但都是以出一天工取代“隨份子”,東家也是滿心歡喜。傳統的“隨份子”既體現互相幫襯,又體現一種祥和氛圍,簡單、簡樸、單純,僅此而已。
在農村,結婚算是最大的喜事了,不怕人多,要的就是人氣,人越多越紅火。七八十年代的結婚‘’隨份子‘’很簡單,鄉里鄉親花個兩三塊錢,單位同事送面鏡子……極特殊家庭乾脆不收禮,大家能來參加婚禮就行,假如來了的客人沒吃酒席就提前走了,反倒惹得東家心裡不高興了。
傳統的“隨份子”講究的是“禮”,不追究“利”。顯然,這樣的“隨份子”是應該提倡的,透過‘’隨份子‘’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祥和、友好的氛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鄉風村俗,也是一種健康向上的鄉村文化。
曾幾何時,這種健康美好的文化就開始逐漸變味了。首先是‘’錢‘’代替了禮,過去的“禮尚往來”變成了“錢到人不怪”,也就是人可以不到場,但是錢必須到賬,而且“份子錢”的數額越來越大。
“份子錢”的內容花樣也翻新了,過去一般僅限於“婚喪嫁娶”,現在“擴招”了。有人計算了一下,在遼北地區大約有近十五件事都要隨份子。考大學、考高中、參軍、買房子、蓋房子……極個別地方蓋個偏房(倉庫)也要舉辦一下,真可謂巧立名目,花樣翻新。
問題是“隨份子”也出現了嚴重不平等。素質高的人象“升學”、“參軍”這類事是不高儀式的,也不想“收份子”。而有的人呢,一年就好幾次辦“喜事”:年初老孃六十六要辦一下,年中兒子高考辦一下,年末買了樓房又辦一下……你說這‘’份子‘’隨不隨?不隨不好意思,隨了,幾百幾千塊錢就打水漂了。
最可惡的就是哪些“有頭有臉”的人(包括村‘冒號’),更是巧立名目,藉機斂財。普通百姓還不能不去,不但要去,隨的“份子”還要可觀,要不然將來不好辦事,或是什麼時候就穿上了“小鞋兒”。等這些“有頭有臉的人”回禮的時候可就大打折扣了,有的乾脆就是“兩眼一迷黑”“翻臉不認人”了。老百姓呢,還得是笑臉相迎,鬧得個“癩蛤蟆掉火坑連憋氣帶窩火”。這就是農村現實的“隨份子”狀態……
傳統的“隨份子”是禮節的需要,也是一種可貴的文化,人們從中得到的是溫暖與幸福;如今的“隨份子”是“利益”當先,有的甚至是一種“盤剝”“掠奪”。“隨份子”由“禮”演變成“災”,的卻應該引起人們的沉思與反省;‘’隨份子‘’怎樣才能從現實的“災”,迴歸到“禮”更需要全社會不斷的努力……
-
3 # 老王說文化
以前的時候,母親總是再說,這個月工資又沒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又隨份子了,好多都沒有什麼來往的,也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通知你去喝酒。
問題是這幫人光收份子錢,到你的時候要不就給的少,要不就不來。
而且這兩年自己也感覺份子錢這上面的花銷也越來越多,同事搬家也得發個請帖,喬遷之喜嘛,倒是也能理解吧!
反正結婚、生孩子、喬遷、升學宴等等,尤其每年五六月份以後,這隨禮的地方越來越多。而且今天的份子錢也是物價上漲,普普通通的關係就得二三百,好一點都千八了。
份子錢代表大家對其的祝賀與慰問,隨的錢多錢少也成為衡量二人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標準了,今天的份子錢我覺得方向有些偏了,味道已經變了。
為什麼這麼說?
最開始份子錢代表的是禮尚往來的一個優良的傳統文化,這是中國的一個特殊文化,人與人感情交流的一個方式。
另一個也是源於紅白喜事花銷比較大,很多農村或者普通家庭承擔不起,就這樣大家一起湊份子錢把事情辦了。等別人家辦紅白喜事的時候,你在隨他份子錢,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有的人說這是最早的眾籌方式,其實也對。
但是到了今天辦酒席的理由越來越多了,紅白喜事都是最基本的了,什麼升學宴、蓋房子、喬遷、孫子滿月、五十大壽、過生日等等(真的是太多了,說不過來了,而且有的為了收錢,孩子還沒生呢,就辦滿月酒了),甚至於很多奇葩的理由都有,據說生豬仔都辦酒席。
今天隨份子的錢越來越多,而且隨份子可以發紅包了,也就是說人到不到無所謂,錢到了就行。而且我發現很多人一點虧都不吃,想辦法辦酒席把我隨出去的份子錢在收回來,甚至有人毫無臉面的多次舉辦,只為了收錢,結果大家只好都跟著辦了。
隨份子今天成為人與人關係的籌碼,隨少了就覺得這人不行,隨多了也不見得你能隨回來。
今天的隨份子風氣顯然已經變味了,讓人們變得越來越看重的是金錢,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這也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種阻礙,本意是好的,只是被人給歪曲了,讓更多的人反而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反感,這豈不是一種悲哀呀悲哀!
-
4 # 坦然
隨份子這個習俗在我家鄉越演越烈,本質上是禮尚往來,大家在一起開開心心玩玩,性質發生巨大變化變成一種收入。讓很多家庭生活在水生火熱當中,在我家鄉:紅事和白事都會隨份子,根據關係疏遠端度決定分子多少,尤其是紅事特別多。紅事包括:考上大學慶祝、結婚、孩子滿月、33或者36週歲、60週歲、搬家和買車等,白事主要是人過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習慣有所改善,觀念也發生很大變化。隨份子這種習慣是從老一輩人傳下來的,我認為是一種陋習,尤其在我們家鄉,家裡面孩子比較多,年年都在收份子,一年收入幾十萬。做為農村人,很多家庭都是在家務農,收入低,基本上能夠維持一年的家庭日常開支,所剩無幾。如果家裡有年輕的勞力會選擇在外務工,畢竟家鄉又沒有就業的機會,沒有收入。尤其是我們這一輩的年輕人,經常在外邊打工,所謂的‘見過世面’,回到家鄉隨份子在他們眼裡都成了攀比,經常花樣百出,份子禮金起步300-500,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一年隨份子就要3-5萬左右,家裡收入不高的家庭,高額的份子禮金成為一種負擔,讓他們的生活捉衣見肘!
說是禮尚往來,你送我,我送你,每一次隨的份子都有賬本記錄,有的家庭幾年收不到份子錢,一年還要不停的給其他人隨份子。有的家庭一年收好幾次,不是兒子結婚,就是嫁女,在不是小孩滿月或者爸媽過60週歲生日。政府也無法管理這種陋習!只要有人存在,這種習慣會傳承下去,希望它能越變越好,真正的做到禮尚往來,不要變成一種收入!
-
5 # 育兒階梯
隨份子似乎作為一種成型的習慣儲存下來了,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大家都這麼做,所以自己也會這樣做,似乎具有一種“隨大流”的心態在裡面。
過年過節,尤其是結婚、生孩子等喜慶節點,大家都喜歡包上一個紅包,裡面裝得不僅是錢,更是一分濃濃的親情和祝福。之前,不在乎份子的多少,心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份子似乎也成為了面子的代言者,順勢變成了攀比的“代名詞”,誰隨份子隨得多,誰就更有面子,而且會受到更多人的尊重。間接來看,好像也和金錢劃上了等號,有錢人隨份子也毫不吝嗇,也會收到更多人的矚目和側目。
所以,有時候雖然不想隨份子或不願意隨份子,但是,遇到大家都旗幟鮮明、行動統一的時候,如果自己不隨的話,就會被邊緣化,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圈子文化,“在圈言圈”就是這個道理。
-
6 # 翁兒不倒
每次身邊有同事結婚之類的喜宴,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不是祝賀,而是吐槽:唉,又要隨份子了,一個月工資都不夠自己吃飯的!
原本,隨份子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饋贈習俗。似乎現在在一二線城市,這種習俗已經比較少了,但是在很多三四線城市尤其農村地區,還保留著傳統的結婚禮俗。記得舅舅結婚的時候,就是在住在農村的外婆家舉辦的婚禮,那場面可熱鬧了,全村每戶都派了一個代表來吃流水席,家裡樓上樓下都坐滿了客人,雖然沒有城市結婚那麼氣派,但感覺確實很熱鬧,淳樸的鄉親們還送來了很多家裡自己做的臘肉土菜之類的,大家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吃著飯聊著天。這種感覺會讓人覺得隨禮這件事其實僅僅是一個溝通的橋樑,許久沒見的親戚朋友藉著這個機會隨上一份禮物,表達一份心意,能因此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隨禮原本不是一件壞事,是為了促進溝通而出現的,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禮的方式變得多樣化,這其中也被賦予了更多種的含義,很多極端的方式就會讓人覺得很反感!
-
7 # 好韻馨情
份子錢也就是送禮的一種方式,根據每一種不同的場合性質,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出自己的那一份錢。從古至今都有這樣的的風俗禮節存在。
現在的人比如結婚辦喜酒,親朋好友來祝賀都必須包紅紅的利是,有的地方風俗會收下利是把錢還給客人,有的地方收下大部分還回有好意頭數字紅包給客人。有的確是照單全收,把紅包全部收下。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來說份子錢是越來越多了。比如結婚,生小孩,老人做大壽等等……都是需要出份子錢的,這一來給不富裕的家庭有著很大的壓力。
總的來說,隨份子錢送禮這個事情因人而異,根據自身的情況,量力而為之。
-
8 # 三國志裡的故事
首先說一下隨份子是從古至今的一種慶賀方式,最開始是親朋好友怕事主家裡沒有那麼多的積蓄,而約定的一種籌錢的方式,至於隨多少就要看你們之間的交情了。
可以說以前的隨份子子是大家一種互幫互助的方式,到了現在情況就變了,現在很多人就是談錢色變,竟變成大家斂財的手段而不斷是人厭倦,所以說現在的隨份子越來越不像話了
-
9 # Linmo雜談
中國這個社會,骨子裡是個人情社會,這種基因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實也不光中國,只要是個文明社會就會講究點禮儀,西方人在過生日的時候朋友也會送他禮物,而且都是當著人家面拆開,一點不扭扭捏捏,紳士之間做客送瓶送酒,送點什麼的,送禮是社會百態,關鍵是送禮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需要隨份子,因為大家都在社會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如果大家都不是演員,就不需要隨份子這樣的事了,你真的是願意隨份子嗎?真心實意的?反正我不願意,我相信在座的人都不想走把錢花出去等幾年再賺回來這套程式,可是,我們是演員。
隨份子是維持人際關係的很好的手段,隨份子的數量多少代表著對各種事情的祝福或者~,人家因此會記住你,如果一個單位,一個圈子,平時關係很好,等到隨份子的時候,你沒隨,這個圈子基本就沒你什麼事了,這就是人情社會。
我們的祖先抱在一起取暖,產生了各種利益,而現在經濟飛速發展,價值觀更新換代的速度有些快,我們要隨越來越多的份子。
你又不是個演員,在圈子裡,還就得咬著牙即興表演。
回覆列表
我覺得從古至今,都是會有隨份子的,為什麼呢?
我個人認為,既然這個現象存在,就必然會有它的合理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