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仁己及人

    仁的精神對應是愛,仁者愛人,大和大和,即大仁大寬之意義,和而有福,善良寬厚,日本的和歌山,愛媛縣,愛知縣,愛菪山,都是這個意思,日本以前貫徹愛與仁慈也非常誠懇,像奈良的鹿,鯉魚祭,禁肉令,從日本地名青森,歷木,群馬也看得出來日本從前並沒有大造宮殿,大興土木,仁慈之德非常深厚

    義即大義,正義,公義,歐美一開始就是以權利,公正宣傳,歐美的法度引以為豪,是因為歐美法度同樣為正義,正義才是價值,法本身並不是,歐美評價一個人,正直善良是非常高的評價

    禮即禮法,公序良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當然,這樣的社會當今社會並不典型,比較相似的是日本的禮節,當然如果有這樣的社會,遵守禮法,明德謙善應該是評價君子的標準

    智即智慧,美國就是智,以慧領國,同樣科技發達,人文發達

    信即誠信,就是”契約精神”,”誠實”,”堅韌”,歐美做的比較好

    忠孝呢,基督教莫西十戒中有孝順父母,伊斯蘭教古蘭經第2章,4章17章都有內容要求孝順父母,佛教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儒家的忠孝,在天為道,在地為德,所以你說呢

  • 2 # 天山童男

    仁,ren,從人從二:從人,表示一個站立的人;從二,表示:

    (1).代表數目字,複數。指"不僅是我一個人,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從二不從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懷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事,即有博愛心、包容心,自會產生仁愛心。這是個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為上。代表崇尚、提升、昇華。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範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併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孝"的最終目的就是繁衍後代,這個觀念早在西周的時候就已世所公認。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雖然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孝的表現,但是沒有後代是其中最嚴重的。比如說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是為了儘早繁衍後代。(不告知父母,雖然是不孝;但是沒有後代是更為嚴重的不孝)。君子以為,不告訴父母就結婚和已經告訴父母一樣,都算不上對父母的不孝。"

    孟子的這段話中的"三"不應該理解為確切的數字"3"。古人云"三",是形容多的一種手法,不一定是三次、三回、三種等。另外孟子說的"無後為大"中的"無後"應該理解為"晚輩不遵守對前輩的禮法"。後人曲解孔孟之道,把"子女孝順父母",對映"臣子對皇上盡忠"。辛亥革命後的一百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封建禮法。禮”,已經有過難以勝數的討論,其實說的就是凡事要講規矩規範,這樣一說,似乎就沒討論的必要了,古今中外,只要構成一個社會,都得講規矩規範。真正讓人討論不休的是,要什麼樣的規矩,什麼樣的規範,而所有的規矩規範,又都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主張從前好的,要發揚的,也有認為從前那套東西不行的,要因勢而變的,討論便由此而起。

    作為禮的推崇者和貢獻者,孔夫子最有名的說法是:“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他這裡說的禮,是周禮。這裡說的仁,是最高意義上的道德實現。統治者常懷仁德之心,做利民的事,

    庶民不犯上作亂,互助互愛,大家都依禮而行,就能實現仁,這樣的社會,就非常好了。

    春秋時期,戰亂蜂起,禮崩樂壞,這是孔子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出發,探索一個合理社會的思想。

    按《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禮是指宗教祭祀中的規矩,又歷夏、商、周而形成一套典章制度,再後來,歷經孔子及其追隨者以及孟子及後代的儒家不斷充實其內容,成為了一套別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社會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規矩行事,其含義與最初的宗教祭祀已不相同。

  • 3 # 玫瑰家途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

    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論語》開篇,提出了君子的崇高

    追求,即透過學習,立德,立功,

    立言三不朽。

    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惠澤天下的聖王功業,虛懷若谷自強不息的好學精神,孔子一開始,就在世人面前,展現了三座雄偉的高山,讓人望而興嘆!

    俗話講,高高山頭立,深深海底行。

    如何實現儒家的崇高理想?

    有子接著來指路了。

    二。仁

    有子,名若。

    若是擬真的意思,透過模仿,逐步逼近真實。

    有子的形態酷似孔子,傳說孔子謝世,眾儒家弟子思慕孔子,便以有子假代,可見有子得孔子之形。

    有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追求,簡化到一個字,便是:仁。

    仁的甲骨文,寫成人二。

    1.人,即獨立而完整。

    2.二,道生一,一生二。二是一的鏡

    象,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因二而來。

    二在《易》中,對應於坤卦,元,亨,利,牝馬之貞,與乾卦的元亨利貞多了牝馬二字。

    物理世界遵循對稱守恆原則,因而有規律可循,但由於對稱破缺,引發宇稱不守恆,萬物因此繽紛多彩,但其實同構同源,平等無二,同為心物一元,君子若能真正認知到萬物其實平等,則會與之和諧共生。

    3.因此,所謂仁,即是:

    做到獨立自主完整,並與萬物和諧共生共處。

    仁既有說的境界,又有樂的境界,更是學習探索的過程,因此,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先從求【仁】做起。

    三。孝

    仁如何求?

    有子的方法很簡單:為人孝弟。

    孝,是華人的最大美德。

    只不過,孝的概念,古今相差太大。

    孝的甲骨文,表示神形相續。

    有三層意思:

    1.人身來之不易,要萬分珍惜。

    這在《孝經》中表達無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人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一定要好好保管,不能有絲亳毀傷。

    故孝,從善待自己身體開始,從珍惜自己開始。

    由於知道人身的難得,故而善待此身,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進而善待父母親人。此之謂孝,始於事親。

    2.要做到神形相續,必要進業修德,

    透過學習,掌握正確的方法。

    如何進業修德,《大學》有闡述: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孝的行動,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此所謂孝,忠於事君,立身行道。

    在學習實踐中,建立聖王的功業,

    神形相續的方法,自然就掌握了。

    3.孝的目的,是能獨立守神,治身

    久長。

    這一層意思,《在宥》黃帝問道廣成

    子中,有精彩描述:

    奈何治身而可以久長?

    黃帝功成名就之後,所關心的這個問題,即是孝的終極目標,俗話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做不到肉身長久,退而求其次,你得有後代,傳下的遺傳資訊,此所謂孝,終於立身,揚名後世,以顯父母。

    讓自己萬世揚名不朽,世人永遠記得你,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報答。

    孝之道,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故《大雅》雲: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四。弟

    弟的甲骨文,表示次弟,先後,秩序,是在日常行動中,明瞭自然變化的規律,以及自己所處的時空位置,而採取正確行動的能力,正如《大學》

    所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止,定,靜,安,慮,得。

    知所先後,謂之弟。

    孝講的是原理,方法,弟講的是結合實際的方法,孝是學,弟是時習,最後達成說的境界:獨立自主,與萬物和諧共生共處。

    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言,即是【仁】。

    五。

    綜上可知:

    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一而概之,即【仁】。

    求仁,必以【神形相續】的孝道為目標,輔之以【知所先後】結合實際採取行動的弟道。

    故有子云:

    孝弟也者,為仁之本。

    至於犯上作亂,違反自然規律,胡作非為,自然就未之有了。

    自己能獨立自主,完全掌控自己的命運,又懂得如何與萬物平等相處,和諧共生,自然神形相續,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光,這便是仁,君子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高階且良心的日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