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其中有兩封信談的都是一件事:分蘋果。
一封信是一個來自監獄的犯人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不料,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立即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從此,我學會了說謊。
另一封信是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出幾個蘋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誰都想得到它。很好!那麼,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
這兩個故事確實讓人扼腕嘆息,仔細思索,餘味無窮。一個華人看到這兩個故事後,也講了一個蘋果的故事,前半部分與後一個故事相同。媽媽確定了分蘋果的原則後,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幹了起來。等到老大幹完那塊草坪的活,汗流滿面地來到媽媽面前時,桌上只剩那個最小的蘋果。兩個弟弟正在媽媽身邊乖順地啃著又紅又大的蘋果。老大哭叫著說:“說好的,誰幹得好,誰吃大蘋果。”媽媽怒斥道:“你的動機就不對,你幹活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老大爭辯說:“可弟弟他並沒有幹活呀?”媽媽怒火沖天:“既然你這麼會幹,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幹了?”老大嗚咽著無奈地離開,身後傳來媽媽和弟弟的歡笑聲。
作者寫完這個故事後評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以前中國的某個地方,但今天仍在延續。這個看似簡單、平常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管理工作中,仔細品味分蘋果的故事,琢磨其中的哲理,並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是很有教益的。
第一個故事,罪犯之所以成為罪犯,絕不會是因為他在媽媽分蘋果時的察言觀色,因而編出了一個謊言。但是,由謊言而可以得到實惠,卻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並時時提醒他,謊言比真實更有效。這件事對他日後的行為及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媽媽在一件小事上的不經意的做法,導致了孩子走入岐途,成為罪犯,這可能是這個媽媽或千千萬萬個媽媽絕對沒有想到的。由此引出了一個命題:我們怎樣看待真實表達自己意見的人;怎樣對待不合自己心思的、也並不十分合理但卻是有其真實意見的人。在管理工作中肯定會經常遇到同樣的問題,簡單的處理或不得要領的批評,可能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給自己的工作造成阻力。
第二個故事也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屢見不鮮的事情:要得到什麼須先付出什麼,付出得多,得到的就多。公平競爭,不附加任何人為的因素。這個孩子按他的要求,最先把草坪整理好,理所當然地得到了他最希望得到的蘋果。過程簡單,操作容易。這個孩子後來居身成功人士之列,在數十年後對此事細節記憶猶新,並說他感謝母親,讓他明白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誰能說童年的這件事不是他世界觀形成的基石呢。本著這樣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他老老實實做人,盡心盡力做事,不偷懶、不取巧,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最終走進了白宮,成為著名人士。
也許我們會說,這沒什麼深奧的,本來就是這樣的處理,我們的機制就應該是這樣的。這個機制的核心就是鼓勵實事求是,多勞多得,不附加其它的任何條件。比如你是不是媽媽最疼愛的孩子,你是不是常得最好蘋果,你是不是最會討他的歡心,你是不是最會察言觀色等等,除了用心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不必在其他方面花太多的心思,用更多的精力。其結果是:心理平衡,“認賭服輸”;心氣順暢,絕不“紅眼”。
曾有專家撰文對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無責任現象深感憂慮。而分配不公、權錢交易、司法腐敗、行賄受賄、瀆職失職等導致的利益傾向正是無責任感產生的根源,而無責任對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到整個社會,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部門,好的機制可以培養、訓練人們的責任感,使之對社會、對事業、對集體承擔起自己的一分責任。
應該說第二個故事最令人回味、也使人深思和震撼。遊戲的規則確定了,也就是說制度有了。但制度在權威(也就是媽媽)面前不堪一擊。如果對規則、制度視同兒戲,惟我獨尊,對事物發展秩序的破壞和對個人優秀品質的形成具有的殺傷力是難以估量的。作為“老大”,他從此事得到的“教訓”是:凡事不可以當真,堅持真理便是“白痴”,作為“弟弟”。他從此事得到的啟發是:只要討好“媽媽”,把“媽媽”哄轉,就有好果子吃,完全沒有必要到大太陽地裡去流血流汗。作為旁觀者,會因為這件事的價值導向從而對自己的正確行為準則產生叛離或懷疑,漸漸形成乾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說的。
這裡的“媽媽”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媽媽,是指管理者、決策者、領導者。每一位管理者如果主觀意識強於客觀標準,不管你的主觀意識的出發點有多麼好,效果都不會好,更何況摻雜著個人感情和個人利益的主觀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分蘋果的故事對個人心態和團隊氛圍的啟示不可小覷,對社會機制也有警示作用。(來源:世界經理人)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其中有兩封信談的都是一件事:分蘋果。
一封信是一個來自監獄的犯人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不同,我非常想要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不料,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立即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從此,我學會了說謊。
另一封信是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出幾個蘋果,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誰都想得到它。很好!那麼,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利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
這兩個故事確實讓人扼腕嘆息,仔細思索,餘味無窮。一個華人看到這兩個故事後,也講了一個蘋果的故事,前半部分與後一個故事相同。媽媽確定了分蘋果的原則後,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幹了起來。等到老大幹完那塊草坪的活,汗流滿面地來到媽媽面前時,桌上只剩那個最小的蘋果。兩個弟弟正在媽媽身邊乖順地啃著又紅又大的蘋果。老大哭叫著說:“說好的,誰幹得好,誰吃大蘋果。”媽媽怒斥道:“你的動機就不對,你幹活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老大爭辯說:“可弟弟他並沒有幹活呀?”媽媽怒火沖天:“既然你這麼會幹,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幹了?”老大嗚咽著無奈地離開,身後傳來媽媽和弟弟的歡笑聲。
作者寫完這個故事後評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以前中國的某個地方,但今天仍在延續。這個看似簡單、平常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在管理工作中,仔細品味分蘋果的故事,琢磨其中的哲理,並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是很有教益的。
第一個故事,罪犯之所以成為罪犯,絕不會是因為他在媽媽分蘋果時的察言觀色,因而編出了一個謊言。但是,由謊言而可以得到實惠,卻在他幼小的心靈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並時時提醒他,謊言比真實更有效。這件事對他日後的行為及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媽媽在一件小事上的不經意的做法,導致了孩子走入岐途,成為罪犯,這可能是這個媽媽或千千萬萬個媽媽絕對沒有想到的。由此引出了一個命題:我們怎樣看待真實表達自己意見的人;怎樣對待不合自己心思的、也並不十分合理但卻是有其真實意見的人。在管理工作中肯定會經常遇到同樣的問題,簡單的處理或不得要領的批評,可能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給自己的工作造成阻力。
第二個故事也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屢見不鮮的事情:要得到什麼須先付出什麼,付出得多,得到的就多。公平競爭,不附加任何人為的因素。這個孩子按他的要求,最先把草坪整理好,理所當然地得到了他最希望得到的蘋果。過程簡單,操作容易。這個孩子後來居身成功人士之列,在數十年後對此事細節記憶猶新,並說他感謝母親,讓他明白了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道理。誰能說童年的這件事不是他世界觀形成的基石呢。本著這樣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度,他老老實實做人,盡心盡力做事,不偷懶、不取巧,一步步走向了成功,最終走進了白宮,成為著名人士。
也許我們會說,這沒什麼深奧的,本來就是這樣的處理,我們的機制就應該是這樣的。這個機制的核心就是鼓勵實事求是,多勞多得,不附加其它的任何條件。比如你是不是媽媽最疼愛的孩子,你是不是常得最好蘋果,你是不是最會討他的歡心,你是不是最會察言觀色等等,除了用心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不必在其他方面花太多的心思,用更多的精力。其結果是:心理平衡,“認賭服輸”;心氣順暢,絕不“紅眼”。
曾有專家撰文對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無責任現象深感憂慮。而分配不公、權錢交易、司法腐敗、行賄受賄、瀆職失職等導致的利益傾向正是無責任感產生的根源,而無責任對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到整個社會,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部門,好的機制可以培養、訓練人們的責任感,使之對社會、對事業、對集體承擔起自己的一分責任。
應該說第二個故事最令人回味、也使人深思和震撼。遊戲的規則確定了,也就是說制度有了。但制度在權威(也就是媽媽)面前不堪一擊。如果對規則、制度視同兒戲,惟我獨尊,對事物發展秩序的破壞和對個人優秀品質的形成具有的殺傷力是難以估量的。作為“老大”,他從此事得到的“教訓”是:凡事不可以當真,堅持真理便是“白痴”,作為“弟弟”。他從此事得到的啟發是:只要討好“媽媽”,把“媽媽”哄轉,就有好果子吃,完全沒有必要到大太陽地裡去流血流汗。作為旁觀者,會因為這件事的價值導向從而對自己的正確行為準則產生叛離或懷疑,漸漸形成乾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說的。
這裡的“媽媽”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媽媽,是指管理者、決策者、領導者。每一位管理者如果主觀意識強於客觀標準,不管你的主觀意識的出發點有多麼好,效果都不會好,更何況摻雜著個人感情和個人利益的主觀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分蘋果的故事對個人心態和團隊氛圍的啟示不可小覷,對社會機制也有警示作用。(來源:世界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