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大加

    首先你的問題沒有說大清楚,我列舉了一些原因,只有知道原因才有解決辦法,對症下藥!

    那麼青少年的自殘心理原因有哪些?

      1.特殊的家庭環境

      自殘行為的產生與孩提時期特殊家庭環境有關,不少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或生活在父母離異的家庭裡,或不是由雙親帶大,或幼兒時受到百般溺愛後來卻管束極嚴,或父母的期望值過高,脫離了孩子實際承受能力等。這些孩子很難養成保持自我價值觀、承受強大不良影響、保持和他人交流這三種重要的自我承受能力。因為父母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忽視了他們的感受,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很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把迴避問題作為自己處事的方式。青島青少年兒童心理諮詢

      2.性格與心理特徵

      (1)對別人的拒絕和批評非常敏感

      (2)長期生氣,對自己強烈地不滿

      (3)做事往往情緒化,容易衝動,缺乏對沖動的控制

      (4)情緒壓抑

      (5)有很強的好勝心,但常常壓抑這種感覺

      (6)自卑,對生活沒有信心

      (7)難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8)長期處於焦慮之中

      (9)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眼前的一切

      (10)在應對心理壓力時往往壓抑自己的憤怒,通常不能計劃自己的未來,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存在敘述障礙,不能用語言來描述和表達自我的情感

      3.大腦多巴胺含量的缺乏

      自殘者往往極易生氣、衝動、焦慮、好鬥。研究表明這可能與他們大腦中多巴胺含量較少有關。一些容易發怒的人,如果大腦多巴胺含量正常,他們會向外發洩自己的憤怒,而含量較少的人則會透過自殘或自殺行為把心中憤怒發洩在自己身上。這表明自殘行為的發生有一定的生理基礎,並可能受基因遺傳的影響。青島青少年兒童心理諮詢

      4.模仿

      (1)從某種程度上說,青少年在看到或聽到好朋友有自殘行為後,他會學著這樣做。例如有的學生就是模仿別人在手臂上刻上某個名字

      (2)透過媒體來模仿他人的自殘行為。

      (3)預防青少年自殘和自殺的教育活動,可能會導致負面影響,使他們覺得自殘或自殺是很常見的,是應對壓力的正常反應,是一種逃避現實的選擇。因此,在進行預防青少年自殘和自殺的活動中必須謹慎周密地計劃、實施。

      5.潛在心理疾病

      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遭受著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的折磨。如邊緣性人格障礙、抑鬱、創傷後應激反應、解離性疾患、飲食失調症、恐懼症、強迫症、雙極性精神失調症、衝動控制障礙等。在遇到緊急情感壓力時,他們可能會反應消極、衝動行事,繼而進行自我傷害。

  • 2 # 諮詢師十八

    如果孩子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兩週以上,考慮抑鬱症傾向,建議到醫院專科門診診斷,若確診需要配合治療,若排除疾病症,就要引導孩子說出導致這些狀況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可以求助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當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家長一定很擔心和手足無措,此時家長要冷靜下來,安撫孩子陪伴孩子,讓孩子得到支援,祝好。

  • 3 # 壹翁laoye00123

    我分析可能是這幾方面造成的:

    一、家庭環境

    父母離異或者溝通交流少、缺乏相互理解而溝通不暢,孩子的想法與大人的要求存在激烈衝突,使孩子絕望。

    還有一種可能,由於家庭教育不當,過於溺愛,自殘等行為成為取得不合理要求的威脅手段。往往不只是威脅,衝動時敢真做。

    二、學校及同齡人環境

    受到忍無可忍的霸凌,又不敢說。

    三、人身受到侵犯

    關鍵是找到原因。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4 # 中哲學

    12歲女孩脾氣大,想自殺,這個題目比較寬泛。

    這種情況。一般有以下這麼幾種情況:

    1.父母沒教好。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本身脾氣就大,經常以發脾氣代替交流。導致孩子從小就沒有學到用平和的方式表達自己。家庭環境導致孩子性格。

    2.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不正確的寵愛。當孩子每次要求家長買東西,或者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如果拒絕,孩子就發脾氣。父母心疼孩子,不想讓孩子有受傷的感覺,就會滿足孩子這個要求,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用發脾氣來滿足自己要求的習慣。不發脾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脾氣越大滿足的越快。從這個角度來講,父母應該多學會給孩子立界限,對於不該滿足的,或者過分的要求應該及時對待,耐心教導。不能過分溺愛,把縱容當愛護。

    3.脾氣大。從更深層次心裡動機來講,是因為覺得別人做錯了,傷害了自己。去過一個人覺得別人做得對,是不會發脾氣的。什麼事情都稱心如意,哪裡會有發脾氣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對待別人的包容度不夠。俗話說“量小氣大,量大福大”,當一個人心量小的時候,脾氣才大。幸福的人挑剔少,包容多。孩子應當學習放大心量。

    說說想自殺:

    1.一個人想自殺,必定是認為“死了比活著好”才會這麼做。想自殺的人,首先感覺在這個世界得不到溫暖,沒有人疼愛自己,沒有人理解自己,自己生活在一個孤立好冷黑暗的世界。生活沒有光明,沒有未來。從這點來講,他的內心是絕望的,人哪怕有一絲希望,也不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在這個世界找不到出路。另一個世界比這個世界好。

    2.一個人想自殺,必定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一個不熱愛生命的人,是不會自殺的。自殺的人,太愛這個世界了,太想活得精彩。但是,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找不到自己熱愛的人事物。

    就像一個人之所以會跟自己的父母吵架,是應為希望過得更好。如果自己父母始終不改變的話,這個人可能離家出走,離開這個沒有愛的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基本也是出於這個理由,我愛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我改變不了,我進入了一個深深的無力感當中,沒有人給我力量,我也沒有活下去的力量。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熱愛,沒有人理解,沒有人看到,自己的孤獨無力承受。沒有其他人的愛,只有自己愛自己,用一種離開這個世界的方式,讓自己解脫。所以,自殺的人,很多時候是更熱愛生命的人。

    如果,一個人不愛生命,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會坑蒙拐騙,怎麼舒服怎麼來,儘管去這個世界。他會盡可能去破壞這個世界來滿足自己。他會讓世人畏懼讓世界恐怖。但是,自殺的人,往往沒有這麼做。

    3.一個想自殺的人,必定陷入了“靈魂暗夜”。心裡莫名其妙的想死,脆弱,不堪一擊,沒有任何承受力,看不到生活希望。對於正常人來說,很簡單的事,對於他來說,就是天大的事,就是一個根本不可能跨越的障礙。除了死,別無選擇。

    4.一個想自殺的人,有時候會失去感覺,靈魂“不在場”,像一個被某種“東西”控制的工具一樣。不由自主的思考,不由自主的行動。想擺脫某些想法卻無法擺脫,想停止某些行動卻停止不了。甚至是“聽從”某個指令,某個要求。或者,根本失去了覺知,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這個也屬於“靈魂暗夜”。

    有些人活著,已經相當不容易,他能活在這個世界,僅僅是為了自己最親愛的人,他再靠自己所有的生命力去維持這一點點希望。如果沒有為了親人活著的這個理由,他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就像上海跳橋的那個孩子,他活著僅僅是為了母親,為了母親的一點點尊嚴。當被母親批評,讓他感到這個媽媽再也不配自己努力的時候,依然縱深天下橋去。這樣的人是為了別人活著,他正在尋找一個死去的理由。那天那個上海媽媽,恰恰給出了這個理由。

    我再幫有的家庭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明確告訴他們,你們家某個人正在尋找一個離開這個世界的理由,你們千萬不要對他有任何要求,他能活過“靈魂暗夜”,就是勝利。

    對於,題目問的12歲的孩子想自殺,不知道處於那哪個狀態。但是,所以人類的痛苦,或者說,所有人類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愛”。有人愛,有人疼,就有希望,就有力量。所以,給予愛,給予支援,給予引導,就是給予生命。

  • 5 # 文化心理學者曉曉博士

    感謝邀請!12歲的女孩正處於青春期的前期,正面臨著身體的發育變化,生理的變化也有可能會引起孩子不同的情緒狀況。因此,可以先確定孩子情緒低落髮生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了?脾氣是否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想跳樓這一行為是在何情境下發生的?因為問題中並沒有具體的描述,故而很多資訊不太明確。

    一般而言,我們分析人的某個行為或症狀主要從三方面進行:

    一是生理上是否出現了一些狀況?12歲的女孩青春期的到來會面臨身體的各種變化,以及神經的發育過程中的不穩定等等,家人很可能沒有明確的意識到,小女孩自己也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自己的各種變化,甚至內心深處會充滿恐懼和不安,只有透過自我攻擊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是心理上是否有一些衝突?自己沒有辦法解決,同時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幫助自己解決。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面臨很多坎,比如說慢慢開始浮現的性意識,想要去探索,甚至已經有了解,卻有很強烈的羞恥感,不能接納自己性別,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然而心理問題肯定不是當下才出現的,肯定累積了一定的時間。根據艾瑞克森的兒童發展理論,孩子會出現問題,往往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培養起應有的品質。

    艾瑞克森認為嬰兒期(約0~1歲)時,重要他人是母親,假如與母親並沒有培養起基本的信任,會讓孩子產生對環境的懷疑和不信任,進而會出現焦慮和不安,也就很難培養起希望的品質。

    幼兒期(約1~3歲),其重要他人是父母,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同時會判斷個人是否需要他人的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訓練的是自己的意志力。如果這一過程無法很好地成長,那麼就可以出現很多的懷疑和不確定性,會對自己沒有信心。

    學齡初期(約3~6歲),家庭環境對個人的影響非常之大,孩子開始學會認同周圍的人和環境,為走向學校做好準備。如果家庭並沒有提供堅固的後盾支援,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出現認同上的問題,會缺少主動性,遇事時會表現出更多的退縮和迴避。

    學齡期(約6~12歲),孩子進入了學校,是否能夠適應學校的生活,同時具備學習能力,是這個階段最為重要的。孩子如果良好地適應學習環境,並且可以讓自己在其中獲得成就感,並且與同齡的小朋友能夠相處得很好。那麼孩子才能健康的發展。

    三是社會因素,題中出現的12歲女孩,情緒低落,往往會表現的比較沒有成就感,在主要的關係和環境中並沒有獲得更多的認可。 那就要看她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是否能夠給她足夠的支援和鼓勵?情緒低落極有可能是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脾氣大是希望自己沒有滿足的部分被看見,而沒有被滿足,被看見時,她就採取跳樓這一極端的行為,來告訴周圍的人,她是值得被重視的。所以一定要妥善處理這孩子的情況,一定要具體分析她養成這種狀態的原因,要讓她學會慢慢地成長。

  • 6 # 佳佳樂樂915

    首先要分析小女孩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12歲雖說青春叛逆期,但如果沒有其他因素不至於如此偏激。

    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尋找原因:

    1.學習壓力是否太大?學校是否發生什麼讓其壓抑受挫之類的事情?

    2.是否早戀?

    3.是否家庭因素?父母平時管教過於嚴格?父母感情是否和睦?

    4.是近期突然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從小就易暴躁,偏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祛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