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汝7霜下小白菜
-
2 # 遇見花開花落
我為這個問題寫了一篇文章。
《盤它:那些記憶中的年俗》
全文如下:
我的老家,位於山東省靠近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裡。
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我準備盤一盤,那些記憶中的年俗。就從小年盤到正月十五吧。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小年要祭灶,要買麥芽糖的糖瓜,甜嘴黏牙,希望灶王老爺上天多說好話,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臘月二十四,掃房掃屋打掃衛生的日子。
臘月二十五,白天趕年集,從早晨到傍晚,年前最後一個大集,所有的東西,該買的必須在這一天買齊了。到了晚上要做豆腐,窮的人家有時候兩三家合夥做一包豆腐。
臘月二十七,一般人家要做炸貨,炸魚、炸肉、炸藕盒、炸丸子。基本上從早上準備,到傍黑天開始炸,晚飯可以先吃上一頓嚐嚐,換人不換鍋,一直炸到夜裡才能罷休。
臘月二十八,早上發麵,晚上蒸饅頭,也有人家晚上發麵第二天再蒸饅頭的。但是,有孩子的人家,大人都會趁著夜晚幹活,說那樣不用打岔停下給孩子們做飯,更容易一氣呵成,活幹的痛快!
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從上午到下午就是煮肉,然後用肉湯煮雜貨菜。一天都是肉香四溢,小時候這一天是記憶中最美的一天,連晚上做夢都是滿滿的肉香啊!
對了,這晚上還有一個全家總動員的大工程,那就是洗澡!嘿嘿!
重頭戲終於到了。
年三十,一大早,家庭主婦就開始把昨天晚上換下的衣服洗一洗,除了幹活的母親外,一家其他人都穿上了新衣服。男主人要打漿糊,貼對聯,還要把過年要燒給祖宗的火紙打一打。
最早有專門打紙的一個刻了銅錢模樣的,擀麵杖一般粗細,一拃長短的一個東西,打紙也叫印錢,所以需要拿個小錘子打一下,在厚厚的火紙上印一下。
可是後來就不打紙印錢了,只拿一張百元鈔票在上面比劃比劃,就當是印錢了。省了不少事,也少了孩子們的樂趣。
忙到快中午,這時候就要擺供品了,供品菜的個數是有講究的,三、五、七、九,必須要單數,表示陰陽不同。
一家人準備請家堂了。
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供品擺好以後,還要擺上排位,筷子,酒盅,最前面放香爐。
這時候,需要家裡當家的到大門口唸叨一番,懇請各位先人回家過年,還要在大門外燒紙恭迎,點著一大縷香,焚香為敬,領著祖先們的神魂進門,把香分開,插大門外磚縫裡一根,一路到正房路上也要插幾根,最後留三根香,進屋插到早就備好的香爐裡,意味著祖先到位就坐。然後燒水沖茶,供水供茶!
請祖儀式暫告一段落。可以開始做飯準備吃中午飯了。從此以後,直到年初二吃過午飯後送走家堂,每次吃飯前,做完菜都要先上桌供幾分鐘,讓各位祖宗先人先享用一番香火,然後一家人才能端來吃飯。整個儀式做下來,一番敬畏之感油然而生。
人活一世,總是該有顆敬畏之心的!敬天敬地敬鬼神,畏天畏地畏自然。一個心懷敬畏的人,做事一定有底線,做人也不會壞到哪裡去吧。
許多時候,人沒有了敬畏,沒有了信仰,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到了夜裡,就是除夕之夜了,這一夜,小孩子們不再被崔睡,可以提著燈籠,穿著新衣服,呼朋結伴地挨家挨戶先穿個小門。其實也不停留,就是熱熱鬧鬧聚人玩,人聚的越多越興奮!
歡聲笑語中迎來夜裡“發錢糧”的鞭炮聲,從村裡第一聲鞭炮響起,便各自歸家,吃夜裡的水餃,稍稍休息或者繼續守歲熬夜,隨便!
年三十這天夜裡,整個村裡徹夜燈火,孩子們可以歡樂鬧騰,成人也可以稍加放縱,打撲克,或者拉閒呱,誰也不加管束,只要別忘了近子夜的時候回家吃年夜飯即可,祖宗看著呢,也不能鬧的過分。
在我們那兒,三十晚飯可以雞鴨魚肉地吃,但子夜這頓飯,卻是要吃素餡的水餃的。水餃餡子以芫荽豆腐最佳,意味著“淹歲都富”,當然其他菠菜豆腐拉,韭菜豆腐拉也可以--我小時候過年是沒有韭菜的。大都是白菜豆腐或者蘿蔔豆腐之類的。
當然,子夜吃水餃也要上供,吃完了還要燒好多好多的燒紙,意味著給祖輩先人香火錢。
吃過年夜飯,可以繼續守歲,也可以休息一下。這時候,孩子們往往熬不住了,就剩家裡的一兩個大人,可能某種情緒上來了,就默默地守著家堂桌子,剖析安慰自己一番,期盼明天又是一個豔陽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起來,洗刷吃飯,這一天按舊俗是不幹活不刷碗不倒水不扔垃圾的,總之,各種不幹活。但是,家裡有人吃飯總有人幹活啊,實際上是,父母在幹活,而什麼都不能幹是對孩子說的,可能寄託了勞累一年的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吧。
這一天,要拜年,要說好話,不能說不好聽的話,不能吵架,所以,人好像一下子都變得文縐縐的樣子,與平時截然不同,特別好玩。
我小時候,拜年是要磕頭的。老一輩往往根據小字輩磕頭的態度是敷衍還是實誠來鑑別一個人。淳樸的人自有他的看人之道,真是人老成精啊!
初一拜年磕頭,能掙到好多糖塊,記憶中,再也沒有比那種硬硬的水果糖更好吃的糖了。後來的各式花樣的糖我幾乎都不吃,覺得少了一種純粹的糖味。
年初二,就在孩子們對過年的戀戀不捨中到來了。小夥伴們往往聚在一起說,呀,這兩天怎麼過的這麼快呢?要是天天過年就好了啊!
但是,吃過午飯的初二啊,好戲接連上演--送家堂!
每一個家族都聯合起來一起送家堂,這時候,張家李家王家相互暗暗較量的時候到了!
送家堂一般在離村裡住家遠些,而又不怕煙火的河道里。家家端著簸萁,裡面滿滿的火紙,那是給祖宗先人的上路錢。還要提著水桶,裡面抓把麥糠,那是飲馬水。後頭跟著家裡其他人,有男丁的抗跟長竹竿,上面纏著長長的鞭炮,大的、小的接到一塊,力求放的時候聲音又響時間又長。
燒紙磕頭,大聲給祖宗送行。當“磕頭”的聲音響起來,烏壓壓一群人一起下跪,一起磕頭,那是頗為壯觀的一個畫面啊,太美太壯觀!
很有喜劇色彩的是,好多孩子分不清是不是自己家,也會跟著別人家磕頭,當然,好朋友都是需要同甘共苦的,給你家磕頭,你也是要跟著我家磕頭的。
初三,出嫁的閨女回孃家。不管年齡有多大,只要孃家有人,姑奶奶回孃家,都是貴客。至於有多貴,就看你平時對孃家人怎麼為人。所以,我們那邊,懂事的姑奶奶是很討好孃家嫂子和弟媳婦的,生怕沒有孃家可回啊!
當然,這一天也是叫沒過門的媳婦去婆家的日子,既讓女孩子提前瞭解婆家人的品行,也給未婚男女提供相處的一個機會吧。
正月十五前,天天都是年。初三到十五期間,主要是走親訪友的日子。年景好的時候,村裡有時候會請戲班子唱大戲,又是一個走親戚的好藉口。
……
過年的事情,不知覺中竟然寫了這麼多!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少了過年的味道每人抱著一個手機,沒有了過年的興趣。
人活一世,可以清貧,可以粗茶淡飯,但只要有樂趣,有盼頭,有脈脈溫情,就擁有了最大的前進動力!
-
3 # 清酒獨酌hhh
我是陝西人,過年習俗應該都差不多吧,大年30貼春聯,上墳,晚上吃年夜飯,放鞭炮,初一自由活動,初二開始走親戚
-
4 # 吉祥如意來來來
年三十,早起上墳祭祖,午前貼對聯,下午包餃子,吃罷餃子看春晚。 初一早起吃餃子,拜年,發紅包(壓歲錢)。初二回孃家。初三不允許拜年,在家看電視。初四訪友,初五自由。初六洗衣服準備上班。
-
5 # 手機使用者87820358975
城市不比農村,沒那麼多的講究,但,還是有些比較和的規矩的,比如,初一早飯前,晚輩要非常認真的給長輩拜年,並送上祝福,長輩也高高興興的把早已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飯後,到左鄰右舍家裡走訪,拜年,初一這天,如沒人邀請,是不準隨便串門的,主要是因為各家,都可能有親朋造訪,如貿然串門,恐有不便,初二兒子陪媳婦回孃家,初三,上墳,祭祖。初四走親訪友。正月十五中午各家包餃子,十六晚上吃元宵,雖不出正月,但,到此,年已基本過完。
-
6 # 清風知細雨
小時候的記憶裡,盼望著過年。二十三祭灶,年來到,妮兒要花兒,小夥要炮。做位男孩子的我最喜歡和小夥伴們買100響或者200響的鞭炮,然後拆成1個個的,手裡拿著香,或者問大人要香菸,1個個的燃放,那種場景,那種感覺,相當的懷念。(如果你有相同的感受,那麼現在應該人到中年了,同意麼?)臘月23晚上吃麵條,放鞭炮。然後到二十七,開始蒸饃,備年貨,二十八貼對子(春聯)。臘月三十應該是最期待的,從下午開始,村裡開始陸續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吃完餃子,一家人圍著火爐看春晚,爐子上烤著1個個的花生,等電視裡開始有戲曲舞蹈節目時,那就是尿點,到12點鐘聲敲響,陸續的鞭炮聲再次響起。初一 中午家裡團員飯,初二去外婆家走親戚,然後就是趕廟會,一直等到過完正月十六,這年才算過完。一切都是美好的回憶。。。
-
7 # 影影639
我們這裡的過年習俗在慢慢淡化,不過如果家裡有老人的話,就麻煩了,一點點就得做到。各地大同小異吧。說點小異的。三十煮年夜飯要單獨留一鍋,飯上放幾個硬幣和紅線纏著的木柴棒。大年夜的年夜飯中的聽話魚不能吃,說它要聽互相祝福吉祥話。三十和初一初二這三天晚上家裡的燈開啟整夜。這三天不能倒垃圾。初三早上送年,把灶上由年夜點燃的長明燈熄滅。
-
8 # 我是Alin
我們這裡的年俗,正隨著時代的改變而發生改變。以前過年兒媳通常都到公婆家過年,三十初一在公婆家,初二去姥姥家拜年,初三去岳父岳母家拜家,初四初五姑舅姨家拜家。
現在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家人也越來越小,獨生子女的父母都已六、七十歲,他的父母己乎都八十歲以上,許多都己成空巢家庭或不在人世,現在的獨生子女,過年幾乎都到有錢熱鬧的一方家過年,婆家孃家幾乎分的不是特別清楚,也沒那麼多說法,只要開心,先到婆家孃家都是無謂的事。現在的雙方父母都比較看的開。
過去的年俗習慣,正在俏俏地發生改變,家祖的觀念也在隨時代的改變發生而改變,唯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後輩給長輩拜年問好,長輩給後輩壓歲錢或發紅包,而且壓歲錢紅包數額越來越大。
現在親戚之間相互拜年給錢給紅包,正逐漸代替送禮品,我感覺這樣更現實,這也許是年俗的一種進步吧?
-
9 # 馨安滿天下
要細說就很多。簡單說,大致與就全國各地一樣(少數民族可能差異多點)。
大致是,除夕中午吃庚飯,表示告別舊歲,迎來新春。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打掃所有的包括自身的衛生。零點後放鞭炮象徵新一年開始。初一村裡拜年。“崽拜初一,郎拜初二”,其他初三拜,現有點不循舊俗老規隨便哪天拜。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穿白色內外衣出去,那怕上廁(原都在外)。要吃齋(蔬菜)如豆腐豆芽。不能倒水倒垃圾。全村每家要有一人去向先年去世的人作揖,都去廟宇上齋飯。除夕殺的雞要到先人墓前殺,等等。過去還有拜年互相給點錢和互請年飯,現打破了。
回覆列表
回答:我們這裡過春節比較起來不是十分繁雜的:到臘月23日晚上家家戶戶燒香磕頭灶君上天報呈人間一年的成果。上天講好話美好言:之後是做土製豆腐,然後就是蒸花糕及饃頭,其次就是趕集購買過年疏菜及供品也就趕年貨,幾天的忙碌到30晚上家家戶戶拿些供品到祖墳前擺些供品點上燭竹(布燈)初一早起燃放鞭炮給家庭全神上供行拜。吃餃子飯飯後,給四鄰的長輩磕頭禮拜,回家和自家人團聚待吃過中午飯這年就過去大半了,到初二到十五前就是走親串友行史拜節之禮節,這春節也就即將過罷了…(比較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