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枕籍經史0

    在歷史上,只要是戰爭時期,糧草就是一個不能避而不談的問題,想要帶兵打仗,想要穩定軍心,想要贏下戰爭,糧草必須要及時。如果士兵們吃不上飯,那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諸葛亮的北伐就是因為糧草工作屢屢不到位而導致的失敗。而在三國時期的前半段,曹操的積蓄糧草的方法很讓人厭惡,那就是盜墓,如何得知呢? 袁紹見曹操勢力慢慢的變大以後,就像討伐曹操,在討伐之前,他讓陳琳寫了個討賊檄文,據說這篇文章氣勢磅礴,一時間竟然治好了曹操的偏頭痛。咱們且先不說這這文章文筆如何,在這篇討賊檄文中,陳琳大罵曹操為了糧食而不惜盜墓,甚至對皇族的陵墓動手。先帝的母親昆氏,原本是地位很崇高的一個人,而曹操卻不顧忌那麼多,親自帶著士兵們去盜墓,偷走其中的金銀財寶,後來更是設立摸金校尉,專門盜墓。 更有歷史記載,曹操把梁孝王的墓盜取之後,所有的金銀財寶加起來能讓士兵們不愁吃穿四五年。曹操可謂是三國時期最大的盜墓者了,不能說是盜墓賊,盜墓賊是偷偷摸摸的做事,而曹操是正大光明的拿,世人皆知。雖然是為了糧餉,但是古時候對祖宗宗廟很是看中,盜墓這種事會遭到天下人的唾棄的。 然而,和曹操同一時期的另外一個雄主,一直對外聲稱自己是仁義之君,對待百姓身份夠意思,那就是劉備。劉備在早期的時候四處漂泊,憑藉著自己皇叔的身份拉到了不少贊助商。可是後來劉備攻打劉璋拿下益州之後,卻允許將士們進入財庫隨便拿,雖然是為了讓士兵們戰鬥起來更有精神,但是此舉無疑會加重原本益州百姓們的生活負擔。 後來,行軍打仗,總是需要軍餉的,可益州原本的財糧都是已經沒了,怎麼辦?劉備想了個辦法,就是印鈔票,他鑄造了很多面值很大的錢幣,這樣一來,劉備倒是給手下發了工資,士兵們也有錢了,可錢不值錢了,老百姓原本花一點能吃一天,現在就要多花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通貨膨脹。司馬昭也應該借鑑了吧,

  • 2 # 泡八喝九說十話64262772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懿幫他搞死了諸葛亮,蜀國就剩下姜維這根硬骨頭。他啟用了鄧艾這樣的智將與之為敵,雙方又糾結在岐山長城一帶……

    在姜維九伐中原以後,蜀中掌政的大臣蔣琬、費禕都翹掉了,幾無名臣智士,宦官黃皓為佞,進讒言陷害姜維。

    於是伐蜀時機成熟,263年,司馬昭派兵向蜀中進發,兵分三路分別是鄧艾引軍自狄道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以廷尉衛權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鍾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排程指揮。

    之後姜維在漢中實行的退守集兵一處的錯誤戰略,沒有把手漢中先天的咽喉險隘,於是漢中幾乎被魏軍攻略。

    踏中的姜維急忙率軍搶先站住劍閣,才勉強與魏軍相持。根據史書記載,魏軍不能攻破劍閣,幾欲退兵,結果鄧艾出險招偷渡陰平小路攻下涪城,進逼成都,迫使劉禪投降。劍閣的姜維接到劉禪的繳械命令後便向鍾會俯首投降。

    蜀漢就這麼被司馬昭滅了

  • 3 # 鍵鼠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自古以來軍事行動關乎成敗的事。

    話說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就說明了“益州疲弊”,可見蜀漢憑一州之力經過六出祁山北伐已經傷及蜀漢國本了。姜維接過軍機大權後還有九伐中原(三國志記載北伐軍事行動十一次),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但是國力耗損相當的嚴重。多年的北伐就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人力、財力、糧草早就空虛。

    最後一次北伐的兩年之後(263年),魏軍發起滅蜀之戰(曹魏也沒想到能成功,以後來者角度稱其為滅蜀之戰吧)。出兵20萬人分三路攻蜀,鄧艾和諸葛緒各率三萬多人圍姜維於沓中、陰平一線,鍾會率主力13萬之眾經斜谷子午谷進軍漢中。司馬昭只是想乘機襲取漢中這個戰略要地圍困姜維以圖後策,沒想到蜀國完全外強中乾,縱使姜維用計跳出包圍但造成蜀北關隘和漢中失手退居劍閣。

    魏軍面臨兩個抉擇:強攻劍閣必定傷亡慘重外加糧草補給線過長;繞過劍閣偷渡陰平奇襲成都進行斬首行動。這次鄧艾採取了一個軍事冒險行動,偷渡陰平經江油至涪城,這個時候鄧艾三千人馬已經糧草用盡。由於蜀漢沒想到魏軍走這步基本沒設防,而作為後方的涪城守將恍見魏軍出現不戰自降,這個送人頭的操作一下子讓鄧軍人馬得到糧草補充。同時鄧艾抓緊蜀軍不明魏軍虛實的情況,再上演一出兵臨成都的戲碼。諸葛瞻戰死綿竹,北姜維、南霍弋遠水解不了近渴,後主劉禪在宦官和大臣的慫恿下出城納土歸降。

    蜀主已降,縱使伯約有經緯之才也不可能迴天,最終於只賺得鍾會鄧艾一起身死於亂軍之中。整個過程就是出奇的奇,奇兵、奇事、奇人。要說魏軍遠道而來,蜀軍據關而守佔盡天時地利,只消魏軍糧草補給不濟或偷襲緇重必然可以打擊魏軍士氣逼其退兵。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就像如果當初武侯給兵三千讓魏延出子午谷一樣,沒有如果只有結果:蜀漢滅亡、司馬家聲望蓋過曹氏!

  • 4 # 一貳一橙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三國時期因為戰亂頻發,百姓流離失所,荒地無人耕種,糧草問題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諸葛亮和姜維加起來近二十次北伐,都有過糧草運輸不及時而退兵的情況。

    那司馬昭滅蜀時,動用了近三十萬軍隊,這些軍隊的糧草又是如何提供到前線的呢?要知道出蜀難,入蜀更難,曹魏兩次伐蜀都折在了天氣和地形之上,司馬昭這次伐蜀幾乎動用了全國軍隊,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糧食問題自然也在戰略規劃之中了。

    滅蜀之戰中,三十萬魏軍如何保證糧草供給?有兩個方面。

    第一就是屯田。曹操在拿下兗州之後就開始實行屯田制度,設定屯田校尉負責一切事務,士兵們戰時為兵、閒時為農,開墾荒地,同時鼓勵生產。單定都許都那一年,曹操就從所屯田之中獲取了可支援數萬軍隊食用的糧草,效果十分顯著。

    而為了應付東吳的戰事,司馬懿準備在淮南一帶屯田積累糧食,派了鄧艾去視察。經過考察之後,鄧艾寫成了著名的《濟河論》,內容為:在淮南、淮北實行大規模軍屯(按曹操慣例),挖河渠灌溉農田。按照鄧艾的設想:四萬人的軍屯,每年可獲糧食五百萬斛,六年後可用作軍資的糧食可達三千萬斛,足夠十萬軍民食用五年之久。(後面司馬炎滅吳,所用糧食也是鄧艾屯田的遺產)

    之後司馬懿按照鄧艾的部署在淮河屯田,並派鄧艾進駐隴西對付蜀漢,而鄧艾每到一處,則鼓勵生產,主持開荒。“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關中平原雖然飽受戰亂之苦,但戰事多集中於隴右之地,長安等地並未受到侵擾,所以鄧艾也極有可能會在長安外圍屯田,作為駐守和進攻的物資,就和姜維屯田於沓中是一樣的。第二就是屯糧。雖然史書上沒說明鄧艾在關中哪個地方屯田,但他十分看重糧食,甚至認為糧食之重要,更在一批批精銳部隊之上。在他和陳泰鎮守曹魏西陲之時,自然也會想盡辦法積累糧食。

    當時吳國正處在明主孫休的領導之下,國力有所增長,在公元263年蜀漢危亡之際,吳國還能派出遠征支援部隊。可見當時東吳的威脅並不亞於孫權時期,所以司馬昭不太可能會取淮南之軍糧來援助關中,所以鄧艾在關中屯糧的可能性大些。

    而姜維北伐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取敵之糧”,在曹魏屬地南安,北境長城之中都屯下了大批軍糧,這一點或許從曹丕時期就開始實行,也有可能是時任南安太守鄧艾在任期間所為(如果不在關中屯田的話,很有可能就是從淮南運來的)。

    所以司馬昭滅蜀中,那將近三十萬大軍的軍糧就是從兩方面而來的,首先是運淮南糧或是關中糧為後備,再取關中屯糧為前驅,然後發兵直取蜀漢。

  • 5 # 飛豬不怕虎

    首先我們知道在司馬昭滅蜀時期司馬昭是魏國實際的掌權者,而作為掌權者是可以控制並分配國家所有的資源的。

    其次還有一項重大的制度 : 屯田制

    最後我們應該知道司馬昭滅蜀時期魏國的運糧方法。

    一:①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殺曹爽,立曹芳為帝。司馬家成為魏國實際掌權者。司馬昭

    ②嘉平六年(254年)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掌權,廢曹芳,立曹髦為帝。司馬昭參與計劃,封為高都侯。

    ④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準備滅蜀。

    二:在古代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大軍的糧草是一個大麻煩。但,在曹操時代曹操運用了屯田制使得後來的魏國有了用不盡的糧食。

    ①屯田始於漢武帝,因西域軍隊糧食短缺,漢武帝命令西域軍隊屯田,是為軍屯。屯田就是用閒置勞動力種不屬於他們自身的田地,最後田地收成安比例分成。

    ②建元元年(196年)曹操採用棗祗、韓浩的建議在許都附近屯田,繼而曹操時代又將軍隊屯田(軍屯),農民屯田(民屯)整合,開發出了一套完善的屯田制度,稱為屯田制。繼而這一套屯田制度開始運用於曹魏的各個郡縣,從此之後曹魏沒有過糧食以及經濟危機。

    三:到了戰時,可能有了糧食也運不到前線,比如諸葛亮(好慘)。那麼司馬昭怎麼保證糧草不斷?

    ①曹魏屯田是在各個郡縣都屯田,所以前線官兵在的郡縣也是有糧的(諸葛亮在的時候,蜀國糧食主要生產地在成都平原以及漢中,運糧路途長)

    ②在運糧路線上魏國與蜀國有巨大的差別,蜀國運糧出祁山困難重重,但是魏國從大後方運糧走的是平原,或者一些小丘陵,運糧簡單。

    總結:司馬昭滅蜀大致是屬於歷史的必然了。三國後期國力差距巨大,就在看似簡單的糧食問題上魏國已經比蜀國做的好的多(蜀國後期糧食也充足,但是制度沒有魏國好),司馬昭作為魏國實際掌權者能夠調動的國家力量也比姜維多的多(按理說姜維就是一個打工的,而司馬昭是所有者)。當然,到了三國後期,三個國家都不缺糧食了,比的就是誰的經濟制度好,以歷史來看,魏國屯田制勝出了!

  • 6 # 叫聲先生你敢應嗎

    糧草問題一直都是行軍打仗的重中之重。有糧則士氣高漲,無糧則軍心渙散。“漢初三傑”中蕭何憑什麼被劉邦認為功勞最大?還不是因為蕭何穩固後勤,把關中治理的緊緊有條,使得劉邦要糧有糧,要人有人。即使劉邦前期經常被項羽打的潰不成軍,到最後仍然能翻盤。有糧草,吃的飽,士兵才會賣命。

    曹魏滅蜀之戰,動用近二十萬大軍,所消耗的糧草更是一個天文數字。那麼要如何保證糧草的供應呢?魏國當時的國力能夠支撐如此龐大的軍隊開銷嗎?答案是肯定的,魏國消耗的起,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屯田制度。公元196年,曹操釋出《置屯田令》,明確提出,“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開始推行屯田。屯田規模最大的時候,曹魏統治下的十二個州里,十一個州都有屯田。每年淨收的糧食不計其數,充分保證了軍隊糧草的供應。三國後期曹魏幾次大型的軍事行動很少受到糧草的制約。蜀漢滅國之戰,魏軍完全能呼叫就近屯田的糧食,不必為軍糧擔心。

    第二,為將者的個人原因,滅蜀之戰中大放異彩的鄧艾。鄧艾剛開始是個搞農業的,而且還發表過一篇關於農田水利的《濟河論》。鄧艾長期駐守邊防,和姜維交手多次。一位搞農業出身的將軍,會不重視自己部隊的糧草問題嗎?會不給自己的防區屯糧嗎?鄧艾肯定會屯糧,而且應該還屯的不少。當附近屯田的糧食未能及時運達時,這部分的屯糧便成了關鍵。總之滅蜀之戰,曹魏隨軍的屯糧充足,附近屯田糧食的供應及時,源源不斷。這些後勤保障措施都做的很好。到後期魏蜀國力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縱使諸葛武侯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也挽救不了蜀國滅亡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蜂由蟲到成蜂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