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帽梓哥哥
-
2 # 知行合一321
分析人心理是一門學問,人心理難以捉摸,每個人為了生存都有自己的偽裝,要做到知人知面又知心,就要認識自己提高自己讀心能力,平常社交,密切關注對方的相貌,言行舉止,眼神,小動作等方面尋找蛛絲馬跡,分析其真是意圖,人的每個動作 ,不經意的話語 打扮,都能反映其本意,只要留心觀察,認真揣摩,透過練習,久而久之練就看懂心理的技巧。推薦看幾本心理學書籍,
-
3 # 溦霺細雨
學了諮詢,會從專業角度理解人。但是,不提倡野蠻分析,因為我們都知道,很多事情,那只是假設,推辭,是與不是要與對方核實。但是顯然,你是想洞察人心。那還不如看看歷史上一些人曾經總結的經驗。比如曾國藩《冰鑑》可能比學心理會讓你感覺更受益。
相信很多人想去學習瞭解心理學的最初原因都是想理解一個人的行為,想知道他背後怎麼想的,這也是心理學想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但人實在是個複雜的東西,很難用一個單一的理論去解釋的特別清楚。
1、B=f(P,E)
B是一個人的行為,是大家最想要了解的東西,P是對行為產生影響的個人因素,E是環境因素。對於這個公式,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是由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
看到這個公式你可能覺得這是什麼玩意兒,說了和沒說一樣。確實,大多數情況下心理學做不到定量描述,只能定性分析,不像物理學,一個公式F=ma,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其實B=f(P,E)這個公式對現在的心理學研究來說起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了。
2、勒溫——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
提出這個公式的人是勒溫,一個德裔猶太人,一個出色的心理學家,我覺得是最偉大的——即便這個問題有爭議。勒溫的偉大之處在於給心理學留下的寶貴遺產:他是首先做到了從理論角度科學的分解出了人類行為的影響因素。
很少有人單獨說勒溫的理論體系是怎樣的,主要是因為他死的比較早。1890年出生,二戰結束就去世了,只活了50多歲。但是美國整個的實驗社會心理學學科是他一個人開創的,所以其實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波林的《實驗心理學史》裡對勒溫評價很高,他覺得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兩個心理學家是勒溫和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從人性的角度,勒溫是從理論的角度,他們都做到了對人類行為的洞察,站在自己的角度構建了一個人類行為的解釋體系。
更正一下:這個評價是托爾曼給的,被波林收錄進書中,波林的評價是,凡與勒溫有深交者,都無不極端信仰他的天才。
3、好的理論最實用
勒溫的理論到底研究什麼呢?很難說,他自己叫拓撲心理學,也有人說他是晚期格式塔,他本人又被稱作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他研究關注的面很廣,其實是對整個心理學的一個思考。
B=f(P,E)
這個公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理解起來,並不容易。
任何一個行為或心理問題,首先必須有人的因素,還要考慮他所處的情境是怎樣的,一個人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會做出一個行為,今天明天你做的行為可能不一樣,人的複雜性就體現在這裡,人和情境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這就是勒溫理論裡最核心的東西。
人類行為是個非常複雜龐大的體系。很多因素都會有影響。比如一個人的個人成就,首先要看機遇,機遇是個很隨機的東西,不是誰都能遇到。
這麼複雜的一個體系我們怎麼去理解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機制呢?怎樣影響人的行為的呢?要先有這樣一個認識,一個行為的發生不是一個必然的事情,跟人有關跟情境有關,任何一個情境發生了微小的變化都可能造成行為層面的大變化。反過來說,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問題時,行為反應的傾向也存在著極大的不同。
4、班杜拉和他微小的貢獻
班杜拉是目前活著的心理學家裡最偉大的一位,也是20世紀後半葉至今(2013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心理學家之一(大概22萬次引用,排名第二的皮亞傑和他差了6萬多次),有人說他是最後一位大師,他構建的理論對整個心理學的研究都有借鑑意義。
班杜拉今年91歲了,但是他一輩子的工作都是圍繞著P,B,E這三個字母進行的。
他的理論叫“互動決定論”,是個三角形:B,行為;P,個人影響因素;E,環境影響。還是在勒溫的框架下進一步解釋三者的關係。個人、環境與行為是一個動態相互影響的,叫“互動決定論”。
如果把班杜拉這一輩子拆開了揉碎了講呢,也就是三個微小的工作:
一,社會學習理論,講的是人是可以在環境中進行學習的。E透過P影響B。比如小孩看暴力東西看多了會去產生暴力行為,這裡面還是在講個人和環境因素之間的相關——環境影響個人,你在不好的環境裡,行為傾向也會改變,會變成環境擁有的樣子。
二、自我調節的概念,self-regulation。實際上就是E和P之間的互相影響,甚至趨同。一個人和他所在的環境不適配的時候,比如我一個特別內向的人去做了公關工作,這個時候我就跟我的環境不適配,這個時候人會去自我調節,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衝突了。那麼我有兩個方案,要麼去適應這個環境,要麼就去改造環境。
三、社會認知,最早提出的叫自我效能,後來還有歸因方式、結果期待等。B的結果會反過來影響P。
其實還是進一步的解釋行為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學校環境一樣但為什麼有人考第一名有人考五十名?
這裡面重要的東西就是社會認知——我是怎樣認識到自己和社會間的關係的,比如考第一名的人就是我做什麼都能做好,自我效能感爆棚,我更努力,下次還考第一;最後一名可能想我做什麼都不行,越來越自暴自棄。一開始差異比較小,但這個想法會對你的行為不斷的產生影響,產生不同的結果。
60多年的研究,20多萬次引用,說的就是這麼個事情。
5、歷史、記憶、經驗,我和我的故事
好了,環境因素拋開不提,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個人因素(P)上。個人因素是從哪來的呢?比如自我效能感,為什麼有人覺得自己學什麼都能學會,有人覺得自己做不好,這這個穩定的信念是從哪來的?跟個人的經驗是有關係的。
一個人的價值體系,人格特質,都離不開個人經驗。你是覺得世界上的人都有善意,還是相互競爭適者生存的?這取決於你的前半生裡,別人是怎麼對待你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看《西部世界》。為了讓機器人的行為不發生變化,一直遵循程式,需要定時清除機器人的記憶。當經驗不斷累積的時候,行為模式就會出現很大的改變。影響你行為的信念都是從經驗中來的。
記憶,是人類用來儲存自己生活經驗史最重要的方法。需要明白的是,記憶和完全客觀的歷史是有區別的。一個過去發生的事情,透過記憶,最終成為了什麼樣的經驗,取決於事情發生當時的認知特點,以及後續你不斷地提取加工這個記憶時的認知特點、價值體系和人格特質。
客觀發生的事實透過你的感覺知覺被你注意到,透過短時記憶長時記憶這些認知過程存在你的腦子裡,這時候它跟原來的事實已經不相干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你會想提取這件事的時候,你的思維語言本身也會影響你對這件事的認知,也許你覺得最初自己不對,後來你反覆想的時候會覺得別人也有錯誤,這些經驗累積多了後會形成穩定的信念體系。
我們所說的性格、人格特質、價值取向、歸因方式,一個人全部的個性特點,都是跟個人經驗有關的。
6、認知與腦
大腦是人心理活動的器官,所有的認知過程都是有生理基礎的,都是大腦活動引起的。現在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深入到了大腦層面。大腦有最基本的分割槽,頂葉、顳葉、額葉、枕葉,更小的分割槽有100多個,所有的認知活動都可能跟你大腦哪些部位有關係,什麼額中回,扣帶回,杏仁核啊,它是你整個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
7、完整的邏輯
行為受到情境因素和個性因素的共同影響。
個人經驗是一個人對於過去環境(歷史)的認知。
認知過程存在生理基礎。
生理基礎是可遺傳的。
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人的行為,個性,認知,神經生理,是四個不同的解釋水平。
這四個水平最終解釋的還是你的行為是怎樣發生的,不管是腦,還是生物化學,還是認知,還是特點,最終都是通向行為的,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構建一個人類行為的解釋體系。
8、適用條件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需要這樣深入的瞭解事情呢?其實是有適用條件的。
我們前面略過了情境的因素。再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學家,米歇爾,老爺子也是馬上90了。他最有名的是棉花糖實驗,自控,大家都聽了無數遍了。他最近新出了一本暢銷書,賣的還比較火。
他提出了一個人格理論,講的是什麼時候才會存在個體差異,比如你拿槍逼著這個孩子如果你偷吃糖就打死你,那很多孩子是可以堅持下去的。
也就是說,個體差異是否發生取決於情境的強度,如果情境境特別強那可能個體差異就不存在了。比如說,在軍隊裡在監獄裡,他的要求就是所有人整體劃一,不允許有例外,比如軍訓一段時間之後,大家疊被子都疊得整整齊齊,不管你再反感這件事,你還是會去做。
因為這個環境是個特別強的控制的環境,所以個體差異已經不存在了,一個人的行為完全取決於環境的要求。
9、環境的力量
那麼強的環境下,人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呢?這裡面可以借鑑一些人的工作,一個是斯金納,美華人民評選出來的最出名的心理學家。
斯金納在人們心目中可能是個科學怪人的形象,是行為主義的代表。他覺得透過環境的刺激就可以操縱你的行為,他做實驗主要是用鴿子和老鼠,比如訓練鴿子轉圈,轉一圈給你一口吃的,是可以做到控制的,他認為人也是這樣,可以透過強硬的懲罰或獎勵來操縱行為。
他做了個育兒箱,提前設計好了做什麼會得到獎勵,做什麼會受懲罰,孩子不用管就學會了,他把自己女兒放進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斯金納為他的理想社會寫了一本書,中文翻譯叫《桃源二村(Wolden Two)》,就是按照他這一套設計了管理社會的制度,每個人應該怎麼做都是寫好的。
還有另外一個人,比較有噱頭的研究,就是津巴多。他被稱作心理學的聲音,上電視出了很多書,美華人民評選出來第二齣名的心理學家。他做的監獄實驗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部分學生當獄警,一部分當囚犯,得出結論就是不好的情境裡,再好的人都會出現不好的行為模式,這也是在強調環境影響特別強的時候,這個行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如果情境的要求沒那麼強,你怎麼做都可以。這個時候,你的能力、價值觀就非常重要了,你能做出什麼成就,完全看自己的水平。比如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職業環境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可能說職業環境要求一個人做成什麼樣,你找工作的時候就要找匹配的環境。但現在我們漸漸地不提匹配了,因為環境的影響沒有那麼強了,你怎麼做,你只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做出成績就可以,現在我們說的更多的是一個人能力的成長,個性多元化的發展,而不是說環境多重要了。
10、總結
回到主題,心理學家怎麼理解一個人的行為?
先看情境。情境強,那麼情境是導致行為的主要因素,情境弱,看個人。
一個人的能力、個性、偏好決定了他的行為傾向。
認知加工過程存在生理基礎。
生理基礎是可遺傳的。
理解了這些,再看其他心理學的書就會容易很多,可以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