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柚子聊歷史

    歷史上王朝官僚制度各不相同,但在隋朝之前,未實施科舉制度時,東漢到東晉的官員來源,世襲的門閥後裔已經是主流,這一歷史階段也是門閥世襲制度的興起。雖然清朝也實施科舉制度,但在晚清時,清朝放鬆科舉制,一度興起晚清“幕府”官僚,這是清朝不同於其他王朝一個很有特色的官僚制度。雖然兩個王朝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官僚制度不同,但兩者之間也有著必然的聯絡。

    門閥世襲的弊端

    任何一項官僚制度都有兩面性,東漢末年、魏晉時期的官僚制度是世襲的官僚制度,特別是西晉建立之後,其門閥官僚世襲制不僅未改變,反而更加興旺,成為西晉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司馬氏統一三國後,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這個王朝的建立,實際上是司馬氏整合了曹魏貴族階層,也就是說在原有官僚階層基礎上建立的一個王朝。

    但對於吳、蜀兩國的官僚階層,雖然投降司馬氏的官僚繼續為官,但已經被司馬氏皇族排除在權力核心圈。而寒門子弟更沒有希望進入西晉的官僚階層。司馬氏掌控曹魏大權時,曾為司馬氏統一做出貢獻的鄧艾、石苞、張華等寒門子弟,最終受到其他貴族的排擠打壓。

    西晉官僚制度,實際上是司馬氏為首的大官僚,打壓曹魏不聽話貴族,而形成的另一種官僚階層,換湯不換藥,官僚都來自曹魏時期重臣後裔,或者司馬氏親族一系。

    司馬氏形成的門閥官僚體系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官僚之間姻親、血親、提攜等關係,這就形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官僚世襲網路,而這一網路造成了官僚體系“凝固”狀態。很多官僚子孫出生就為官,其官員的素質有高有低,有向低素質發展的趨勢。

    司馬氏延續曹魏門閥官僚體制,雖然很輕鬆奪取了江山,但這種官僚體系,司馬氏又無法改變。於是在官僚貴族階層就形成了奢侈之風,甚至門閥官僚在勢力上互相爭奪,對皇權構成了威脅。

    東晉時曾流傳一句話叫“王與馬,共天下”。“馬”是指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王”則指最為顯赫的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導。司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時,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援。

    西晉末年大亂時,王導一手策劃司馬睿稱帝,東晉政權形成。而且司馬睿在登基典禮上,王導與司馬睿一同坐在龍椅上,於是“王與馬,共天下”便成為民間傳頌。

    王導在東晉做到宰相,他歷經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三代帝王,王導的家族勢力也成為東晉重臣高官。據統治,東晉時,王氏一族出過8位皇后,王氏子弟與皇室公主聯姻有二十多人。不僅如此,王導的堂兄王敦還掌握兵權,當時擁有江撥六鎮軍事重鎮,還發生叛亂,差點滅掉東晉。另外,陳留謝氏,能與琅琊王氏比肩,當時流行一句古詩“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不得不說,王、謝兩族成為晉朝門閥官僚世襲典型代表,使東晉官僚在兩大姓氏傳承,其他姓氏官僚地位高的寥寥可數,既阻礙了官僚體制的活力,使皇權受到嚴重削弱,又是東晉最後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晚清幕府的制度

    “晚清幕府”並不是一個歷史學名詞,而是根據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身邊聚集的幕僚及後期發展衍生出來的一種說法,被學者稱為“晚清幕府”,嚴格來說並真正有“幕府”。這一約定成俗的官僚體系的形成,大的背景是太平天國運動,清朝政府賴以依仗的八旗制度已經落後,只得啟用團練制度,允許南方漢官練兵用於自保,形成具有私人性質軍隊,也自然形成了圍繞私人軍隊的大量私人幕僚人員,於是就形成了晚清幕府制度。

    當時太平天國運動,以及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洋勢力深入中國,一些地方有權勢的官僚階層,為了自保,便以以家人、親戚、朋友等群體建立了勢力網路,相互自保。像曾國藩訓練的湘軍便是這種群體形成的。

    而真正支撐湘軍執行的,是曾國藩身邊的幕僚人員。這些人員並不是清朝官員,他們是投靠到曾國藩身邊的參謀人員。有的是朋友之間推薦,有的是自薦,有的是曾國藩自己招募的。

    因為曾國藩等人建立的地方軍體系,不同於八旗軍,軍隊內部也設立管錢、管物、管糧、管訓練、管文書等大小小的機構,這些機構清朝並沒有給予相應官職,只能讓幕僚人員充當。

    曾國藩身邊的幕僚都由他發薪餉,或者曾國藩籌措銀兩給他們。這些幕僚都完全聽命於曾國藩等人。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需要,清朝對於地方官員招募的幕僚也睜隻眼閉隻眼。清朝為了防止漢人官僚階層勢力坐大,規範約束了幕僚管理,但並不妨礙後期發展。曾國藩滅掉太平天國後,趕緊自裁軍隊和幕僚,但一些幕僚也大都透過他的舉薦,受到了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已經把幕僚運用爐火純青的地步。

    曾國藩在選用幕僚時,有自己的獨到的眼光,無論軍事、政治還是文人,他都重用專才之人。後人也對晚清幕僚制度進行了肯定。但在清朝環境裡,這種制度只能是在亂世中體現出作用,亂世結束後便形成了一種官官相護的官僚勢力階層。很多人想升官或者進入官場,如果不進入這個幕僚階層,很難提拔重用。

    可以說,晚清的幕府制對於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為清朝續命做了貢獻。因此很多學者研究清朝幕僚,這項制度並無高深莫測之處,實際上就是熟人連線熟人,也是一套官僚網路體系。

    比如左宗棠曾是曾國藩的幕僚,他是陶澍所引薦。陶澍認為左宗棠是人才,“目為奇才,縱論古今,為留一宿。”

    陶澍比左宗棠大了三十多歲,可以是兩輩人,但陶澍認為左宗棠是人才,將來必定重用,認識十多天後就對左宗棠說:“若論年齒,但須渠夫婦年相若可矣,不須論親家年齒也。君若論門第,此係賢女佳至吾家,無憂不適。至於名位,君他日必遠勝於我,何憂為?”後來陶澍的兒子娶了左宗棠的長女。

    而陶澍的女婿胡林翼與左宗棠也是老相識,是胡林翼發現了左宗棠,才使陶澍喜歡的不得了。太平天國運動時,在胡林翼的推薦下,左宗棠先到駱秉章府中當幕僚,後來轉到曾國藩手下,其能力水平就被清朝所重視,而且在眾多湘官的保薦下成為清朝官員。

    同樣曾國藩的大兒子曾紀澤聚的原配夫人,是曾國藩好友、湘軍將領劉蓉的女兒。可見晚清時幕府體系,也逐漸在同鄉、聯姻體系下,使官僚網路越結越大。

    兩者不同結果同

    魏晉時期的門閥官僚世襲制度的弊端,透過西晉、東晉兩個王朝滅亡,便可以看出其不足之處。雖然晚清幕府體系比東晉門閥官僚制度有所改進,其先進性在於,選拔天下能人之士,不問出身,便可從幕僚做起,最後經過舉薦而成為朝中重臣。看上去晚清幕府要比東晉門閥先進,但也有其弊端。

    因為晚清幕府是在太平天國亂世中形成,必然帶有軍事性質。但在清朝體制下,這種幕府體系存在一時,但其影響卻很長遠,特別李鴻章的幕僚,一直伴隨清朝滅亡。雖然不乏能臣,但幕僚體系成長起的官員,其主張必然受幕主影響,即使他們有先進思想,在幕主的影響下,也不可能“獨樹一幟”。再加上晚清體制落後,想改變一個王朝的命運,幕府制顯然不是改革辦法,是另一個封建官僚體系“變種”。想挽救大清根本不可能。

  • 2 # 筆削春秋話史家

    東晉與晚清官僚制度,一個落後一個先進,為何都成王朝滅亡因素?

    一、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東晉以來的官僚制度:門閥制度

    在三國曹魏時期,已經正式廢除了二十等爵制,轉而實行分封列侯制。後來司馬家族能夠推翻曹魏的統治,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士族的支援。為了維護利益,鞏固統治,司馬家族重新啟用五等封爵制,同時透過實行分封同姓王的措施,最大限度給予了士大家族的經濟政治利益,這種措施逐漸衍生出一種新的制度----門閥制度。

    那麼門閥制度是如何導致東晉王朝的滅亡的呢?

    主要是因為門閥士族壟斷社會各個部門的局面被打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已經不是這個社會的常態,長久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到後期已經成為士族排擠庶族的工具,士族與庶族矛盾加劇,而且朝代更立,戰爭頻發,這樣就導致庶族人掌握到的權利越來越多,而且在朝代更替中,士族之間的利益爭奪,也是彼此的勢力被削弱,因此,制度的更新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那麼這個制度就會導致這個社會滿目瘡痍,最終積勞成疾,自取滅亡。

    二、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晚清,準確來說是“晚清幕府”

    晚清,經歷過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多年來與列強的爭鬥,清朝八旗制度已經落後,只能依靠團練武裝來實行統治。一些地方有權勢的官僚階層,為了自保,便以家人、親戚、朋友等群體建立了勢力網路,相互自保。像曾國藩訓練的湘軍便是這種群體形成的。而曾國藩手下有很多是自己投奔過來的,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參謀人員,也就是幕僚,幕僚服務於個人,不服務於政府,但到了晚清,由於團練武裝的做大,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樣的人物,已經可以說在朝廷中說話的分量很重,想進入政界,加入幕僚,從幕僚進入朝廷已經是很多人的選擇了。久而久之,大家都是一個團體,官官相護,很多人想升官或者進入官場,如果不進入這個幕僚階層,很難提拔重用。

    晚清幕府在清末形成,在外部壓力與內部壓力交叉形成,所以他有很重的軍事性,朝廷的延續也就代表了幕僚們的長久,一旦朝廷消亡,那麼幕僚也就煙消雲散。晚清的統治階層,落後而又腐化,根本就接受不了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理論,雖然說,幕府幕僚有先進的思想,那他們也不是執行者,想要改變一個朝廷的命運,改革已經不是辦法,所以只有讓他滅亡,用一場新的革命來完全代替他,才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 3 # 曾銘瀾

    東晉滅於恆玄篡位,劉裕異軍突起,掌軍政大權,又滅南燕,後秦,連曹操,司馬昭的面具都不帶,自接逼退晉帝。清末滅於太平軍起事,列強分蛋糕,全球史無前例的文明滲透中,革命情勢如燎原之火,地方軍閥也樂觀其成。

  • 4 # 歷史百家爭鳴

    封建時期的政治制度無論什麼時代,它都有一個擺脫不掉的命運,那便是走向滅亡,封建王朝制度只要不進行一次徹底的變革,是無法擺脫其魔咒,都會陷入這個怪圈之中。拿東晉與清朝來說,兩者的結局都是滅亡。

    封建王朝中有一個因素特別重要,這便是官僚集團,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演繹的就是官僚集團與皇帝之間的故事。在東晉的時候 官僚集團有一個特點,那便是門閥士族當政,像東晉開國時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一說,這反映的就是當時官僚集團的強大,是一種士族與皇帝合作的官僚制度。

    在這種制度下,皇帝的權威必定受到士族官僚的掣肘。但也不能說這是落後的產物,這是時代背景的產物,是在各種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在當時肯定是最好的制度。清朝的官僚制度到晚清時,地方漢族官員勢力不斷崛起,其中兩個代表人物是曾國藩與李鴻章,他們都是當時兩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與清朝的關係很微妙,他們掌握著重權,可是他們甘願為清朝效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是幕府官員。

    對於幕府官員有這麼一段定義:晚清幕府在危難逼來、清朝中央政府失能時顯示出其靈活機動、富有彈性的一面,匯聚人才,“條綜眾務”,充當了應急機制,擔負起本該由國家承擔的社會管理、安全保障和對外交往職能。

    由此發端,事務越來越多,許可權越來越大,儼然地方權力中樞,既插手軍政事務,又總攬洋務新政,不僅使清代地方官僚政治的骨架隨之發生變化,而且其所經辦的於古無徵事業也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新氣象、新局面,對晚清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從這段話中可見晚清幕府也是時代的產物,時代造就了他們。

    兩種制度都沒有先進落後可言,因為他們都是封建制度,無論再先進也逃不過滅亡的魔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機械錶之前,有什麼問題需要提前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