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說說
-
2 # 耳食記
陳壽在《三國志·後主傳》裡對劉禪是這麼評價的: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hūn àn;同“昏暗”]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後主(劉禪)任用賢明的丞相時,就是就是遵循天理的君主;等到被宦官小人迷惑,就成了昏庸的統治者。古話說:‘白色的絲帛沒有確定的色彩,只取決於它所沾染的顏料。’真是說的太對了!”
這是陳壽的“素絲”之論,他把劉禪喻為沒有底色的“素絲”,就如一張白紙,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賢相(諸葛亮)在位時,他就是個“循理”的明君;等到諸葛亮去世,他身邊出現了“閹豎”小人(黃皓),就成了昏君。
所以這“素絲”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是說劉禪是一個毫無主見的人嗎,還是就像題目中所言,“軟弱無能”?
我們知道,蜀漢政權建立後,便沒有設定傳統的史官,“國不置史”,導致陳壽在編寫《三國志》時,資料匱乏,《蜀書》所佔的篇幅在《三國志》裡面是最少的,《後主傳》更是令人髮指地簡略,劉禪在位四十一年,除了蜀國滅亡那一年及遷居洛陽之後記述頗詳,其餘年份每年惟有幾句話而已,就如流水賬一般。
但從這些簡略的記載中,依舊可以大致歸納他生涯的幾個階段:
垂拱而治從後主建興元年(223年)到建興十二年(234年),前後共十二年,這期間國事先後由諸葛亮所專,劉禪垂拱而治。
話說在《魏略》裡面記了一句真實性存疑的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據說是劉禪的原話,“國事由諸葛亮處理,朕負責國家的祭祀。”這也是諸葛亮執政時蜀漢朝局的一個實情。
這句話向來被人拿來懷疑是劉禪對諸葛亮的抱怨,但真是如此嗎?世人總是對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魚、水之情”大肆讚揚,但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難道不是更值得稱作典範嗎?
劉禪登基時,雖說才年方十七,但這個年齡絕對是可以親政的,但諸葛亮身上有劉備的遺詔加持,以“相父”的身份,總領朝政,“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就這樣的權臣,最後居然還能得以善終,極盡哀榮,子孫得受餘慶。想想前世後世那些輔政大臣,有哪個有好下場的,死後被清算的霍光?生前被夷三族的楊駿?
這裡固然是因為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面,但劉禪用人不疑的政治素養不也體現在內了嗎?
除了成為千古典範的君臣關係,兩人之間的私人感情其實也有體現,史書上記載有諸葛亮對劉禪的兩次讚揚:
一次是在劉備寫給劉禪的遺詔中,內中提到了諸葛亮對他的表揚:
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中郎將射援到我這兒來時,講諸葛丞相讚歎你(劉禪)聰明且有度量,射援還向我說了許多關於你的好話,看來你超過了我原本對你的希望……”
另外,在諸葛亮的一封信中提到:
朝廷(劉禪)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皇上今年才十八歲,天性仁愛聰敏,慕愛德行,禮賢下士……”
既說明了諸葛亮對他的感情,同時也可以看到劉禪自身的才能與素質,其實也並沒有常人印象中那麼不堪。
自攝國事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234年)秋“星隕五丈原”後,此後由他指定的繼承人蔣琬“遷大將軍,錄尚書事”,掌控朝廷大權,但丞相制度卻在此時被廢除了,這顯然是劉禪的作為,是他準備參與國政的一個表現。
此後直到蜀漢滅亡,將近三十年,劉禪一直有參與朝政的治理。
蔣琬在位時,雖也是一人“錄尚書事”,獨掌朝政,但他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聲望與能力,凡事都不敢專斷獨行,就算“將在外”,遇事也得預先向朝廷稟告:
自琬及禕,雖自身在外,慶賞刑威,皆遙先諮斷,然後乃行,其推任如此。而在延熙九年(246年)冬,蔣琬去世,此後劉禪便開始自攝國政了。
琬卒,禪乃自攝國事。蔣琬死後,費禕繼任大將軍並錄尚書事,在第二年也就是延熙十年的時候,劉禪新設立了“衛將軍”一職銜,遷姜維為衛將軍,並與費禕共錄尚書事。
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這實際上是對相權進行分割了,是劉禪為了加強權力的一種政治手段,這能說是軟弱無能的表現?
除了懂得分權制衡,劉禪也能夠納諫,比如董允與譙周曾對劉禪“常欲採擇”、“增廣聲色”等擴充後宮的行為進行勸諫,而劉禪也能夠採納,懂得任用這些直臣。而劉禪後來雖然寵信宦官黃皓,但因為董允的勸諫,也一直不敢給他加官:
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他的朝中有這些傳統意義上的賢臣,宮廷內也沒有發生內鬥的記載,這在當時簡直是一股清流。看看看看北邊魏國司馬氏的內亂,看看東邊吳國為了皇位的骨肉相殘,蜀漢的內朝外廷一直都能穩如泰山,這難道沒有體現出劉禪的政治才能嗎?
在劉禪的治理下,當時蜀漢的經濟情況也不錯,據載,蜀亡之時,府庫中尚有:
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以區區益州之地,能積攢出如此充盈的府庫,這能說是無能的表現嗎?
樂不思蜀後主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在綿竹大敗諸葛瞻,震動成都,劉禪舉國投降。《三國演義》裡姜維一句“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早降”,給劉禪招了不少黑點,世人也常以此來對他加以恨其不爭的諷刺。
可是看看三國的地盤:
我們看地圖,好似調色盤一樣塗了三塊顏色,感覺好像版圖差不多大。但是這種地圖是很能糊弄人的,根本看不出國力的差別。真正能看出國力的,是看朝廷設定的州郡的密度,這直接與土地的開發程度與人口這兩項國力的主要指標有關。
當時東漢設定的十三州,魏國佔據了九個,吳國佔據了三個,蜀漢只有一個益州。可以說在國力上魏國對蜀漢完全是一個碾壓的態勢。
在這種客觀條件下,明知毫無勝算,難道真的要戰到益州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劉禪選擇以最少傷亡的方式,不戰而降,雖說有點不夠英雄,但認清現實,也是一種識時務的“仁”吧。
此後,他被舉家送往洛陽,被司馬氏掌控的朝廷封為安樂縣公: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後來司馬昭在宴請劉禪的一次宴會上,故意命人表演蜀漢的伎樂,以之試探。劉禪喜笑自若;後來,司馬昭又問他思不思念蜀漢,劉禪答到:“此間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這就是“樂不思蜀”的典故,一直被人拿來嘲笑劉禪。但我們看看三國另外兩家的結局,曹髦在大街上被司馬昭的部下公然弒殺,孫皓梗著脖子跟司馬炎放狠話,投降不過幾年便死在了洛陽。而劉禪享壽六十五,子孫不光得到保全,還能封侯立國:
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這還看不出劉禪“樂不思蜀”裡的這股聰明勁兒嗎?
總的來說,劉禪當然不是一個英主,無法要求他以一個弱小的割據勢力去爭霸。但他能在皇位上坐上四十餘年,前期任用賢相,用而不疑,懂得放手;後期自攝國政後,雖也有寵信宦官小人的槽點,但朝中依舊有賢臣在位,朝局穩定,府庫充盈。總的來看,也不失為一個守成之君。最後在敵方優勢盡佔的軍事壓力下不得不舉國投降,而在司馬氏的試探下,機智地用“樂不思蜀”這樣裝傻的話,終得保全自身與子孫。
所以綜合來看,劉禪軟弱倒是真,但無能就談不上了。其實若是把標準放寬一點,劉禪還真的不負諸葛亮的那句評價:“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3 # 衝出平沙
西蜀後主劉禪,十七歲成都稱帝后,致力於農業發展,停戰事讓百姓休養生息。看到諸葛亮為國日夜操勞,鞠躬盡瘁,心存感激,總是安慰。魏大將鄧艾大兵壓境,劉禪及諸將回天乏術,帶棺自縛投魏。
魏主曹丕對劉禪的平價是:“氣度恢弘,品德高尚。能夠申明大義,不恥屈身降附,愛護百姓,順應潮流,適時知變,信約守義。衷心歸順,使生靈免遭塗碳,為自己爭得萬世之譽。”讓劉禪永享厚俸!劉禪的後代,任都尉者三人,封侯五十餘人,一門血脈得以保全。
劉備之子,有資料可查者三人。除劉禪外,還有劉永,劉理。劉備知人善任,失街亭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未採納,結果被劉備言中,街亭失守,馬謖問斬。選劉禪為繼承人,說明劉備眼光獨特,知子莫若父。
降魏後,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席間表演蜀地歌舞,而劉禪致若罔聞,喜笑自若。司馬昭對賈充說:′′人之無情,競到如此地步!”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思念蜀國嗎?”劉禪答:“此地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樂不思蜀”即由此生!
劉禪舊臣卻正對劉禪說:“若再問就哭著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無日不思”。適逢司馬昭又問,劉禪依卻正所教回答。司馬昭說:“怎麼與卻正說的一樣啊"!劉禪答道:“正是卻正所教”!
正因劉禪如此裝瘋賣傻,心機深沉,才逃過一劫。如若劉禪對司馬昭說,無日不想重回蜀地,招兵買馬,聚草囤糧,重整旗鼓,報仇雪恨。劉禪還有命嗎!
回覆列表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形成了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而小編認為其中最經典、最耀眼的應該就是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了,魏蜀吳各佔一方,虎視眈眈的盯著另外兩個政權,想盡辦法、用盡計謀要吞併另外兩家,但是最終的結局卻並不是其中的一國一家獨大,而是半路出現的司馬家一統天下。
在公元二百六十三年,當時效力於曹魏的司馬昭奉命進攻位於西南的蜀漢政權,當蜀漢將士在前線奮勇抵抗,忠心護主的時候,卻從後方傳來了劉禪已經投降的訊息,真是可悲可嘆!
相信在當時曹魏大軍壓境的時候,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們對於是戰是降也曾經激烈的爭辯討論過,有的人們認為國力尚存應該誓死抵抗,但是劉禪還是認為投降更為穩妥,可以保住性命,對於他的這個決定,後世的人們認為這是當時最好的決定了,但也有一些人們認為這只是劉禪無能的直接表現。在投降之後劉禪肯定不能繼續呆在成都了,舉家搬遷到了洛陽。對於司馬昭而言,最穩妥的辦法肯定是將劉禪直接殺掉,所以他就一直在找可以殺掉劉禪的理由,一旦找到絕不留情。而劉禪雖然無能,但是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一直小心行事,不給司馬昭留下任何理由和把柄。
在一次宴會中,他們二人都喝的非常盡興,在觥籌交錯間,司馬昭問劉禪還想不想回到自己原來的蜀地?劉禪一聽馬上回答道:"這裡的生活這麼快樂,我都不想回蜀地了。"而劉禪中途外出的時候,舊臣郤正對劉禪說到:"你當時應該悲傷的說十分想念家鄉的風土人情,說不定司馬昭會放你回去。"結果在宴會的尾聲,司馬昭又問了劉禪同樣的問題,他就按照郤正的說法回答了。司馬昭說:"這是不是郤正教你這樣說啊?"劉禪大驚脫口問道:"你怎麼知道?"惹得司馬昭和一眾大臣們哈哈大笑,都認為這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此後,劉禪便住在了洛陽的一個小縣城中,日子過得很是滋潤,並將住地起名為中山寨,還將牌匾特意掛在大門口,司馬家的人前來一看,就對劉禪完全的放心了,打消了對他的殺心,因為寨名倒過來就是"在山中"的意思,說明劉禪在這裡自得其樂,願意這一輩子都呆在這裡,絲毫沒有要參與國家政事的心思,所以從此之後司馬家也再沒有為難劉禪。這個劉禪胸無大志,在治理國家方面沒有一點才能,但是這保命的功夫也真叫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