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切咧家家

    你好,任何年齡段的兒童教育,都沒有什麼規律可言,畢竟孩子個體差異很大,雖然網上有很多可參考的標準,但是很多在現實生活中都是無法落地的

    我家有一個九歲男孩,和一個快三歲的男孩,都是我和老公親手帶的,期間我們也看了不少關於育兒和教育的相關資料和文章,但是孩子們並不按照套路出牌,所以我們有種散養的感覺,九歲的孩子,我們經常帶他去書城看書,種類不限制,主要是培養他的閱讀能力,還有增加見識,我自己也會陪著看,從四歲就開始這樣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認識很多字,老師以為是我們教的,其實不是,我和老公工作很忙,真的沒空去教,上小學後,孩子寫作能力很好,語言表達能力也不錯,數學解題思路也清晰,成績在全班都比較靠前,我們也沒有給他報任何培訓班,家裡也沒人專門指點他,我認為這和常年的閱讀有直接關係。

    然後我們還讓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剛開始不情願,但是爸爸起了個好榜樣,告訴孩子,男人要會做飯做家務,以後才能娶到老婆,哈哈,慢慢的,孩子也跟著爸爸一起做家務。

    關於小兒子,主要就是讓他玩,帶他去玩,和他說正常的話,我們給孩子買平衡車,經常帶去外面玩,孩子很快就能駕馭平衡車,身高也長的不錯,還帶他們去游泳,我們沒有刻意教孩子些什麼知識,帶出去,他看到好奇的自然就會問了,我們就回答他。

  • 2 # 阜陽小馬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哺乳期的孩子應該多給他聽聽舒緩的音樂,多給他看看不同的顏色摸摸不同質地的東西鍛鍊寶寶的感知能力,幼兒期的寶寶要多跟他說說話,多讓他活動鍛鍊寶寶的語言和肢體協調能力,學前的寶寶應該讓他多接觸不同的東西,比如音樂,體育,繪畫等等……看看孩子的興趣在哪方面,做簡單的啟蒙教育,學時的孩子就要以興趣愛好和文化課程為主,德智體全面發展。父母要學會怎樣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學習,不要死板的要求孩子要這樣或那樣學習,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枯燥的是個負擔,對學習產生反感。父母要引導孩子學習而不是單純的下命令,孩子天生對未知的世界就是有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要利用好這個告訴孩子學習可以讓你的能力變的更強大,透過學習可以讓你以前不會的現在都會了,以前做不到的現在都能做到了,給孩子定個小目標,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並且得到相應的獎勵,我想你的孩子會越來越棒的,祝所有讀友們心想事成,闔家幸福

  • 3 # 半之又半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長。可是,我們也許不知道,就像需要身體營養一樣,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

    如果幼年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在其後的一生中他都會不斷覓,並因此引發各種狀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0~3個月,孩子剛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個營養叫作:無條件的接納。

    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爸爸媽媽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其實小寶寶什麼都知道,只是他不會說話,有需要時只能用哭來表達。在需求表達那麼不明確,未來的一切也都那麼不確定的時候,他最需要爸爸媽媽無條件的接納。“你不知道以後我會不會孝順?你也看不出來我好不好看?你更不知道我乖不乖?但你就是盡你所能來滿足我,愛我,即使你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孩子渴求的、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第二個心理營養: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0~3個月的孩子還需要確定:“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我是No1。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不舒服,但如果你發現我餓了、生病了,你都會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來滿足我。這樣,我就會知道,在你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對於母親而言,做到這些並不難。因為媽媽在生完孩子以後,會分泌一種叫本體胺的物質,促使媽媽心甘情願地為孩子提供一切。生理上,提供乳汁;心理上,提供無條件的愛。在媽媽的眼裡,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在寶寶0~3個月大的階段,由於某種原因,媽媽情緒發生變化,身體沒有正常分泌本體胺,那麼爸爸就要承擔起這個任務:看護孩子,保護妻子。如果這時,父母經常吵架、打架,兩個人的精力都消耗在爭吵裡,沒辦法照顧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尋找另外一個人替代原本由父母扮演的“重要他人”的角色。“重要他人”,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會化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人。這個人的養育態度及行為舉止,將對孩子的成長形成決定性影響。這個人由孩子自己挑選,最初、最本能的選擇當然是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不行,他可能就會選擇祖父母、老師或其他長輩。從這個人身上,孩子希望得到無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裡最重要的人。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找到這樣一個理想的“重要他人”,那麼他一生中都會一直去尋覓直到找到為止。上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上中學,他會去找女朋友,會很早談戀愛。他會非常希望彌補曾經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我最重要”的感覺,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會一直帶著這個期待長大,帶著這個期待結婚。等到結婚,他也會一天到晚詢問:“在你的生命中,我到底排第幾?”問了又問試了又試:“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很壞、很糟糕,你還會那樣愛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這個答案,從而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他也不太能夠全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他會遇到那麼多的困擾。

    第三個心理營養:安全感

    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想要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孩子本來和媽媽連在一起,出生時經歷了生理上的分離。從4個月開始一直到3歲,是孩子要和媽媽或爸爸剪斷心理臍帶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這件事情上,媽媽的作用大過爸爸,因為孩子分離的主要物件是媽媽。如果媽媽的狀態穩定,孩子會很自然地走過這個分離期,並獲得安全感。

    那麼,媽媽怎樣的狀態,能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媽媽要情緒穩定。常處於焦慮狀態的媽媽,很難心平氣和,她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情緒容易失控。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媽媽是願意學習,讓自己情緒穩定,跟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如果媽媽認為自己有情緒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面對孩子。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我們會發現孩子在這個階段,會時不時跑回媽媽身邊,要媽媽抱抱,這時媽媽痛快地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來,那就放他下來,讓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擾。他邀請你玩,你就陪他一起玩。順其自然,當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會嘗試分離一點。安全感更多一點時,就再分離。總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離,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過程。一直不停地離開、回來、再離開、再回來······直到成為個身體,心理上真正獨立的人。

    相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媽媽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來玩玩、親親;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來她卻說,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來煩父母,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並不是因為孩子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孩子那麼小,對物質沒有那麼大需求,父母親之間良好的關係,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給他安全感的東西。父母關係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很害怕,而他無法表達害怕時,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呈現。夫妻關係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裡,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有的孩子到了四五歲甚至十幾歲還會拉著父母的衣角,到了要上學的時候,抱著門不肯出去,都是因為他不能獨立、不能分離。可以分離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這段時間,沒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別人維持聯絡”的安全感,整個人就會充滿不安和恐懼,那他自然就害怕分離、無法獨立。

    這個階段中有一個養孩子最頭疼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麼“可怕”呢?

    就是因為分離期的孩子,想獨立,卻沒有能力徹底與媽媽分離。這時,孩子對媽媽的要求特別高。因為沒有獨立的能力,他需要媽媽隨時看著他、保護他,並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但是如果你真去幫他,他又不同意,因為他那麼渴望獨立。所以,兩歲上下的孩子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面對孩子的這種“逆反”,我們要拿出“溫和而堅持”的態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膽放手。確實有危險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溫和而堅持”地對孩子說“不”。“堅持”是指行為上堅決制止孩子不當或不安全的舉動,“溫和”是指當我們制止孩子時,態度上不帶有評判、指責的情緒。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讚美、認同

    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有了“我”這個意識的時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讚美、認同。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麼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肯定、認同、讚美,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分量都特別重。如果父親願意認真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並且開心一輩子。如果爸爸願意去欣賞孩子並且用語言和行動表達出來“你很棒,爸爸好愛你”,孩子會認為:“我很好,爸爸媽覺得我很可愛”,因此他會充滿自信,真正源自內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孩子有自信,認為自己有價值,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並且明白“我是誰”,然後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難題。所以,請爸爸一定要這樣做!願意肯定孩子,向孩子表達:“我很喜歡你,你很棒!”得到了爸爸的肯定,一個女孩子會覺得她是一個很好的女孩,作為女性她是有價值的。而一個男孩子,同樣會覺得作為一個兒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他是很好的男孩。也就是說,在性別的認同上,父親的作用更大。

    第五個心理營養:學習、認知、模範

    6~7歲的孩子,特別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範

    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範。這個模範可以幫助他解決這些問題:當碰到麻煩時,我怎麼辦?如果心情不好,怎麼辦?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麼辦?孩子需要學習如何管理他的情緒,如何處理他生活中的問題,而這份學習來源於一個模範。對於孩子來說,他的第一個模範就是母親或者父親:當生活中遇到一些具體問題時,爸爸媽媽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問題?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將來這就是孩子走向社會後處理問題的示範和模板。

    另外,把每種心理營養歸入一定的年齡階段,是為了幫助爸爸媽媽瞭解在特定的階段孩子最渴求的營養。實際上,這五個心理營養,在每個成長階段孩子都希望從爸爸媽媽那裡充分獲得。

  • 4 # 米家家

    0歲,無條件的愛,滿足孩子的需求,不要忽視孩子的需求。

    3歲前,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歸宿感。

    學前,做好兩件事情,培養閱讀習慣和良好的作息。

    學齡,學校教育多是教授的知識點,讓孩子學會架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需要有協助能力的大人。

    切勿只看分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成為一個聊天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