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語晴程

    我本是河南信陽人。對於我們這的習俗,我大概的講一講吧。可能說的不夠好。還望知道的,多多指點。

    我們都知道清明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緬懷先人,禮敬祖先的重要意義。其實就是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要返回老家鄉村。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要攜帶酒,水果,紙錢等物品。還要為墳墓添添新土。此來吊念故親!

    一、(墳頭的草全部剷除、填墳帽)

    我們那一般要求都是男的去掃墓。然後把墳頭上的草拔除。砍掉舊的草皮。路上長的職務都必須清理掉。他們認為這樣會對家族有傷害,會阻擋風水。影響後代的發展。然後會挖上一個墳帽,放在墳頭頂上。

    二、(不可在墳前穿紅衣服。生病的人不能去掃墓)

    清明節是不能穿大紅大紫的衣服上墳的。這樣會帶來不吉利的事。而且生病的人不能去上墳,因為他的陽氣太弱。身體處於虛弱狀態,運氣不佳。陰氣會趁虛而入。然後帶來晦氣。更可怕的是引來邪祟。這種人人氣低,會引來不乾淨的東西。所以不去上墳。

    三、(去燒紙的時候必須點會帶回來。燒紙時要嚴肅,不能笑,不能拍照)

    燒紙的時候一定要嚴肅,小孩子可以去,但是不能打鬧,不能說笑,因為那樣是對死者的不尊重。燒紙的時候我們會把紙燒留幾張,然後留一點帶回來。意思代表著“留財”。小孩子上墳的時候一定要嚴肅,不能在旁邊嬉鬧,也不能用手機拍照。叩完頭,要趕快回去,不能朝後方望。因為那樣你會把鬼怪帶回家裡。

    四、(清明那一天晚上所有人不準出門)

    因為那一天晚上地獄鬼門關開啟。所有地獄的亡魂會出來領錢。回來拿自己親人送的錢。如果有外人出去會被附身。或者會被陰氣所傷。所以那天晚上是不準出去出門的。

    這是我們這邊的一些習俗,不知道大家那邊的習俗是什麼樣的呢?這也許是我所知道的這麼多了,可能還有更多的。

    不知道你們那邊的習俗是什麼樣的呢?

  • 2 # 路尋寫作創富

    清明是一種懷念,一種鄉愁,我們那裡的風俗,和別的地方還真不一樣!

    我老家在魯西南的鄉村。我們那邊清明節當天一般都是女眷上墳掃墓,這一天很少見到男的上墳。而除夕那天都是男的上墳祭祖,女眷不去。從我記事起就一直這樣。

    為什麼清明節只是女眷上墳,而除夕只是男丁上墳呢?後來我專門問過村裡的好幾位長輩。可他們都說是老一輩傳下來的,一直是這樣。可能就是一種習俗吧!

    這種風俗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也很想知道!朋友們如果知道麻煩告訴我一下!
  • 3 # 宋國士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之於拜讀這首詩之前就過了無數次清明瞭!也許祖墳中的先人未曾謀面的緣故吧!每年清明走進墓園,心情幾乎沒有詩中透露的那種“欲斷魂”的感覺!倒有一種過春節的快樂感,因為可以肆意放爆竹,可以吃大餐。

    我家鄉過清明的日子都在清明前幾天,而不是象某些地方非要到清明節那天!族人中有長輩會從陰陽先生那裡算定個好日子通知大家!據說是“神隔”的日子端是上不得墳的,因為那天土地爺上天言事,可能就是去開會,不在本宮。去到墓園祭后土土地爺沒吃到肉喝到酒,回宮後後就會對亡人進行刁難!反正這個日子是要避開的。選定了日子,大清早一族人就拿上運土工具給一個個墳堆培土,一個不落。培完土回去準備紙錢,香馬,獻飯。小孩子最關注的是獻飯,大片大片的肉,各種剛剛露了嫩芽的時鮮野菜,花捲等,當然還有大大小小的爆竹。中午過後大家就集中到墓園,把佈置精美的獻飯擺在墓前,放好筷子,倒好酒和茶,然後把手工打的紙錢的邊子撕掉,抖開來往墳尖上,墓園的樹枝上,草地邊掛,遠遠看去,初春的墓園一下子“白花盛開”,也增添了一點肅穆的情形。掛完紙碎,開始化紙,把眾多紙錢堆到空地上點上火,接著爆竹四起,有人將肉菜望墓園丟,用茶和酒把燒為灰燼的紙錢堆圈起來,據說這麼一圈別人的先人是拿不到送給自家先人的紙錢的。弄完這些大家就開始吃菜,喝酒,聊天!老年人開始講家族的故事!聽的人肅然起敬,熱血沸騰。當然也有些先人的故事很不具備正能量,大家一笑了之,畢竟亡者為大!也暗暗為自己的一些壞毛病開脫,大概一脈相承,有些同樣的壞毛病也情有可原。

    似乎最近幾年,清明過的有些不盡人意,首先人少了很多,其次是上墳的日子不再算了,儘量向週末湊(兒時為請假上墳真是絞盡了腦汁),大概這就是現在流行的鄉愁一說吧!到底是守在故鄉的人愁呢!還是漂泊在外的人愁呢?繼續過個像樣的清明好不好?難道都忙麼?都沒空麼?

    最近山火頻發,正是清明時節,客居他鄉的我也幫忙滅了幾場因上墳而引發的火災,是這些子孫太忙還是糊塗到不知火會燒著野草,把個墓園燒的黑不溜球的。而且有人為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讓人痛惜不已!

    祭奠先人,保持傳統無可厚非,但不改其中陋習,美了自己害了他人還有啥正面意義!

    今年我也沒去成給先人燒一把紙錢!昨晚夢見母親,我問起父親,她沒理我,一個照面就不見了,醒來已是天亮,心裡空空的!空空的心裡很想回一趟家,不知能成行否?想起哪一年的過清明時寫的兩首詩!表達一下心情吧!

    《清明》

    一年一清明,

    相期憶故親。

    人生如春雲,

    稍停便急行。

    《清明客姚川》

    清明方知身是客,

    爆竹聲裡愁幾何?

    坐看墓園燃紙錢,

    嫋嫋青煙接村社。

    祭品繁多享野炊,

    大人追思兒童樂。

  • 4 # 五金員工陳可為

    清明時節拜祭祖先,是每個人都想去,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工作原因今年不回鄉拜山,在公司值班。清明時節處處風俗差不多。

  • 5 # 嶽陽樓記

    我的家鄉鄄城縣,屬伏羲桑梓,堯舜故里,清明節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修墳祭祖。修墳一般是清明節前一天由本家男人來做,燒紙由女人來做。今天上午,我騎電車回老家添墳,途經鳳凰鎮,商家擺著各式冥幣,5元的,10元的,百元的,估計有十幾種,此外還有金色元寶,金山銀山,聚寶盆,供客戶挑選。除冥幣外,還要買些水果,雞肉豬肉等。清明節前後祭祖者多是姑娘回孃家,也有在外地工作的男子,祭完後下午返回。前幾天,各地響應政府號召,墳子一般都成圓臺形,墳主的後人只在墳上壓上幾片白紙條,以致懷念之禮。總之,清明節是萬家老百姓懷念先人的時間,不要忘記祖先,不要忘記革命烈士,不要忘記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以及其他無產階級革命家。

  • 6 # 李老根2017

    《借題說點題外話,背屍人:一種悄然隱秘的現代個體職業》

    我是貴州省安順市人。我們小時候就聽得入耳的對這個黔中腹地移民城市的形容是:一進東門人擠人,一出東門墳擠墳。說明墳墓之多簡直到了扎堆地步。當然進入旅遊大產業時代後隨著城市體量的不斷拓展,當年那種一個擠字了得的舊街老巷慢慢不見了,還有被墳堆包圍的老城現象,再也不似舊日那般嚴重。

    不過從古至今,墳擠墳的狀況,何止一個安順的東門,又何止中國一個城市。我從陝西延安進玉門關去武威張掖走Murano入烏魯木齊,不眨眼地搜尋窗外景物,無不是荒涼的大戈壁上,一串一串埋入過死人的沙堆和有名有姓的西域王侯君相的大土墓沿途比比皆是。只是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埋人的風水向山不一樣罷了。岳陽到荊卅的公路上最打眼的也莫過於葬在野田上的墳。

    古代詩詞裡,漢家陵寢代表君家,洛陽北邙山代表野民的亂葬崗。祭奠先人,不管是君王之家還是庶民百姓,都算中國民俗文化一大普遍特色了。所以論到華人在清明節這個節器裡對逝去先人的祭奠和緬懷,同時借一年一度春暖花開時節,人們踏青掃墓同族聚首,釋放家鄉鄉愁的形式,應該說,哪裡的風俗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我的家鄉略略的有些不同。

    如果說要列出奌不同的地方,我倒是認為,我們家鄉這個城市,這一帶的風俗,有兩個民間的節器,可以勝過兩個大節日。別的地方是不是這樣我不敢妄言,但安順我是敢說的。那就是我們家鄉清明節熱鬧的程度可以遠勝過除夕春節,七月夕(七月半),則可以說勝過上元節(正月十五)。你信不信?在我們的風俗裡面,過年是自己的小家逢年搞團圓,而清明卻是家族的大團聚。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普天下人的節器,而七月夕則是自己家歷代祖先要來過鬼節與親人們團聚的日子。

    因此,清明節我們當地從給祖先包墳,立碑到上大眾墳,小眾墳,起起落落要半月。而七月半這個鬼節從七月初一,請祖先進家享供,也要折騰半個月。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安順一帶地區,都是六百年前明朝軍隊屯田的故地。二十幾萬明朝的國防軍打完仗,平定了元末梁王對雲貴的割據,便奉命在這裡駐兵屯田。為了墾荒,大批江西藉移民也被遷來填南。於是這些徵南將士與調北填南的移民,便沒有機會再回歸江南故土,史料上就把我們這樣的移民群落稱之為一一屯堡人,下江人。

    屯堡人,下江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既然回不了故鄉,巳經埋骨他鄉,那就該讓他們永遠在第二故鄉找到靈魂肉身的安放地,不能生前是些異鄉人,死後還做個遊蕩的鬼。所以後人對各自家族的墳山墓地看得很重。只要後繼有人,只要香火不斷,包墳,立碑,上墳,祭奠,便是最熱鬧最隆重最神聖的族事家事大事。比如其它地方的人民過七夕,只過農曆七月初七日,充其量七月十五那一天,燒點錢紙,就算送了祖先了事。可我們家鄉,農曆初一日就要規規矩矩安頓好供桌畫像,把祖先的魂靈請到家來,從初一上供開始,早晚請安上供。直到月半的七月十五天近黃昏,才又燒大包小包的冥錢,又在河面上放起成串的河燈,送先人們一一 回家。

    因此小時候我們最樂意幫大人們做的事,是給清明上大眾墳打紙錢,剪墳飄。七月半時到河灣裡抓小魚給祖先做供品,然後做包,用青嫩的小南瓜切剖成兩掰,挖去內壤,倒上滿滿的桐油或青油,樹一根棉線搓成的蚯蚓似的燈蕊,一到送先人歸去時,點燃引線,那明亮的河燈先一串串隨著河流東去的水勢漂流而去,而河流的兩岸全是燒化錢紙和白包的婦人和漢子。熱鬧非常。

    現在你可以想見我們老家的風俗,與其它地方比較,有什麼不同了吧。我離家幾十年,什麼事都可耽擱,唯獨清明月半兩個民俗節器不敢耽擱。每年這兩個節器一到,鄉愁就起,不趕緊回老家怕族人譏笑忘本不孝,非回去參與家族祭祀活動不可。就對老家這些白事活動的細節非常瞭解。由於一個侄女,女婿都在國家嬪儀部門供職,閒談中問起他們的工作好不好做?她們說,熱鬧得很哩,工作忙不過來,待遇也不錯,就是國家強制的喪事從儉和火葬與土葬的阻力太大了。經常她們要被派到鄉下去宣傳火葬立法,搶屍和說服鄉下的喪戶自覺對逝去的親人喪事政策。可每次下鄉都被圍攻甚至毆打。這麼兇也就可以理解!

    不理解的是,現在城裡一些老人死了,迷信思想重的人家,甚至還出現了一種現象,對死去的親人不公佈死訊,不做道場,也不再大擺白事酒席發喪,而是悄悄地,先在城外或鄉下看好風水,買下墳地,預先僱人做好墓坑,然後深更半夜,把棺木僱人一塊一塊背出城去,(車不願拖),到墳地後合成棺廓,預備停當了,才又把死去的逝者穿戴好了,一人揹著躲開耳目而去,靜悄悄地埋掉了之。於是一種專門幹這種活計的背屍人的個體職業者,便又應時而生了!……這些風俗,與其它地方比,是不是有些許不同呢?雖然是對火葬政策的違背。但也反映了傳統思想的頑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支援無限屏功能的堅果Pro 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