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慕南枝

    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到底是怎麼治理南中?

    南中地區在漢朝,武帝時期開始有了開拓和治理,並且還派兵平定了那裡的南越和夜郎等小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從整體來看還是相對有限的,而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主政後才有了較大變化。

    當時南中地區發生大規模反叛,諸葛亮就率領蜀漢軍隊進行討伐。他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平定了蜀漢南中地區上所有的叛亂,可能諸葛亮覺得南中四郡太大了,於是就把四郡劃分六郡。然後又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為南中地區百姓專門制定一系列“安撫”政策。首先,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儘量任用當地有影響力的上層人物,只要他們維護蜀漢政權,就讓他們擔任南中地區的各級官員。他曾上書皇帝推薦在叛亂中仍然保持忠節,積極率領全城百姓、官員一起抵抗叛軍的地方官員,呂凱和王伉等人。後來呂凱被任命為新設立的雲南郡太守,王伉也被任命為永昌郡的新太守。因為用熟悉當地情況且忠於蜀漢的土著來做南中地方長官,對穩定當時的局勢和緩解民族矛盾起到很好的影響作用。

    諸葛亮不僅任用當地土著為長官,還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引導他們自治。諸葛亮採取不留兵、不留官的策略,保留了少數民族原來的各族部落組織,承認少數民族首領和酋長的統治權利,並給予他們新的封號,讓他聽從朝廷的調遣和命令,這樣朝廷就可以透過這些首領的統治已達到少數民族自治,朝廷也可以透過他們來穩定南中地區安寧。

    當時,諸葛亮手下的一些文武官員都很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認為這次叛亂就是當地人挑起的,而諸葛亮居然還讓當地人來管理當地人,這樣做太過危險了。對此,諸葛亮就專門為這事向他們解釋道:“如果我們在南中地區留駐外來官員來統治當地人的話,就要再留下一部分的軍隊保護他們。但是當地沒有足夠的糧草來供給軍隊,這第一個問題不好解決·。這次戰爭剛停止,當地人剛經歷過戰爭的創傷,不少人因此失去了父母和兄弟。如果我們只留漢人官員不留軍隊保護官員,那麼我們的官員就會遭到當地一些人的報復,這第二個問題不好解決。另外有些人多次襲擊過漢人官員,他們擔心自己的罪行得不到朝廷的原諒,怕朝廷報復。以至於不敢信任漢人官員,這第三個問題不好解決。所以現在我打算不留軍隊,也不運軍糧而是讓南中地區政局和法紀在大體上得到穩定和確立,使得漢人和少數民族之間大體上能和平相處得過去而已。

  • 2 # 折衝萬里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蜀漢的諸葛亮率三萬將士,兵分三路南征,史稱,“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在歷時半年的征戰中,節節勝利的蜀漢軍隊確實殺了西南夷非常多的人。為儘量減少武力征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諸葛亮非常注意安撫民心,禁止部下殺民樹威、侵奪民財。諸葛亮還耐心地採用攻心為上之策,以政治家恢弘的胸懷,仁厚的風采,用強大的武力作為後盾,拉攏並感化了以孟獲為首的南中西南夷的夷帥和大姓豪強。使南中各族百姓甘心接受蜀漢的統治,南中西南夷首領孟獲亦感激涕零地對諸葛亮發誓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平定南中以後,蜀漢政權中就有人建議就地派駐漢官治理南中地區,可諸葛亮卻認為蜀漢軍隊新破南中,殺戮甚多,若留軍於此,易激起南中夷人的反感、抵制,乃至反抗。再者,若駐軍於此,糧草補給太過困難,於當地徵集又加重南中負擔,更易激發矛盾。況且,蜀漢兵少,本就不宜在南中長期駐軍的情況。倘若不在南中駐紮軍隊,單派駐官員又很難這個剛經歷戰火的南中地區履職。於是,諸葛亮說“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初安故耳”。於是諸葛亮也沒有采用駐軍派官於南中的統治策略,而是在南中,“即其渠帥而用之”,用當地的領袖治理,南征後不留兵,保留其自治權。這種地方半自治的羈縻統治形式,即體現出蜀漢政權對於南中各族的信任,有利於拉攏南中的西南夷。還可以憑藉南中各族的夷帥和大姓豪強在當地的影響力,迅速穩定剛剛結束戰亂的南中地區,使南中各族儘快納入到蜀漢正常的統治秩序中。

    雖然,諸葛亮提出的治理南中的總思想為“不留兵、不運糧”,並讓夷人自己管理自己,即“以夷制夷”,但不等於蜀漢對南中就放任不管。蜀漢政權為確保自身對南中地區的統治,又採取瞭如下積極措施:

    第一、蜀漢在南中少數核心要害地區駐軍。蜀漢在南中的關險要隘,以及州郡治所所在地等等地區,派駐少量軍隊。例如,蜀漢設立在南中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庲降都督本來就掌管部分軍隊,以隨時鎮壓南中的叛亂。而南中的各郡郡守亦領有部分軍隊。越嶲郡太守張嶷就招募羌人別部斯臾人精銳,成軍分為四部,駐守邛都縣。故稱為四部斯臾。又招募邛人組建成七部營軍。張嶷領有“四部斯臾及七營軍”為蜀漢鎮守邊疆。張嶷後因嫌兵力不足,又招募巴郡少數民族為赤甲軍兵,漢人為北軍,“置赤甲、北軍二牙門,及斯兒督軍中堅,衛夷檄”。雖然,蜀漢在南中的駐軍規模有限,卻因部署在核心要害的節點上,故而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重要作用,初步實現了蜀漢政權對南中地區的軍事監管。更重要的是,蜀漢的駐軍人數不多,且多出自夷戎部族,補給也不繁重,不至於對蜀漢造成太大的壓力。

    第二、蜀漢將南中各族的豪強大姓遷至成都以便控制。為了防止南中大姓利用其在南中各族人民當中的影響擁眾為亂,蜀漢將有影響的豪右大帥移徙至成都,讓他們到中央任職。《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收其俊傑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及孟獲為官屬。習後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御史中垂。”至此,南中地區“綱紀粗定,夷粗安”。這樣做,即起到調虎離山的作用,又從政治上籠絡了南中大姓豪強。而且,還擴大了蜀漢的統治基礎,並減少了在南中推行郡縣制的阻力,深刻強化了蜀漢對南中地區的控制。

    第三、蜀漢在南中調整及普及郡縣建制,以分夷而治之。蜀漢在平定的南中地區設立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等七郡。根據《華陽國志》記載,“改益州為建寧,以李恢為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治味縣。分建寧、越嶲置雲南郡,以呂凱為太守。又分建寧、牂柯置興古郡,以馬忠為牂柯太守”。此外,蜀漢還於建寧郡置庲降都督統攬南中軍政要務。蜀漢對南中的一系列郡縣化舉措,將南中地區完全納入到蜀漢政權強有力的統治體系當中。

    第四、蜀漢大量徵召南中各族精壯為兵。為防備南中夷人再反,蜀漢將南中夷人中的精壯徵召入伍。對蜀漢而言,這樣即補充了自己的寶貴軍力,而這些南中夷人士兵便成為了蜀漢政權同北方強國曹魏廝殺的炮灰,又間接削弱了西南夷的軍事實力。缺少軍事實力做支撐,西南夷就是想反,也不可能成功。根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了蜀漢從南中各族中徵調兵卒的情況:“(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分其贏弱配大姓……為部曲。”另外,南中大姓孟琰曾率南中萬餘部曲隨諸葛亮北伐。

    第五、蜀漢積極開發南中地區。南中局勢穩定後,蜀漢實施了一些列開發南中的經濟措施。向南中民眾推廣漢人的先進生產技藝和生產工具,如鐵質農具、牛耕、水利工程等。在南中大興屯田,將各族人民編為齊民,墾田種地。同時,蜀漢還積極同南中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向當地傳播先進文化,促進教化,使得夷民大悅。

    透過這一系列的措施,諸葛亮成功徹底解除南中的威脅後,也使蜀漢擁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後方。蜀漢佔據南中後,除了徵召南中精壯入伍為蜀漢賣命外,還從南中攫取大量的稅賦和軍需物資,以供給蜀漢北伐曹魏所用。《三國志》記載,南中地區“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華陽國志》記載,“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三國志·李恢傳》亦載,“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可以說,蜀漢牢固控制南中後,蜀漢的兵源財源得到充分的補充。於是在“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的大好形勢下,諸葛亮遂“獎率三軍”開始北伐。

    由於,蜀漢政權不斷對北方的曹魏政權用兵,使得蜀漢對南中各族人民的征斂日漸加重。南中地區是“供出官賦,取以給兵”,“無歲不徵”,各族人民莫不苦其役調。如何處理好南中百姓的不滿情緒,直接關係到蜀漢對南中統治是否問題。於是,蜀漢政權又在南中地區,施展一系列以化解民怨、安撫民心為目標的諸多措施,包括:透過任用良吏安撫百姓,尊重南中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施行封建化改革將南中夷帥殘酷剝削下的奴隸和依附民配隸給擁蜀大姓豪強為社會地位較高的部曲。這一系列舉措深深贏得了南中地區各族百姓的民心,也成功化解了因沉重的征斂而引發的民怨,更使得南中牢牢在蜀漢政權的掌控之中,史稱“終亮之世,南方不復反”。

  • 3 # 浮沉的歷史

    在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平定南中的過程描述的十分精彩,在七擒孟獲的鬥智鬥勇後,南中百姓最終心悅誠服安心接受了蜀國的統治。然而在正史的記載中,關於諸葛亮平定南中和其後治理南中的歷史記述十分簡單,要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從歷史的蛛絲馬跡探索。

    諸葛亮平定南中的過程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位於今天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的地方豪強聯合蜀國在當地的官員趁機一起發動了叛亂。

    由於此時蜀國正處於新舊君主交替的時候,再加上夷陵之敗後來自於魏吳兩國的壓力,所以蜀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對南中的叛亂進行鎮壓。直到兩年後的225年,蜀軍才在諸葛亮的統帥下從成都出發平定南中的叛亂。

    蜀漢丞相諸葛亮坐鎮指揮,蜀軍根據戰場情況把軍隊分成了三路,在蜀漢正規軍的攻擊下,南中的叛亂勢力很快就被平定了下來。但是少數民族領袖孟獲還在抵抗,於是諸葛亮率領蜀軍渡過瀘水,孟獲在戰敗後最終選擇了臣服蜀國。至此,南中的叛亂徹底被諸葛亮平定,蜀軍回師成都。

    蜀國對於南中的治理

    調整行政區域

    蜀國在平定了南中四郡後,對於當地的地方建制進行了調整,從原來的四個郡增加到了七個郡,分別是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七郡。經過這次行政區劃的改變,使得蜀國對於南中的控制能力有所提升,同時也削弱了當地的地方勢力。在少數民族集聚區域則由少數民族自治,只要求其定期繳納一定的物資和人力就可以,當地少數民族擁有足夠的自治權利。

    庲降都督府的設定

    蜀國在南中地區同時設立了最高軍、政機構——庲降都督府,以戍衛當地為主要任務,蜀漢政府也先後了派遣鄧方、李恢、張翼 、馬忠、張表 、閻宇 、霍弋七人擔任長官。

    這七位在當時都是十分有能力的人才,在他們將南中治理的井井有條,推行綏撫措施,安定了南中各族人民,使之成為了蜀漢北伐的後方基地。

    由於在文化上沒有認同感和經濟落後的南中地區,因此南人的叛變是不可能徹底平息的。但與之前相比,整個南中都顯得更加的平穩,在小規模的叛亂很快也會被蜀漢的官員所平定。

    諸葛亮率軍成功的平定了南中,是蜀漢後來能夠穩定南中統治的基石,樹立起來強大的威信。蜀漢對於南中管理制度和優秀的官員,也是得以維持長期統治的重要因素。

  • 4 # 使用者2400679244816

    南中大都是小數民族,生產力極其低下,窮。戰鬥力也很是一般。對蜀漢政權構成不了威脅,最多是邊境騷擾,諸葛採取恩威並重的策略,先剿再撫,最後相安無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駕旅遊野外露營,除了安全還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