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射箭的小孔哥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清庭建立的三支近代化海軍分別是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
這很正常,錢就只有那麼多,不可能說都照顧到,如果三支水師全面發展,後果就是沒有一支能撐得住場面,所以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要重點發展北洋水師。
其實也很簡單,清庭重點發展北洋水師的原因就是防日本。
日本是個非常有野心的國家,當時的日本和清政府一樣,也是列強的半殖民地。但是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比洋務運動要高出不少檔次。1872年,完成明治維新的日本似乎想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怎麼樣,於是他就把手伸向了臺灣。清政府迅速做出反應,派沈葆楨帶兵進入臺灣並擊退日本軍隊。
但是此事也讓朝野看出日本的野心,李鴻章等人上書:“日本近在肘掖,將永為中土之患。”欲建立水師來防備日本。
一年多之後,清政府建立了北洋,南洋兩支水師。很容易看出,北洋水師御京畿衛北韓,南洋水師守江淮保臺灣。
但是同期發展的兩支水師北洋水師更像清政府的親兒子。
北洋水師保衛的是京畿重地,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援,原定每年北洋南洋兩支水師各撥兩百萬兩白銀,但是負責南洋水師的沈葆楨認為北洋水師地位更重要,並且希望北洋水師能成為一支遠洋水師,遂把每年撥給自己的經費都給了北洋水師,(儘管這樣,北洋水師每年得到的經費也只有一百七十萬兩左右,而且慈禧前前後後共抽了八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自己的南洋水師則主要靠福州船政局給他提供中國產艦船,並且沈葆楨自籌經費購買船隻。
其次,負責北洋水師的李鴻章常年和列強打交道,從他這邊購買艦船也比較容易。於是清政府的水師計劃就從建立兩洋水師變成精練北洋水師。
可是北洋水師自成軍之日就從未添購一艦,最終被日本反超,並於甲午之戰中全軍覆沒。而南洋水師則一直處於一種龜速發展的狀態,甲午海戰時南陽水師旗艦不過是一艘不足兩千噸的艦艇,總理僅有艦船十五艘。和北洋水師7000噸排水量的鎮遠艦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一直到清政府滅亡南洋水師都沒有成軍。
而福建水師的歷史比上述兩洋水師都要早,1879年就成軍,但是當時福建水師多為福州船政局自造艦,其排水量,武器,裝甲都比列強差了太遠。中法戰爭中覆沒。
-
3 # 閒來無事聊聊歷史
這就相當是一個預算的問題,我計劃的多 但是在當時清朝的局勢及國力來看,只能打造一個水師,由於當時的日本野心勃勃,打造北洋水師是勢在必行的趨勢!
-
4 # 宇澤歷史
自鴉片戰爭以後,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啟國門,便展開了第一次與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中國的近代化海軍來拱衛海疆的安危來鞏固晚清自己的統治,但是在這場建設近代化海軍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倒是出了像亨利·華爾購艦以及阿斯本艦隊這樣向國外購買現成的軍艦並慘遭失敗,交了不少學費的經歷。
在這之後,晚清政府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又開始投入到建設海軍的道路上。其中,晚清政府原本準備的是同時創辦四支海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為何在大力發展近代化海軍的道路上卻出現了發展不協調甚至是偏向發展北洋一支海軍的決定,以我個人的看法應該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晚清政府沒太多的錢同時發展四支海軍,海軍經費不夠。
2、四支海軍當中,北洋水師所的地位相對於其他幾支水師對於清政府而言有明顯優勢。
3、在第二次海防大籌議之後,清政府發出“著李鴻章、沈葆楨分別督辦南北洋水師的上諭”。其中又以李鴻章經辦的北洋水師初具近代化海軍規模,艦艇較為完備,成軍的基礎條件更好,相比其他水師更有優勢。
眾所周知,在當時的那個時期,創辦一支甚至是幾支近代化海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又是像晚清時期統治下的中國,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不僅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要面臨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且西北塞防又出現明顯危機,而東南沿海也是危機重重,況且近代化的海軍又不是像晚清的陸軍,除了購買軍艦還要培養會開軍艦會開炮的水師官兵,那麼在如此之高消費、高代價的近代化海軍面前,晚清政府是沒有能力投入大量的海軍經費用於同時建設四支海軍,相反地就算是清政府要重點建設的北洋水師,也在成軍之後就因為經費不足而停滯了發展。(1888年光緒皇帝大婚用去白銀550萬兩,慈禧修頤和園1200萬兩左右,修三海工程用去400多萬兩白銀。)
此外,北洋水師所處的北洋地區包括直隸、山東、奉天三省。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遠東艦隊曾直接駛入大沽口,對京畿地區的防禦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晚清政府的統治者更是考慮了這一點,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北洋水師,為的就是拱衛自己的統治。為此,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頒佈了懿旨,批准了精練北洋海軍一支的戰略決策,並制定了辦理全國海軍事務的人選。而清政府由此決定的“精練北洋海軍”的建設路線,雖然統合了資源,給北洋海軍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但無形之間也將南洋水師以及其他水師的發展擱置了起來。其中作為兩江總督的沈葆楨更是從大局出發,他認為外海防衛應以北洋為主,便主動將朝廷每年撥款給南洋水師的200萬兩白銀的海防經費主動讓給北洋,自己則從福州船政局和江南製造總局調入一些中國產自制軍艦,雖然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洋水師的發展,但也致使南洋水師的發展擱置,自清朝滅亡時,南洋水師都未曾達到成軍規模。
再加之北洋水師近代化的海軍發展起步較早,在第一次海防大籌議之後便是北洋水師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朝廷決定下,北洋海軍開始發展。1875年,李鴻章在透過赫德的幫助下在英國訂購了四艘小蚊子船級別的炮艇,分別命名為“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這些蚊子船分別於1876年和1877年交付北洋水師。在發現這些蚊子船並不能像洋人所說的那樣對抗鐵甲艦之後,李鴻章又訂購了比之前更大一級的440噸的炮艇,也就是後來的“鎮”字級炮艇。雖然這些船是為南洋水師代購的,但也被李鴻章以各種理由留在北洋水師服役,而早期訂購的那些更小級別的蚊子船則交付給了南洋水師。
由於李鴻章一手經辦的北洋水師在地理位置以及初具近代化海軍規模的基礎上才迫使清政府將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了北洋水師身上,在這其後,李鴻章開始一步步發展壯大北洋水師,先後從英國德國購入超勇、揚威、定遠、鎮遠、濟遠等艦,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在大力發展後,躍居亞洲第一。
但是好景不長,腐朽愚昧的晚清政府對於近代化海軍也是一竅不通,認為有了如此之多的艦艇就夠了,更何況還有兩艘7000多噸的定遠級鐵甲艦,便停滯了對北洋水師的發展。
1891年清政府更是根據了戶部的意見,下令停購外洋軍火艦船兩年,殊不知,此時的日本海軍正在全力加速發展並在逐步反超曾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以上均為宇澤的個人看法!
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
5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中國近代海軍史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清王朝末年在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後,自感原有的船政輪船和江南輪船力量過於薄弱,於是決定下大力氣建設海軍,不過並沒有“三支海軍”這個戰略,而是決定同時籌建南洋海軍和北洋海軍兩支,分別由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主持。
(主持北洋海軍建設的北洋大臣李鴻章)
(1874年後的首任南洋大臣沈葆楨,任內採取了全力配合支援李鴻章建設北洋海軍的戰略)
按照戰略謀劃,北洋海軍負責山東至今天遼寧一帶的黃渤海海域的防務,南洋海軍負責從江蘇至廣東、海南的海疆防禦。為此,清政府每年撥出建設經費,南北洋海軍各200萬兩銀。
不過,由於1874年後新任的南洋大臣沈葆楨遲遲未到任,在沈葆楨到任之前,北洋大臣李鴻章以擔心南洋海防經費被地方挪用未有,盡數收攬到北洋。等到沈葆楨到任南洋後,做順水推舟之勢,向李鴻章表態,以北洋事關京畿門戶為由,將南洋的200萬經費先盡解北洋使用,隨後就形成了北洋海軍一枝獨秀的局面,而南洋海軍則趨於沉默,有清一代,始終沒有能夠建成。
除了經費盡解北洋之外,南洋當時還有兩個客觀上的特殊原因。
一、南洋防區範圍過於有限
北洋海軍籌建時,整個北洋地區沒有任何近代化海軍的基礎,因而是在一張白紙上描摹圖畫,可以盡情揮灑。
而南洋地區的情況擇要複雜得多。
在南洋海軍開始籌建時,事實上南洋地區已經存在著3支近代化艦隊,即綠營廣東水師的輪船部隊、綠營南洋水師的輪船部隊,以及船政輪船艦隊。南洋大臣的本任是兩江總督,而廣東水師輪船部隊隸屬兩廣總督、船政輪船隸屬船政大臣,事實上已經將南洋防區內的兩廣、海南島海域,以及閩浙和臺灣海防佔據,真正在南洋大臣直接掌控下的海域其實只有長江口。
在南洋地區各省近代化海防力量林立的局面下,如果不能先就此進行統一,那麼僅僅為了防禦長江口,也確實沒有北洋海防來得重要。
二、南洋大臣的更替猶如走馬燈,政令不一
除了防區有限之外,南洋大臣老是更換,也是南洋海軍發展不起來的重要問題。
和北洋大臣二十多年如一日,始終是李鴻章擔任的情況不同。南洋大臣的更換非常頻繁,沈葆楨病逝之後,劉坤一、曾國荃、左宗棠、張之洞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而這些大員對於南洋海軍建設的興趣不一,在任時間又都並不長,導致政策無法一以貫注,這也是南洋海軍老是建設不起來的重要原因。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的,北洋水師是最有名的清朝海軍艦隊,在墮落的滿清政府經歷了一系列與歐美強國的戰爭之後,統治者也意識到了自身與歐美列強之間存在的極大的軍事差距,所以於1880年左右,在國內一次性打算組建4個現代化的大型海軍艦隊,以北洋水師最為有代表性,任命了李鴻章為北洋大臣,與1888年正式命名北洋海軍,所有軍隊制度完全西式化,完全參照英國皇家海軍,軍事顧問也是英華人,艦長們大多都是留學歸來的海軍將領,並且重金採購了德國製造的著名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當時的平均造價就已經達到了140萬兩白銀一艘,在加上其他各種費用,以及其他軍艦,彈藥配置,可以說是代價巨大,對於當時已經是傷痕累累的滿清政府來說,這已經是以舉國之力而打造的現代化海軍了,然後海軍屬於高消耗型軍種,無論燃料,彈藥,艦船維護都需要花費大量白銀,因此裝備更新各方面都缺乏後期投入,更要緊的是官兵腐敗,內耗巨大,貪汙腐敗極其嚴重.對於大清來說簡直是花錢的無底洞。可以想象如果一次籌建如此規模的4支艦隊,所要消耗的真金白銀,並不是滿清政府可以承受的了的,於是滿清主要打造了北洋水師,而南陽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所投入的資金比就要遜色很多了.後期也將幾支艦隊進行了合併,但是政府的大資金投入主要還是集中在了北洋水師之上,總歸是滿清氣數將盡,國家政務萎靡不振,官場勾心鬥角,加上國內各種起義,列強屢次開戰,導致現代化的北洋海軍徒有其表,真實戰鬥力大打折扣,終於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戰中全軍覆沒,讓洋務運動幾十年的積累在數月之內消耗殆盡,就此也讓統治者們心灰意冷了,從此一蹶不振.總體來說,全力打造一支頂級部隊這個思路是完全正確的,強大的軍事根基來自於先進開明的國家制度和發達的經濟為支撐,三角互立,缺一不可,而滿清代表的封建制度,已然註定要被歷史淘汰,所以無論它如何打造軍隊,最終也會自取滅亡。根已經爛了,除了全面革命,改變國家制度,真是沒有其他辦法了,歐美日列強只是起到了加速清朝滅亡的作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