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空簽到
這個百家講壇裡面有詳細解釋說的是
慈禧覺得自己還能活很久,為了繼續垂簾聽政,就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皇帝,立溥儀的爸爸載灃為攝政王。
-
3 # 大唐都護
這個問題倒是很容易理解,可能是這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為符合宗法、血統純粹。
相比與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晚清最後的三個皇帝同治帝、光緒帝、溥儀帝卻不同,都是沒有子嗣。
同治帝死後沒有子嗣,按照大清的宗法他又沒有親兄弟只能從他的堂兄弟當中找兒子出繼來繼承皇位。光緒帝死後也一樣,找他親弟弟載灃的兒子出繼,繼承皇位,也就是溥儀。
第二個原因是慈禧的私心
慈禧的私心才是溥儀能當皇帝的根本。
無論是光緒還是溥儀,他們跟慈禧的關心都是非常的親近的。光緒帝是除了是咸豐皇帝的親侄子之外,還是慈禧的親外甥。(其母是慈禧的親妹妹)
至於溥儀呢,他的母親蘇完瓜爾佳氏是心腹重忠榮祿的女兒,慈禧非常的喜歡收養在宮中。(有人懷疑榮祿與慈禧有不明不白的關係,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私生女)所以溥儀自然很得慈禧的喜愛。
最最最重要的是這裡:慈禧不想大權旁落啊,想一直垂簾聽政。
無論是光緒還是溥儀都是幼年(光緒帝四歲登基、溥儀三歲)登基為帝,小孩紙聽話、容易控制啊。
-
4 # 茹叔敬
光緒帝身染沉痾,漸入彌留。同時慈禧的病情同樣嚴重,慈禧的靈柩已在宮內準備就緒。當慈禧病危的時候,曾召集軍機大臣:世續,張之洞,等人入內,商量由誰繼位,大臣們一至表示:當今內憂外患,社會動盪,繼位者應宜選年長者,甚盛,甚盛!!太后拍床怒罵道:此何等重事而爾若敢妄言!!實際上阿,慈禧已胸有成竹,豈能真正聽取大臣的意見?於是慈禧沉默了好久慢慢地說:載灃之子溥儀尚可,但年紀尚輕,日後多多教導。明眼的人都知道慈禧立溥儀為幼帝的目的。有人說:載豐之子成為國君,做父親的一定很高興。錨了!載豐萬分無奈,本來他就沒有那麼大的政治野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小一事,他清醒認識到:況且,同治,光緒兩帝的命運,舉朝皆知,把自己的親骨肉不滿三歲的幼子送到火炕裡去,載豐真是捨不得,完全在情理之中。他也可以預料,兒子當上小傀儡,自己將陷入困境,前景凶多吉少。但他不敢違抗懿旨哦,帶著慈禧要溥儀進宮的懿旨回府。
-
5 # 基層農人
慈禧在彌留之地,還要立三歲的孩子為皇帝。
首先這個三歲的孩子溥儀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兒,屬皇族之門,不是外人,而且光緒又無子嗣,只好選載灃之子溥儀為皇帝接班人,以載灃為攝政王輔政溥儀。即然有輔政的攝正王,慈禧肯定沒有為她的第三次垂簾聽政所考慮,她也知道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如果考慮還要重簾聽政,我想肯定不會有攝政王人選和其職,因為慈禧的獨佔專權強橫,是容不得他人對自己有干涉的,只有她一人說了算,就連當時的光緒皇帝因礙其職其事,都幽禁在朝外,不容許臨朝親政,何況博儀之父載灃呢?所以立溥儀為帝,是因為溥儀是皇帝光緒的親侄兒,皇族血脈,與她想第三次垂簾聽政基本上沒有多大關係了。
其二,至於新立皇帝年齡大小不太重要,但立皇帝之事肯定是她要做的,因為她是當時的主政者,任何朝代的立帝,都是上一任必須要做的事,慈禧也不例外,當時光緒已病入膏荒,她肯定要為下一任皇帝人選作好充分準備,不能等皇帝真正死後,在荒亂中作人選之事,所以慈禧立皇帝之事也屬正常,非她之過,至於立的皇帝年齡大小,才能多少那就另當別論了,但皇帝是必須要立的,因為國不能一日無君。
最後,立皇帝之事,老佛爺還是想顯顯最後的皇權罷了,一來完成了自己的心願,立了一個皇族血脈當皇帝,有尊祖宗遺訓,不辱皇門之道,算是對祖宗有一個圓滿的交代,二來也在她的安排和策劃下,完成了自已的心願,發號一下最後的“神聖”之權威,為日後接班做好充分準備,
-
6 # 宋安之
慈禧太后為什麼會這樣做呢,主要是為了方便掌權和報恩榮祿。
慈禧太后身為中國歷史最後一位權後,實際統治中國47年之久,可以說是嚐盡了權力的滋味,更是有如毒癮一般臨死時也念念不忘的為自己佈局。
一、方便掌權的兩個想法。
掌權久了,慈禧太后對於權力的迷戀可以說是到了痴心妄想的地步。到了彌留之際立年幼的溥儀為帝,而不是立一個年富力強的宗室子弟,就是幻想著自己可以病癒,渡過這個生死難關,然後方便自己重新掌權。
因此慈禧太后選擇了年幼的溥儀成為新皇帝居中,以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來輔佐。其中攝政王載灃是個老實人,權謀之術遠遠不夠,比之上一個攝政王多爾袞簡直是天壤之別,慈禧太后對付他是手到擒來,而隆裕太后也是個老實人,更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更不用說了。
關於載灃任攝政王的懿旨是這樣寫的:“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稟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其中“所有軍國政事,悉稟予之訓示裁度施行”。頗為耐人尋味,就是為了慈禧太后如果病癒以後再度掌權打下基礎。
這樣一來,慈禧太后若是轉危為安,繼續重掌大權是順理成章之事。
同時慈禧太后的另一層考慮就是為了延續後宮干政的傳統,方便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掌權。
同時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現,證明提前死在慈禧太后前一天的光緒帝是被砒霜毒死的。很有可能就是慈禧太后乾的,為了避免自己死後被親政的光緒帝清算。
所以說慈禧太后立年幼的溥儀為了掌權的兩層意思,其一是為了方便自己以後繼續掌權。其二是以防萬一自己真的不行了,最起碼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還可以繼續掌權,那麼自己死後不至於被清算。
二、報恩榮祿之說。
榮祿是慈禧太后寵臣,慈禧太后甚至愛屋及烏,將其女瓜爾佳·幼蘭養於宮中,收為養女。
在義和團之亂時,榮祿是少有的幾個清醒大臣,反對義和團殺洋人。後來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西逃西安以後,又是榮祿東奔西跑的收拾爛攤子,立了不小的功勞。
榮祿的女兒瓜爾佳·幼蘭後被慈禧太后指婚給載灃,生了溥儀。也就是說榮祿還是溥儀的外祖父。
慈禧太后立溥儀為新皇帝之時,兼祧同治帝和光緒帝兩房,確定了隆裕的太后之名大事初定以後。曾經感慨到這樣做生前死去的人都對得起了,說到八國聯軍進北京那年,不是榮祿那有今天呢。
所以說慈禧太后立溥儀為帝,潛臺詞就是報答榮祿當年的功勞,有著這層不可言狀的報恩之意在其中。
同時慈禧還為自己辯解,說很清楚國賴長君這個道理,以前南書房翰林潘祖蔭和許彭壽纂了一本《治平寶鑑》,書中這些道理說得很明白。所以如今小皇帝還小,封載灃為攝政王監國,其實跟國有長君一般。
透過慈禧太后臨死之前的安排,可以看出這位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權後並非泛泛之輩。權謀之術是爐火純青,恩威並施的手段也是高超至極,政治佈局也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不過可惜的是慈禧太后只是在自我封閉的封建體制中大有所為,一生為了穩固統治力求守舊,就是諸如洋務運動之類亦是為了自己鞏固統治罷了,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所以慈禧太后死後二十年,葬身之地普陀峪定東陵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率部所盜。這位封建腐朽體制內最後的守舊權後,算是間接嚐到了自己阻礙中國近代化發展的惡果。
-
7 # 暢享明亮1706
歷史上清朝末期,內心一向老謀深算的慈禧,曾經一度獨掌朝中大權達48年,那麼為何她最後卻又會選擇三歲溥儀來繼承大統呢?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溥儀本身皇家血緣關係較為純粹,與其他人相比,更易被朝臣接受。另外,慈禧自然有自己的私心,因為溥儀身邊的人大多與慈禧太后淵源頗深,所以慈禧此舉在外人看來也算是“舉賢不避親”,而且溥儀本身畢竟年齡小,較他人而言更易被其掌控。
光緒帝本身並無子嗣,反觀溥儀血緣佔優勢在清朝末期可能受近親結婚的影響,登位的幾位皇帝膝下子嗣大多甚少,如慈禧的親兒子同治帝,平時肆意縱慾,因此在不到19歲時便突然死了,而且雖然他生前荒淫無度,但令人奇怪的是,同治帝死前並未留下一子半女,來供慈禧做選擇另立新帝,慈禧不得已這才選擇了光緒帝。
光緒帝在慈禧太后的多年威壓之下,他與自己的上任皇帝同治帝一樣,不僅不長壽,而且同樣沒有留下子嗣,據正史記載,光緒帝與慈禧太后同年病重,在光緒帝不久於人世時,慈禧太后為維護朝局穩定,立即決定另立新帝。因為光緒帝一生都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慈禧只得在正統家族之間,挑選新的帝位繼承人,最後慈禧經過深思熟慮之下才選擇了扶持溥儀為帝。
溥儀年紀雖小,但其家族本身與慈禧的淵源頗深,首先他的祖父的嫡福晉與慈禧同源,是慈禧的妹妹,兩人都屬於葉赫那拉氏,而且溥儀的父親為慈禧的多年心腹載灃。除此之外,溥儀的曾祖父為道光帝,所以說溥儀皇家血緣關係純良,若立溥儀為新的皇帝,憑藉其正統的血緣關係,可以讓那些注重正統的朝臣閉嘴。
慈禧本身的私心,為保護其權利集團的利益歷史上的慈禧太后不顧清朝“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在朝中壓制皇權多年,每日生活奢靡無度,所以她本身自然也不是什麼大公無私的人,慈禧最終決定立三歲小兒溥儀為新帝,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可以滿足自己的私心,保護自己的利益。
光緒病重即將離世,慈禧太后雖然同時病重,但她還是期望自己能夠康復,繼續享受生活,她思慮到若以後身體能夠恢復往常,溥儀當時僅為三歲小兒,依然懵懂無知,極易控制,對於她重新掌握朝中大權,並無太大影響。
另外,慈禧思慮自己若是大限將至,她立溥儀為新的皇帝,同樣可以為自己的勢力鋪路。首先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不僅是慈禧的養女,而且是慈禧的心腹權臣榮祿的親生女,慈禧認為若是自己不幸身亡,清朝終究還是掌握在自己扶持的勢力手中,對慈禧的身後事自然會盡心,也定會保住她最後的顏面,另外,慈禧如此安排,清朝終究還是控制在葉赫那拉氏的手中,對於她而言,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回覆列表
1908年11月14日,年僅38歲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臺駕崩。慈禧太后當天降懿旨:“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第二天,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本人去世。
即溥儀首先是同治皇帝載淳的兒子,繼承皇位,同時溥儀也作為光緒皇帝載湉的繼承人,也即“附帶”地帶上載湉。這,就是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
溥儀是道光皇帝的曾孫、第一代醇賢親王奕譞的孫子、第二代醇親王載灃的長子,而載灃的嫡母(不是生母),即醇賢親王奕譞的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也即溥儀的嫡祖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溥儀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太后寵臣瓜爾佳榮祿的女兒,而榮祿女兒和載灃的婚姻還是慈禧太后指定的。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是大行皇帝光緒的親弟弟(同父不同母)。所以,無論是血親遠近還是身份尊貴的程度,溥儀都是當之無愧的。
如果不是輩分所限,慈禧太后一定會選擇載灃作為繼任皇帝,無奈,退而求其次,在選擇溥儀繼位的同時,慈禧遺命載灃為攝政王,權領大政。須知,滿清近三百年,只有兩個攝政王——入關之初的多爾袞、滿清滅亡時的載灃,也就是人們說的“以攝政王始,以攝政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