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再別康橋》所表現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等藝術特點為主線,並結合其它作品論述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徐志摩的詩作品具有特殊的認識作用和美學價值。詩作在感情的宣洩、意境的營造、節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諸多方面,都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啟迪,體現其特殊的美學價值。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矛盾先生在三十年代所說:我覺得新詩人中間的徐志摩最可以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們研究。”
美是徐志摩詩歌的最大特點,美的形式、美的風格、營造美的意境,這種美的詩風一方面來自他浪漫的氣質和豐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在於他詩歌美麗的外表。他是聞一多“三美理論”(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主要實踐者和發展者。《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
一、柔美和諧的音樂美
詩人對詩的音樂美非常看重。《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行六至八字,大體上每行三頓,音節長短不一,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詩行整齊勻稱,聲調回環往復,隨情變韻,平仄聲交替使用,讀起來抑揚頓挫,舒紆婉轉,節奏鮮明和諧,形成流動感,極富音樂性。[1]
詩人追求的是“在夢的輕波里依洄”的境界,他的詩歌常常是漫不經心地唱出來的,沒有雕琢,沒有造作,瀟灑淡遠,一片Teana: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偶然》一詩的片段。“……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便是從這時斷時續的詩行間,吹來些飄飄渺渺的小夜曲優美的旋律,“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麼坦率直摯,這是發之心底的聲音,卻不是用詩的語言,而是用口語,可又是那麼甜美動聽。第三行首尾有“你”和“好”兩個音調曲折的上聲詞,把詩句點化得委婉又多情;第四行似乎很不經意地變換了句式和語調,節奏自由極了:末尾“忘掉”的“掉”字,在輕讀的ao韻上悠然抹去,不留一絲餘音,於是把一句話分成了兩行,在第四、五行之間留下一個休止,就象一個沒有愁雲的清空,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很顯然,強烈的音樂效果在這首詩中已經成為表情達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詩人能將語言運用得出神入化,輕而易舉地把白話文字中的音樂元素解放出來,讓詩情乘著音樂的翅膀,在想象的天地裡自由翱翔。他不僅常常把口語插入詩中,有時竟全部用口語作詩,同樣能創造出濃郁的音樂效果。如他的《殘詩》:
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裡打雷?
關著,鎖上,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
別瞧這白石臺階兒光滑,趕明兒,唉,
……..
真嬌養慣,餵食一遲,就叫人名兒罵,
現在,您叫去!就到空院子給你答話!
全首以口語綴成,每行作五頓或六頓劃分,節奏基本整齊;第七行的後韻腳排列頗似中國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調”,也和西方的所謂“英雄偶韻體”相似;兩行換一韻,每行押韻,音韻和諧,富有變化。特別是大量兒化音的運用,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語調圓轉,讀來朗朗上口,字字如珠。同時,兒化音使某些詞語的韻母發生變化,從而使語流更富旋律性。
在徐志摩的詩中,一些韻式的處理,也能得到獨特的語言音樂形象。往往是一些極其細微的語音因素,一經詩人捉住,便處理的十分精湛。請看他的《月下雷峰影片》: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
假若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
這是極其普通的逐行押韻的形式,詩人又毫不在意地使用了一些勉強可以通押的近韻詞作韻腳,乍看起來,不免有粗俗笨拙之嫌。然而,如果朗讀幾遍,仔細體味一下,也許你就會被詩人的音韻技巧所折服了。全詩分為上下兩節,共八行,除最末兩行外,前六行的尾韻分別是:影、雲、影、心、影、鱗,後鼻韻和前鼻韻交替修飾詩行末尾;同時,凡後鼻韻都為仄聲,前鼻韻均是平聲。這就使相鄰兩個詩句在韻律的歸結處出現或暗或亮的差異,致使全詩在每一行都變換一次音色,整個詩情也隨之開合,節奏柔和緩慢,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夢:遠處灰色的塔影時隱時現;黑雲與白雲時聚時散;月影墜入水中,湖面泛起波鱗;“你”和“我”輕聲合唱,一高一低,訴說各自的心靈感受。當詩歌進入第二節時,四組疊字悠悠鳴響(深深、依依、團團、纖纖)像是輕輕闖入的第二主題,與那個變換音色的樂句唱成復調,它們在對比中相互交織融化,忠實地傳達詩歌情感的資訊,音樂形象不僅完整,且飽滿而具有立體感。在詩魂編結的“夢境“中,黑夜、塔影、月彩、波鱗都被灑上了神奇的樂音,真不愧是一個情、景、樂三者交融相生的“完全的夢境”。
徐志摩詩歌的形式是千變萬化的,幾乎沒有兩首詩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詩都能借助一定的格律,表現較為鮮明的語言音樂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預料的獨到之處。可以說,以語言傳達詩歌主題情感,以詩歌內容為語言音樂形象標題,以詩歌語言為節奏和旋律作注,使音樂化語言形式由抽象而具體到與情感同等的地位,這就是徐志摩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
二、絢麗斑斕的繪畫美
在詩的繪畫美上,詩人非常注重對詩歌的繪畫追求,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想境界。《再別康橋》中,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圖,詩的第五節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圖,詩人敏銳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輝”等具體而生動的景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寫景又寫意,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創造了耐人尋味的意境。[2]
如《一小幅的窮樂圖》:
老婆婆撿了一塊布條,上好的一塊布條!
有人專撿煤渣,滿地多的煤渣,
媽呀,有一女孩叫道,
我撿了一塊鮮肉骨頭,
回頭熬老豆腐吃,好不好?
……
從詩歌再現的現實圖景看,這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傳統題材的再寫。詩人採用平實樸素的語詞,透過對垃圾堆旁一群赤貧男女老少的生活狀態的描述,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和窮困者的生存處境。在對這一生活場景的描繪中,詩人在描繪窮人的悲慘時竟用了調侃嘲弄式的喜劇筆法,特別是結尾時將幾條黃狗的形象嵌入在垃圾堆上奮力拼搶的人群中時,同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也是這幅貧困群體的勞動圖。[3]
又看《沙揚娜拉之一》: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這首詩雖只有五行四十八個字,內容卻很豐富。日本女郎與朋友告別時,嬌羞答答、含情脈脈的神態,低頭鞠躬、優美動人的風姿,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現。她一剎那間的情緒、動作、語言像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4]詩人寥寥幾筆,一幅色彩濃農麗、神形兼備的日本女子的圖畫便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將她在送別瞬間裡的柔情蜜意與淡淡感傷的奇特混合。[5]
詩人還善於在靜態的事物中注入流動的血液,使他的詩歌在寧靜的畫面裡逸出靈動的生機。以《她是睡著了》為例,描寫的是少女的睡態,整個畫面本來處於寧謐安靜的狀態。詩人用他那神秘的攝像頭定格在“少女的梨渦”上,然後以荷盤中顫動的露珠作比,從寧靜的畫面裡呈現出靈動的美感,讓人彷彿感覺到在“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蓮”似的夢境裡躍動著一個在“朝陽裡”如“水仙”一般的“纖纖的身影”。[6]
再如《落葉小唱》,“她的腳步”在深夜裡踏進了我甜蜜的夢鄉,劃破了夢中寂靜的夜空。而夢醒時分,惱人的“秋聲”又粉碎了我“留念”不捨的夢境。[7]
又如《山中》,寫詩人在靜靜的庭院想念山中的戀人,在那花好月圓、松影婆娑的靜夜裡,詩人“想攀附月色/化一陣清風/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動,感情纖細,體貼入微的詩人面對“安眠”的戀人,不忍打擾她,只化作一片碧葉,輕柔地落在她窗前,傳遞著詩人對她的刻骨思念之情。在這幅流動的畫面裡,似乎飄忽著抒情主人公的切切面影。這就是徐志摩的繪畫美。[8]
三、錯落有致的建築美
在詩的建築美上,詩人講究詩行的排列,如《再別康橋》中為了避免詩句過於整齊而呆板,詩人別出心裁的把每一節的偶數行退後一格,每行的字數稍有增減,便詩行整齊中富於變化充滿了參差錯落之美,讓人賞心悅目。
傑出的詩人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徐志摩常常使用排比、反覆、重疊、對偶等手法,使讀者感到他的詩是盪漾的旋律。他曾說過:“正如一個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脈的流通,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涵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9]徐志摩的詩歌詩行組織規律有詩行的對稱、詩行的變化、詩行邊續重疊和間隔反覆三大類。如《滬杭車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影,
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
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沿途飛閃而過的景物使詩人聯想到光陰易逝,人生易老。“匆匆匆!”“催催催!”詩人以近似車輪的聲音入詩,就像賓士的列車有規律的節奏。接著“一卷煙,一片山,……”八個量詞搭配的片語構成對稱的詩行,從視覺和聽覺上都使人有一種快速的節奏,這與作者所勾勒的從車窗裡看田野景色的情景融為一體。
太多的或單調的對稱都會破壞詩的美感,徐志摩在注意詩行對稱的同時,還注意詩行的變化。如《雁兒們》以詩行的變化極好地抒發了起伏跌宕、迴環往復之情:
雁兒們在雲空裡飛,
看她們的翹膀,
看她們的翅膀,
有時候紆迴,
有時候匆忙,
詩行在對稱中又有變化,如每節的第一與第二行,第三與第四行,第五與第六行都是不一樣的,這種詩行的言語組織,使詩具有一種勻整與流動的節奏,顯示出一種飄逸的美。徐志摩說:“是動,不論是什麼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10]詩人嚮往著像雁兒們一樣的飛翔,這正是需要這種流動節奏的形式來表達。又看《我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暗淡是夢裡的光輝。
這是一首形式美麗、章法整飭、音調回環有律的抒情詩。雖是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其構思十分獨特巧妙。全詩共六章,每章由長短相間的四句組成;每章的前三句又完全相同,僅末句有所變動;再加上尾韻自始至終隔行相押,自然而又嚴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於唱誦。首章末句的“在夢的輕波里依洄”,差不多就包括了說明了這首詩的全體。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建築美。
【摘要】本文以《再別康橋》所表現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等藝術特點為主線,並結合其它作品論述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徐志摩的詩作品具有特殊的認識作用和美學價值。詩作在感情的宣洩、意境的營造、節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諸多方面,都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啟迪,體現其特殊的美學價值。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矛盾先生在三十年代所說:我覺得新詩人中間的徐志摩最可以注意,因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們研究。”
美是徐志摩詩歌的最大特點,美的形式、美的風格、營造美的意境,這種美的詩風一方面來自他浪漫的氣質和豐富的感情,另一方面在於他詩歌美麗的外表。他是聞一多“三美理論”(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主要實踐者和發展者。《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經典之作。
一、柔美和諧的音樂美
詩人對詩的音樂美非常看重。《再別康橋》全詩七節,每行六至八字,大體上每行三頓,音節長短不一,每節二、四行押韻,而且每節都自然換韻,詩行整齊勻稱,聲調回環往復,隨情變韻,平仄聲交替使用,讀起來抑揚頓挫,舒紆婉轉,節奏鮮明和諧,形成流動感,極富音樂性。[1]
詩人追求的是“在夢的輕波里依洄”的境界,他的詩歌常常是漫不經心地唱出來的,沒有雕琢,沒有造作,瀟灑淡遠,一片Teana:
我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偶然》一詩的片段。“……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便是從這時斷時續的詩行間,吹來些飄飄渺渺的小夜曲優美的旋律,“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多麼坦率直摯,這是發之心底的聲音,卻不是用詩的語言,而是用口語,可又是那麼甜美動聽。第三行首尾有“你”和“好”兩個音調曲折的上聲詞,把詩句點化得委婉又多情;第四行似乎很不經意地變換了句式和語調,節奏自由極了:末尾“忘掉”的“掉”字,在輕讀的ao韻上悠然抹去,不留一絲餘音,於是把一句話分成了兩行,在第四、五行之間留下一個休止,就象一個沒有愁雲的清空,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很顯然,強烈的音樂效果在這首詩中已經成為表情達意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了。
詩人能將語言運用得出神入化,輕而易舉地把白話文字中的音樂元素解放出來,讓詩情乘著音樂的翅膀,在想象的天地裡自由翱翔。他不僅常常把口語插入詩中,有時竟全部用口語作詩,同樣能創造出濃郁的音樂效果。如他的《殘詩》:
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裡打雷?
關著,鎖上,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
別瞧這白石臺階兒光滑,趕明兒,唉,
……..
真嬌養慣,餵食一遲,就叫人名兒罵,
現在,您叫去!就到空院子給你答話!
全首以口語綴成,每行作五頓或六頓劃分,節奏基本整齊;第七行的後韻腳排列頗似中國北方的“信天游”和“爬山調”,也和西方的所謂“英雄偶韻體”相似;兩行換一韻,每行押韻,音韻和諧,富有變化。特別是大量兒化音的運用,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語調圓轉,讀來朗朗上口,字字如珠。同時,兒化音使某些詞語的韻母發生變化,從而使語流更富旋律性。
在徐志摩的詩中,一些韻式的處理,也能得到獨特的語言音樂形象。往往是一些極其細微的語音因素,一經詩人捉住,便處理的十分精湛。請看他的《月下雷峰影片》: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
假若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
這是極其普通的逐行押韻的形式,詩人又毫不在意地使用了一些勉強可以通押的近韻詞作韻腳,乍看起來,不免有粗俗笨拙之嫌。然而,如果朗讀幾遍,仔細體味一下,也許你就會被詩人的音韻技巧所折服了。全詩分為上下兩節,共八行,除最末兩行外,前六行的尾韻分別是:影、雲、影、心、影、鱗,後鼻韻和前鼻韻交替修飾詩行末尾;同時,凡後鼻韻都為仄聲,前鼻韻均是平聲。這就使相鄰兩個詩句在韻律的歸結處出現或暗或亮的差異,致使全詩在每一行都變換一次音色,整個詩情也隨之開合,節奏柔和緩慢,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夢:遠處灰色的塔影時隱時現;黑雲與白雲時聚時散;月影墜入水中,湖面泛起波鱗;“你”和“我”輕聲合唱,一高一低,訴說各自的心靈感受。當詩歌進入第二節時,四組疊字悠悠鳴響(深深、依依、團團、纖纖)像是輕輕闖入的第二主題,與那個變換音色的樂句唱成復調,它們在對比中相互交織融化,忠實地傳達詩歌情感的資訊,音樂形象不僅完整,且飽滿而具有立體感。在詩魂編結的“夢境“中,黑夜、塔影、月彩、波鱗都被灑上了神奇的樂音,真不愧是一個情、景、樂三者交融相生的“完全的夢境”。
徐志摩詩歌的形式是千變萬化的,幾乎沒有兩首詩在形式上完全相同,但他的不少詩都能借助一定的格律,表現較為鮮明的語言音樂形象,而且常常有出人預料的獨到之處。可以說,以語言傳達詩歌主題情感,以詩歌內容為語言音樂形象標題,以詩歌語言為節奏和旋律作注,使音樂化語言形式由抽象而具體到與情感同等的地位,這就是徐志摩詩歌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音樂美。
二、絢麗斑斕的繪畫美
在詩的繪畫美上,詩人非常注重對詩歌的繪畫追求,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想境界。《再別康橋》中,詩的每一節都可以稱得上一幅迷人的圖畫,如詩的第二節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圖,詩的第五節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圖,詩人敏銳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輝”等具體而生動的景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寫景又寫意,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創造了耐人尋味的意境。[2]
如《一小幅的窮樂圖》:
老婆婆撿了一塊布條,上好的一塊布條!
有人專撿煤渣,滿地多的煤渣,
媽呀,有一女孩叫道,
我撿了一塊鮮肉骨頭,
回頭熬老豆腐吃,好不好?
……
從詩歌再現的現實圖景看,這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傳統題材的再寫。詩人採用平實樸素的語詞,透過對垃圾堆旁一群赤貧男女老少的生活狀態的描述,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和窮困者的生存處境。在對這一生活場景的描繪中,詩人在描繪窮人的悲慘時竟用了調侃嘲弄式的喜劇筆法,特別是結尾時將幾條黃狗的形象嵌入在垃圾堆上奮力拼搶的人群中時,同時展現在讀者面前的也是這幅貧困群體的勞動圖。[3]
又看《沙揚娜拉之一》: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這首詩雖只有五行四十八個字,內容卻很豐富。日本女郎與朋友告別時,嬌羞答答、含情脈脈的神態,低頭鞠躬、優美動人的風姿,都得到了十分真切的表現。她一剎那間的情緒、動作、語言像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風俗畫。[4]詩人寥寥幾筆,一幅色彩濃農麗、神形兼備的日本女子的圖畫便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將她在送別瞬間裡的柔情蜜意與淡淡感傷的奇特混合。[5]
詩人還善於在靜態的事物中注入流動的血液,使他的詩歌在寧靜的畫面裡逸出靈動的生機。以《她是睡著了》為例,描寫的是少女的睡態,整個畫面本來處於寧謐安靜的狀態。詩人用他那神秘的攝像頭定格在“少女的梨渦”上,然後以荷盤中顫動的露珠作比,從寧靜的畫面裡呈現出靈動的美感,讓人彷彿感覺到在“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蓮”似的夢境裡躍動著一個在“朝陽裡”如“水仙”一般的“纖纖的身影”。[6]
再如《落葉小唱》,“她的腳步”在深夜裡踏進了我甜蜜的夢鄉,劃破了夢中寂靜的夜空。而夢醒時分,惱人的“秋聲”又粉碎了我“留念”不捨的夢境。[7]
又如《山中》,寫詩人在靜靜的庭院想念山中的戀人,在那花好月圓、松影婆娑的靜夜裡,詩人“想攀附月色/化一陣清風/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動,感情纖細,體貼入微的詩人面對“安眠”的戀人,不忍打擾她,只化作一片碧葉,輕柔地落在她窗前,傳遞著詩人對她的刻骨思念之情。在這幅流動的畫面裡,似乎飄忽著抒情主人公的切切面影。這就是徐志摩的繪畫美。[8]
三、錯落有致的建築美
在詩的建築美上,詩人講究詩行的排列,如《再別康橋》中為了避免詩句過於整齊而呆板,詩人別出心裁的把每一節的偶數行退後一格,每行的字數稍有增減,便詩行整齊中富於變化充滿了參差錯落之美,讓人賞心悅目。
傑出的詩人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徐志摩常常使用排比、反覆、重疊、對偶等手法,使讀者感到他的詩是盪漾的旋律。他曾說過:“正如一個人身的秘密是它的血脈的流通,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涵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9]徐志摩的詩歌詩行組織規律有詩行的對稱、詩行的變化、詩行邊續重疊和間隔反覆三大類。如《滬杭車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影,
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
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
沿途飛閃而過的景物使詩人聯想到光陰易逝,人生易老。“匆匆匆!”“催催催!”詩人以近似車輪的聲音入詩,就像賓士的列車有規律的節奏。接著“一卷煙,一片山,……”八個量詞搭配的片語構成對稱的詩行,從視覺和聽覺上都使人有一種快速的節奏,這與作者所勾勒的從車窗裡看田野景色的情景融為一體。
太多的或單調的對稱都會破壞詩的美感,徐志摩在注意詩行對稱的同時,還注意詩行的變化。如《雁兒們》以詩行的變化極好地抒發了起伏跌宕、迴環往復之情:
雁兒們在雲空裡飛,
看她們的翹膀,
看她們的翅膀,
有時候紆迴,
有時候匆忙,
……
詩行在對稱中又有變化,如每節的第一與第二行,第三與第四行,第五與第六行都是不一樣的,這種詩行的言語組織,使詩具有一種勻整與流動的節奏,顯示出一種飄逸的美。徐志摩說:“是動,不論是什麼性質,就是我的興趣,我的靈感。是動就會催快我的呼吸,加添我的生命。”[10]詩人嚮往著像雁兒們一樣的飛翔,這正是需要這種流動節奏的形式來表達。又看《我不知道風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暗淡是夢裡的光輝。
這是一首形式美麗、章法整飭、音調回環有律的抒情詩。雖是採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但其構思十分獨特巧妙。全詩共六章,每章由長短相間的四句組成;每章的前三句又完全相同,僅末句有所變動;再加上尾韻自始至終隔行相押,自然而又嚴整,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於唱誦。首章末句的“在夢的輕波里依洄”,差不多就包括了說明了這首詩的全體。這就是徐志摩詩歌的建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