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的音樂
-
2 # 稅企之橋
剩餘價值=勞動創造的價值一勞動報酬。舉例說明,你工作一天創造的價值是500元,公司給你的工資是300元/天,那麼,這200元差額就是剩餘價值。提醒大家,剩餘價值也體現人生價值。如果老闆覺得你沒有剩餘價值,那你失業就不遠啦!
-
3 # 程從建
什麼是剩餘價值
舉個栗子,假設工人在勞動了一天創造了600元的勞動價值。資本家發了400元給工人,剩下的200元被馬克思稱為剩餘價值。
很多人憤憤不平,稱這是萬惡的資本家,專門榨取工人的勞動,我想這是不是隻有華人才會這麼想?畢竟從小到大,書本都是這麼說的。
現在知道了,這是十分幼稚的想法,對經濟的理解十分的淺薄。
其實只要用腦子仔細想想就知道了,還是上面的例子,假設資本家把工人一天創造的600元全部發給工人,會發生什麼事?工廠哪來的錢更新裝置?哪來的錢擴大再生產?哪來的錢繳稅?第二天工廠就會倒閉了。若是所有的工廠都這樣做,那麼所有的工人都找不到工作了,整個社會將倒退到農耕時代,還談什麼發展?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組織,集中大量的物質,人力進行生產的。資本家首先出了生產裝置,廠房,找到原材料供貨,又找到銷貨渠道,然後賺取剩餘價值又怎麼了?工人不用管上述的任何東西,只安心,專心的做好自己手頭的事,就可以拿到養家餬口的錢,這對社會的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若不是我們國家在80年代就肯定了剩餘價值的意義,根本就不會有改革開放了。
-
4 # 草根創業老油條
從個人角度來講,剩餘價值=個人創造價值-個人獲得收入
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比如有一個掃地工,保潔公司派這個掃地工去給別人提供上門打掃衛生的服務,客戶支付給公司100塊錢,公司支付給掃地工30塊錢,那中間的70塊錢差額,就可以理解為掃地工的個人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 70 = 個人創造價值 100 - 個人獲得收入 30
但是很多工作沒辦法這麼簡單的衡量,中間還有其他人的付出,這時候建議你換一個角度嘗試,以公司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
那要是以公司角度,應該怎麼理解呢? 公司的整體產出,還包括很多其他要素,比如生產資料、生產過程中的消耗等等,在這裡為了方便解釋,均蓋過不提,只體現剩餘價值概念,希望可以簡明扼要,便於理解。還是以掃地來舉例吧,剛才這家保潔公司,一共有3個人,分別為1個掃地工,1個客服和1個老闆。
掃地工負責上門掃地,客服負責安排掃地工時間和接聽售後電話,老闆負責尋找客戶。
掃地工只要去掃地,掃乾淨了,客戶滿意了,就有收入。客服坐在辦公室安排時間和接聽電話,完成固定流程了,就有收入。不管公司整體賺不賺錢,賺多少錢,這兩個人分別獲得各自的固定收入。
老闆在幹什麼我們都不知道,他可能坐在辦公室研究怎麼掃地,也可能出去嘗試獲得更多客戶。老闆的工作效果,不是由到底做了什麼而決定,而是由最後的實際結果而體現。
所以老闆在公司裡,沒有固定收入,只能獲得整個公司的剩餘價值。獲得這個價值的權利,叫做剩餘索取權(Residual Claim)。獲取的價值,約等於整個公司其他人的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公司創造總價值-員工固定工資。
假設公司收了5單,每單收費100,給掃地工支付工資150,給客服支付工資120,那麼:
剩餘價值 230 = 公司創造總價值 500 - 員工固定工資 270
老闆獲得了公司剩餘價值,即全部員工的剩餘價值,230元。所以,資本論裡提出,資本家透過剝削員工的剩餘價值,獲得自己的利潤。
-
5 # 阿狸讀股權
剩餘價值學說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和勞動的二重性基礎上的,馬克思把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兩個部分,必要勞動生產的是維持工人自己及其家人基本生活的價值,剩餘勞動生產的則是剩餘價值,這部分剩餘價值是超出工人的正常工作時間外所生產的價值,這些剩餘價值雖然由工人生產,卻完全被資本家無償佔有。
由於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迫於競爭的外在壓力,資本家開始進行資本積累,也就是就是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進行社會在生產,或者說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長,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越來越有社會性.另一方面,資本愈來愈集中於少數資本家手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完全服從於資本家追逐剩餘價值的目的。這樣,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並且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有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這兩個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週期性的爆發。這成為了資本主義為自己所挖掘的墳墓,即由於經濟危機的存在,資本主義必將滅亡。這與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不謀而合,也就從邏輯上證明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
6 # 會計梵納斯
“剩餘價值”概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它決定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滅亡。
剩餘價值就是指僱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 剩餘價值的本質是由僱傭工人創造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那部分價值,它直接體現了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關係。剩餘價值率是由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率形成的。它反映的是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程度。
資本家要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可以透過兩條途徑: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和增加可變資本總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剩餘價值率有提高的趨勢。
例如,假定生產一件衣服消耗生產資料(布、線等)價值為10元,老闆付工錢5塊,讓一個工人花3個小時來加工。加工好成品賣出去售價20元。那麼這件售價20元的已付,原料10塊,工資5塊,剩餘價值為20-10-5=5塊。按照馬克思的理論。這些原料從價值10塊,變成價值20塊的鞋,中間增長的10塊錢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然而老闆只付了5塊給工人,另5塊便是“由工人創造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即剩餘價值。
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會想辦法讓工人提升自己的勞動生產率以及縮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透過各種辦法,可能是超時工作,可能是其他),促使工人在一天內儘可能多工作,完成更多的衣服。比如說資本家想辦法逼迫工人,讓工人在1.小時就完成了一件衣服的製造。那麼剩下1.5小時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剩餘價值”。或者是讓其增加工作時長,每天工作9小時,多餘6個小時勞動創造的價值被資本家拿走了。而這6個小時所創造的價值依舊是屬於工人的勞動創造,不屬於其他生產要素的創造,所以理應該歸工人所有。
但現實卻是歸了資本家,馬克思把這種經濟學現象稱之為“剝削”。
-
7 # 求索夕陽明
剩餘價值是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追求的生產目的,資產階級生產方式又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然進入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____資產階級時代,肩負著培育共產主義時代的歷史使命,為共產主義時代打下物質與精神兩個基礎。這兩個基礎都出生於剩餘價值中。剩餘價值是商品生產中由可變資本(勞動力)增值而產生,商品交換其價格中,包括三內容:一,不變資本,二,可變資本,三,剩餘價值。只樣商品一出售,剩餘價值就產生。一個國家發展了,贏利了,指的就是剩餘價值的總量。
-
8 # 裝點風景
剩餘價值是相對於勞動價值來說的。即工人一天勞動創造的價值,少於交換到的商品使用價值。馬克思認為是工人一天創造的價值少於得到的工資,而我認為是工人用工資交換商品時候,交換到的商品價值小於付出金額的部分。
要講清楚這一點,首先要接觸過馬克思的資本論。剩餘價值是馬克思在第一章就描述了的,但是縱觀全書,最後得到的結論其實跟前面說的有矛盾。我就自己的理解說一下觀點
1.所有商品的價值是由3方面決定的,投入資本的利息,土地的地租,工人的勞動。
2.商品價值的決定因素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為在某一特定時期,其他2項的支出比較穩定,也比較好理解跟這2個因素的關鍵比較小。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創造剩餘價值的時間,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每天勞動時間構成。
3.我認為,在某一個區域範圍內,每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格是大致一樣的,工資的高低取決於個人投入的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每個人單位時間的勞動工資不一樣?這涉及到一個人對於生產相同價值的商品付出的時間不一樣,或者說相同時間生產的商品價值缺不一樣。資本家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生產價值給不同的工資(大部分工人來說,請別拿個別事例反駁)。也就是說,工人每天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跟他想換到的商品價值是相等的,那就沒有產生剩餘價值,如果他換到的商品價值小於他產品的勞動價值,那就產生了剩餘價值。至於能產生了多少價值,取決於生產該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工人效率高勞動生產的價值就高。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取決於社會平均勞動時間。
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取決於2個方面,1.掌握生產技術需要的成本,包括上學的時間成本,付出的努力成本,掌握技術的時間成本等等社會平均成本對每一天勞動的均攤。2.最底層體力勞動時間產生的價值。把1.2兩點相加,就是某一個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說,一個工人能創造多少價值,就能得到多少價值的工資。如果不是,要麼被資本家開除,要麼就是跳槽到工資更高的工廠(社會流通通暢的情況下)。因此,在社會中,不會長期存在工資與勞動價值差異很大的情況,工資總是圍繞勞動價值在小範圍波動。
那麼剩餘價值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工人需要生活,就需要必要的生活資料如衣食住行,及精神滿足需求。而工資(通常是貨幣形式)作為提現勞動價值的形式,需要在交換到其他有價值的商品時候才能提現。而在交換的時候,貨幣不能反應商品的真實價值,在交換到自己所需商品的過程中,才提現了剩餘價值的。因為大部分時候,付出的勞動價值(以貨幣衡量)比得到的商品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價值)小,也就是多付出了勞動價值,這部分就是剩餘價值。
我們都知道,商品在流透過程中,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也就是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因此歸根結底,最後能獲得剩餘價值的,都是有能力獲得資訊差並且利用起來的人。而不管是資本家還是工人,只要能掌握足夠多的資訊,提供別人不能提供的價值,那麼你的勞動價值就能獲得超額的價格(也相當於剩餘價值)。
回覆列表
假如工人為資本家工作10小時,6小時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剩下的4小時就創造剩餘價值。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把人的工作時間延長1小時,那這1小時創造剩餘價值就是絕對剩餘價值;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使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到4小時,那這2小時創造剩餘價值就是相對對剩餘價值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