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彎豆觀影
-
2 # 嘴大吃四海
賈樟柯的電影有很多《小山回家》《站臺》《三峽好人》《小武》《二十四城記》,應該有不少小夥伴都看過一部或者兩部。
我們從影片的名字就能看出幾乎沒有商業電影的成分,他的電影基本都是對於小人物的關心和對社會變遷中普通人的關注。賈導的電影中有他獨特的思想在裡面,那是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時代的思考。在中國的導演中,能保持如此高質量輸出的已經不多見了。
然而成也風雲,敗也風雲。之所以名氣不顯也正式因為他對於小人物的過多關注,但是很多時候觀眾並沒有想的那麼深入。
不過賈導的電影其實基本沒有虧本,雖然也沒有大賺,但是對投資者還是負責的。至於那些要靠電影賺大錢的人,也不會真去找賈樟柯。
-
3 # 注視這視界
賈樟柯2008年至今拍了9部電影,入圍了多次戛納電影節,入圍的頻率非常高,包括這次的《江湖兒女》入圍,背後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作品符合電影節的品味,所以討人喜歡。看看中國影片入圍的名單,大概能看出來真相:
所有的電影節表彰的最多的都是“曲高和寡”的文藝片,我們熟悉的很多文藝型別片,就如《霸王別姬》、《活著》、《春光乍洩》,《鬼子來了》等等,都曾入圍過,早期的張藝謀、陳凱歌都是拍文藝片,所以入圍的頻率也比較高,後來他們轉場商業片,就和戛納電影節無緣了,看“墨鏡”王家衛、婁燁的入圍頻率也非常高啊,因為他們還在堅持拍文藝型別片,賈樟柯同屬此理。
賈樟柯說過一句話:“不能因為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所以他的電影,關注的都是“真實的生活”,有血有肉,有很多人的影子,有很多被忽略的邊緣人。
底層人的生活向來不好看,所以有很多人罵他“故意揭傷疤”,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傷疤,但更多人不敢看而已,他的作品沒有去“創作傷疤”吧。很多更像是“虛構的紀錄片”,把真實藝術的處理了。
-
4 # 電影縱貫線
第71屆戛納電影節新公佈了入圍片單。
在入圍片單中,我們看到了兩部中國產影片。它們分別是畢贛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和賈樟柯導演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江湖兒女》。
熊仔想主要說一說這位個人很喜歡的賈樟柯導演。
曾經多次與外國電影人聊起過當代最好的中國導演,他們提到最多的兩位就是張藝謀與賈樟柯。在戛納公佈入圍影片之前,《江湖兒女》就曾入選法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年度最期待電影”。如今,賈樟柯導演以第六次戛納國際電影節提名,再次證明了西方專業電影人對其作品的認可。
那麼,為何在國外,賈樟柯導演與其作品會受到如此推崇?
熊仔以為,主要原因是賈導的影片中有著真實獨特的視角,具有時代意義的社會審視與人文關注,並因而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對於許多西方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神秘而遙遠的國家,過去尤甚。因此,每當有能揭開這個古國神秘面紗的影片出現時,總能令他們激動。比如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李安的《臥虎藏龍》。而賈樟柯的影片,亦是如此。
縱觀賈樟柯導演的影片,他拍攝的總是最靠近現實的場景與故事,保有更多真實的生活質感。
《站臺》中這種紅雙喜綠門窗的搭配是否與記憶中那個時代的裝修如出一轍,男人在沙發上“葛優躺”,女人守著灶臺還要照看孩子的模樣不也正是曾經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在賈導的電影中,我們不會看到被包裝過,或好或壞的虛假外殼。卑劣、美好、紙醉金迷、落後破敗都會以最真實的樣子出現在賈樟柯的電影中。
正是這樣的真實才能給予觀眾最清晰的感受和最深刻的思索。情感也能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通。
若沒有這樣生活化交錯擺放,讓本就不大的房間更為擁擠的床位擺放,沒有小武不在意、不講究,穿著鞋就靠坐在床上的生活細節。我們還能否感知到這個被時代落下,身處下層,迷茫地懷念這舊時光的扒手小武的悲哀?
若沒有這如許多村鎮中一般點菸祭拜的情節,沒有這極其真實,帶著油汙塵埃,掛著舊鍋、簸的牆面。我們還能否發現這個冷血殺手內心的不安與讓他成為這樣的生活的重壓?
從《小武》、《任逍遙》到《山河故人》,從農業城鎮、工業城鎮到未來遍及世界的華人,賈樟柯一直在注視著時代的波動。
同時,隨著社會農業化到工業化的轉變,國家的開放與發展,一部分人把握住時代,像口號中那樣先富了起來。但也有一部分人被時代丟下或拋棄了時代,而被生活和痛苦磋磨擠壓。賈樟柯的影片就關注了小山、崔明亮、大海這樣的小人物們。
賈樟柯影片的存在,讓這樣因生活陷入困頓的人們得以受到關注,極好地完成了藝術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沒有特點的東西總是難被記住,電影亦是如此。而賈樟柯的影片正因上文提到的真實及具有時代意義的社會審視與人文關注,形成了獨特而強烈的個人風格。這也是賈樟柯的影片能夠受到電影評審青眼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許多電影已淪為工業化產品的當下,電影製作越來越標準化、模式化。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部分電影的創作也是如此。這造成了部分電影越來越相似、空洞。
因此,賈樟柯的影片因其個人風格濃烈,具有獨特性,難以複製。這令其影片如同精緻的手作藝術品般顯得彌足珍貴。
賈樟柯導演在拍攝現場對細節要求頗高
這屆戛納電影節彙集了眾多知名大導,其中有曾被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新浪潮領軍人物,讓·呂克·戈達爾這樣的傳奇導演。也不乏曾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帕夫利剋夫斯基,與曾獲金熊、金獅的賈法·帕納西這樣的中生力量。
但與他們相比,賈樟柯也未必會輸。從香港、釜山到威尼斯、戛納,賈樟柯導演已經一次次用作品,用獎項,用如潮好評證明了自己能贏。但在國內票房上,賈樟柯卻總有些難贏。
《三峽好人》票房30.5萬,《二十四城記》票房110萬。雖然賈導的影片總能夠透過海外發行就已收回成本,可這樣的國內票房總還是令人心寒。終於,《山河故人》讓賈導收穫了導演生涯中最高國內票房,3212.3萬。這成功離不開國內觀眾審美的提高與多元化發展。但與如今動輒十幾億,幾十億票房的電影市場來說,未免太過微弱。
熊仔聽說,賈樟柯導演這部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江湖兒女》已通過了審查,年內就將在國內上映。
賈導在談論這部影帝廖凡,影后兼導演太太趙濤主演的《江湖兒女》的拍攝時,曾說他“正在等待另一個賈樟柯的到來”。
而我們,也在等待能夠,願意讀懂賈樟柯電影的觀眾們到來。
-
5 # 閒飲老陳茶坐觀黑白片
《江湖兒女》沒看過。
我只看過賈導的一部影片《小武》。
這點“閱歷”,就只配談談《小武》。我想,《小武》也是賈導的代表作,他以後拍的片子裡可能或多或少總有點“小武的影子”吧?我就來個“以偏概全”了。
《小武》拍攝於一九九七年,投資約三十萬人民幣,片長一百零七分鐘。拍攝地點就是賈導的老家山西汾陽,內景是一個同學的新房,外景就是旁邊的小街小巷。二十一天完成前期製作!
影片敘述了扒手小武的日常生活,他在那些上不得檯面的人物:土大款、歌女、失業青年面前,毫無尊嚴,頻頻受傷,親情、愛情、友情全失……
人物猥瑣、場景狹窄、影像昏暗、色彩沉悶,小鎮裡各種小人物的心理苦悶和精神壓抑展現無遺。
惆悵、傷感的基調貫穿影片的始終。我想這是賈導作品的特色之一吧?
《小武》問世己經二十年了,賈導的藝術風格\藝術特色有了何種變化,不得而知。
只祝福他今後多出佳作了!
回覆列表
賈樟柯作為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與甯浩、王全安、張元等齊名。雖然他是第六代導演中出現得最晚的一個,但卻是獲得國際認可最多的一個,憑藉著“故鄉”三部曲成為了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其中代表作《三峽好人》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天註定》獲得第6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江湖兒女》的故事發生在2001年的山西塞外,講述了一對戀人之間錯綜複雜橫跨15年的犯罪愛情故事。該片由廖凡、徐崢、馮小剛、張譯等聯合主演,是的,你沒有看錯,幾大影帝聯合主演,這陣容強大到不敢想象。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陣容,這樣的中國產片,入圍了戛納主競賽單元,就問你厲不厲害?不僅國內觀眾對這部新片期待值非常高,就連國外的觀眾都對它表現出特別的青睞。
賈導能獲得這般關注,很大原因是他的片子很對戛納的胃口,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繼02年以來,賈導已經有5部片子入圍戛納的主競賽單元。
可以說,他的才華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對於我們影迷來說,能做的就是期待這部影片能在內地上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