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仰山居士
-
2 # 義芳君說茶
在茶葉界,茶“越鮮越好”與“越陳越香”是兩個並存概念。
看似悖論,實則各自安好。
有些茶以鮮為貴,以新為寵;有些茶則以陳為上,以老為尊。
明前西湖龍井,勝在一口嬌嫩與新香;陳年普洱,則奇在一口醇和與厚重,彷彿品味歲月的滋味……
總之,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宿命。
那你是喜歡綠茶的一口時令新意呢?還是喜歡與老茶做“時間的朋友”?
不論新茶也好,老茶也罷,有時候並非茶不夠好,而是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錯誤的茶:
明明需要“搶鮮喝”,卻不經意間耽誤了最佳的品飲期;明明需要放置一段時間,卻心急火燎地為了“嚐鮮”。
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白白錯過了與一泡好茶的美好邂逅。
可見,搞明白紅茶、烏龍茶、綠茶、黑茶等茶類的最佳品飲期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呢。
2.
先來說說綠茶吧。
綠茶是一年當中最早與人們見面的新茶。春寒料峭剛過,就以一抹難得的鮮綠讓久歷秋霜寒
冬的人們提早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若要說哪些茶最適合“搶鮮喝”呢?
那就非綠茶莫屬了,尤其是明前茶這類用鮮嫩芽頭製作而成的高階綠茶。
綠茶的工藝特色是基本不發酵,透過高溫殺青,直接抑制茶多酚氧化,從而保留茶葉內最天然物質成分。
因此,綠茶的“鮮爽”又顯得頗為脆弱,時刻面臨著氧化的“威脅”。
綠茶的儲存期並不算長,常溫下密封正常儲存大抵在一年左右,冷藏條件下則可達一年半左右。但最好選擇在半年內喝掉,倘若是高階綠茶,則建議最好在啟封后三個月內就喝掉。
3.
說完了不發酵的綠茶,就該說說半發酵的烏龍茶了。
烏龍茶因製作時發酵與焙火程度的不盡相同,有輕發酵與重發酵、輕焙火與重焙火的風格區分。例如:消青鐵觀音與正炒鐵觀音、安溪鐵觀音與臺灣木柵鐵觀音、輕火巖茶與足火巖茶等等。
這些烏龍茶的發酵程度從10%-60%不等,有些講究鮮爽,有些則重在醇厚。
講究鮮爽的烏龍茶,如清香型鐵觀音常溫下保鮮期大概三個月左右,冷藏可達到一年半左右,當然最好在半年內喝完。
講究醇厚的烏龍茶,如濃香型鐵觀音一般採用常溫密封趨光儲存,儲藏得當保質期可以到年以上,並逐漸轉化成真正的鐵觀音老茶。
而輕火巖茶由於容易返青,消火後,最好在三個月至半年內喝掉,中足火巖茶則一般在半年左右,高火巖茶可延長至一年,甚至一年半左右。
4.
現在該輪到全發酵的紅茶了。
紅茶因為是全發酵,一般常溫、袋裝、密封儲存即可。
正常儲藏下,紅茶可以放置一年半至兩年,甚至更長時間,基本保持原有的滋味香氣。如果
採用的是傳統工藝炭焙工藝,透火足,則時間可能更長,甚至成為五年以上的陳年紅茶。
一般而言,紅茶在焙火後三個月至半年左右,即迎來它的最佳品飲期;之後,如果再進行復焙的話,這一階段還可相應延長半年左右。
5.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茶葉中的“長壽冠軍”——後發酵茶類的黑茶。
黑茶由於獨特的後發酵工藝,長期儲藏中在微生物、各種黴菌的相互作用下,茶葉內質一直髮生緩慢的轉化。
所以,黑茶的品質是一個呈上升趨勢的動態變化過程。
理論上黑茶的儲藏期相當長,可達到上百年,並有存世茶葉實物的印證,例如:古董級的號級普洱茶。
但一般來說,黑茶開始進入最佳品飲期大致有兩個階段:
一是壓制好後陳放一兩年,等堆味消褪、內質趨於穩定,滋味顯現香甜醇滑便可開喝。
二是陳放十年左右,茶性轉化到一定階段,茶性溫和,香氣純正,滋味飽滿醇厚,便進入最佳品飲期。
所以,在黑茶界,一直有“存新茶、喝舊茶、品老茶”的說法。
總之,茶葉的品質變化就如同拋物線,不同茶葉達到頂端的時間不盡相同。
每一位愛茶人應該透過對茶葉基本工藝特色的不斷加深認識,結合日常儲存、品飲經驗,儘量在其拋物線的頂端喝掉手中的愛茶,才不枉了與愛茶相親相愛的緣分。
最後,用清初周亮工《閩茶曲》這首詩來作結語:“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希望每一位茶葉發燒友都能喝到令自己稱心如意的一杯好茶!
-
3 # 吾雨白茶生活館
福鼎白茶是一種能長期儲存的茶類,
這是國標GB/T 30375中明文規定的。
但是白茶與眾不同的是,
就算是同一款茶,
在不同年份,
表現出來的外觀、滋味、香氣等等都各具特色。
新白茶清新鮮爽感更佳,
老白茶則體現為醇厚稠滑,
年份差距越大,
這些區別也就越大。
所以在白茶圈都有囤新喝老,
邊藏邊喝的習慣,
一款茶喝出不同歲月的滋味。
那什麼年份的白茶最好喝呢?
◆◆影響白茶品質的主要因素◆◆
其實對於白茶來說,
適不適合喝、多少年的好喝,
有三個關鍵的先提條件:
一、原料的品質;
二、工藝的好壞;
三、倉儲是否得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一款茶先質很差,
沒有一點滋味,
泡起來跟喝開水一樣淡薄;
或者苦澀感十足,難以入口。
這樣的茶也就沒有喝的價值了。
再者有了足夠的內質,
還需要良好的工藝,
才能造就白茶最天然的品質,
也才更適合長期儲存。
工藝不同,
最後成品白茶的品質也有很大的區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使用新工藝製法做成的新工藝白茶,
它的後期儲存價值,
遠沒有傳統工藝製成的白茶來的大。
而且即使是同樣的傳統工藝,
製茶師不同、時間段不同、地區不同,
最後製成的白茶差異也同樣巨大。
但是公認的,
以優質的日曬萎凋、文火炭焙工藝,
製成的白茶為佳。
先天內質豐富、工藝優質的白茶,
才有資格談儲存。
白茶該怎麼存,
之前的吾雨課堂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
這邊做個簡單的概述。
總的來說,
白茶最適的轉化環境,
要做到乾淨衛生無異味、乾燥防潮、避光離地。
溼度要在50%以內,
溫度在25℃以下。
◆◆什麼年份的白茶最好喝?◆◆
至於什麼年份的白茶最好喝?
一般比較公認的有三個時間點
1、 剛制半年左右的新茶
剛製成的新茶,
會存在火味,
這個火味需要時間來消退。
經過半年左右的存放轉化,
烘焙的火氣基本上就已經褪去了。
這個時候的白茶,
茶性重、茶氣強,
這個時候的白茶鮮爽感極佳,
也是判斷一款茶工藝、本質好壞的最佳時刻。
但是也有一點不足之處,
白茶新茶寒性尚重,
體寒的茶友要適量飲用。
2、 儲存3年後
我們知道白茶是微發酵茶,
它在良好的儲存環境中,
會不斷的發生轉化。
慢慢的褪去新茶的鮮爽感,
滋味逐漸的變得醇和。
而3年正好是這個質變的臨界點,
所以一般認為,
存放3年以上的白茶就能叫做老白茶。
這個時候的白茶,
茶性由寒轉溫,
香氣逐漸轉化出蜜韻、棗香等等,
湯色也逐漸由淺色轉化成再深一些。
所以建議有囤茶習慣的茶友,
在3年這個時間點,
去取一些茶來試試滋味,
相信肯定會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3、 經過7年轉化
白茶界一直流傳一句話:
“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
經過7年轉化,
白茶內所含有的黃酮等內質含量,
已經可以算達到了一個峰值。
內質也慢慢趨於穩定,
而後的轉化就變得非常緩慢了。
這個時候的白茶茶性溫和,
具有極高的藥用功效。
香氣在轉化中變化豐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棗香、藥香、陳香、蜜香。
茶湯呈琥珀色,
橙亮透明,
看著就十分誘人。
吾雨建議
不同的地區由於氣候溫溼度的不同,白茶的轉化速度也會不一致,最終的轉化結果也會有區別。對於茶友來說,還是建議保持幹倉自然轉化,這是最保險也是最好的儲存方式。至於什麼年份的白茶好喝?不同年份的白茶都會轉化出不一樣的滋味口感體驗,都值得一試。
回覆列表
如果以時節而論,一般春茶最好喝。
春茶是採製越冬後茶樹第一次萌發的芽葉而成。“春茶自造始開嘗,色味甘新氣芬馥”,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再加上經過了半年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因此春茶滋味較其它季節葉肉肥厚,滋味鮮爽,香氣強烈,外形條索緊結重實。通常綠茶色澤綠潤,紅茶烏潤,品質較好。
但有的茶類並沒有那麼明顯的季節性,比如武夷巖茶並非春茶最好喝。由於巖茶有一個烘乾、焙火、復焙、退火的過程,通常需要一兩個月,所以大概要到農曆七月份左右,上佳巖茶會比較多。甚至,今年的巖茶要到年底甚至到明年才最好喝,也就是傳統巖茶講究的“隔年陳”。
另外,普洱茶、黑茶等後發酵茶也需要存在一段時間才比較好吃,即使是綠茶也並非需要新鮮到現採現喝。
以個人時間而論,閒暇時茶最好喝。品茶講究色、香、味、形、器、環境和友人等元素,閒最能營造彙集這些元素,閒則靜,靜則定,啜茶汁而神清,心底漸生出一種悠然自樂的恬怡之情,妙處難與君說。而益友、好友、才友更是必不可少。正如此詩所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宋·杜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