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鶴舞白沙L
-
2 # 航天面面觀
千挑萬選,百鍊成鋼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921工程)任務和實現方式的確定,中國借鑑美國和俄羅斯的經驗,開始從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中國預備航天員的基本條件是:具有堅定的意志、獻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172釐米,體重55-70公斤,年齡25-35歲,殲擊機、強擊機飛行員,累計飛行600小時以上,大專以上水平,飛行成績優良,無等級事故,無煙酒癮,最近3年體檢均為甲類。
有資料說,中國選拔航天員的範圍是從3000名國家一級飛行員檔案中先選出1506名符合基本選拔條件的飛行員,又在這1506名符合基本選拔條件的飛行員中,透過書面調查和座談會的形式選出了800名。當時,全國有10個療養院同時開展選拔活動,每個點都是去80個飛行員,只選8名。選出來的80人中後來又刷下20個人。最後就剩下了60人,這60人到北京參加第二輪的住院臨床複查。第一部分是臨床體檢,檢查有沒有器質性的病變。第二部分是進行功能性檢測,測試智商、智力、反應等。優中選強,競爭壓力可想而知。體檢歷時近兩個月。這一關後只剩下20人。後來又對這20人進行家庭醫學查訪和直系親屬(配偶和子女)體檢,20人全部合格。由於員額限制,1997年4月在集中了全國各大醫院的著名專家後,召開住院檢查結果鑑定會和中國首批預備航天員醫學選拔鑑定會,經過反覆研究和挑選,建議錄取其中12人為預備航天員。他們分別是:楊利偉、聶海勝、費俊龍、翟志剛、潘佔春、劉旺、劉伯明、張曉光、景海鵬、趙傳東、陳全、鄧清明,加上1996年曾經到俄羅斯接受培訓的兩位航天員兼航天員教練員:李慶龍和吳傑。共選出了十四位預備航天員。
1998年1月5日,是他們終身難忘的日子!那天,他們面對五星紅旗莊嚴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成為航天員是我無上的光榮,為了負起航天員的神聖使命,我宣誓:熱愛中國……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刻苦學習,嚴格訓練,愛護武器裝備,遵紀守法,保守國家機密。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願為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身。”那天,他們在國旗下莊嚴宣誓,並在旗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1998年1月5日,14名預備航天員宣誓完畢後,在國旗上籤下自己的名字。圖源:軍報記者以此為標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航天員大隊正式成立。這一天從此成為華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的生日。後來,在楊利偉的自傳中《天地九重》中,他這樣寫道:“那一天,1月5日,成為我們航天員大隊的誕生日,每年我們都會紀念它,像過我們共同的生日一樣。”
在這裡要注意一點,此時,他們是“預備航天員”,就像飛行學員不是飛行員一樣,預備航天員離航天員還差很遠。因為預備航天員此時還不能執行正式的飛行任務。只有透過再選拔、再訓練才能成為執行飛行任務的真正航天員。從1998年1月5號入選航天員大隊之後,又用了五年多的時間,把“預備航天員”中的“預備”兩個字去掉了。2003年7月,在神舟五號任務之前,14名航天員集體參加考核,這對他們相當於生死一戰。考評委員會分為政治思想、專業技術及心理、醫學評價3個組,透過複核試卷、回放錄影、計算訓練5年多來的各項考試等級和訓練成績,綜合各界意見,最後給每個航天員打出總分。7月3日,評選結果揭曉:14名航天員全部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任務的能力,予以結業,並同時獲得三級航天員資格。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921工程)實施後,中國選拔的第一批航天員,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培養航天員的國家。並且,這個成績還打破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項紀錄:中國航天員大隊的訓練,淘汰率為零。
【經歷“魔鬼”訓練,歷經58關終成航天員】
從1998年1月5號入選航天員大隊到2003年7月成為正式的航天員,在這5年多的時間裡,14名航天員可以說是經歷了“魔鬼”訓練,要想執行任務真正飛往太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全體航天員一次又一次反覆攻關、一次又一次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訓練強度、難度和力度一般人難以承受。
重回教室,接受基礎理論訓練。圖源:中國航天員中心。攝影:朱九通從基礎理論訓練階段、航天專業技術訓練階段到飛行程式與任務模擬訓練階段,所有航天員要接受58個專業的訓練,被稱為上天的 “58個階梯”。僅是理論學習,就包含了載人航天工程基礎、航天醫學基礎、高等數學、天文學和英語等30多門課程。這對於像楊利偉、景海鵬這些長於操作的前戰鬥機飛行員來說,大多數知識都是全新的。除了理論學習,其他訓練內容包括:體質鍛鍊、心理訓練、特殊環境因素耐力和適應性訓練、生存訓練和航天器技術訓練、航天醫學工程技術訓練、空間科學及應用知識和技術訓練、生存訓練以及綜合訓練等。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航天員之前都是戰鬥機飛行員,每天與飛機打交道、在藍天翱翔。現在成為了預備航天員,又得回到教室來學習,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學習,真的是非常難,開始真的在教室坐不住。但是,就是憑著不服輸這這種精神,航天員們都堅持下來了。6時30分起床,7時吃早飯,上午、下午4個小時的訓練。晚自習結束回到宿舍後,航天員們往往還要繼續挑燈夜戰,有的學英語,有的背誦飛船操作規範。曾任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的申行運常常去敲門,讓他們熄燈休息。往往是,燈滅了,但過一會又亮了,這些未來的航天員就是這樣拼命汲取營養,爭取早一天在浩瀚太空留下華人的足跡。具體的訓練過程就不一一呈現了,在這裡,透過一些圖片和影片看看他們的訓練場面吧。
增強航天員前庭功能的轉椅訓練,要求航天員能夠在高速轉椅上連續旋轉15分鐘,其間,還要不斷增加頭部運動的刺激,一般人連1分鐘也承受不了。前庭功能是人固有的功能,有天生的基礎。轉椅訓練對身體是有後效應的,那種對身體的刺激感會持續一天,讓人吃不好休息不好。所以每次連續幾天的轉椅訓練結束,航天員都會變瘦。大多數航天員公認為最痛苦的訓練內容是離心機訓練。火箭託舉著“神舟”飛船在發射升空時,為了獲得克服地心引力的速度,火箭將有一個強大的向上加速度,這時航天員所面對的就是巨大的地心引力,強烈的超重感。從點火到入軌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裡,航天員要承受5個G左右的重力加速度,相當於自身重量的5倍左右。返回地面時,航天員在返回艙中同樣要經受這樣的過載。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接受過嚴格訓練,根本就無法保持清醒,更別說配合行動、進行科學實驗了。離心機訓練是提高航天員抗過載能力的專案,透過機械臂高速旋轉,讓航天員的身體適應加速度帶來的超荷載,“坐在高速旋轉的座椅上,相當於8倍自身重量的力壓在身體上。臉會被拉變形,口水都咽不下去,呼吸不暢通。坐在座艙裡的航天員不僅要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斷訊號,回答提問。每次的離心機訓練對於航天員來說如同煎熬。雖然在訓練過程中,航天員的手邊都有一個紅色“停止”按鍵,只需拇指按下就能結束煎熬,但在一次次挑戰生理極限的訓練中,沒有一名航天員按下紅色“停止”按鍵而放棄訓練。
可以看到,張曉光的面部被拉變形。黃圈處就是紅色“停止”按鍵,只需拇指按下就能結束煎熬,但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名航天員按下。圖源:央視截圖2016年,央視《挑戰不可能》第二季節目中播出了TFBOYS參與挑戰用於航天員訓練的“離心機”專案的畫面。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挑戰不可能》的首度合作,向觀眾全景呈現航天員的訓練生活。2016年,神舟十號航天員張曉光已經50歲了,而他挑戰的是8g的重力加速度,即超出自身體重8倍的重力保持高速旋轉。這個數字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超出了所能承受的極限,而張曉光認為,自己進行這樣的挑戰是為了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在祖國需要的時候隨時重返太空。一般人的身體只能承受一兩個g(重力加速度)的荷載,超過這個數就會頭暈眼花,而航天員怎麼能承受超荷載呢?是不是有特殊的法寶?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真的沒有什麼法寶,只能透過刻苦訓練!
載人航天是一項高風險性的工作,從發射到返回,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故障,從而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例如,當載人航天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需要緊急返回時,航天員就很難降落到原定的著陸場,而可能飄落於各種難以預料的惡劣地點,在救援人員到達之前,航天員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生存下來,因此,航天員必須掌握各種惡劣自然條件下的生存技能。
2017年8月,中國航天員中心在山東煙臺某海域圓滿完成了海上救生訓練任務。
航天員們進行了叢林、水庫、海上、沙漠、等各種地形和氣象條件下的救生技能訓練。在這裡,還必須提一個裝置,航天員中心的航天飛行訓練模擬器。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飛行前,駕駛飛船的航天員需要熟練掌握操作飛船的技能。由於載人飛船飛行環境的特殊,因此具有很大的風險性。為確保飛船飛行的萬無一失,真實飛船發射之前需要在地面進行多方測試,不可能讓航天員在實際飛船中進行訓練。所以通常在地面環境下,採用模擬手段訓練航天員。航天飛行訓練模擬器,就是訓練航天員駕駛飛船的重要地面裝置之一。在航天員進行的所有訓練中,利用模擬器進行綜合任務訓練要佔40%的時間。
2002年05月 航天員楊利偉 景海鵬 趙傳東參加運動會短跑比賽 攝影:朱九通 (楊利偉得了第一!)
從1997年底來到北京西北郊的航天城後,14位預備航天員就在一起吃飯、訓練,從預備航天員到正式成為航天員,他們始終在一起,他們在堅持什麼?或者說在堅持中等待什麼?答案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飛行!
航天員楊利偉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與戰士站崗、炊事員做飯一樣,航天員是一種職業,我們的工作就是飛行。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道出了“航天員”這種平凡而又特殊職業的本質。
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後的首批航天員選拔、訓練工作完成,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等待飛天的機會!
回覆列表
三個辦法,一是成為空軍飛行員,並且各項能力資料靠前,有可能被選拔。
二是成為跟上太空有關係的某個領域的科學家,併成為水平靠前者,目前來說生物遺傳材料通訊等領域上天的機率較大,但不要成為領域頂尖,因為你狗命太值錢。
三是努力賺錢成為富豪,自己出錢贊助上天。
三個辦法各有優缺點,成為飛行員相對來說最容易,但是選拔航天員的過程則存在不可抗力因素,這裡不好說,等你長大了自然會明白什麼叫不可抗力因素;
成為科學家最難,這行當太吃大腦天賦,如果你腦子不夠好使特別是開腦洞的水平不夠最終只會成為科研狗而不是科學家;
成為富豪難度居中,雖然現在國內掙錢越來越難,但是說掙錢比科研容易應該沒人有意見,十幾年前美國某富豪花了2000萬美刀乘坐俄羅斯聯盟號上天,算上通脹等情況,你掙上幾個億的人民幣怎麼都夠了,掙得更多甚至可以自己開發載具。但掙到錢以後你是否還有膽上天玩命是個問題,畢竟地球上有能力掏錢上天的富豪很多,非常多,特別多,但真幹了這事的人卻只有一個。
回答就這麼多,無論哪個方法,前提都是要學到足夠的知識而不是拿到足夠的文憑,而且身體要好,成為飛行員還需要特別保護好視力,身體孱弱的科學家遭不住上天的罪,腦子裡只有錢的富豪想必航天部門也不待見(上天那位富豪本身也是具備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的)。
好好學習,好好鍛鍊吧,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