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茶”字的起源演化。
6
回覆列表
  • 1 # 龍靈書道
    茶字演變和形成,在秦代以前,中國各地的語言、文字還不統一,因此茶的名稱也眾說紛壇。據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記載:唐以前,茶有:荼、檟、蔎、茗、荈等名稱。自《茶經》問世以後,正式 將“荼”字減去一橫,稱之為“茶”。茶字的定形至今已有一千二 百餘年的歷史。  茶起源於中國,流行於世界。如今世界各國的茶名讀音, 也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傳入的。可分兩大體系,一是普通話 語音:茶——“ CHA”;~是福建廈門地方語“退”音—— “TEY”。兩種語音在對外傳播時間上,有先有後,先為“茶” 音,後為“退”音。“CHA”音傳往中國的四鄰周邊國家。如東鄰 日本,直接使用漢字“茶”。西鄰古波斯語;“CHA”;土耳其語:“CHAY”;葡萄牙語“CHA”。北鄰俄語:“чай”。南鄰印度、 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羅語也叫“CHA”。在明末 清初,西方遠洋船隊由廈門等地方語得知茶稱為“退”,隨譯成 英語“TEE”,拉丁文“THEA”,後來英語拼成“TEA”。至於法 語系的“THE”,德語系的“TEE”,西班牙語的“TE”,都是由 廈門語的“退”音和英語的譯音演變而成的。

  • 2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簡版結論:(注意這個回答涉及一些音韻學知識,因為不講的話,就講不清楚「茶」字怎麼來的)1、「茶」和「荼」本一字分化,就是形聲字,從「艸」,「餘」聲。這個「餘」聲是指古音,也即漢語音韻學中的所謂的「喻四歸定」。

    如:「塗」從「餘」得聲,是古音諧聲。

    2、「cha2」在魏晉以前跟「荼」的讀音一樣,類似福建閩南語的發音,福建閩南語也就是英文「tea」之詞源。這也就是漢語音韻學中所謂的「古無舌上音」。

    如:「姚、逃、兆」,都從「兆」得聲。「逃」從「兆」的上古音,也即舌頭音得聲,「姚」的聲母喻三,是從「兆」的中古音得聲。『兆』是舌上音,也是中古音。

    『茶』是舌上音,『荼』是舌頭音,今之舌上音古讀舌頭音。

    簡單的講一下這個音變關係:

    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徹、澄」三母在上古漢語中沒有,是從舌頭音「端、透、定」三紐中分化而來的。這是乾嘉學者錢大昕的發現。 南方方言閩南語、潮州話等,是最能體現「古無舌上音」的方言:

    福建話是最能體現「古無舌上音」現象的漢語方言,「茶」字則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3、從古人的的經文註解看,「荼(tu2)」的本義指「苦味植物」。唐宋以後,飲茶之風興起,將「荼(tu2)」字簡省了一筆,造「茶」字,專門表示「苦味植物茶葉」。

    這種「一字分化」的造字方法在漢字中很常見,比如:「陳、陣」「大、太」「刀、刁」都是。略微改變本字的字形,造一個新字,承擔本字的一部分職務。目的使得漢字能更準確的記錄漢語,不發生歧義。

    ----------------------------------------

    詳細的論證:《說文》有「荼」無「茶」,「荼」字以「艸」表意,從「餘」得聲,《說文》:荼,苦荼也。從艸,餘聲。徐鉉注《說文》:此即今之茶字。「荼」的本義是「苦味植物」,引申義「痛苦」

    從古人的經傳註解來看,「荼」的本義可以指很多「苦味植物」以及「野草」:

    《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毛傳:「荼,苦菜也。」《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韋昭注:「荼,茅秀也。」《詩‧周頌‧良耜》:「以薅荼蓼。」孔穎達疏:「蓼是穢草,荼亦穢草。」

    「茶樹」也是苦味植物,「荼」也可能包括「茶」,東漢成書《神農本草經》中的「荼」一般認為就是指的「茶葉、茶樹」

    《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人類喜歡食用的果蔬,成熟以後都有甜味,所以人類天然喜歡甜味的糖,所以「甜」可以表達愉悅、歡喜的意思,「甜心、甜蜜」等等。

    有很多有毒植物都是「苦味」,所以人類天然不喜歡苦味,苦味帶給人類痛苦,所以,「荼」在古漢語中也引申表示痛苦。如:荼毒、塗炭生靈

    《書‧湯誥》:「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孔穎達疏:「《釋草》雲:『荼,苦菜』此菜味苦,故假以言人苦;毒,謂螫人之蟲,蛇虺之類,實是人之所苦;故併言荼毒,以喻苦也。」

    「甜、苦」其實是人類判斷食物是否有毒的一個捷徑。「甜、苦」分別表示「愉悅」和「痛苦」的隱喻,似乎不分文化和地域,遍佈人類所有的語言。

    如英文中稱喜歡的人或者孩子為「sweet、honey」。

    傳世文獻——「荼」始見於小篆;出土文獻——「荼」始見於戰國楚簡

    《說文》以小篆為本,《說文》小篆的「荼」:

    從出土材料來看,「荼」最早見於戰國楚簡:

    上博楚簡中的「荼」

    在上博楚簡《子道餓》的第四簡、第五簡中,「荼」都是表示其引申義「痛苦」:

    引自:馬承源. (2002).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27(第四簡)、128(第五簡)大約在唐代,「茶」從「荼」中分化出來,專職表示「茶葉」

    「茶葉」在唐代以前有很多稱謂,如:

    戰國《爾雅》:檟,苦荼。西漢《方言》:蜀南人謂荼曰蔎唐代《茶經》:一曰檟,一曰蔎,一曰茗,一曰荈

    從文獻來看,普遍認為「茶」字的形、音,是中唐以後確定下來的。

    唐代陸羽《茶經》開篇即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陸羽又言「茶」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此書已經散佚):

    「從草,當作『茶』 ,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 ,其字出《爾雅》」。

    唐人白居易〈香爐峰下新置草堂詠懷題石〉:「架巖結茅宇,斫壑開茶園。」,又據清代學者顧炎武的音韻學考證:「茶」字之音、之形。始於中唐:

    《唐韻正》卷四:荼,宅加切,古音塗。按:荼荈之荼與苦荼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荼荈字亦只讀為徒。漢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猶在歌戈韻,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減一畫為茶字……則此字變於中唐以下也。《日知錄·茶》: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

    陸羽所說的「茶」字所出的《開元文字音義》,是唐玄宗李隆基編纂的,是唐代的標準字型字書。

    《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玄宗《開元文字音義》三十卷」,但此書已經散佚。唐蘭先生先生稱《開元文字音義》的起到的「書同文」作用,堪比秦始皇。

    故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認為是李隆基將「荼」字去掉一筆變為「茶」字,姑備一說吧!

    另外,有些文獻也記載「茶」字始見於漢代,也即唐人顏師古注《漢書》中的「茶陵」「荼陵」,在漢代「茶、荼」二字似乎可以通用。

    但是,到唐代「茶、荼」二字,才各有所專,不得相混。

    更詳細的可參:萬獻初先生部落格文章《“茶、荼”的音義》——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4f2be0102wqaq.html

    所以,說「茶」字始見於唐代比較靠譜一點。

    如果是唐明皇改「荼」為「茶」,是不是以此會意「草木中人在採茶」?

    「茶(荼)」字發音在全世界的傳播

    中國是「茶」的故鄉,西方和東亞、南亞等很多國家語言中從「茶」的發音,都來自漢語。

    從這些發音可以窺見茶的傳播路徑:

    引自:郭孟良. (2003). 中國茶史. 山西古籍出版社.頁5-6

    可見荷蘭、英國、法國語言中的「tea」的發音,其實來自福建方言,接近「茶」的上古音「荼」。前面說過,福建方言保留一些上古音發音。

    日本、葡萄牙、印度、俄羅斯等國「cha」的捲舌發音。來自廣東話的發音,上文說過,zhi、ch、sh這樣的「捲舌音」是中古音才有的。

  • 3 # 嚴師說字

    荼(痛苦、塗)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塗的省形“餘”會意而成的字。“艹”表示草木,這裡指草本植物的歸類符號;塗的省形“餘”表示粉飾牆(刷牆為白色)。以之為參照,表示開白花的苦菜和茅、葦之類的白花。荼借“塗”聲表示為白花;借“痛(tong)苦(ku)的切音”表示有的白花有毒,吃後痛苦。荼的本義為苦味的白花。引申1.苦菜;2.苦;3.茅、葦之類的白花;4.通“塗”。

    茶(差)是荼減去一筆為茶,借“差”聲表示茶和荼相比差一筆。專指浸泡可以飲用的“茶”。

  • 4 # 承藝旗艦店官方賬號

    說起茶在古代的名字,不可避免要引用大量的古文記載,希望大家見諒,哈哈,就當背文言文了。

    荼最早出現在《六經》裡,《詩經》中的《豳風七月篇》一文說道:“採荼薪樗,食我農夫。”這是最先表達出茶的詩句,第一次表明了茶的含義。

    《爾雅》(古時的一部詞典)中對荼解釋到:“檟,苦荼”。三國時期魏國的《廣雅》一書中記載到:“荊巴間炙粳苦荼之葉,加入菽、姜、橘子等為茗而飲之。”透過這些最早的古文記載,茶的特徵也非常明顯了,就是一種苦澀的“菜葉”,用來食用。

    《神農本草》中記載到:“神農嘗百草以療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釋),得荼而解之。”這裡茶的用途直接明瞭,藥用。祖先神農氏就不用介紹了吧,發現茶的用途之後,帶領部落人民種植。

    這裡補充一下冷知識,《神農本草》是戰國時期雜家撰寫的著作,到了西漢,被刪改增補為《神農本經》,最後到東漢才被整改增補為T《神農本草》,三本醫學著作是三個時期的著作,撰寫之人自然都是有名的醫師。這些書中的荼便是指茶。

    除了荼,茶在古時還有多個名字,非常混亂,上面講到的三個朝代《本草》中叫做荼,《桐君錄》、《晏子春秋》中又把茶叫做茗,《爾雅》中將茶叫做檟,《方言》中叫做蔎,《凡將篇》中將茶叫做芬,茶在古時主要有這五個名字。

    至於“茶”字,最早出現在唐朝時蘇恭的《本草》中,唐代的《本草》是唐高宗組織人修編的,自此之後,不再寫荼,改做寫茶。

    唐德宗李適之前,唐朝的碑上都為荼。例如:公元750年天寶九年聖善寺沙門某禪師的墓碑上刻有荼愧,公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吳通給楚金禪師刻寫的墓碑上有荼毗一詞等等,當時的茶還都寫作荼。一直到唐文宗李昂時期,也就是公元827年開始,這個時間之後的唐代碑上所刻沒有出現荼,而被替換成了茶字,例如:公元841年會昌元年,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中,寫作茶毗。公元855年大中九年,裴休所寫的峰慧禪師和鄭綱寫的百巖太師懷暉碑,所刻的均為茶毗。之所以會改變,則與陸羽撰寫的《茶經》和盧仝的《茶歌》的影響有關係。

    中唐之後,所有的代表茶意思的荼都寫作茶,同時茶的其他名字也被統一替代,除了茗字偶爾會與茶一同出現讀作茗茶外,其餘的字都已不用。

    瀏覽器 搜“承藝*茗茶”即可,望大家支援。

    以公道的價格,讓大家喝到承藝最佳的原產地好茶;以誠心的匠心,承藝精湛工藝,製作好茶;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通俗易懂的茶知識。

    好茶,承藝希望與大家一同品鑑。承藝,不斷傳承創新,只做最好的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速箱異響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