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ys人生的轉折

    當代中國比較著名的十三位哲學家:

    1、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併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自華於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2、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中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曾從師於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嶽霖先生。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並曾在金陵大學(原中央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青年軍。1949年到臺灣,同年8月,進入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在幾十年的治學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紹西方的形式邏輯和科學方法論到中國為己任,撰寫了《思想與方法》、《論認知的獨立》、《中國文化之展望》等著述。並且畢生熱心於現代邏輯的研究、教學和宣傳。其原因在於他認為中國文化中認知因素極為缺乏,而這必須依靠西方實證論哲學的輸入來補救。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知因素不發達,從根本上說,歸因於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傾向和中國文化採取的"崇古"價值取向。於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認知的獨立",強調"獨立思想"。殷海光終生秉持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義者。

    3、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透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4、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華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華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等。

    5、葉秀山,1935年陰曆6月4日生於江蘇揚中縣,祖籍江蘇鎮江,於上海讀小學、中學。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畢業,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迄今四十餘年。現任哲學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主攻西方哲學史,尤以古代希臘、近現代歐洲大陸哲學為主,兼及美學,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學溝通問題。平時喜好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書畫、戲曲。

    6、湯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於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1983年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Luce Fellow!,曾任美國俄勒崗大學,1986!、澳洲墨爾本大學,1995!香港科技大學,1992!麥克瑪斯特大學,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宗教研究院研究員,1986!,1996年任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胡適講座主講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學術講座主講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道學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1992--1994!,現任該會駐中國代表。國內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大學兼任教授。

    7、饒宗頤,字國庵,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父親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於一九三七年刊登"嶺南學報",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協助葉恭綽編"全清詞鈔"。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無錫國專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總編纂。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階講師及教授職。一九六二年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頒發"漢學儒蓮獎"。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學術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臺灣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於一九七四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後,又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階研究員,期間於一九八二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復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擔任澳門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複旦大學聘為顧問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學術研究院院長。

    8、 龐樸,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漢族。1954年華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班畢業,任教於山東大學。1974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誌從事編輯工作,以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9、樓宇烈,男,漢族,浙江省嵊縣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一九五五年畢業於上海浦光中學 同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畢業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國哲學博士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97年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第三屆,1992年起!,全國宗教學會理事,第三屆,1988年起! ,孔子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86年起!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1999年起!

    10、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

    11、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讀書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 《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1998年任所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等。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1984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評為"95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2002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及獎章。曾多次在歐美日澳及港臺地區任教講學。1986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12、何兆武,原籍湖南嶽陽,1921年9月生於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時就讀北京師範大學附中高中一年級,9月全家間道南返故鄉,在長沙入中央大學附中,由南京遷校!,1939年,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1946年讀清華在,西南聯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臺灣建國中學、湖南第十一中學教師,1949(1950年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畢業,1952(1950年北京圖書館編目員。1952(1956年西安師範學院歷史系講師。1956(198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後任清華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員會2/3頁 中方訪問美國學者,198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魯斯基金訪問教授,1986(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93(1994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

    13、方立天,1933年生。現任華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諮詢委員、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哲學、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喜歡特朗普還是喜歡普京?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