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高句麗,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公元5世紀後,高句麗被普遍簡稱為“高麗” ,其君主也被中國皇帝冊封為“高麗王”。但需要注意的是,200年後北韓半島的王氏高麗並非其繼承國。

    高句麗的文明程度如何呢?

    我們從三個方面可以窺視。

    一、高句麗的經濟方面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中國及南韓、北韓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社會因為具有廣袤的優質的耕地,農業經濟非常發達與興盛。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其手工業生產技術也不斷興旺發達起來,有發達的製陶業、冶鐵業、鍊銅業、鎏金、金銀器製造業、糅漆業、紡織手工業、造船業等等眾多產業。

    高句麗的社會經濟,儘管是以農業為主體,但是也從事一定的漁業和牧業。高句麗多大山深谷,草木茂盛,有著天然的最好牧區。可以牧馬、養豬、放牛、放羊。高句麗人還在春、秋兩季獵取野生動物。

    二、高句麗的軍事方面

    高句麗雄厚的經濟實力更是使高句麗軍事實力蒸蒸日上。高句麗軍事裝備在當時時代是相當的精良。

    《北史・高麗傳》載,“兵器與中國略同”。根據高句麗歷史文獻記載,結合考古資料的發現和對高句麗壁畫中所反映出來的高句麗兵器進行研究,高句麗攻擊型兵器可分為銅鐵兩大類,長兵器、短兵器、拋射兵器、防衛兵器等四種。

    其中鐵製兵器佔絕大多數,銅兵器只佔極少的部分。

    銅類長兵器有銅矛;短兵器有青銅短劍、青銅劍鏢、青銅鉞形斧;拋射兵器有鎏金銅鏃、鐵鋌銅鏃。鐵類長兵器有鐵矛、鐵長刀、鐵陌刀;短兵器有鐵刀和環手刀、三稜形鐵刺、三鉤器;拋射兵器有鐵製鳴鏑和鐵鏃,其中鳴鏑飛行中翼孔鳴響,無殺傷力,作為警報發訊號使用。

    高句麗的防衛型武器有鎧甲、頭盔等。其中鎧甲分兩種,一種為將士身上所穿鎧甲,另一種為戰馬身上所披掛的馬鎧。《三國史記》把將士和戰馬身上都披掛鎧甲的騎兵稱為“鐵騎。

    此外,還有為便於士兵登山而特製的鐵釘履和軍官冬季防滑穿用的鎏金銅釘鞋。

    高句麗軍隊最初是由五部的高句麗人組成的,隨著國土的擴張,征服其他地區和民族,高句麗國家的軍隊中也出現了其他民族的成份如鮮卑、馬韓、穢貊、靺鞨、扶余、漢人士兵。

    高句麗後期,軍隊主要由高句麗人、靺鞨人、扶余人、漢人組成。高句麗軍隊由步兵、騎兵和水軍構成。高句麗古墓壁畫中,高句麗騎兵、步兵的形象是很多的。

    唐朝時期,高句麗軍隊的人數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根據《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三國史記》等文獻中一些關於高句麗軍隊數量的零散記錄,有學者推測在唐初時高句麗國內常備軍隊已經達到60萬左右。三、高句麗的文化方面

    高句麗三足烏及古墓壁畫,是最能代表高句麗文化的文物。

    高句麗人崇拜起源於中原的神物三足烏。

    把其當做最高權利的象徵,要高於北韓龍和北韓鳳。這與中原人有所不同。高句麗人對三足烏的這種崇拜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中有體現。高句麗古墓壁畫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面影響。

    同時高句麗的射獵、戰爭壁畫也體現了其作為一個邊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戰特點,應該指出的是,這些圖畫在構圖等方面與中原魏晉以來的古墓壁畫並無重大區別。

    這些高句麗壁畫是反映高句麗在文化上屬於中華文明體系的鐵證。

    《舊唐書》卷29《音樂志》又記:“舞者四人,椎髻於後,以絳抹額,飾以金鐺。二人黃裙襦,赤黃袴,極長其袖,烏皮靴,雙雙並立而舞。”《新唐書》卷21《禮樂志十一》又記:高句麗有“胡旋舞,舞者立氈上,旋轉如風。”

    這些對喜歌擅舞的記載描述,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上,充分得到了證實,為研究高句麗民族喜歌擅舞之習俗,提供了難得的圖釋資料。

    凡是到過集安參觀或實地調查的朋友們,就會看到舞踴墓、長川1號墓、麻線溝1號墓、洞溝12號墓,等等,都有舞蹈圖的描繪。就其所繪的舞蹈圖來看,有單人獨舞、雙人對舞、集體群舞等。

    不僅有歌舞的壁畫,高句麗早、中期的古墓壁畫上,出行、狩獵題材,屢見不鮮。說明在當時是一種盛行的社會風尚。

    反映了高句麗貴族階層定時出行郊外遊玩;也選擇適合的季節,乘馬進入山林進行狩獵。

    “高麗俗喜弈、投壺、蹴鞠、角抵。”(注:《新唐書》卷220《高麗傳》。)弈棋和蹴鞠,在壁畫上目前還沒有見到描繪,投壺、角抵卻有例證。

    在五盔墳4號墓南壁的供養人圖象中可見到一例投壺者圖景。

    投壺者“束髮高髻,頭長尖耳,穿白色羽衣,坐蓮臺,右腿盤坐,左腿蹲立,右臂前伸,像是往一器內投擲東西,左臂彎屈,置於膝上”(注:見拙著:《吉林集安五盔墳四號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1期。)。

    這可能就是投壺活動之俗的描繪。

    具有民族特色的角抵活動,在壁畫上多有描繪。如角觝墓、舞踴墓、長川1號墓裡均見有反映。

    其中以角觝墓所畫的最為典型。所畫的“摔跤”力士,都是身穿短褲,光背露腿,跌足,二者扭抱角抵。《漢書·武帝紀》雲:“作角抵戲”。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相牴觸也。”大概同“摔跤”相似。宋代稱“相撲”或稱“爭交”,實際上是一種體育活動。

    從壁畫上所畫的角抵圖來看,甚似今天的相撲和柔道。高句麗的角抵活動,是始見於北方民族,但在高句麗中普遍推行。

    綜上所述,高句麗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體,以魚獵文明為輔的古代中華文化圈中的一個亞文明國,亦是東北亞區域大國。

  • 2 # 滑翔1號

    自從唐高宗的大軍,將高句麗在地理版圖上抹去,隨後撲上來的是1300年的歷史煙塵,當我們站在高句麗的廢都丸都山城凝望,聚焦一段充滿懸念的歷史時,不知覺中打開了一個時間的寶庫。

    不知是確實出自歷史的風雲際會,還是出自外人的誤解,或是出自諸多印象的疊加,高句麗,這不搭界的三個字,已被後人定義成具有多重含義的,解讀歷史的樞紐。她既是這個王國的名字,又是這個王國中佔主體地位的民族的名字,高姓,還是這個王國國王的姓氏。如果先拆開分析,再連續地理解這三個字,則“高”有高山上生存,“句”有臨水而居,“麗”有以山城為國都之意,合在一起則簡要地概括了這個王國,這個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獨有的特徵。

    高句麗,這個操著穢貊語,但不肯將此語轉化成文字的民族,於今看來似乎是個不願在歷史上留言的民族。我們只能從24史,有關征戰、朝貢、冊封的片言隻語中,忽見她意外而匆匆地闖入視野,瞥見她昔日率真而獨具風情的容顏,轉眼間又見她匆匆地鑽回長白深山。

    高句麗,在她消失了1300多年後,留下了百座古城、千座古墓,和諸多歷史懸疑。她為何延續705年,28代國王“高”姓不變?如此長壽的王朝,在中國自夏至清的4000多年王朝史上,只有西周、東周合起來才能與之相比。如此的超穩定,原因何在?

    這個東北長白山中的始祖民族之一,曾經令鮮卑、秣貉、契丹等諸多強悍民族臣服的強者,卻不僅未曾逐鹿中原,似乎連渡過遼河以西的勇氣也不曾有,是歷史不曾給她機遇,還是她輕易放棄?

    高句麗興起於公元前三十七年,正是漢武大帝驅動金戈鐵馬,剛剛掃平四夷不久。高句麗被滅於公元668年,距為彰顯武功,向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興師問罪的唐太宗去世僅18年。有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帝王,為高句麗的興亡奠基,泯滅其化身帝國的氣質,俯首稱臣的基因就始終流淌在高氏王朝中。在此期間,曹魏、北魏,符堅大帝也足以給他們致命一擊,由此對中原王朝予以禮儀上的尊重,定期拜謁、納供,似乎就成為了一項不成文的基本國策。在三國時代,既向魏國又向吳國稱臣,南北朝時期,同時向南朝、北朝獻禮,高句麗遵循著禮多人不怪的明哲保身之道。

    西有中原王朝的強權,身畔又虎狼在臥,北有素來對高句麗不服氣的扶余王國,西北方鮮卑、契丹先後崛起,東南方後來又興起不安分的百濟、新羅,此間還夾雜著諸多山間小國、水邊部落。彼此的征伐、吞噬幾乎貫穿了高句麗王國的始終,在不斷疊加的新仇舊怨中,已難辨誰是唇誰是齒;誰是鷸蚌,誰是魚翁;誰是螳螂,誰是蟬,誰是黃雀了。與宗主國的世世淵源,與鄰國的代代情仇,讓高句麗的歷史定位已然清晰,不管她自己願不願意,從身世和境遇上看,她都是深藏山中的,一個彷彿春秋時代的王國。

  • 3 # 李順昌詩書畫印記事

    扶余人的高句麗的文明程度如何?

    一,什麼叫扶余人

    扶余人,又稱夫餘人。推測最早的扶余人應當是在兩漢之間,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古代土著民族之一,與穢貊民族以及後來的高句麗人同源,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是扶余人並建立國家,甚至也是渤海國的主體民族。此外,沃沮、東歲(加三點水)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扶余人主要聚居在今日之中國富庶東北。

    二,歷史上的扶余人

    上世紀90年代,一批唐代墓碑在西安、洛陽出土,據碑文顯示,這群石碑屬於高句麗高氏王族後裔。在這些墓碑的碑文上,詳細記述了墓主的生平,同時也用四個字描述了高句麗王族真正的籍貫。

    縱觀南韓歷史,在北韓半島曾出現過兩個高麗王朝——高氏高麗和王氏高麗,高氏高麗的建立者為高句麗人,他們本是起源於中國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在漢朝時僅是中國的一個縣。歷經數百年發展,高氏高麗建立了一個橫跨中國和南韓的東北亞強國,曾一度與中原王朝爭雄。唐朝時,高句麗為唐高宗所滅,高句麗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而高句麗故土分別被唐朝和新羅國所瓜分。宋朝時,新羅王朝滅亡,為王氏政權所取代。為了附會強大的高句麗王朝,王氏政權將國名改回為高麗。實際上,這個王氏高麗與高氏高麗沒有一點關係。因為王氏高麗的人民皆為新羅人的後裔。高句麗人起源於扶余人,而新羅人起源於三韓人,兩者在血緣和語言上有著極大的差別。無論是王氏高麗、李氏高麗都將自已視為高句麗王朝的當然繼承人,並時刻覬覦中國東北的土地。從明到清,歷代高麗政府都隱藏著“收復遼東故土”的企圖。明朝滅亡後,北韓君臣更是赤裸裸地說:“苟能取遼東,按高麗之舊疆而有之”。

    三,扶余人的高麗句的文明程度如何

    從現有的零碎資料看,被唐軍消滅的高句麗,國王高藏等高句麗王族被俘。高氏王族遷往長安洛陽,當上了唐朝的官吏。除此之外,還包括數十萬高句麗富戶和權貴。在實際情況上看,高氏王族也以華人的身份為傲,並奮勇地為唐朝而戰。如:高性文、高慈父子,他們在各類史料中都未被記載。但根據出土碑文的記載,他們入唐後頻繁出征夷狄,立下了很大功勳。而且受到唐與武周朝廷的信任,逐漸熟悉朝野情勢,顯示出超乎尋常的適應力。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興盛之極,數十萬高句麗富戶和權貴生活享受著唐的輝煌的同時,自已的哪塊一畝三分地,它的經濟文化其實都受到唐朝的影響很大。想想,有唐朝作後盾,它的文明程度不會差到哪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讚美發現美女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