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谷歷史
-
2 # 歷史傳播者張小飛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伕。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伕,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於後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後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並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了宰相後,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讚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麼他當了宰相後,卻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麼意思呢?劉伯溫並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後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的。
這就成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麼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裡,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麼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了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了。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了。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劉伯溫早知朱元璋要殺三人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並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麼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了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殺,只能說也是死有餘辜。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3 # 君無敵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伕。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伕,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
4 # 裝甲前進
三個宰相候選人汪廣洋,楊憲,胡惟庸為人處世和朱元璋的目的不和,被殺掉也是情理之中。
先說汪廣洋,汪廣洋是太無能了,李善長因病辭官後,朱元璋以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相。然而汪廣洋沉溺酒中,與胡惟庸同為丞相,只是隨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太祖朱元璋也多次告誡他。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因劉基為胡惟庸毒死一案遭中丞塗節上奏,朱元璋問及此事,汪廣洋回說不知。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又不揭發楊憲陰謀等罪過,汪廣洋這個廢材跟了像朱元璋這麼嚴厲的老闆,最後被朱元璋下詔賜毒而死。
再說楊憲,楊憲太躁進,剛有了實權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頭對準了仇人李善長,在中書省,楊憲整日與李善長,胡惟庸明爭暗鬥,楊憲後的外甥科考抄襲被朱元璋抓個現形,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楊憲審理。最後楊憲被胡惟庸查出審理舞弊,後被朱元璋處決、抄家。
最後說胡惟庸,胡惟庸野心太大,令身行不法的吉安侯陸仲亨和平涼侯費聚在外面為其收集兵馬。胡惟庸又曾與陳寧坐在中書省中,閱覽天下兵馬簿籍,令都督毛驤將衛士劉遇賢和亡命之徒魏文進收為心腹,說:“我會用得著你。”太僕寺丞李存義是李善長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親,胡惟庸令他暗中遊說李善長。李善長李善長年紀已老,不能堅決拒絕,開始不同意,後來便依違其間了。胡惟庸更加以為事情可以成功,於是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與他們約定日期相會。又派元舊臣封績致書元朝,向元朝嗣君稱臣,請求出兵做外應。這些事都還沒有發出。正好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賓士過市,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朱元璋大怒,命他償命。胡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朱元璋不許。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最後事洩被誅殺,牽連者甚眾。
-
5 # 淺聊明史
明朝建立,武將數徐達,常遇春功勞最大,文臣數李善長和劉伯溫功勞比較大。劉伯溫知道太祖性格多疑,所以不任要職,李善長官至右丞相,有些驕傲,朱元章想換他。有一天朱元璋因為這個事召見劉伯溫,劉伯溫說,李善長是朝廷的老人,建議不要輕易動。朱元璋說你做右丞相怎麼樣,劉基趕緊推辭,我老了不中用了,不能勝任。後有詢問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劉基回覆,楊憲才能夠,胸懷不夠,難堪大任;汪廣洋比楊憲還不如;胡惟庸做了後朝廷要有禍事了。
後面三個人的下場是這樣的:
楊憲最先被處死,在楊州任上欺瞞朝廷虛報功績,後來任中書省參政時,驕橫跋扈,誣陷大臣。
汪廣洋做了兩年的右丞相,碌碌無為,沒有什麼成績,朱元璋也就把他罷免了。後來胡惟庸又把他推薦為右相,胡惟庸做的壞事他清楚但,沒有上報,朱元璋貶他去雲南,最後又下詔賜死。
後面胡惟庸升任右相時,劉伯溫又極力反對,上書朱元璋,胡惟庸要危害朝廷,危害百姓。胡惟庸懷恨在心,誣告劉伯溫謀反,想把王氣之地據為己墓。劉基被罷官回家,病重時被胡惟庸用藥害死。劉伯溫死後,胡惟庸掌控中書省大權,無所忌憚,結黨營私,與朝廷重臣,武將關係密切,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後其內弟狀告其欲謀反,胡惟庸被抓,被處死,牽扯出洪武晚年的大案,誅殺了20000餘人。
楊憲被殺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他人。汪廣洋本來是一個文人,沒什麼政治頭腦,導致胡惟庸大權獨攬,雖有罪,但罪不至死。
胡惟庸胡作非為,最終引爆了洪武十三年的皇權和相權的衝突,胡惟庸死後,朱元璋廢除中書省,職權分六部分掌。
部分內容參見明史及蔡東藩先生的明史演義。
碼字不容易,大家喜歡的話幫忙點個
-
6 # 普通男人學習
”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褊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
朱元璋起初是非常欣賞汪廣洋的。洪武三年,丞相李善長稱病,朱元璋任命汪廣洋為左丞,當時楊憲為右丞。楊憲為人專橫跋扈、陰險狡詐。而汪廣洋既不順從楊憲,也不反対楊憲。還是被楊憲乘機彈賅,致使其流放海南。後來楊憲被殺後,從新被召回任右丞相,但此時的汪廣洋,歷經宦海沉浮後己懶於任事,被朱元璋以隱瞞劉基之死和不揭發楊憲為罪名處死。
汪廣洋是有才華的,深得朱元璋信任,但太過於名哲保身,對皇帝而言,留你何用呢?
在《明史》中,沒有對楊憲單獨列傳。楊憲早期投靠朱元璋,為朱元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為人刻薄,奸詐無比,對於他不喜歡的人,總能找機會重傷。又是“浙東黨”,這自然招致準西勳貴的痛。在楊憲任左丞時,被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勳貴交相彈核,奸偽之事不斷被挖出後,被朱元璋處死。
楊憲之死還是缺乏大的格局,對於剛剛立囯不久的大明王朝,黨爭過於激烈也是朱元璋不願意的。
胡惟庸作為中國最後一任丞相,驕縱跋扈,目無王法,對於親民具控制慾極強的朱元璋來說,是無法容忍的。胡惟庸最終謀反事漏,被朱元璋誅滅。李善長也被牽連誅殺。
洪武年間的四位丞相,全沒得到善終。但此,朱元璋下令廢除丞相制。其實這三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早期都立過汗馬功勞,但登上高位之後,要麼任意妄為,要麼無所事事,都不是朱元璋想要的,他要的是聽話有能力幹實事的人。
找不出好的人,就自己幹了。
回覆列表
中國的丞相制度,追溯歷史可有上千年之久,於是才有了相權和皇權爭鋒,於是才有了於中央集權之下的權利制衡出現!
一般而言,存在制衡就有鬥爭,相權皇權鬥爭幾乎貫穿中國歷史各個較為開明的漢族皇朝!
比如漢朝時候為弱化相權,施行的三公制度,就是將相權一分為三,比如唐朝時期的中書省和三省六部制度施行,將相權一分為六,還有宋代的樞密院設定莫不如此!
明初承元制,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以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處理政事(明制,左丞相為尊,右丞相實際為副丞相)。而左右丞相之下,又設左丞、右丞,官職也和左右丞相一樣都是以左為尊。
而此時的右丞相徐達正在北伐殘元勢力,負責國家大事的只有左丞相李善長一人。朱元璋先問劉伯溫要如何改組,就是問他如何安排左右丞相和左右丞這四個帝國最高權力職位。
劉伯溫第一個說的就是左丞相李善長,他乃開國元勳、勞苦功高,自然是不能動的;第二個則由朱元璋所提:親信楊憲,此人是劉伯溫的好朋友,是同一個利益集團,可即便如此,劉伯溫還是實事求是地說:“楊憲有宰相之才,無宰相之量,不能大用”;而第三個也是由朱元璋所提:同樣也是親信,且韜晦謀略不下於劉伯溫的汪廣洋。
他們都是些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何要殺他們呢?其實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權衝突”。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在獨裁君主制下,如果個人乃至以個人為中心的集團(朋黨)的權力和皇權形成對抗,或者威脅到皇權的正常運轉的話,那麼,為了鞏固皇權,獨裁者們便會將這些個人也好,集團也罷都會給剷除乾淨。反過來,皇權的鞏固關係到皇權的延續,如果其他外在權力將皇權置之度外,甚至會形成對抗關係的話,那麼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就必須將這些障礙清理乾淨。當然了,這其中也有這些人的個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