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編虎哥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最後一戰,吳蜀聯盟倒戈相向,慘烈戰鬥後讓人感慨漢室復興的絕望。歷史有的時候很殘酷,命運給蜀漢的這一重擊,會讓讀者內心悵然,悵然後是反思,如果指揮者不是劉使君而是孔明先生,歷史是否能被改寫?筆者認為孔明先生指揮會有一個更好的結果,但仍然不能取勝,最終的效果將是“不勝之勝”。接下來將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兩本書出發,進一步論證這一觀點,以饗諸君。

    第一,《三國志》中若諸葛亮伐吳可以實現兩點,復仇和儲存有生力量。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夷陵之戰的背景“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遂帥諸軍伐吳”。可見出師的直接目的是為關羽復仇,復仇的理解可以是一舉滅掉吳國也可以是為兄弟出氣。如果是滅掉吳國,必須考量蜀國是否有實力做到。

    事實上,雙方真實的實力對比差距明顯,人口上,當劉禪投降鄧艾時,蜀國有九十四萬人,士兵約十萬人。而晉滅吳時,吳國有二百三十萬,士兵約二十萬。從地理環境上看,吳國的地盤更大,又兼具長江天險,荊州要地,易守難攻。從戰略上看,無論是《隆中對》中三分天下的格局,還是西晉最終一統,最後滅掉的才應該是吳國,它不是第一戰略目標。

    諸葛亮相比於劉備的怒髮衝冠,這一戰換做是他,也一定會出兵。關羽大意失荊州,這裡的關鍵是荊州!失去荊州的蜀國,缺少了問鼎中原兩路出兵的關鍵線路,戰略上將陷於被動處境。劉備之所以慘敗,是仗著勢頭強盛,長驅直入。當吳蜀兩軍對峙與夷陵或者叫猇亭一帶時,陸遜已經把崇山峻嶺讓給了劉備。劉備既要分兵守住這些險要,同時遠離後方,補給困難,並且面對吳軍堅守不出,陷入嚴重的內耗之中。

    正史中的諸葛亮依然才華橫溢,諸葛亮客逝五丈原後,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宣王是指司馬懿,對於已然故去的對手,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以諸葛亮的真實才華,他可以去爭取最大化的蜀國優勢,佔據吳國部分領土,然後止戈議和。畢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魏國一直在旁邊觀戰伺機而動,最終雙方只能達成議和的局面。(事實上,劉備戰敗後就是如此。)而對方主將陸伯言被譽為“社稷之臣”,正是他與呂蒙聯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關羽,領導力上絲毫不落下風。

    面對實力的差距,諸葛亮也無法化腐朽為神奇,他能做的,是為關羽,為蜀國出一口氣,奪回部分領地,這已經是比較現實的復仇了。陸遜讓出的地方,以木牛流馬的方式提供補給,穩紮穩打。這樣,夷陵之戰可能變成夷陵停戰,蜀國的數萬將士得以儲存。這樣,未來“待天下之有變”,蜀國的有生力量可以發揮作用。

    第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伐吳可以實現效果依然有限,依然無法奪回荊州,但可以保留蜀國的軍事力量。荊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中就包括荊州。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帶,是楚國的發源地。戰國時期,秦國滅掉了位於湘江一帶的楚國後,燕國再敗,齊國不戰而降,從而奠定了雄霸天下的格局。而後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見荊州是奪取天下的關鍵。

    赤壁之戰後,關羽乘勝追擊,佔據荊州。劉使君入川,佔據益州,蜀國臻於鼎盛。蜀國得荊州的時候曹軍潰敗,沒有守的能力;而吳國得荊州的時候兵強馬壯,可以很好地守護。失去荊州是一個轉折點。地理上講南方多山地丘陵,中國地圖上,這裡有巫山,雪峰山等山脈阻隔,更有無數的小山丘陵,易守難攻。且江南氣候溼熱,蜀漢將士無法適應。

    在演義中,諸葛亮是有神奇加成的,但是這樣的加成無法抵過命運的安排和歷史的必然。《三國演義》第八十四章中,劉備連營七百里時,孔明感慨道:“漢朝氣數休矣!”換做孔明,他不會連營,雖然他可以用木牛流馬,可以借東風,可以草船借箭。但是即使是演義中的諸葛亮依然謹慎,比如說他沒有采納“子午谷奇謀”。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章中司馬懿評價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

    即使有奪取荊州的方法,那必是兵行險招,甚至難免兩敗俱傷。那時,蜀國即使佔了荊州,魏國也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演義中他可以用計謀善斷,可以天縱奇才,但也只是能爭取到一些告慰關羽的補償,只是能為蜀國、為玄德爭取到一點點尊嚴,只是能保留即戰力到可能光復漢室的未來。

    綜上,如果諸葛亮出戰,陸遜不會敗,但是孔明只能做到不勝之勝。因為天時地利人和蜀國都不佔優,他無法取勝,但是可以達成報一箭之仇和儲存即戰力的效果,這已然是一種難得的勝利。因為,作為統帥的諸葛亮深知三國博弈的微妙,他從來沒有把吳國作為對手,而即使必須一戰,最後依然難免和解。三分天下,只有聯吳抗曹,方有一線生機,如果抗吳又抗曹,即使孔明也無力迴天。

  • 2 # 權威精神科主任醫師

    如果復漢成功,劉姓君主制度的權威性會得以保持,各大家族不會像司馬氏代曹後那樣毫無顧忌的瘋狂內戰,各大家族之間會處於一種互相看管的制衡狀態,外寇一時難以入侵,蜀科會更加完善季漢的法律制度,不會出現後續的永嘉之亂和五胡亂華那種反人類性質的屠殺,不會出現因衣冠南渡導致的中原發展停滯,國家的發展重心會同時兼顧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而不會重農重兵輕工。但社會制度和普通民眾的思想意識水平會停留在人權天授的神性君主制階段,維持兩百年後,可能還會進入東周春秋狀態的戰爭,如果能夠堅持的時間更長一些,有實現君主立憲制的可能。

    復漢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講是有利的,可以避免屠殺。對社會發展來講,雖然很殘忍,但不得不說“三省六部制”比“宰相制”要具有太多優越性。漢晉名相葛與謝,王導勉強算半個。對比篡逆的那些,無論窮兇極惡路人皆知、或者迫不得已被逼無奈的,比例都太可觀了些。就像有些人路不拾遺,有些人燒殺搶掠;有些人見義勇為,有些人落井下石。人和人的品性參差不等良莠不齊,就像我們提倡道德,但是不得不制定法律,道德是高尚的,但是法律是必須的。哪怕委屈君子,但小人不得不防。

    不管時論如何變化,我都是崇敬武侯的,時人都在爭逐官財,他卻自比管仲希望一匡天下,始終如一克己復禮,那個時代鮮有的救世者,足以垂範後世楷模。而且我相信國無永安(我絕非如此希望、但天行有常難免),總有一日神州陸沉、九州陵夷、猛獸北顧、鷙鳥東攫、獅吼西昆、蟻啃南溼……前路漫長而不可知,總會有某個無比艱難危亡圖存的歲月,來讓我們緬懷尊王攘夷的管夷吾——微諸葛武侯,吾其披髮左衽矣。

  • 3 # 進化的大門

    剛剛看到了一個資料,三國時期的總人口約700萬,魏佔大多數,吳次之,蜀最少。戰爭拼的是財力,蜀華人口最少,國土也是貧瘠之地,國力孱弱,怎麼可能打得過富庶的人口眾多的吳國。

  • 4 # 中孚鑑

    在赤壁之戰後,因為曹操兵敗,讓他在短時間無力在對孫權、劉備發動大規模的用兵,從而為孫權、劉備發展、穩固勢力的機會,同時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之後劉備在得到荊州後,因為要向蜀地進軍,於是就留下他最為信任和倚重的關羽鎮守荊州。

    關羽鎮守荊州後,雖然他盡心盡力,也曾水淹曹軍,名震當時,然而最終荊州還是被東吳所取,同時關羽本人也遭擒被殺。

    劉備、關羽、張飛情深義重,因為關羽被殺,讓劉備深恨東吳孫權,於是他不顧多數大臣的反對親自率大軍征討東吳,讓諸葛亮在內鎮守,

    劉備此次可謂是氣勢洶洶,對當時東吳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孫權在此東吳存亡危難之時,對陸遜委以重任。後陸遜以逸待勞,當劉備有輕敵之心和布兵不當後,陸遜抓住機會,最終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劉備在夷陵之戰的兵敗,讓蜀漢損失慘重,他本人亦沒多久就離開了人世。

    那如果當時是諸葛亮興兵伐吳,劉備供給糧草,陸遜還有機會贏嗎?

    其實,就算當時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劉備供給糧草,陸遜雖然未必會有夷陵之戰那樣的大勝,但至少他也不會大敗,也就是說,就算如此,諸葛亮想要完勝陸遜也是不易的。

    首先,諸葛亮雖然善於用兵,但是陸遜亦是一位名將,頗會用兵。同時蜀漢是攻打孫吳,孫吳君臣上下一心,如此的話,諸葛亮想要大勝也是很難的。

    其次,在劉備要征討東吳時,就有很多人的反對,其中就有諸葛亮。諸葛亮之所以反對征討東吳,還是有原因的。

    因為當時天下三分,局勢是曹強而孫劉弱,孫劉想要和曹魏鼎足三分,必須聯合抗曹,以此達到互相制衡的作用,也就是說當時孫劉之間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換句話說,蜀漢和孫吳之所以聯合,是因為他們若以一方之力很難抗衡曹魏。

    對於蜀漢而言,不僅實力弱於曹操,同時和孫吳相比,蜀漢的實力也未必就強過東吳,再則東吳亦有地利之優勢。

    諸葛亮是堅持孫劉聯盟的關係,他也不願打破這個關係,所以他是反對對東吳用兵的,畢竟對於蜀漢而言,曹魏才是真正的敵人。

    諸葛亮既然反對征討東吳,所以就算是他帶兵攻吳,他多少會維護孫劉之間的關係,如此得話,蜀漢終然不會大勝,但也不會大敗。因此陸遜也就可能沒有夷陵之戰那樣的大勝。

    最後,諸葛亮用兵謹慎,所以若是他帶兵的話,可能就不會出現劉備那時的錯誤,如此陸遜想要大勝諸葛亮也是不易的。當然,歷史上是劉備帶兵攻吳的,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是一去不復返的,那段歷史的結果就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這也是難以改變的事實。

  • 5 # 劉坤忠120

    關羽在荊州為東吳所害,劉備張飛痛不欲生。時曹丕稱帝,劉備也只能稱帝,好以漢為正統,名正言順。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大封百官,要為關羽報仇,剋日出兵伐吳。趙雲諸葛亮苦諫,當前漢室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只有安撫百姓,發展生產,等待時機伐魏,復興漢室,劉備不從。令張飛回閬中率部為前鋒,張飛心情悲痛,以酒解愁,性如烈火,令部下三天造制一萬套白衣白甲,部將張達範疆說時間緊迫,怕做不出來,被張飛痛打一頓,說完不成定要打死,二人商量將酒醉的張飛刺殺,投奔東吳。。。。劉備聞信,咬牙切齒,發兵75萬伐吳(實際是6萬),水路並進,勢如破竹。一路攻到彝陵猇亭,孫權以韓當週泰為主將抵敵大住,東吳震動,孫權遣使求和,願歸還荊州,送還孫夫人,把糜芳傅仕仁,張達範疆送到劉備軍中處置。劉備不許,認為東吳不堪一擊,曲自己奪取。孫權不得已啟用原代都督陸遜為主帥,領兵5萬抵抗劉備,陸遜堅兵清野,只守不戰。彝陵地區炎熱潮溼,多山谷隘口,劉備大軍久攻不下,兵士疲憊,只能依水安營休息,連綿不斷。陸遜看好時機,用火燒七百里連營(實際70公里),劉備大軍被燒得所剩無幾,吳軍一路追殺,還好趙雲從江州前來救護,將劉備安置到白帝城。先主劉備在白帝城悔恨羞怒交加,一病不起,將丞相諸葛亮請到白帝城託孤,先主劉備走完他輝煌又遺憾的一生。。。。如果是諸葛亮興兵伐吳,劉備在後方供應糧草,陸遜還有機會贏蜀軍嗎?答案是零的機遇。諸葛亮生平謹慎,精通天文地理,治軍嚴明,審時奪勢。蜀軍伐吳,士氣高漲,順江而下,江勢滔滔,孫權不敵求和,正中諸葛亮下懷,待呈報劉備需時許久,只能全權受理,就沒有後面之戰了。諸葛亮一貫堅持聯吳抗曹,以蜀中之力也滅不了東吳,弄個兩敗俱傷,得益的是曹魏,諸葛亮也不會全力進攻,找機會找理由撒軍。若劉備不接受求和,堅持要諸葛亮進兵,諸葛亮就能與陸遜有機會較量。一個是五行八卦,奇門遁甲,龍吟天下;一個是足智多謀,虛心向上,青年才俊。二人洞察一切,交兵只是形式,遊戲,誰也不會生死相搏。蜀軍遠離本土,在兵力和戰鬥力也沒多大優勢,吳軍更佔不到便宜,陸遜不管學識,經念和實戰技能都不如諸葛亮,政治理想,治國理念,軍謀策劃陸遜在諸葛先生面前還是晚輩後生,毫無懸念,諸葛亮也不會跟他死磕,為了長遠利益和蜀漢生存,握手言歡,各自罷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羽在烏江本來可以過河的,為什麼不過?如果過河了,結果會是劉邦得天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