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一乎

    韓非子是南韓貴族,在南韓快要滅亡的時候去了秦國,為了自己的祖國,在秦國“妒才忌能”,並對秦王“進讒言”,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祖國。最終因為堅持不向秦國效力,被秦國君臣所殺害。

  • 2 # 寰宇逍遙165

    韓非與李斯師出一門,早年間李斯早早進入朝廷,憑藉著書法和見地,身居高位,後來韓非前往秦國投奔李斯,提出法家治國,始皇帝審視看重,李斯妒忌賢能,暗中使詐逼死韓非。

  • 3 # 貪吃的粑粑巖

    韓非是當時不可多得人才,與商鞅一樣是法家學派,才能卓越。韓非身為南韓人十分熱愛自己的南韓,可當時的韓王並不看重韓非。秦王聽說韓非才能,出兵攻打南韓只為得到韓非,韓非入秦後故意向秦王提出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又因彈劾上卿姚賈,而招致姚賈報復,遂入獄。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韓非入秦後的行為只為保護自己的故國,不想被戰火殃及家鄉而已。

  • 4 # 必讀歷史

    隨著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孔子的儒家思想也越來越被我們所熟知。但是除了孔子,歷史上儒家學派又出現兩位重量級人物,分別為亞聖孟子和戰國末年的荀子。而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荀子的徒弟韓非子,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南韓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 ,法家代表人物,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子出身於南韓貴族之家(韓桓惠王子),年輕時就非常有理想有抱負,目睹南韓日趨衰弱,內心相當著急,運用平生所學,主動向國君獻上不少計策,希望韓王安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王目光短淺,壓根不重視韓非子的建議。

    只可惜“人無完人”,韓非雖善著書,但他有一個最大的弱項,就是患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談,說話結結巴巴,這令他痛苦不堪。加上不為韓王重視,退而著書,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成《孤憤》、《五蠡》、《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輯為《韓非子》一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溶於時的憤懣。

    韓非子的文章構思巧妙,描寫大膽,語言風趣幽默,於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而且在他文章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情節,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比如:蠶食鯨吞,法不阿貴,唯唯諾諾,靡靡之音等。

    韓非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進步的。他主張變革維新,提倡“聖人不要遵循古代和拘泥固定的東西,而是依據當時的情況,採取適當的措施。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當時,在中國思想界以儒家、墨家為代表,但是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則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而且韓非子攻擊主張“仁愛”的儒家學說,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

    在國家政體方面,韓非主張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他的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但是古代法家也有其侷限性和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使百姓畏懼而不敢犯法,收到不用刑的效果。韓非還繼承了荀子關於封建專制的一些思想,並進一步理論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的倡導者。

    在諸子百家人才思想中,韓非在批判儒家人才“賢治”的基礎上,繼承創新了墨家“法儀”思想,與時俱進地提出人才“法治”思想體系,強調以法為“天下之至道”,因法擇人,量才施用。其間蘊涵的法治人才選任思想,不僅在先秦時期耀眼奪目,至今仍然是我們的精神財富。

    後來,這些著作傳到秦國時,秦始皇嬴政為韓非深邃的思想拍案叫絕。秦王為了得到韓非,便發兵攻韓索要,韓王本來就沒打算對韓非子予以重用,況且兵臨城下,留著他無疑是燙手山芋,直接讓韓非子入秦。這讓同在秦國為相的同門師兄弟李斯甚是嫉妒,而且他深知自己能力不如韓非子,如果讓他受到器重,自己就混不下去了。

    當時李斯提出滅六國一統天下的通天大計,首要目標就是南韓,但是韓非曾上書勸秦始皇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說:“韓非是南韓人,雖然人在秦國,但是內心想的還是南韓,如果留他在秦國會妨礙秦國統一大計,但是放他回南韓又會洩露自己的秦國的計劃,不如殺了。”於是,秦王對韓非子起了疑心。將他關入大牢,李斯趁機用毒藥毒死韓非子,這樣韓非子在秦國不到一年,還沒有來得及踐行自己的理論,就在踐酷的政治鬥爭中不幸被害。真是防火防盜防同學啊!

  • 5 # 楊朱學派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一言蔽之——自相矛盾。下面詳盡解析。

    在《韓非子·難一》中,講述了一則故事:有賣矛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弗能應也。

    在《韓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韓非在《孤憤》中稱,“法術之士遠見而明察,堅毅而勁直。”是捍衛君權的忠誠衛士。而當塗之人“投其所好,諂媚惑主,飾辭以便私,多被君主寵信。”並稱:“法術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韓非作為法術之士,為了君主利益,居然主動挑當塗之人,並與之不共戴天。明知自己必然結局——“死於吏誅”,依然勇往直前,真是可歌可泣。

    在《奸劫弒臣》中,韓非稱當塗之人為奸臣,“順人主之心以取親信之勢:主有所善,從而譽之;主有所憎,因而毀之”,從而欺其主,以成其私。

    但在《說難》中,韓非不再是堅毅而勁直的法術之士,“君有所矜也,而滅其所恥。有私急也,必以公義而飾之。君有邪意也,必以美名而飾之。”韓非又曰:“有與君同汙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君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自多其力,則毋其難抑之;自斷其勇,則毋以其過怒之;自智其計,則毋以其敗窮之。”唯有像當塗之人那樣,“主有所善,從而譽之;主有所憎,因而毀之”,方能獲得君主的信任——親近不疑。

    在《說林》中,韓非講述了一則衛人教女的故事:

    衛人嫁女前,教之曰:“為人妻被休者,乃常有之事。與丈夫白頭偕老者,甚為少見。故出嫁之後,要私攢財物。”衛女便依父之言為之,並因此被休。衛女帶回孃家的財產,是其嫁妝的數倍。衛人不以為教女不當,還自以為聰明,生財有道。

    故事之後,韓非直言道:“今人臣之為官者,皆衛人之類也。”鄙人在此言之後,再補充一句——“韓非者,今人臣之類也。”

    韓非入秦後,遭李斯嫉妒,陷其入獄。又遺毒藥於韓非,使其自殺。司馬遷“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對此,吾不禁感嘆——“李斯者,韓非之類也。”

  • 6 # 史無止境

    韓非融合了法、術、勢的學說,被譽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本來是南韓貴族,祖上為王室公子,但本人已經降為士。《史記·子韓非列傳》上說,韓非精於“刑名法術之學”,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家學者,他與李斯都曾受業於荀子,後來李斯去了秦國,他則回到了南韓。韓非因為口吃而不善言談,但文章出眾,且著作頗豐,有《韓非子》五十五篇傳世。韓非目睹了戰國後期南韓的積貧積弱,多次上書韓王要求改革,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激憤之下寫出了《孤憤》、《說林》、《說難》等十多萬字的著作。這些書流傳到秦國,秦王政讀到韓非的文章後,大為歎服,竟以發兵攻打南韓的方式,迫使韓王讓韓非為秦國效力。韓非到秦國後很受重用,但是後來卻因故被囚禁起來,最後在獄中自殺。由於缺乏相關的史料記載,所以在今人的眼中,韓非死得不明不白。關於韓非的死,主要有《史記》和《戰國策》兩種說法。《史記》上說,李斯、姚賈對秦王政說:“韓非是南韓公子,他一心想著復興南韓。現在大王打算統一天下,所以韓非如果為南韓著想而違背秦國的意志,那也是人之常情。韓非久居秦國,必定對大王不利,不如找個藉口除掉他。”秦王政認為有道理,就將韓非關進了監獄。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逼迫他自殺。韓非想面見秦王,卻沒有得到召見。後來秦王政後悔了,想赦免韓非,可是韓非已經死了。《戰國策》上說,有四個國家聯合攻秦,姚賈出使四國,使秦國避免了一次兵禍,因而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在此時說了他很多壞話。秦王政召見姚賈,姚賈對答如流,於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一般認為,韓非是因為受到同學李斯的嫉妒而遭陷害致死,從以上史料中可以知道,姚在韓非遇害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兩段記述看起來沒什麼關聯,而且其中都存在著疑點,但是可以從關鍵物姚賈入手來分析這一問題。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姚賈是一個遊說之士,也就是縱橫家。《韓非子·五蠹》中指出了五種社會的蛙蟲,即儒者、遊俠、依附於權貴的門客、工商業者、談辯之士,可見韓非是很討厭縱橫家的,所以他與姚賈的矛盾是很有可能存在的。此外,李斯對於韓非的死也有責任。《史記》上說,李斯自認為才能不如韓非,但並沒有說他嫉妒韓非。難道僅僅因為韓非比自己強,李斯就產生害人之心嗎?其實他們二人的矛盾可能在政治理念方面。韓非寫過《存韓》一文,請求秦王政不要滅掉他的祖國南韓,而李斯多次上書與他辯論。這大概才是他遭到李斯忌恨的原因吧!《戰國策》上的說法也有問題,聯合攻秦的四國很不明確,文中提到了“荊昊”“燕代”,於是有人作注說四國指楚、吳、燕、趙。早在韓非去世的二百多年前,吳國就被越王勾踐滅掉了,而“代”是趙國境內的一個地區,並不是趙國的代稱,所以“荊吳”、“燕代”更像是地區名稱,而非國名。當時秦國已經佔據半壁江山,各諸侯國已經無力對其主動發起進攻了,況且四國攻秦之事並不見於其他史書,所以這種說法有待考證。如果說李斯、姚賈因嫉妒而起殺心的說法稍顯牽強的話,那麼秦始皇因猜忌而殺韓非的說法應該算是比較合理的了。韓非吸收了各家觀點,以法家思想為根本融合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主要學說,形成了以法、術、勢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體系。韓非在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體的同時,對這些學說加以批判和改進,他說“申子未盡於術,商君未盡於法。”意思是說,申不害的術治理論和商鞅的法治理論都不成熟。在術的方面,韓非認為,君主對臣下,不能過於信任,要嚴密監視臣下的言行。在法的方面,他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的思想,提倡以嚴刑酷法治國。韓非的著作有很大一部分講的是陰謀權術,而且在他的法治體系中,君主的行為不受任何法律的制約。韓非繼承了商鞅和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利益關係,人的心理無不是趨向利益的,君主的職責就在於利用“刑”、“德”,使民眾在符合自己意志的基礎上獲利。韓非認為,君臣的根本利益是相沖突的,君主想制約大臣,大臣則想凌駕於君權之上,所以君主必須合理運用法、術勢,才能駕馭不安分守己的大臣。由於君臣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臣子在進諫時一定要琢磨君主的心思,否則難逃殺身之禍同理,君主也要明察臣子的心思,否則自己的權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蠶食。他撰寫了《說難》一文,闡述了進諫的難處。司馬遷說:“韓非子撰寫了《說難》,卻沒有逃脫厄運,我為他感到悲哀。”因為韓非把人性分析得過於透徹,甚至透徹得近乎赤裸裸,所以不得不讓人對他產生反感。韓非既為君主駕馭臣下出了不少主意,也為臣下揣摩君主的心思提了很多建議,再加上他南韓公子的身份,不能不令秦王政感到擔心。所以,韓非的死有太多因素交織在一起了,也許是秦王政利用李斯、姚賈與韓非的矛盾而借刀殺人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防止泰迪狗在家裡亂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