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得觀史

    法律規定不許殺人,殺人者償命。因此,殺人者被送進監獄,秋後問斬。人們忌憚,不敢輕易殺人。如果法律規定不許殺人,然後就沒有下文了。殺人者得不到任何懲罰,人們也就不把殺人當回事了。

    清朝祖制,女人不得干政,但制止女人干政沒有任何措施。所以這條祖制也就是一紙空文,沒有任何約束力。

    清朝是封建專制的社會制度,是家天下,大清朝是愛新覺羅家的。咸豐駕崩之後,同治繼位,本來皇帝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但是皇帝年幼不能親政,實際的家長是慈安皇太后,但同治是慈禧的親生兒子,也算家長。所以垂簾聽政前期是兩宮皇太后共同執政,慈安死後,就成了慈禧專權。

    有家天下這個前提條件,家事國事天下事很難分清。皇親國戚不是不想利用後宮不得干政來鉗制慈禧,但是很難奏效。

    舉個例子。同治皇帝駕崩,無子嗣,選誰當接班人成了問題。王公大臣紛紛推舉自己認可的候選人,恭親王奕訢是議政王,當時最有勢力,他積極活動,想讓自己的兒子繼皇帝位。而慈禧想讓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繼位,因為載湉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朝廷上下意見不能統一。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到會場慈禧就變調了,她說要給咸豐皇帝找個兒子,過繼來延續香火。本來選繼承人的事變成了找兒子的事。找兒子是家事不是國事,既然是家事,外人不便摻和,王公大臣們也就不吱聲了。慈禧選了載湉也就是光緒做兒子,子承父業,當皇帝也就順理成章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2 # 趣觀歷史

    謝邀。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因為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對慈禧太后批駁詬病,卻都忽視了一個關鍵事實——清朝祖制明確禁止後宮干政,而慈禧太后作為女流之輩,為何能執掌清朝政權如此之久?有關於這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因素說起,最關鍵的乃是咸豐皇帝的遺命和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腕。

    ▲慈禧太后舊照

    這一切,還得從咸豐皇帝的遺詔說起。咸豐皇帝臨終前,擔心皇子年弱不足以完全掌控朝政,便在委任顧命大臣的同時還特意留了一手,將“同道堂”和“御賜”兩枚印交給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掌管,任何聖旨必須蓋上這兩枚印章方可生效。

    ▲故宮珍藏同道堂、御賞石璽

    也就是說,咸豐皇帝為了制衡顧命大臣,結果親手賦予了慈安與慈禧二人“垂簾聽政”的權力基礎。更令人驚詫的是,咸豐皇帝在選擇顧命大臣的時候出現了重大紕漏。贊襄政務王大臣共計八人,分別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額駙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和大名鼎鼎的肅順。八人中沒有一個近支親王,無論是恭親王奕訢還是醇親王奕譞都沒能入選,而扎薩克多羅郡王僧林格沁、軍機大臣文祥等人對此也頗為不滿,這就為日後的紛爭埋下伏筆。

    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朝廷內部分成以肅順為首的“熱河派”和以恭親王為首的“京師派”。兩派勢同水火,黨爭不斷,彼此之間都不願意對方得勢,於是使出各種手段進行陷害。比如當時留在北京的協辦大學士周祖培和肅順就是公開的政敵,前者十分不願肅順上位,而肅順本身又對恭親王他們有所提防,更加沒有和睦的可能。

    ▲日後的兩宮垂簾

    然而“熱河派”之中有咸豐皇帝欽點的顧命大臣,“京師派”並沒有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那麼他們該如何取勝呢?方法很簡單,把慈安和慈禧二人捧起來就行了。只要把慈禧太后捧起來,就可以把顧命大臣打壓下去,對小皇帝而言,顧命大臣怎麼比得上媽媽和叔叔們親近呢?因此,協辦大學士周祖培授意自己的親學生——御史董元醇上了一封名為《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的奏章,義正言辭地提出希望兩宮皇太后承擔更重要的責任,並且希望小皇帝能重用恭親王奕訢。董元醇在這封奏摺中壓根不敢提“垂簾聽政”一詞,因為這不是清朝的慣例。

    ▲恭親王奕訢劇舊照

    事態發展到這一地步,這封奏摺的寓意其實很明顯了——當朝大臣們寧願跟皇太后共享權力,也不要讓敵對勢力得勢。這份公開的表態,對於慈禧這樣一個本身就有極強權力慾望的女人來說,無疑是巨大驚喜。慈禧本來就有咸豐皇帝留給她的印璽,享有“干政權”,現在加上“京師派”官員的支援,一旦能如願將“熱河派”官員打壓下去,那麼自己就是順理成章的掌權者了。

    ▲慈禧太后劇照

    毫無疑問,慈禧之所以能順利掌權的直接原因正是黨羽相爭。但凡這些官員有一點為民為國之心,都不會縱容這樣的荒唐事情延續47年之久。可是誰又曾想誰這些王公大臣寧願聽一個女人的吩咐也要把自己的政敵給打下去呢?實在是令人不齒。

    參考文獻:

    《清史稿》《熱河密札》

  • 3 # 立志成蟲

    太多的人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晚清干政的太后不止慈禧一人,還有權力地位比她高的慈安太后,只是慈安很低調又比慈禧早死27年,所以存在感太低了。清朝有祖制,後宮不得干政,作為咸豐皇帝的后妃,慈安慈禧能把持國家權力是咸豐的遺願,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統性,因為繼位的同治皇帝才6歲,需要有人輔佐。有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前車之鑑,咸豐的六弟恭親王奕訢雖然能幹卻曾經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咸豐生前對奕訢是冷落限制的,不敢搞攝政王的制度,只好採用顧命大臣輔政,為了制衡權力,又讓慈安慈禧掌握了權力。咸豐還沒有下葬,慈安慈禧聯合奕訢等人發動“辛酉政變”,清洗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兩宮太后垂簾,恭親王攝政,這也不算太違背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後宮不得干政,實際上最忌諱也是最大的危害就是容易形成架空皇權的外戚集團,甚至可以變天篡位。看看呂后武則天一邊殺戮殘害皇室子孫一邊封孃家人為王把持國家權力。慈禧的孃家人沒有權重的高官,爵位最高的是他的弟弟桂祥,三等承恩公,自古以來“母以子為貴”,皇帝的外公家也是有功之臣,歷朝歷代都要封賞的,慈禧是同治的生母,孃家封個爵位也是正常的,桂祥擔任過實權最大的官是工部右侍郎,而且只當了3年左右,其餘的職務大都跟旗務有關。慈禧對孃家人財物方面比較大方,基本上是不給官兒當的。慈禧先是倚重恭親王奕訢,排擠剝奪奕訢的實際權力後又倚重咸豐的七弟醇親王奕譞(光緒的父親,宣統的祖父)和宗室慶親王奕劻,同時延續貫徹重用漢人官僚的政策,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漢人大臣成為晚清的重臣棟樑。沒有形成外戚集團勢力又大權在握平衡制約了各方勢力,慈禧一生有惡評詬病,卻少有人說她“後宮干政”

  • 4 # 有魔氣歷史

    清朝末年,慈禧專權朝政,簽下了一件件喪權辱國之條約,給近代中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然而這種為歷朝歷代深惡痛絕的後宮干政之舉,卻大張旗鼓的在晚晴的朝堂上演,不論是滿漢朝臣還是皇族宗親都未能有效制衡。如果說朝臣不言是因為身份地位的原因,那麼號稱鐵帽子王的皇室宗親卻又是何原因閉口不言的呢?

    原來清朝中後期的皇族貴胄早已不復清朝開朝時的威風了,長期的中央集權不僅泯滅了百姓的尚武風氣,也早已扼殺了宗親們的威風。而清朝中央打壓宗親的故事要從康熙朝後期發生的那場奪嫡之爭說起。

    九子奪嫡,是康熙在位期間後期,他的九位皇子圍繞儲君之位所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奪嫡政治鬥爭。奪嫡之爭基本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在皇長子胤禔與皇嫡子胤礽之間展開,後期則主要集中在八王黨與四王黨之間。

    早期的圍繞儲君之位的嫡長之爭,引發了朝堂之上明珠和索額圖之間的朋黨爭鬥,將眾多滿清朝臣捲入其中。中期為推翻皇太子,八王黨同樣聚集了以佟國維為代表的大批朝臣造勢。八阿哥有九阿哥、十阿哥助陣,後期崛起的四阿哥同樣有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扶持。當這場波及甚廣的風波最終塵埃落定的時候,太多的皇族宗親被牽扯其中了。

    最終皇四子胤禛獲勝,是為雍正皇帝。雍正一詞本就是為了向天下表明其得位正統的意思,亦反應出胤禛對天下民口的忌憚之意。總之,除了始終站在自己身後的幾位兄弟,其餘曾參與奪嫡的康熙朝皇子們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不僅是與雍正鬥爭激烈的八王黨成員和被先皇軟禁的皇長子,就連後期退出奪嫡爭鬥的三阿哥同樣沒能逃過貶斥。雍正皇帝對宗親的打壓開啟了清朝打壓宗親的先頭,此前雖皇族內部偶爾爭鬥,但卻從未出現過在剝奪世襲權力的事例。

    隨著清朝統治時日的增加,皇族內部之間的血親關係也日漸疏遠。另外由於採用儒家統治模式,草原上那種熟人治理體制日益無法延續下去了。倚重官僚體系而非血親亦可將天下治理的有聲有色,還不用擔心被篡權。不過縱使雍正不斷加深對宗親反對自己勢力的打壓,卻還是放過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前太子的長子弘皙。那麼雍正為何要特別優待自己的這位侄兒呢?

    由於雍正上位後,四面反對勢力此起彼伏,不得不用重典以鎮壓各方,然而如此行徑難免落得一個殘暴不仁的評價。前太子生前與雍正並無衝突,雍正在位僅僅兩年後這位曾經的太子便因病去世。所以為了美化自己重視情義的形象,雍正對待弘皙一直很優厚。弘皙也是雍正子侄輩中第一個獲封親衛爵位之人。

    雍正想演一出叔侄和睦的大戲給天下人看,弘皙也願意配合他。二人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和諧共處,在血雨腥風的朝局變動中始終保持一種難得一見的溫情。這不僅感動了不少朝臣,也同樣感動了雍正自己。雍正顯然以為這位稱自己為皇父的侄子早已認同了自己皇帝之位的正當性,可弘皙並不這樣看待。當雍正前期高壓治國之時,這位曾被祖父康熙看重的親王收攏了所有羽翼和光芒。但當雍正逐步放緩對內部敵人的監管姿態之時,這位前東宮太子的長子便開始蠢蠢欲動。

    不過終究在雍正一朝,弘皙並未妄動。而是等到了乾隆皇帝繼位之後,方才敢於張開手腳,大肆網路黨羽。此時的朝臣之中大多雍正功勳,但在八旗家族之中卻有許多人仍然響應前太子遺留給弘皙的身份光環。而包括怡賢親王胤祥的嫡長子和庶長子在內的眾多失意宗親更紛紛加入了弘皙的集團之中。

    怡賢親王胤祥的嫡長子弘皎本來都有望繼承親王爵位,可父王胤祥擔心他繼位之後使得怡賢親王的招牌樹大招風,所以改立九歲幼子為王儲,而庶長子弘昌自幼調皮,故而被父親刻意圈禁。總之一大批皇族宗親在九子奪嫡的風波過去僅僅十幾年後,再一次走上了威脅皇權的道路。

    不過宗親內部關係盤根錯節,早年支援雍正登位的十六弟,也就是託孤大臣莊親王胤祿加入弘皙集團後又反悔。四面漏風的弘皙集團在乾隆眼裡形同透明一般,不過正是因為知曉太多宗親的捲入,乾隆決定搶先下手快刀斬亂麻,避免了更大的政治風波。不過在處置這些宗親的時候,意圖效法自己聖祖爺爺的乾隆選擇的寬大處置,而處理此事之時的乾隆年歲尚不足三十,而立之年未至。

    經過了這一番事情,年輕有為的乾隆皇帝開始有意識的打壓宗親貴胄的權力了。明朝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和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促使乾隆明白皇家之內無親情,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必然要對威脅自己和皇權之人鎮壓到底。

    在古代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君上宗族被嚴厲打壓的朝代。商朝經歷了宗室頻繁篡權的九世之亂後開始壓制宗親勢力、曹丕面臨宗親掣肘後也走向了相同的道路。然而不論是殷商還是曹魏,在面臨方國叛亂(鳳鳴岐山,武王伐紂)或權臣篡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時,皆因沒有宗親拱衛而亡。但清朝並不存在以上朝代的問題。

    清朝政治制度是以八旗為國本的,這種源自草原部落聯盟的體制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宗親藩王對中央的拱衛職責。所以乾隆皇帝終其一生都在極力限制宗室的權力,並留下了“親王不得入軍機”的祖制。

    正是在雍正、乾隆兩朝的打壓之下,晚清時期的宗室依然衰敗不堪,這也為慈禧後宮干政提供了便利條件。

  • 5 # 一個蟲蟲的旅行

    任何制度都是可以變通的,比如武則天當政,就讓和尚偽造經書,說她是彌勒佛轉世。再比如歷代的立嫡長制,其實是可以突破的。如果要當權,制度肯定要突破,問題是你有沒有那個實力,你有實力,誰敢反對?下面人反會找合理的理由。

  • 6 # 楊某人雜家派

    有啊,誰說沒有,肅順、載垣、端華等顧命八大臣都被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收拾乾淨了。咸豐死前託孤重臣,而且不是一個,是八個位高權重的大臣都被當時不到三十歲的慈禧給輕而易舉的扳倒了,更何況是日後大權在握權勢熏天的那個老佛爺呢,誰能有實力鉗制她?政治博弈是以實力來說話的,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的,要想鉗制慈禧就要先有能夠抗衡慈禧的實力,而不是單單一個後宮不得干政祖制。

  • 7 # 不正經的軍棍

    絕對實力面前,任何祖制都是浮雲

    提到大清,想到的便是康熙乾隆幾位皇帝,同時還會想到慈禧,提到近代史,那必須就有慈禧。那就談一談,為何,慈禧能執掌大清47年之久,為何又沒人能出來制衡慈禧。

    慈禧的發跡

    其實,慈禧上臺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鍋,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臨終之際,擔心年幼的小皇帝不足以掌控朝政,便在委任顧命大臣的時候留了一手,將“同道堂”和“御賜”兩枚大印交給慈安、慈禧二人,聖旨則是必須加蓋這兩個公章才可生效。然而,就是這麼一個行為,為慈禧後來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不管何時何地,掌握公章,就是掌握權力,現在也是如此。

    咸豐皇帝委任顧命大臣的時候,出現重大紕漏,八名顧命大臣,沒有一個是近支親王。對此,很多皇親尤為不滿。英法聯軍攻克之後,朝中大臣分為兩派,熱河派和京師派。熱河派中,有顧命大臣這樣的重量級選手,而京師派則是皇帝近親親王,雙方就實力而言,熱河派明顯佔優。雙方不想讓對方得勢,京師派便想出個好主意,抬高慈禧地位,這樣就可以打壓那些顧命大臣。皇上年幼無知,自然是跟著母親了,順理成章,這些投機分子得勢。

    後來協辦大學士周祖培讓自己的學生御史董元醇上了一封名為《奏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折》的奏章。而大臣們寧願跟著慈禧,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對手得勢,這對他們這些投機者來說是個好機會,而對於慈禧來說,同樣是個好機會。得到了諸多親王的支援,再加上有先皇留下的印璽,慈禧便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權力。

    其實慈禧垂簾聽政是合理合法的,咸豐死後,實行垂簾輔政,蓋兼有之的機制,垂簾指的就是太后,輔政則是幾個顧命大臣。這樣的做法,並不違背祖制,完全合理。可惜,同治皇帝命短,慈禧力排眾議,讓同治皇帝的同輩光緒繼位。如果讓同治的子侄們當皇上,那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了,就不能垂簾輔政了,光緒繼位,慈禧依舊是太后,依舊可以垂簾聽政。

    慈禧上位之後,架空了慈安太后,逼著恭親王奕訢交出權力,這樣,慈禧便得到了空前的權力,連皇上都聽她的,誰敢不聽她的?慈禧大量啟用實力派,牽制實力派,用宗室牽制漢官,一時間,朝政也是十分穩定。慈禧拉攏皇親,處處維護他們的利益,自然,皇親們就不反對她。再看光緒帝的戊戌變法,慈禧同樣是保守派,而大臣大多也是保守派,自然,大臣們就和慈禧站到了一起。

    慈禧有著絕對的實力,還有有實力的權貴幫襯,誰敢推翻她,首先就要過皇親這一關,顯然,少數反對慈禧的官僚是無法抗衡掌權的多數人的。如同其他朝代一樣,掌權的人物,只要是親近皇帝的,就很難被其他大臣扳倒。明朝的大太監王振、劉瑾、魏忠賢,大奸臣嚴嵩,都是親近皇帝的,而他們大多數是趁皇帝不理朝政時掌權。除了王振死在蒙古兵手裡,其他幾位,都是其他大臣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扳倒。

    而慈禧對比這幾位就優勢的多了,慈禧則是完完全全控制皇帝,那麼她的地位就比其他權臣要穩固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如何看待書法主播“月入十萬”?“江湖書法”吸粉無數?是真正有實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