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風吹戰鼓擂

    孩子初中以前犯了原則性的錯誤被打罵,會扭轉他錯誤的三觀,後面就是棟樑。

    初中以前是家庭原因或者學習不好就打罵的,長期擠壓負能量,好吧,等他有一天能擋住你的棍子時,報應就來了。

    初中以前但凡有一次是在大庭廣眾下打罵孩子,好吧,孩子的心理早晚有問題,且等後面吃自己種下的苦果吧。

    高中開始,你想動手,開始打不過了,呵呵。

  • 2 # 魔鬼冷知識

    使用暴力解決孩子問題,是身為家長最無能的表現。

    影片裡頭,是一個奶奶在超市內打孫女,她先是朝著孩子身上踢了幾腳,接著孩子被扶起後又打了孩子一個耳光。

    有人會以為,這是發生了多嚴重的事才會讓一個奶奶這樣對自己親孫女。然而起因只是因為一枚棒棒糖。4歲的孫女想買棒棒糖,而且執意要買三個,奶奶身上沒帶夠錢,孫女就躺在地上哭鬧。奶奶氣急,就動手打了孫女。

    說實話,看完影片我特別擔憂這個受捱打的小女孩。因為從一個媽媽的角度看,我感覺她並不是第一次捱打,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不會正確處理情緒

    習慣成自然,有時候,孩子被打的次數多了,他也就習慣了。別人捱打是受教訓,他捱打則跟吃飯喝茶一樣平常。一旦孩子擁有這種念頭,後果將很可怕。

    針對打罵這種方法,與其計較肉體上所感受到的疼痛,更需要在意的應該是精神、心理和大腦層面的問題。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可是撫心自問,有多少人每次打孩子都絲毫不帶情緒的呢?

    記得有一期《超級育兒師》裡,有個8歲的男孩叫辰辰。辰辰媽媽哭訴,這個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不好好學習,發起脾氣來還會打她。

    育兒師來到辰辰家裡,正好目睹了母子倆因為寫作業引起的一場大戰。一開始是辰辰不聽勸阻在玩電腦,之後是媽媽跟辰辰之間互相辱罵,對打。

    可以看出來,雙方在拉扯過程中都咬牙切齒,一副恨不得把對方撕碎的模樣。打到最後,媽媽索性坐在床頭無奈地對孩子說“去玩兒去吧。”

    可是事情卻沒有告一段落,辰辰繼續和媽媽推搡,大聲對媽媽吼道:“告訴你,我在學校就不舒服,今天別惹我,不聽,不聽你就試試。”

    坦白說,這番話我根本無法想象是一對母子之間的對話。

    在育兒師看到情況無法控制,去拉辰辰,用溫柔的語氣問他:“你知道你剛才做了什麼嗎?”

    辰辰沒有回答,他只是指著媽媽說:“她老打我,在我四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打我,我就是等到現在再反擊她。

    這句話說出來讓人難以置信,孩子被打成了習慣,於是現在他也擁有了打人的念頭。育兒師說,華人講究因果報應,他們家就是這種因果來得太快了。辰辰媽媽後來親口承認,在打孩子的時候,她總是想到丈夫,認為他長期在外工作不回家,把孩子丟給她一個人,心裡充斥著委屈和怨恨。

    久而久之,便把這種壓抑的情感發洩在孩子身上。只是她沒想到,這些被壓抑的怨恨得到發洩之後,卻被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辰辰媽媽坦言她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但卻始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我們把目光轉回到辰辰身上時,也不難理解辰辰這種過激的行為:40歲的母親都不能控制好自己,更不要說8歲的辰辰。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智商會受到巨大的影響

    很多情緒暴躁、行事莽撞、一碰就炸的人,原生家庭都是習慣於用打罵來解決問題的。從小就在打罵聲中耳濡目染,孩子沒有學會怎樣去跟他人溝通、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反倒學會了打與罵的表達方式。

    只要我認為我是對的,我就可以打罵其他人;只要我是強大的,我就可以打罵弱小的人;只要對方不服從我,我就要用拳頭來說話……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步入社會後會怎樣?先不論為人處世之道,要想平平安安過日子都很難。

    美國《世界日報》曾發表過一項針對1510名2-9歲的兒童進行的研究。這項研究歷時4年,研究結果表明:在806名2~4歲的兒童組中,未遭體罰的兒童智商的平均數比經常捱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組704名5~9歲的兒童,差距高達28分。更直接的證據來自一張大腦掃描圖:

    上面顯示的是兩個3歲孩子的大腦,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大腦要比右邊大得多,而且黑暗的區域更少。

    專家解釋,大腦容量缺少的部分,很可能會導致人缺少一些能力。比如沒有那麼聰明,缺少同理心,也更容易在學業、事業、精神健康方面遇到問題。

    而歸根結底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就是兩個孩子母親的教育方式。

    左邊孩子的媽媽一直給予孩子溫柔的愛撫和積極的迴應。右邊孩子的媽媽則經常讓孩子遭受忽視和打罵。

    實際上,2-9歲是孩子智力的重要成長階段,這個階段的教育是尤為重要。孩子們需要透過與父母的良性互動、精心的養育來獲取更好的成長空間。

    所謂“打罵”,其實一個月一次就足夠了。因為在孩子面前樹立恰到好處的威嚴很有必要,但過分打罵就會把威嚴發展成恐懼,這就另當別論。

    孩子大腦的發育和性格的形成,與成長過程息息相關,這也可以說是“構造”一個人的重要時期。

    我們要知道,父母永遠都不可能把笨孩子打聰明,卻能輕易的把聰明的孩子打笨

    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沒精力反思自己的問題

    “孩子不打老實了,他就不知道他錯了”,這是很多父母打孩子時候的想法。所以哪怕心疼,也會堅持打。但你知道被打的孩子是怎麼想的嗎?他們原本很可能已經知道自己理虧,可一旦遭遇了過度的打罵,就會引起很多的副作用:

    1、他們會憤恨;

    2、他們也可能會報復;

    3、他們還可能會叛逆;

    4、他們更有可能會變得畏縮。

    無論孩子是哪一種想法,最後都是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與父母的糾纏和對抗上。不僅沒有從跟不上解決問題,反而跟父母之前關係破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也不斷的喪失。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不打不罵培養出來的孩子,反而更懂事更好溝通。

    《媽媽是超人》中有個橋段,是節目組分別單獨採訪嗯哼和媽媽霍思燕。節目組問嗯哼,“在你的眼中,媽媽會因為你做了什麼事情而不高興?”

    嗯哼一秒都沒有猶豫就回答:“就是她從來都沒有對我發過脾氣”

    霍思燕看到嗯哼的回答微微點頭道:“我真的非常愛他,我覺得自從有了他,自己的脾氣確實……我真的好想把他抱在懷裡,我好想他,我好想親親他,聞聞他身上的味道,跟他貼一貼……”

    節目組問嗯哼,媽媽有哪些缺點,哼哼還是一秒都沒猶豫,很直接答:“沒有”。

    在問到在嗯哼眼中,媽媽跟他說的最多的話是什麼,母子倆雖然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獨自回答,但卻異口同聲,最常說的話是:“我愛你!!!”

    不用看太多,光是看這幾個問題的回答,就可以斷言嗯哼是一個充滿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小孩。

    他不必因為害怕捱打捱罵而去被迫認錯,所以他會有一張“不被欺負過的臉”;他不必因為擔心父母的厭煩和離去而戰戰兢兢,所以他會有更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他犯了錯誤,也能夠相信父母是跟他站在一起的,把更多的時間專心用在分析狀況,解決問題上面。

    父母教育他的時候,他會更願意去理解父母所說的是否有道理,這樣的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情商智商會更高,而且更容易去學會反思自己的問題。

    不打不罵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是關鍵

    第一步是不要心急,最好避開眾人和親友,讓孩子單獨面對教育者。告訴他“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二步是不打、不罵、不講大道理、而且不走開,允許孩子哭。讓孩子明白,他做的不對,怎樣哭鬧都是沒有效果的。

    第三步是給孩子一些安撫,比如幫孩子擦擦臉,摸摸手。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而且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孩子就再不會用撒潑解決問題。遠比打罵要有效。

    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只是父母要多一些的耐心,多一些的堅定和多一些的思考。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就是來自父母的關愛和肯定。無論打罵看起來是多麼的“快速起效”,都永遠是下下策。

    愛孩子,就別讓孩子看到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的樣子。

  • 3 # 和諧教育

    如果我說這是個原罪問題,你信嗎?

    自古就有這種說法,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所謂,不打不成才,嚴師出高徒。

    我們的祖輩,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下,一路戰戰兢兢,循規蹈矩,唯命是從,個性缺失……的走到了如今,變做了今天的我們。

    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把棍棒、打罵作為他們教育孩子的必用方法,輕則一巴掌,重則皮開肉綻。當然,有些家長可能是真正的簡單粗暴型,情況研究不清楚,就有可能一頓皮鞭炒肉;而有些家長則是在和孩子頻頻過招後,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拳頭就上去了。

    即使在今天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大環境下,即使在吸取國外的先進教育經驗,把自由還給孩子,把個性還給孩子,做快樂成長的孩子……的這種大趨勢下,家庭教育中的棍棒,學校教育中的體罰,變相體罰,還在荼毒著花季的孩子。

    後果很嚴重。

    看的見的,生理健康受創,皮肉之苦。

    看不見的,更為嚴重的,則是對孩子的心理影響,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由於長期受壓抑,造成心理障礙,性格變得內向,更不願與人交流。有的變得膽小怕事,自暴自棄。有些孩子甚至有可能出現暴力傾向,遇見問題,一樣暴力解決。有些會越打越皮,叛逆心更重,結果惡性迴圈,捱打的頻率更高了。有些愛撒謊的孩子,可能就是懼怕了打罵而採取的應激行為。

    棍棒教育是違法的,國外的孩子都知道要報警的。

    還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少年,還給孩子白雲藍天,讓他們的身心不再受到傷害,無憂無慮的長大。給他們愛。給他們呵護。做他們的朋友。平等將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正確選擇。尊重他們的選擇。給孩子犯錯的權利。讓他們自由成長。讓他們明白,選擇是他們的自由,但同時要獲知造成的後果。承擔後果,是他們成長中的代價,沒人可以代替。

    不要讓我們的子孫,再在棍棒之下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投入資金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