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品聚

    明末時期的邊防軍隊,已經在長期的政治鬥爭與世襲蒙蔭中形成了階級固化,大量將門子弟擔任邊防軍官,很多人雖是世襲,但個人的指揮排程能力卻很弱,這就導致在明末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兵少則贏,兵多則輸”的奇詭局面。

    打個比方,明軍與八旗軍交戰的例子很多,但只要人數在一兩千人左右的區域性戰役,明軍一般都能嚐到甜頭兒,如義州參軍賀世賢,隨遼東總兵李如柏出戰清河,很多人都知道清河城之戰,就是最初清軍南下時,死守到底的那座清河城,無一人投降,最後的結局就是努爾哈赤大敗守城將領鄒儲賢,屠殺過萬。

    好,所以我們知道了清河城的結果,被殺萬餘,無一人投降。

    而義州參軍賀世賢跟隨遼東總兵李如柏,正是前去支援清河,可是在半路就遭遇了清軍的伏擊,然而結果卻令人咋舌,兩人所領的數千兵馬,卻打的這股伏擊部隊潰不成軍,乃至:

    聞報馳援比至鐵嶺,已失乘奴惰歸,斬獲虜首一百七十六級。——《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八十五》

    可見這次區域性遭遇戰,李如柏與賀世賢兩人是出師大捷,一舉斬殺清軍一百七十六顆首級。

    然而很詭異的一件事,只要明軍調集超過萬人以上的部隊,則常以戰敗告終,而只要是一萬人以下,如兩三千人的遭遇戰,基本都能有所斬獲。

    這就是由於當時的明軍指揮系統,已經從上到下變得羸弱不堪,但凡兵馬一多,就指揮不當,應對遼東邊關告急,不斷的填鴨式堆兵也可見一斑,先是打沒了十萬,接著又從各地調集十萬兵馬堆到邊城,再打沒,接著調,直到最後無兵可派,才不得已失了各軍事要衝。

    根本原因,就是明朝末年的將門現象所導致,一來朝中長期黨爭,消耗了大明的國力,使得張居正新政改革以後出現的繁榮局面一退再退,國庫已經拿不出多餘的銀子支撐大規模戰爭。

    二來由於世襲原因,大多數邊城武將已經形成了裙帶的將門關係,彼此之間耳熟面熱,但都是將門子弟,並無實才者眾多,軍事指揮體系已處於脆弱且危險的境地,難以組織以及調動大規模部隊進行作戰,這又反應出將領的戰場排程能力與臨場應變能力的薄弱。

    所以基於以上兩方面原因,在努爾哈赤完整的八旗軍事體系面前,內部潰散的明軍逐漸無力抵抗,再加上後來的人心盡失,才最終被攻破國門,走向了覆滅的絕境。

    ——————

  • 2 # 春秋正義

    明萬曆三大徵,把蒙古人、土司、日本人都打了遍,帝國彷彿中興,然後這些表面的勝利掩蓋了一些問題,比如指揮系統混亂、私人武裝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在薩爾滸之戰前已經統一建州女真,並以明朝軍事制度為模板改良形成強有力的八旗制度,麾下六萬精銳同樣身經百戰。在早期的交手中,明軍倚仗過去對女真部落分而化之,過於小看八旗兵,結果吃了大虧,之後又犯了“恐清症”,屢戰屢敗。

    明軍對八旗的軍事失利,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三點:

    1.文官統兵,一將無能,害死三軍

    在薩爾滸之戰中,朝廷沒有選派杜松、劉綎等武將為帥,反而用了在北韓戰場打了敗仗的楊鎬。透過對比稷山之戰,可以發現薩爾滸之戰簡直就是翻版,只不過日本人沒有八旗軍的高速機動力,否則明軍的傷亡將更加慘重。

    文官統兵只會打兩種仗,一種就是對流寇、農民軍這種低階對手的剿滅戰,基本上不需要太高的軍事技巧,勝率都有所保證,典型的是攻打播州土司楊應龍的海龍屯戰鬥中,明軍同樣採用分路合圍的戰術,把20萬大軍分為八路同時進軍,楊應龍只知道坐著捱打,自然失敗。

    因此在面對天才般領袖努爾哈赤帶領的八旗精銳時,這樣的戰法是會吃大虧的。然而面對武將種種純軍事角度的提醒,驕傲自滿的文官從來都不會接納,薩爾滸之戰楊鎬把私交甚好的李如柏放在隊伍最安全的位置,也方便搶功勞,把一直不對付的劉綎和他的內地兵放在最坑的地方,擺明就是送死。

    在廣寧之戰中,王化貞同樣和熊廷弼合不來,他不聽熊廷弼的勸告,寄希望於叛將孫得功和蒙古人,把部隊拉出城外野戰,放棄堅城揚短避長,最後還自行逃跑,把軍事重鎮廣寧拱手讓給了努爾哈赤,明軍在遼東再也沒有支撐點可與八旗兵對抗。

    後來袁崇煥與滿桂、趙率教、毛文龍不和,屢次設計陷害或者矯詔殺之,自毀長城,更是說明文官統兵容易內鬥,外戰外行。

    2.戰略失當,過度依賴堅城,打法僵硬

    在遼東局勢一片糜爛之際,當政的東林黨人又想出了“天才般”的防禦策略,在山海關至錦州的狹長地帶修築大量堡壘,試圖延緩八旗軍的進攻,以為只要天下第一雄關在手,只有冷兵器的八旗兵插翅也難殺到關內。

    然後這個設想十分危險,因為廣寧丟失以後,錦州、寧遠這兩座小城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了。不僅因為這兩座城池加上後來修建的松山、塔山等堡壘難以容納大量軍隊,而且遼西走廊不適宜大規模屯田,在這裡駐軍需要從山海關源源不斷運送物資補給,更重要的是,一旦八旗兵圍點打援,明軍是救還是不救?後來的寧錦大戰、松錦大戰就是典型的八旗軍引誘關內明軍精銳出來,然後突然切斷糧道、分割包圍,導致明軍最終崩潰的。

    另外,很多史料極力吹捧的關寧鐵騎其實戰鬥力並不高。孫承宗用時三年打造的關寧軍,所謂“以遼人守遼土”,實際上都是些沒上過戰場,白領國家三年俸祿的新兵蛋子,準備趁著八旗兵放棄廣寧,將防線前移至大遼河邊,結果山海關、前屯、寧遠、松山等地紛紛出現士兵譁變,其實並沒有拖欠糧餉,根本還是怕打仗。後來的柳河之戰,關寧軍八千人渡過大遼河企圖偷襲耀州城,又是所謂難民情報說城內只有三四百八旗兵,還有後金四王子,結果關寧軍剛渡河就遭到八旗兵埋伏,據八旗戰報“斬首四百,俘獲戰馬六百八十匹”,估計關寧軍此戰損兵千人以上,連副總兵魯之甲、參將李承先都戰死了。

    3.後勤不濟,官僚系統腐敗嚴重,國家財政困難

    柳河慘敗後,兵部核查關寧軍人數,發現號稱練兵十一萬的關寧軍,居然只剩下五萬七千人,在寧遠之戰爆發前,實際上遼東已有三四年無大戰事,之所以會出現這麼高的兵員缺失,只有一個原因——吃空餉。

    明代軍官剋扣軍餉,逼迫底下士兵逃亡冒領軍餉、佔軍田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衛所制逐漸失去效用的原因。東林黨人之所以拒絕退守山海關,跑到離山海關三百多里遠的錦州大興土木,年費六百萬兩銀子打造面子工程,最大的原因只能是從中抽取油水。修城要用錢,練兵要用錢,運輸補給也要用錢,明末腐敗橫行,只要用得上錢的地方,腐敗便如影隨形。

    另外,東南經濟繁榮,東林黨人卻極力阻止國家徵收商業稅,萬曆時期派太監強行徵稅,居然遭到各地反抗,被打死打傷的皇帝監使無數,無奈遼東用兵要錢,加徵的“遼餉、練餉、剿餉”只能全部攤派到農民頭上,加上之前一條鞭法搞賦稅貨幣化,這對於連年天災、貨幣化程度不高的陝西、河南來說雪上加霜,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便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像打不死的小強一般,吸引了數十萬官軍圍剿多年,結果八旗兵專挑農民軍被圍困之際突然入關劫掠,屢次解圍,明軍不得不長期在東北和西北間來回折騰消耗,兩線作戰,拖垮了明朝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

    努爾哈赤災年建國,透過劫掠蒙古部落、明朝城鎮源源不斷獲得人口和牲畜,既壯大了自身實力,又極大消耗了明軍,一舉兩得。

    在小冰河世紀時期下,北方氣候異常嚴寒,普通士兵即便穿貂裘也難禦寒冷,何況軍隊腐敗,許多士兵不得不變賣兵器換糧食衣物,吳橋兵變便是軍隊後勤補給出現問題的縮影,由此八旗多了西式火器,更是如虎添翼。

  • 3 # 有得觀史

    朱元璋時期的明軍厲害,二百多年後,崇禎時期的明軍就不行了。八旗兵在多爾袞時期所向披靡,到了太平天國時就成廢物了。任何事物都有成長壯大衰亡的過程,軍隊也一樣,這不奇怪。

  • 4 # 北洋水兵

    題目就很可笑,明初王保保就曾經在漠北大敗過明軍,明朝甚至都羞於提及;丘福也因為輕敵冒進被殺;明軍還要依靠協議投降的方式離開越南。王保保曾經重創明軍

    到了明朝中期先被矮子裡拔大個的也先太師刷出了一個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如果不是此時蒙古人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沒有能力攻克設防嚴密的城市,否則明朝的歷史必然被還寫。到了嘉靖時期還有幾十個日本浪人在江南橫衝直撞,嚇得南京城明軍不敢出城應戰。蒙古人更在北京城下武裝上訪,明軍不敢出戰,只能在眼看著蒙古人在北京城下禍害一通。

    到了明末,雖然有人津津樂道萬曆三大徵,但是萬曆三大徵不過是建立在明朝體量龐大的基礎上,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抗倭援朝之役十三場主要戰役明軍勝四敗九,勝的四場還有兩場是在豐臣秀吉被天照大神帶走之後的事。比如說蔚山之戰,明軍無法突破日本第三道城堡,而且因為炸營導致大潰敗並被日軍反殺,前後至少損失四千部隊。當時根據統計,明軍前後總共動員軍人至少十九萬,損失七八萬,靡費錢糧八百萬兩。直接造成了明朝國力大損。

    實際上,這都和明軍過早的衰落有關。這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軍戶制度。軍戶制度本質上,就是把軍人變成國家農奴,除了要承擔兵役之外,還要承擔國家繁重的田賦。除此之外,軍戶的軍人們還要被達官顯貴們當免費勞動力使喚,為老爺太太們蓋屋修園子。而且,你一旦入了軍籍就永遠無法脫籍,世世代代都要服兵役,如果你幹不動了,沒關係,你兒子當中肯定有能當兵的。

    第二、喝兵血等優良傳統。所謂喝兵血就是拖欠、剋扣軍餉,明朝軍戶士兵的軍餉被拖欠、剋扣的十分嚴重,被拖欠數月甚至一年的情況都有,即便是發放也並不足額。

    這兩點就導致明軍士兵越來越貧窮,甚至連冬天買棉衣的錢都沒有,經常有冬天士兵因為無錢購買棉衣被凍死的記錄。所以,明軍士兵可謂是用不是人來形容,就像一個叫傑羅尼莫的西班牙人說的那樣,一個國家的軍人處於奴隸以及不光彩地位的情況下,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麼作為?成千上萬這樣的軍隊並沒有什麼可怕的。

    所以,明軍也因此早早衰落。這在明初建文朝就提現了出來,朱棣僅僅憑藉其收容的蒙古騎兵就可以衝散明朝政府軍,由此可見明軍的衰落在此時就顯現出來。更何況,明朝在其兩百多年的歷史中,並沒有太多的強敵,直到滿洲人崛起之後拿明軍一頓刷人頭,明朝才算遇上真正的對手。

    其主要原因在於,滿洲人由於東北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糧食作物每年只能成熟一季,因此不得不採取採集、圍獵等方式來獲得生產生活資料。這也鍛鍊了滿洲人尚武、吃苦的本質,因而彼時滿洲人可以說是天生的戰士。而且滿洲人由於圍獵的方式,鍛鍊了軍士的紀律性和服從性,甚至還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再者,八旗制度由於管理層級低,避免了龐大的官僚集團帶來的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因而滿洲人行政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滿洲大汗此時並沒有染上明朝歧視工商的毛病,對於工匠等手藝人往往會高看一眼。所以滿洲人可以獲得比明軍更為精良的盔甲和兵器,用徐光啟的話說,就是賊所戴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我兵盔甲,無如略彷赫連氏之制,而即于軍中製造,既皆荒鐵,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誰能抵敵?

    所以明軍面對滿洲人基本上是被壓著打,滿洲人可以在距離明軍只有二三十步的距離槍炮齊射,甚至幾十個滿洲軍士渡河都能嚇得明軍四散潰逃,甚至自相踐踏踩死了不少人。

    其結果就是,在清朝入關之前,清軍先後透過薩爾滸之戰、遼瀋之役、廣寧之戰、大淩河之戰、松錦大戰等大規模會戰以及五次破關,至少消滅了三十萬明軍,使明朝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和財物。最終明朝也走到了盡頭。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羊刀流”蠻三刀迴歸真男人,上單勝率直線上升,輸出爆炸贏在持久,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