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儒風

    唐朝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亂了,這場耗時八年的叛亂不僅削弱了唐朝,使唐帝國由盛轉衰,也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亞和東亞的歷史走向。在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曾多次向回紇借兵。有許多歷史著作都對回紇幫助唐朝平叛一事做了記載,並把唐朝借兵的原因歸結於唐回的友誼關係。以回紇助唐的具體戰例為史料,可以看出前人對回紇助戰的作用有所誇大,事實上回紇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有限。《舊唐書·回紇傳》評論:“代宗誘回紇以平河朔,戡難中興之功,大即大矣!然生靈之膏血已乾,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並弛,無以抑其憑陵。"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寫道:“借援夷狄,導之以蹂中國,因使乘以竊據,其為失策無疑也。"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控制河北地區。接著洛陽、潼關、長安相繼失守,唐玄宗西逃四川,太子李亨(唐肅宗)即位於靈武,依靠朔方軍抗擊叛軍。玄宗曾對太子李亨說:“西戎北狄,吾嘗厚之,今國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 ”當年九月,肅宗即遣敦煌王承窠出使回紇,回紇隨後派兵協同唐軍平叛。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共四次出兵助唐,其中三次直接與叛軍交戰。第一次是助唐擊破同羅等部的戰鬥,至德元載(756年)九月,敦煌王承窠出使後,回紇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合力征討同羅諸蕃,最初出兵助唐的是毗伽可汗,也就是後來受唐朝冊封的英武威遠毗伽可汗(磨延啜)。《新唐書》記載:“裴羅死,子磨延啜立,號葛勒可汗·一· ·肅宗即位,使者來請助討祿山”。第二次是收復兩京之戰,至德二載九月,廣平王李椒(即後來的唐代宗)及郭子儀率領諸軍討伐叛軍,準備收復兩京。《新唐書》記載“回紇遣其太子葉護領其將帝德等兵馬四千餘眾,助國討逆”。 唐軍開進長安城西的香積寺,迎擊駐紮在寺北的十萬叛軍,最初唐軍失利,但經大將李嗣業力戰,穩住了陣腳。朔方軍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領回紇兵四千趁機進攻東側叛軍精銳騎兵,叛軍氣勢大挫。隨後,唐軍主力與回紇匯合,一舉殲滅叛軍六萬多人,大獲全勝。叛軍趁夜色棄城逃竄,次日唐軍收復長安。十月,唐軍與回紇軍隊東進,新店一戰,叛軍十五萬依山列陣,回紇從南山攻擊叛軍背後,叛軍驚潰。唐軍佔領陝州,安慶緒放棄洛陽。收復兩京之戰勝利結束。此後,肅宗為了籠絡回紇,對回紇可汗進行冊封,並且將幼女寧國公主嫁往回紇和親。第三次是在相州之戰,乾元元年至二年(758一759),唐軍乘勝追擊,力圖一舉擊滅叛軍逆首安慶緒。回紇王子骨啜特勒、宰相帝德等率領騎兵三千助討叛軍。乾元元年十月,唐軍連戰連捷,攻下衛州,把安慶緒圍困在相州。此時史思明降而又復叛,率軍南下,但驚懼於官軍勢大,駐軍觀望。當時時唐軍有六十多萬,但卻分歸九大節度使統領,而且沒有設定最高長官總管軍務,僅僅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致使軍事指揮混亂,加上久困堅城,人困馬乏,已成強弩之末。次年三月,蓄勢已久的史思明終於出兵,與官軍決戰。史思明兵少而精,唐軍輕視敵人,不以為意,兩軍交鋒,勢均力敵,勝負難分的時候,忽然颳起大風,吹沙拔木,天地昏暗,近在眼前都不能分辨。唐軍大驚,潰不成軍。回紇軍也敗回京師。這一戰的失利也使得平叛戰爭被迫繼續下去。第四次是平定安史殘部,寶應元年(762年),回紇受史朝義的煽誘,率軍南下,準備大肆搶掠大唐。此時英武可汗已死,他的兒子登裡可汗在位。唐朝連派使者進行爭取,最終改變了回紇的立場,重新確立了助唐滅史的方針,在就進軍路線、雍王會見禮儀等問題反覆爭論之後,回紇兵終於投人戰鬥。十月初,唐軍與叛軍在橫水交戰,唐軍主力由僕固懷恩率領在西原列陣迎敵,另選精騎與回紇兵繞到敵軍後面,兩面夾擊,大破叛軍。史朝義傾巢而出,決死一戰,唐軍屢次衝鋒敵陣而不能破。關鍵時刻鎮西節度使馬磷單騎奮擊,殺出了一個缺口,官軍趁機而入,叛軍大敗。唐軍追擊叛軍於石榴園、老君廟,史朝義倉皇逃跑,唐軍再次攻克了洛陽。僕固懷恩、僕固碭父子長驅直入,先後戰鄭州,下滑州,在昌樂大敗敵軍,在下博取得對叛軍的大捷,追擊叛軍直到河北。第二年春正月,史朝義從莫州出逃,走投無路自盡,河北被平定,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最終落下帷幕。唐人認為回紇對於國家有救難的功勞,屢稱“北虜有勳勞於王室”。回紇軍隊的強勁戰鬥力也被時人所稱。叛將阿史那承慶曾說:“唐若獨與漢兵來,宜悉眾與戰,若與回紇俱來,其鋒不可當,宜退守河陽以避之" 。杜甫《北征》中稱回紇:“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 ” 。那麼,在平叛中回紇究竟起了到多大作用?是否真的是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現從參戰人數、戰鬥序列、實際戰況等方面來分析。其一,從參戰人數來看。據《資治通鑑》記載,破同羅之戰前,回紇可汗“遣其臣葛邏支將兵人援,先以二千騎奄至范陽城下,子奇聞之,遽引兵歸”,收兩京之戰,“可汗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將精兵四千餘人來至風翔,元帥廣平王椒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十五萬,號二十萬,發風翔” 。相州之戰,“回紇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上命朔方左武鋒使僕固懷恩領之,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 。平史朝義之戰,藥子昂迎勞回紇時,“密識其兵裁四千”。唐軍人數,據《資治通鑑》和新舊《唐書》記載,每次投人兵力總數動輒數萬、數十萬,回紇歷次出兵未曾超過五千人,由此可見平叛主力無疑是唐軍而並非回紇。其二,從戰鬥序列而言。在唐軍戰鬥序列中,回紇軍多隸屬於僕固懷恩、僕固碭父子。收復兩京之戰,僕固懷恩任“朔方左廂兵馬使”;相州之戰,為“朔方左武鋒使 ;平史朝義之戰,僕固場為“右廂兵馬使”,統領回紇兵馬作戰。而統領全軍的至少是節度使一級的武官,往往帶有 “元帥"的頭銜。兵馬使、武鋒使只是副將。至於唐朝給予回紇的極大禮遇,則事關兩國關係和唐朝對外政策,與軍事部署無關。從實際戰例來看,回紇騎兵驍勇精銳,承擔的作戰任務往往是“出賊陣後"、襲其背",可見回紇善於快速奔襲、襲擾、突擊。唐軍便由熟悉回紇情況的僕固父子單獨統轄,承擔突襲或者側面進攻,類似突擊隊的角色,並非主力部隊。其三,從實際效果來看。在破同羅、收兩京、平定史朝義殘部作戰中,回紇都有出色的表現。但不能就此認為回紇是主導戰局的決定力量。河曲之戰,僕固懷恩大義滅親,斬殺其次子;香積寺之戰,李嗣業挺身而出;昭覺寺之戰,馬磷單騎奮擊,這些都是扭轉局勢的重大因素。而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僕固懷恩等人善於用兵,靈活排程,也使得回紇得以發揮快速突擊的長處。況且,相州之戰回紇也參與其中,結果依然是以大敗告終,回紇骨啜特勒、帝德等十五人也自相州奔回長安。根據史書記載分析來看,回紇軍隊雖然有著較強的戰鬥力,但是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回紇兵也不是平叛戰場上的主力。真正的主力還是大唐幾十萬部隊和郭子儀李嗣業、僕固懷恩父子、馬磷等軍事將領,即使不借助回紇兵,唐政府仍然有實力和能力鎮壓安史叛亂,借兵回紇加速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時間。參考以下著作:《舊唐書》《新唐書》《突厥與回紇史》《資治通鑑》《杜工部集》

  • 2 # 月關略萌

    “安史之亂”是李唐由盛而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於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的開疆拓土,使得唐朝的疆域領土大大增加。到了唐玄宗時期,為了加強對邊疆控制,設定了節度使來管理。這就讓節度使既掌控了地方行政、經濟、土地人口資源,還手握兵權在手,形成了地方割據,也成了促成“安史之亂”的重要基礎前提。

    唐朝經歷了諸多盛世,進入了空前富庶、強盛時期。到了唐玄宗時期,由於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幸,使得楊氏一族在朝中的權力日益壯大。而唐玄宗本人則沉迷於聲色犬馬享樂之中,朝政大權幾乎全都落入楊氏一族手中,這導致了唐朝最高統治集團的加速腐敗。從而使得經濟、階級矛盾日益增長。

    唐朝中央統治集團專注享樂奢華腐敗,而地方軍閥勢力則不斷擴大。這種不平衡的狀態隨著時間日益明顯,最終導致了以安祿山、史思明二人為首的地方軍閥舉兵反叛。

    當時的安祿山和史思明兵多將廣,軍事實力甚至超過了唐朝,叛軍很快便攻佔了洛陽。然而此時的唐玄宗依然聽信宰相楊國忠,利令智昏之下錯誤的斬殺了高仙芝和封長清兩員能征善戰、作戰經驗豐富的大將,最終不但潼關失守,連長安都淪陷了。

    基於以上的前提背景之下,在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奪位謀殺後,時任帝位的唐肅宗決定反攻長安。唐肅宗令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兵15萬,並借回紇騎兵4000,號稱20萬,向長安推進。進至長安城西香積寺北、灃水以東地區,直至兵逼安軍陣前,遭到了安軍的全力反擊。要看唐軍就要抵抗不住,潰敗之際,李嗣業挺身而出。高喊:“今日不以身餌敵,軍無遺矣”。他脫去戰袍,坦胸露懷,手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叛軍當其刀者,人馬俱碎,連殺數十人之後,唐軍方穩住了陣腳,同時也鼓舞振奮了軍隊士氣。最終聯合回紇騎兵,大敗安軍,奪回了長安。

    這一戰被稱為“收復長安之戰”,又被稱為“香積寺之戰”。這一戰的意義重大,是唐軍反擊叛軍的轉折之戰。也是從這一戰開始,唐軍從一敗再敗轉為了戰略相持階段,也為後來的成功叛亂奠定了基礎。

  • 3 # 心向青山

    大唐名將眾多,姓“李”的名將尤其多,李嗣業便是在大唐危難之際出現的一員猛將。

    在眾多的大唐名將之中,李嗣業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善使陌刀的名將,史載: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長七尺,膂力絕眾,軍中初用陌刀,而嗣業尤善,每戰必為先鋒,所向摧北。

    關於陌刀,《唐六典》卷十六即載:

    “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

    陌刀多為對騎兵作戰使用,威力巨大。

    1、這個問題中“李嗣業脫衣搏鬥、唐肅宗借兵回紇、香積寺決戰”指的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中的收復長安之戰。

    此戰發生在公元757年,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大唐的三大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已被李隆基陣斬,但依然不能扭轉危局。

    這一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大唐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建議唐肅宗先搗叛軍巢穴范陽,但唐肅宗沒有采納,他決定先收復長安。

    於是,唐肅宗以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兵15萬,並借回紇騎兵4000,號稱20萬進軍長安。其中,李嗣業領前軍,郭子儀領中軍,王思禮領後軍。大軍抵達長安後,在香積寺北面灃水東岸結成陣列。叛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唐軍抵擋不住,陣型開始混亂。當是時,

    李嗣業“乃肉袒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陣乃稍定。於是嗣業率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新唐書》),

    李嗣業身先士卒。殺入敵陣,並大喝道:“當嗣業者,人馬俱碎!”。

    安史叛軍在李嗣業陌刀隊的砍殺下潰不成軍,屍橫遍野、流血漂杵,經此一役,李嗣業聲名大振,成為大唐的陌刀神將。

    香積寺之戰後,長安收復。從此,大唐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大唐傾斜,因此此戰至關重要。

    接著,李嗣業又和郭子儀一道大敗叛軍,收復洛陽。

    至此,大唐兩京全部收復。

    2、名將李嗣業的結局比較悲壯。

    公元759年,李嗣業在收復河北鄴城時,身中數箭,不得不退回軍營療傷。後來傷勢未愈的李嗣業突聞帳外兵戈聲四起,大呼殺敵,致使傷口破裂,流血數升而死。

    李嗣業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赫赫戰功,但終究沒有等到安史亂平的那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小雅是誰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