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滅絕事件後三葉蟲唯一存活的蚜頭蟲目又苟了將近一億年,很好奇如果沒有2.5億年前的二疊紀滅絕事件三葉蟲能存活到現在嗎?
沒有二疊紀大滅絕的話,三葉蟲能存活到現在嗎?
三葉蟲在寒武紀開始階段就出現了,逃過了2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直到第3次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才徹底在地球上消失。這個寒武紀的霸主竟然存活了3億年之久,幾乎沒有生物能和其相媲美。
那麼,如果沒有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三葉蟲能否續命呢?
距今5.4億年,在寒武紀的早期三葉蟲就出現了。三葉蟲有可能存在時間更早,在前寒武紀時期三葉蟲可能還沒有進化出硬殼,化石很難儲存。
三葉蟲是可愛的節肢動物,儘管有長達70cm的三葉蟲,但一般它們體形都很小,呈橢圓形或卵形,長3~10cm,寬1~3cm。無論是從縱向看還是從橫向看,三葉蟲外形都是由三部分組成。縱向看,由頭甲、胸甲和尾甲組成;橫向看,由左肋葉、中軸和右肋葉組成,故稱為三葉蟲。
不過別被它的小巧可愛迷惑了,它可是寒武紀乃至奧陶紀的霸主。三葉蟲的種類繁多,單獨形成了一個綱,其下有7個目。從寒武紀早期直到二疊紀末期,有許多種類在中途就滅絕了,但有幾個分支一直挺到了二疊紀末期,可見三葉蟲適應環境能力很強,進化速度也快,在世界範圍分步也極為廣泛。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三葉蟲還被認定為標準化石,來判定地質年代,其繁盛可見一般。
從5.3億年前開始在不到2000萬年的時間裡,海洋生物匪夷所思地呈爆炸式增長,新的物種不斷湧現,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類動物、腕足類動物、筆石等迅速佔領了海洋。三葉蟲的種類達到了全盛期。
專家們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在寒武紀之前,藻類大量繁殖,釋放了大量氧氣,逐漸改造了地球的大氣環境。從寒武紀開始,全球5大巨型古陸被海水淹沒,形成了大量的淺海環境,這為生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營養物質,並且淺海環境含有充足的氧氣和光照條件。
二、有性繁殖的發展。在距今17億年發現了生殖器化石,表明從那時開始就有有性繁殖了,這大大提高了生物的優秀基因的積累,並在種群中迅速擴散,加快了進化速度。而無性繁殖產生的兩個優秀基因突變不會一起遺傳給後代,反而會形成競爭關係,所以有性繁殖具有明顯優勢。
三、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的“收割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寒武紀之前,缺少異養食植性生物,在寒武紀由於浮游動物的出現,激發了大量繁殖的浮游植物走向多樣性的自我反饋,浮游動物也將隨之同步進化,進而浮游動物為底棲動物和浮游植物架起了重要的生態橋樑,形成完整的生態鏈,促使了生物大爆發。
不管怎樣,寒武紀生態大爆發對於三葉蟲來說是個幸福的時刻,三葉蟲是底棲生物,以掉落的碎屑和泥土為食,當時甚至沒有天敵。三葉蟲家族迅速佔領了淺海地區,它們大多數在海底爬行,有些會鑽到泥沙裡,有些會在水面漂浮,還有些在海里暢遊,如此不起眼的三葉蟲完全成了寒武紀的霸主!以至於整個寒武紀都被稱為“三葉蟲時代”。
由發掘的同時期的三葉蟲化石來看,能發現被奇蝦咬過的痕跡,還有糞球裡含有的三葉蟲殘骸,可見三葉蟲並不是太安逸,也有相當大的進化壓力,進化出的外骨骼盔甲就是最好的證據。好在這種恐怖的生物沒能撐過寒武紀結束就消失了。可見,太厲害的動物往往消失的也快,就像恐怖的鄧氏魚一樣。
不過隨著泥盆紀“魚類時代”的到來三葉蟲再也不能做大哥了,只有被掠食的份,但掠食者的壓力並不是致命的打擊,生物大滅絕才是最嚴峻的生存考驗。
看似三葉蟲經受住了兩次物種大滅絕,但是每次滅絕事件都會造成三葉蟲種類的銳減,有的三葉蟲甚至沒撐過寒武紀(沒有發生滅絕事件),比如萊得利基蟲目的三葉蟲在中寒武世就消失不見了,球接子目的三葉蟲也沒撐過第一次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大部分三葉蟲種屬都是在第二次晚泥盆紀大滅絕事件中消失的,只有褶頰蟲目的三葉蟲撐到了進化史上最嚴重的第三次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才最終消亡。
即使三葉蟲不在二疊紀大滅絕中消亡,還有三疊紀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第五次白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的考驗。三葉蟲是很難過這個坎的,比如經歷了四次他滅絕事件屹立不倒的菊石最後還是沒挺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實在很可惜。
當然三葉蟲也可能躲過生物大滅絕,這將創造傳奇。如果它活到現在也沒什麼驚奇的,現在海洋中也有許多活化石。比如鸚鵡螺生活了4億年幾乎都沒有改變形狀;腔棘魚化石表明它們在4.1到4.5億年前就存在了,但現在我們發現了活著的腔棘魚,它可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啊!鱟也是經歷了4億多年的藍血動物,它們都在大滅絕中活了下來,讓人們歎為觀止。
也未必能夠活到現在。三葉蟲賴以生存的生態圈早已不在,就算它們的後代能夠一直繁衍到現代,也許也已經完全不像三葉蟲的樣子了。
沒有二疊紀大滅絕的話,三葉蟲能存活到現在嗎?
三葉蟲在寒武紀開始階段就出現了,逃過了2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直到第3次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才徹底在地球上消失。這個寒武紀的霸主竟然存活了3億年之久,幾乎沒有生物能和其相媲美。
那麼,如果沒有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三葉蟲能否續命呢?
這是你瞭解的三葉蟲嗎距今5.4億年,在寒武紀的早期三葉蟲就出現了。三葉蟲有可能存在時間更早,在前寒武紀時期三葉蟲可能還沒有進化出硬殼,化石很難儲存。
三葉蟲是可愛的節肢動物,儘管有長達70cm的三葉蟲,但一般它們體形都很小,呈橢圓形或卵形,長3~10cm,寬1~3cm。無論是從縱向看還是從橫向看,三葉蟲外形都是由三部分組成。縱向看,由頭甲、胸甲和尾甲組成;橫向看,由左肋葉、中軸和右肋葉組成,故稱為三葉蟲。
不過別被它的小巧可愛迷惑了,它可是寒武紀乃至奧陶紀的霸主。三葉蟲的種類繁多,單獨形成了一個綱,其下有7個目。從寒武紀早期直到二疊紀末期,有許多種類在中途就滅絕了,但有幾個分支一直挺到了二疊紀末期,可見三葉蟲適應環境能力很強,進化速度也快,在世界範圍分步也極為廣泛。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三葉蟲還被認定為標準化石,來判定地質年代,其繁盛可見一般。
從5.3億年前開始在不到2000萬年的時間裡,海洋生物匪夷所思地呈爆炸式增長,新的物種不斷湧現,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類動物、腕足類動物、筆石等迅速佔領了海洋。三葉蟲的種類達到了全盛期。
專家們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在寒武紀之前,藻類大量繁殖,釋放了大量氧氣,逐漸改造了地球的大氣環境。從寒武紀開始,全球5大巨型古陸被海水淹沒,形成了大量的淺海環境,這為生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營養物質,並且淺海環境含有充足的氧氣和光照條件。
二、有性繁殖的發展。在距今17億年發現了生殖器化石,表明從那時開始就有有性繁殖了,這大大提高了生物的優秀基因的積累,並在種群中迅速擴散,加快了進化速度。而無性繁殖產生的兩個優秀基因突變不會一起遺傳給後代,反而會形成競爭關係,所以有性繁殖具有明顯優勢。
三、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的“收割理論”。該理論認為在寒武紀之前,缺少異養食植性生物,在寒武紀由於浮游動物的出現,激發了大量繁殖的浮游植物走向多樣性的自我反饋,浮游動物也將隨之同步進化,進而浮游動物為底棲動物和浮游植物架起了重要的生態橋樑,形成完整的生態鏈,促使了生物大爆發。
不管怎樣,寒武紀生態大爆發對於三葉蟲來說是個幸福的時刻,三葉蟲是底棲生物,以掉落的碎屑和泥土為食,當時甚至沒有天敵。三葉蟲家族迅速佔領了淺海地區,它們大多數在海底爬行,有些會鑽到泥沙裡,有些會在水面漂浮,還有些在海里暢遊,如此不起眼的三葉蟲完全成了寒武紀的霸主!以至於整個寒武紀都被稱為“三葉蟲時代”。
由發掘的同時期的三葉蟲化石來看,能發現被奇蝦咬過的痕跡,還有糞球裡含有的三葉蟲殘骸,可見三葉蟲並不是太安逸,也有相當大的進化壓力,進化出的外骨骼盔甲就是最好的證據。好在這種恐怖的生物沒能撐過寒武紀結束就消失了。可見,太厲害的動物往往消失的也快,就像恐怖的鄧氏魚一樣。
不過隨著泥盆紀“魚類時代”的到來三葉蟲再也不能做大哥了,只有被掠食的份,但掠食者的壓力並不是致命的打擊,生物大滅絕才是最嚴峻的生存考驗。
看似三葉蟲經受住了兩次物種大滅絕,但是每次滅絕事件都會造成三葉蟲種類的銳減,有的三葉蟲甚至沒撐過寒武紀(沒有發生滅絕事件),比如萊得利基蟲目的三葉蟲在中寒武世就消失不見了,球接子目的三葉蟲也沒撐過第一次奧陶紀末的生物大滅絕,大部分三葉蟲種屬都是在第二次晚泥盆紀大滅絕事件中消失的,只有褶頰蟲目的三葉蟲撐到了進化史上最嚴重的第三次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才最終消亡。
現在來回答你的問題即使三葉蟲不在二疊紀大滅絕中消亡,還有三疊紀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第五次白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的考驗。三葉蟲是很難過這個坎的,比如經歷了四次他滅絕事件屹立不倒的菊石最後還是沒挺過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實在很可惜。
當然三葉蟲也可能躲過生物大滅絕,這將創造傳奇。如果它活到現在也沒什麼驚奇的,現在海洋中也有許多活化石。比如鸚鵡螺生活了4億年幾乎都沒有改變形狀;腔棘魚化石表明它們在4.1到4.5億年前就存在了,但現在我們發現了活著的腔棘魚,它可是我們人類的祖先啊!鱟也是經歷了4億多年的藍血動物,它們都在大滅絕中活了下來,讓人們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