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少年機器人創客

    孩子從小喜歡偷東西,我們要找到根本的原因,不是直接打罵,需要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這樣才能引導、幫助孩子改正。

    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當父母看到以後,不僅孩子的問題行為可能改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也會加深。

    1、 孩子沒有“物權意識”

    這種一般孩子都還小,不知道商店的東西需要用前購買,不知道其他人的東西不可以亂拿。家長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開導和教育,讓孩子形成物權意識,不是自己的東西、不經過允許的東西不能亂按,否則就要付出代價,承擔嚴重後果;

    2、 孩子需要得到關注

    一個小男孩因為父母工作忙,基本沒多少時間見到父母。平時見到父母也是吵架。這個男孩不知道怎麼和父母溝通,特別討厭這樣,但是沒有好的辦法能夠解決。於是,他就想出偷錢來激怒父母,希望這樣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

    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應該敞開心扉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過激的行為,並和孩子一起來解決;

    3、 孩子想得到東西,但從家長處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

    家裡節儉慣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以家裡拮据為理由,拒絕孩子的要求。而且不相信孩子。這樣的家庭情況下,孩子為了心愛的玩具以及為了在其他孩子面前的面子,就會鋌而走險,進行偷竊。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也應該先了解為什麼孩子非要這個東西不可,只有瞭解了孩子的動機,才能對症下藥;

    4、 孩子的逆反心理

    這種大部分都可能會遇到,孩子在家中過於嚴厲的被管教的話,很容易滋生出逆反心理,偷竊只是想活出對立面,用這種方式展現他的抗議。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先溝通,但也請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自己這裡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特別嚴重的話,還是需要和心理醫生溝通一下。

    所以,不管是那種情況,請先花點時間和經理,去理解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他想告訴父母什麼,然後再進行解決。

  • 2 # 記錄成長留下美好

    孩子生來都是小天使,之所以有不好的行為習慣和他平時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一、孩子的父母過於嚴厲,一般不會滿足孩子的請求

    身邊有這樣的父母,過於偏激的理解棍棒底下出孝子,以為只要嚴,只要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就打,就是對孩子好,他們不是在養育孩子,是在培養一個只會也只能服從奴人。平時從沒有認真聽過也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古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透過正當途徑孩子無法滿足自己的願望,只能另闢蹊徑。

    二、孩子的是非觀不是很明確,需要父母加以引導

    有的孩子對偷東西不是很理解,自己喜歡別人的某個東西,不管別人在不在,或者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拿來就玩,在他意識裡,我喜歡你就得讓我玩,他不認為自己是偷,這樣的情況一般會發生在父母過於溺愛的孩子身上。

    總之,孩子是純潔無瑕的,只要用心教養,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

  • 3 # 我是因為

    心理專家分析:孩子偷東西的原因!

    非常理解您現在的心情,你覺得孩子是不應該有這些不道德的行為的,甚至如果孩子這樣下去,以後可能會釀成大錯的,你很想解決自己孩子的問題。我想給你一些我的想法。你可以借鑑一下。

    無論孩子在何種原因的驅使下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都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家長僅僅由著性子來對待偷竊事件,他們勃然大怒的過激反應肯定是完全錯誤並且極具破壞性的。所以家長們就要好好認識孩子偷竊的諸多原因。

    第一,兒童沒有物品所有權。

    年幼的孩子是不知道,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不知道這樣拿走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他覺得自己需要的話,就去拿,完全沒有一個所有權的概念。

    第二,沒有滿足兒童的基本需求。

    第三,多關愛兒童。

    孩子需求的關愛沒有得到滿足也是產生偷竊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長可能就會說我給他的愛已經很多了,這樣都還不夠嗎?其實關愛的多少,並不是家長給的多少,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到的關愛是多少。

    第四,對同齡人的模仿。

    可能身邊的孩子偷竊,讓孩子開始模仿,所以才會產生偷竊行為。這些需要和孩子溝通,或者多多觀察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們,因為年幼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所以會一貫的模仿別人。

  • 4 # 半杯乾坤

    我覺得這個主要還是對孩子平常關愛太少了,這應該是主因。

    其次孩子在平常的教育中,對於不拿別人的東西的教育太少了,孩子沒有意識到拿別人的東西是會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心裡傷害。

    家長髮現問題晚,沒有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導致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不管孩子現在是出於好奇、還是模仿,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家長都不能放任孩子。平常多關心孩子,多講一些偷到案例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和對被害人造成的心理傷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拋棄孩子,不放棄孩子,用愛去慢慢感動孩子。

  • 5 # 貓不魚老師

    小孩子偷東西絕對是有原因的。

    一般來說小孩長到三四歲的時候,獨立意識開始萌發,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意識,開始建立。從而有了“這是我的”我要獨佔,不能分享,或者這個東西不讓別人動不讓別人玩,又或者把自己喜歡的別人的東西捨不得放下。這些都是小孩正常的心理。

    但是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而且是在別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就涉及道德教養了。我班裡就有一個孩子。在班裡“做案”數起。最後終於被我抓了個現行。孩子之所以養成不良習慣,無外乎以下兩三種因素。

    首先,家庭因素。孩子六七歲年齡尚小,還不懂得是非善惡。所以染上這樣的惡習,是因為他的身邊有一個行為不端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效仿的榜樣。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就是這個道理。孩子的奶奶,在活著的時候,就有撿便宜的手病。摘別人家的瓜,摸人家的梨。串門的時候,主人不在家,順手就會拿走值錢的小物件或零錢。甚至在大街上,人們隨意堆放的柴草,也會莫名的少一點少一點。大家想:孩子天天跟隨這樣的奶奶,能學出什麼樣子來呢?

    其次,孩子的正當需求,得不到滿足。他的需要得不到大人的滿足,那麼他就想辦法自己來滿足自己。這個孩子也是這樣。他把偷的同學的錢或家裡的錢,全部用來買手錶、書皮、零食。這個孩子家裡比較窮困。爸爸媽媽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沒有多少文化,日子過的比較艱難。在這個不富裕的環境里長起來的孩子,物質的匱乏肯定有一些。為了滿足自己更多的慾望,他甚至恐嚇同學,每天拿一元錢,不然就會捱揍。睜著眼說瞎話,愣說,某個同學該他10塊錢。直到偷了同學的100元錢,引起了老師的注意。這才發現這個孩子,為了圓謊,竟然撒了無數的謊,句句是坑,而且撒謊不眨眼,前一秒的話,後一秒自己就會全盤推翻。無奈之下,叫了他的家長。他的家長回去跟鄰居大鬧了一場,說是鄰居家的孩子把他兒子帶壞了。

    第三,孩子有這樣的習慣,也和家長的漠視縱容有關。孩子零零碎碎偷錢,身為家長竟然沒察覺?這個孩子的家長,早就知道,但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就認為小孩子嘛,拿個幾毛幾塊的,沒什麼大不了。結果怎麼樣呢?從敲詐勒索一元錢到偷竊100元,孩子已經走火入魔了,孩子變成了他也害怕的樣子。他把孩子痛打了一頓,又約法三章又說教恐嚇。還不錯,到現在為止,這個孩子再也沒偷過錢。

    其實,說到底,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習慣,根源在於他的家庭的教養方式。

  • 6 # 扒少爺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小時候沒偷過錢、物的孩子極少,偷過的佔絕大多數。哪怕是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哪怕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差。 有的家長知道孩子偷東西后,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得管!得打!不打不行。 然而,你知道偷東西的孩子,他們的內心在經歷著什麼嗎? 孩子偷東西,是分不同情況、有不同原因的。 絕大多數孩子都曾經偷拿過東西 分不清物品所有權 一位媽媽發愁,說孩子最近總把幼兒園的書放到書包裡,帶回家。媽媽問他為什麼,他答:喜歡。 這位媽媽很擔憂:怎麼這麼大點兒孩子,就會偷拿東西了? 其實,孩子並沒有偷的概念。因為搞不清物品的所有權,同時又對喜歡的事物有佔有的慾望,就容易出現上面例子裡的情況。 孩子若有這種分不清的情況,父母需要給孩子做物權的劃分。 需要清晰地告訴孩子:這是我的東西,你喜歡或者需要的話,得要跟我打招呼,經過我的同意。那是你的東西,別人如果喜歡或者需要,也得先跟你打招呼,經過你的同意。 有清晰界限的孩子,就懂得了尊重他人的物品所有權,也知道了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 孩子的正常需求,不曾從父母那裡得到滿足 記得曾經在一個帖子裡,看過大家的吐槽,偷過什麼,為什麼,等等。 有些人的講述很讓人心疼: 因為小時候每次要錢氣氛都不好,我乾脆自己拿,當時家裡狀況不好,但是每次要錢不論是正事還是娛樂,都會有很低沉的氣氛,讓我從小就覺得要錢花錢是不對的。 要不是後來一直在外工作自己善待自己,我的心病指不定會厲害成什麼樣呢~不是爸媽不愛我,只是他們對金錢的觀念實在太糟糕。 因為想買勞作課小剪刀,父母不給,偷了5塊錢,被發現後,掃耳光,跪蹉衣板,拿皮帶抽,拽頭髮撞牆,現在在打字,還能回想起小時候那種恐懼,就是:我是不是要死了? 偷過家裡的錢,因為沒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爸媽從來不給我零花錢,過年的壓歲錢也全部上繳。 這些孩子為什麼會偷父母的錢? 因為他們內心裡認定,主動找父母要錢,父母是不會給的。於是,他們採用了偷的方式。 如果家裡的錢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權,他就不需要偷。 孩子偷錢和要奶吃是一個道理。父母應該意識到,是自己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道德怎樣敗壞。 但孩子偷拿背後的心理需求卻很少被關注 長期缺愛和心理創傷也有的孩子,他們偷竊並不是物質上真的缺少什麼。他們的偷竊原因,甚至看起來並不明確,但一經瞭解就會發現,他們的早年親子關係都存在極大問題。 我認識一個姑娘,父母均在外打工,把孩子寄養在親戚家裡。這個孩子物質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內心缺非常孤獨、痛苦,空寂。 到了青春期,她開始偷東西,撒謊,曠課,交男朋友。 從家裡偷得錢,買了東西給同學,請同學吃東西。 講道理沒用,打罵也沒用。 於她而言,偷錢就像是偷愛。 而且偷完的錢,買了東西分給大家,還能得到同伴的關注和一點點溫暖。 這是她求生的一種方式。 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說,偷竊的小孩,是個尋找母親的小嬰兒。這樣的孩子早年生活中,一般都有母親缺席,或者母愛被“剝奪”的體驗。這個孩子透過“偷”的行為所尋找的,不過是那個可以拿東西(索愛)的人。 就好像嬰幼兒時期,孩子可以拿母親的東西(在母親面前要保暖、索愛、撒嬌)一樣。 而這一切只因為她是他的母親,孩子有權利可以對她這麼做。 是的,成人往往站在道德的立場上評判孩子。可是從來沒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看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或許他“偷”東西,僅僅是因為,應得卻從未得到過愛。 假如父母瞭解這種不由自主型的偷竊代表的意義,就能比較有技巧地處理。 父母最好能做到: 容忍孩子的行為,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以孩子高質量陪伴。 定期給孩子零花錢。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認錯。因為粗暴的打罵指責,只能教會孩子撒謊。甚至因為內心的叛逆和嫉恨,養成頑固的偷竊習慣。 而一個慣性偷竊的孩子,背後總會藏著他父母的過錯。

  • 7 # 白糖淺眠

    喜歡好看事物,又怕爸媽不讓買,這個要看父母的引導,不能直接說不給買不給買,有的孩子他不懂啊,孩子也是不一樣的這也不是智商低,如果家裡有他喜歡的但比較多就說“家裡太多了,要珍惜也要節省一些”,家裡沒有的我覺得還是儘量買一些,孩子慾望大了會誤入歧途!孩子想買的東西一般都是不貴的,讓孩子見多貴的東西那也是家長的問題了……

    我說說我身邊的例子,也就在今天,我堂妹偷東西買鉛筆去了,具體事情我也不瞭解,只是我沒進門就聽見她哭,我問了我奶奶才知道她偷東西了,被媽媽打,當時奶奶也很不開心,我在門外留了會兒就走了。說說這個小孩,偷東西能全怪她嗎?我不相信天性,我自己現在也才十八歲,我相信所有的孩子生出來都是一樣的,就靠後天培養,就算天性壞養好了也能變好。我記得我還小學的時候,她上幼兒園,去卡哇伊首飾店,在長袖裡藏了三個塑膠髮圈(卷卷像螺旋的那種)帶回來,她媽媽大學畢業,自稱是我高中英語老師得意之徒,卻很欣喜,口中大意是在表揚女兒!雖說著“下次可不能偷啦!”大概她覺得孩子這麼...怎麼形容?精明?還是會鑽空子?所以她覺得驕傲,而我奶奶也是一樣這麼覺得,我雖然不屑卻也不能多說。現在看來這只是個開始!我堂妹父親不爭氣,不管女兒還欠債,又出軌,離婚了孩子判給父親,說真的雖然媽媽不會說話,但也是很好了,我沒想過指責她,我只是想讓自己及其大眾引以為戒!我和母親的確不太喜歡她們,因為那媽媽說話不好聽,其他原因大家也能想清楚,但作為家人,焉能不心痛!不管怎樣嫉妒吧,總是希望家人都好!回來的時候我媽都在抹淚,再不提此事。

    在此也希望每個有孩子的爸爸媽媽,既然有了孩子,請好好珍愛他們,他們是無辜的!

  • 8 # 多寶0312

    孩子小的時候偷東西,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對領土意識不強。認識不到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是不能拿的,拿了即是偷。第二,好奇。好奇心戰勝了理智。第三,家長約束、管制過於嚴厲。每次向爸爸媽媽提要求時,幾乎是得不到滿足的。當慾望過於強烈時,在誘惑的驅使下,容易產生偷得念頭。綜上所述,當家長髮現孩子有偷東西的現象發生時,一定要及時制止。並分析原因,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認識到,想得到任何東西都不能不勞而獲。偷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想要什麼東西,要告訴家長。只要是合理的,爸爸媽媽是可以滿足的。而最忌諱的就是,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偷東西時,非打即罵,甚至是又打又罵。所以,當發現孩子有偷的行為發生時,家長一定要冷靜、耐心的對待。切不可粗暴對待。

  • 9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孩子為什麼從小喜歡偷東西?

    1、好奇心以及佔有慾驅使下的不良行為。

    建議:充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陪伴孩子正確的探索,並培養孩子物品歸屬的意識——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是很不禮貌的行為;若孩子已養成習慣,可按每週/月為期限,逐漸減少偷東西的次數,一旦有所改進,父母要及時鼓勵以及強化孩子的改變。

    2、因頭幾次偷東西時僥倖得逞發展為僥倖心理。

    建議:第一次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習慣時,父母應該當成“大事”來處理(建議嚴厲批評,但不要打罵孩子),而不是不痛不癢的說上幾句,當孩子因偷東西受到的懲罰,遠遠小於偷東西得逞所帶來的快樂,孩子就會毅然選擇再犯。

    3、貪玩心理未得到充分滿足而發展為補償心理。

    建議:可以說,大多數孩子都是貪玩的,如果父母管的嚴,剝奪了孩子玩的機會,孩子就會想辦法透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玩的機會和條件,例如:偷家裡的錢去買玩具等,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用“堵”的,而應該用“疏導”的方式,例如:當孩子完成了一定的家務,可以考慮當做獎勵,滿足孩子相關的要求,孩子就有了正當渠道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機會,自然就減少了“偷”的動機。

    4、希望透過偷東西的因為來吸引父母的關注。

    建議:有的父母太忙,平時對孩子缺乏該有的關注和傾聽,而一旦當孩子犯錯時,才會全身心的重視孩子的行為,因此,孩子便容易養成透過不良行為來吸引父母關注的扭曲心理,因此,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應該安排出固定的時間,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父母對孩子陪伴與愛越多,孩子的不良習慣就改得越徹底。

    5、與同齡人攀比下的扭曲心理

    建議:從小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告訴孩子,有的東西一定要比,比如健康、知識、努力、內心修養等,有的東西沒必要比,比如:花錢,穿著打扮等,因為幫助孩子成長學習技能是父母的責任,但是那些不必要的開銷就不應該由父母來買單,如果要買,就應該靠自己的努力,用正當的渠道去獲得。

    6、缺乏對金錢的正確認識

    建議: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必要的財商知識,包括:父母的錢從哪來?如何透過勞動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透過儲蓄來實現購買自己心儀的玩具?如何正確的使用零花錢來滿足自己的慾望?

    7、缺乏法律基礎知識

    建議:父母可以透過法律相關的故事繪本,教會孩子一些簡單的法律知識,並建立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

  • 10 # 聽說吧心理

      李明,五年級的男生,從二年級開始玩遊戲,越來越沉迷網路遊戲,近半年來偷媽媽支付寶裡的錢,偷了幾次,累計近萬元,用於購買遊戲裝備、遊戲充值和買手機,屢教不改,打過罵過無效,李明自己也承認偷錢是錯誤的,但表示控制不住。父母無奈,只好求助心理諮詢。

      黃老師詢問李明是否清楚父母帶他來尋求心理諮詢的原因,他毫不掩飾說是因為多次偷錢,接著慨嘆了一聲:偷錢心好累,總擔心被發現,父母的一個眼神或說些啥,都讓自己心驚肉跳,被發現後爸爸會罵和痛打,用雞毛撣子抽。並說希望偷錢行為不要讓老師同學知道,覺得很丟臉。因為自己在老師和周圍人的眼裡,是有禮貌、懂事的孩子,常被表揚有教養。自己之所以偷錢,開始是因為需要給遊戲充值,讓自己成為裡面的VIP,同時也可以送裝備給朋友,這樣一來遊戲裡的人都認為自己是有錢人、土豪,覺得有面子,自尊心得到很大的滿足。李明說自己內心很孤獨,遊戲可以陪伴自己,可以發洩情緒,可以在遊戲裡殺人,其實,玩到後來,也覺得很無聊了,但充的值無法退還,只好送給別人玩。最後一次偷錢是想買一部手機,春遊時全班只有自己沒手機,覺得沒有面子,只好撒謊是媽媽不讓帶而已,不是沒有。而父母不給手機,只好想辦法偷媽媽的錢買。

      李明表示自己不喜歡運動,喜歡看電影電視劇,看情感片,也喜歡玩遊戲,能結識到很多好朋友,也很受女生歡迎和喜歡,簡直是“桃花一蘿筐”。他身高接近1米7,體重120多斤,語言豐富生動,思路清晰,能很好傾聽,也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感受,互動很到位,眼睛笑咪咪,不管從外表還是待人接物或者內心情感方面來看,成熟度遠超同齡人。

      李明為什麼會多次偷錢,沉迷遊戲,成為父母眼裡的“問題孩子”呢?黃幼微老師瞭解了李明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後,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原因分析。

      原因一,內心長期孤獨。李明幼兒園的時候父母離婚,跟媽媽住,自小由外婆照顧,外婆嚴厲精幹,脾氣暴躁,很少顧及孩子的感受。李明覺得媽媽感性、溫柔,很喜歡媽媽,但媽媽因工作關係,時不時外出幾天;很少跟爸爸接觸,爸爸傳統、嚴厲,基本不陪自己,做錯事會被打罵,認為孩子要聽父母的話,不能頂撞父母,否則就是“不孝”,要懲罰孩子,對待孩子要嚴管。李明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和引導,只好以看電視電影及玩遊戲來排解孤獨,把自己掉進遊戲裡,與遊戲建立關係,憤怒和攻擊性在遊戲的世界裡得以發洩,從這個角度來說,遊戲不是洪水猛獸,是替代了父母的一部份陪伴功能而己。

      原因二,沒有適度的零花錢支配,孩子的需求成了堰塞湖。家長反映,李明從小沒有可支配的零花錢,爸爸擔心孩子手裡有錢就會去網咖消費,從而變壞了,還會買路邊一些不健康的零食吃,影響身體。李明需要的任何東西和物品,父母都儘量滿足,由他挑選,但是會保障不能有錢落到他手裡。作為一個五年級學生,何況是像李明這樣無論從外表還是心理發育度,已早熟於同齡人,而手裡卻沒有一分錢的支配權,李明的任何個人小慾望都必須透過父母在場才能實現,比如請同學喝一瓶飲料也做不到,這樣會導致孩子無力、憋屈,更多莫名憤怒,然後更多頂撞,再招來更多的打罰。他只好更多躲進遊戲裡,在遊戲的虛擬世界中,可以肆意攻擊對方、殺人,發洩了情緒,還可以獲得掌控權。李明手裡沒有零花錢,並不等於可以實現父母的意願——“控制孩子”,反而只能讓慾望越積越大,變成堰塞湖,最後這股洪荒之力,只好以“偷錢”的付諸行動來釋放,成了一個破壞性的行為,同時也讓李明爸爸的擔心——“變壞了”成為現實,心理學叫“預言實現”。

      原因三,家庭管理不到位,讓李明有空子可鑽。李明偷的錢都是媽媽支付寶裡的,一般來說,支付是需要安全的設定,李明卻能輕易獲取,表面看是媽媽疏於防範,實質是媽媽的心理把戲在作祟。在媽媽的心裡,李明還是一個無能為力的小小孩,對其身高一米七,並與之同時長起來的能力和需求視若無睹,“不設防”,李明於是能輕而易舉偷到錢。一方面,李明手裡沒有任何零花錢的許可權,另一方面,面對這麼大的口子,智商正常的李明,怎麼能放過呢?父母如此兩極化的管理,李明只好“偷錢”。

      原因四,家庭教育存在認知偏差。李明父母都是知識份子,李明爸爸說“我們都是上進、努力的,為什麼兒子卻不學好?”,他對李明教育從嚴,不信任孩子,總認為不嚴管控制,孩子就會變壞,絕對不能給孩子零花錢。父母與孩子這樣的關係模式,內化到孩子的內心,李明會形成一個自我印象,“我是靠不住的,我是不好的”,於是,“越禁忌,越誘感”,李明只學習到“不能變壞”、“不能做的”,而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透過諮詢,李明父母認識到李明沉迷網路遊戲和偷錢行為,是親子關係不良的症狀,父母的改變,將是孩子“變好”的最有效途徑,於是在黃老師的引導下,從心態、認知到策略,他們的親子關係、互動方式等進行了很大的調整,與孩子共同協商,設定了適當的零花錢額度,商量好玩手機電腦的時間,對孩子的態度寬容和氣多了,爸爸也定出計劃陪孩子鍛練身體。

      李明反饋:爸爸變了一個人似的,不打我了,對我好,覺得好幸福。

      父母反饋:孩子變化很多,能好好說話溝通,做家務,還能主動學習,還收穫意外驚喜,期末成績提高很多,全部90分以上(以前的數學和英語成績都是徘徊在80多分的區間),從來沒這麼好過,數學提高了10分最明顯。李明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所有的能量不再需要內耗,用於對抗父母,而是用於學習,成績提高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己。

      黃幼微老師寄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需要反思,給孩子提供的“土壤”是否已經不適合孩子成長,是否需要調整、改良;如果說孩子是父母的產品,那麼父母就是模子,產品出現問題了,模子是最需要調整更新的。

      好父母,不是天生的,不是不犯錯誤,而是有糾錯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的A級車不是已經有EMGRAND EC7了嗎,那麼繽瑞和EMGRAND EC7相比的優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