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北王
-
2 # 戰略論
德軍有兩個拿下斯大林格勒的機會,最容易的一個就是在第4裝甲集團軍在夏季攻勢的一開始就直插斯大林格勒,因為德軍剛剛粉碎了蘇軍對哈爾科夫的反擊,全殲了蘇軍2個集團軍,重創了2個集團軍,此時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蘇軍防禦很薄弱,部隊都在撤退的途中。而機動性高的第4裝甲集團軍可以趁勢直接越過頓河,佔領斯大林格勒。
實際的過程是第4裝甲集團軍在向斯大林格勒挺進中突然被命令向南轉向以協助A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團軍突破頓河,隨後再向東北向進攻,從南面進攻斯大林格勒。而西面正面推進則交給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以步兵單位為主,所以行進緩慢,等到攻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時,蘇軍的潰兵已經在斯大林格勒集結,並且得到了新銳部隊的支援,斯大林格勒的防禦已經大大增強,德軍不得不陷入苦戰。
第二個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那就是在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入苦戰後,該方向上的戰事已經不可能短期結束,所以德軍必須要充分的認識到加強第6集團軍兩側漫長側翼的掩護的重要性,同時為了避免陷入城市的消耗戰,增加第6集團軍的進攻兵力也實屬必要。實際中德軍不斷的為第6集團軍提供新銳力量以儘可能快的拿下斯大林格勒,但是卻沒有更多的兵力來部署於第6集團軍的兩翼,為其提供堅強掩護,最終蘇軍的反攻撕碎了德軍脆弱的側翼防線,整個德軍集團軍陷於包圍,全軍覆沒。
所以這第二種方法就是加強斯大林格勒方向上側翼掩護兵力,而增加掩護兵力只能是以德軍放棄對高加索方向上的進攻為代價。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苦戰之時,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的大部分得機動部隊和空軍單位已經抽調到斯大林格勒地區,所以A集團軍群此時只能在高加索地區進行僵持,無力再發起進攻。所以還不如直接暫時放棄這裡的攻勢,全線收縮,將節省出來的兵力用於斯大林格勒方向上,集中兵力優先解決這裡的戰事,待在頓河、斯大林格勒、伏爾加河一線確實建立起堅強防線後,再行對高加索地區發起進攻。
-
3 # 慕什塔戈
如果拋開戰爭的非正義性不談,僅從戰術角度來分析,德軍在兵力佔優、開局順利的情況下,一再錯失良機,既沒有向蘇軍深遠縱深實施迂迴兜擊,也沒有進一步合圍聚殲蘇軍戰略預備隊,使原本攻勢凌厲的閃擊戰,演變為久拖不決的陣地戰,其失利原因令人扼腕嘆息。如果說1942年4月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是因為天公不作美、氣溫驟降所致,那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則完全是自上而下層層決策失誤的必然結果。
一是換將。保盧斯是一名優秀的參謀,卻不是合格的指揮員。鑑於他在攻佔波蘭、法國戰役,以及基輔戰役中的卓越表現,希特勒於1941年12月任命保盧斯為第六集團軍司令,並在半年後的“藍色行動”中繼續對他委以重任,由他統轄33個師、近47萬人的重兵集團進攻斯大林格勒,從而釀成了希特勒在蘇德戰爭期間最嚴重的一次用人失察之錯。1942年8月中旬,保盧斯在已經突破蘇軍外層圍廓防線的情況下,不去發揮裝甲叢集的快速突擊優勢,對蘇軍實施穿插分割,而是沿襲自己在波蘭戰役中拿手的平推重壓戰術,使德軍寶貴的裝甲叢集陷於街壘巷戰之中。此外,保盧斯缺乏主見、猶豫不決、一味盲從上級的性格缺陷,也使德軍在斯大林格勒一再失去戰機。如果第六集團軍司令一職由曼斯坦因擔任,甚至由保盧斯的前任賴歇瑙回來擔任,情況都會完全不同。
二是合圍。蘇軍並不畏懼德軍的重兵圍城,相反,卻對德軍裝甲叢集的縱深突貫與合圍行動感到束手無策,戰爭初期的明斯克和基輔戰役,都反映了德軍合圍行動的巨大威力。德軍本應一以貫之地採用戰略合圍行動,對斯大林格勒守軍實施迂迴和封堵,卻以極其有限的兵力對該城實施單面攻擊,被動地消耗了進攻資源,結果把戰場主動權拱手相讓。1942年7月哈爾科夫和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的勝利,使東線德軍瀰漫著輕敵情緒,上至元首下至軍長、師長,都相信僅憑B集團軍群的100萬兵力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殊不知蘇軍有116萬兵力正位於伏爾加河西岸及城內嚴陣以待。因此,德軍應集中A、B兩個集團軍群的大部兵力,以絕對優勢兵力從南北兩翼對斯大林格勒以東深遠縱深實施戰略合圍,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圍殲城內守軍。
三是阻援。1942年6月德軍分兵兩路,其中一路直取高加索油田,其目的就在於奪取石油及糧食資源,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然而,德軍僅僅做到了從戰略上重視對蘇軍實施阻援,卻忽視了戰役戰術上的阻援。崔可夫的第62集團軍之所以能夠堅守長達5個月之久,甚至在市區80%以上面積均已落入德軍之手的情況下,仍然不放棄核心據點,就是因為伏爾加河西岸碼頭仍掌握在蘇軍手中,守城蘇軍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東岸得到兵力支援和後勤補給。可見,1942年9月初,德軍統帥部命令保盧斯第六集團軍和霍特第四裝甲集團軍從西部及西南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動鉗形攻擊,是整個戰役期間德軍戰術決策的最大敗筆。此時,德軍應集中第四裝甲集團軍主力,或從A集團軍群抽調第一裝甲集團軍用於斯大林格勒方向,這部分裝甲突擊兵力應越過城內蘇軍,儘量不與之纏鬥,集中力量奪佔伏爾加河渡口,使城內蘇軍變成孤立無援之敵。
-
4 # 兵器世界
這是一個很有大局觀的問題,根據我的瞭解希特勒制定的戰術雖然有些脫離前線德軍的實際承受力,但卻是攻佔斯大林格勒最好的方法。
希特勒的一起從哈爾科夫開始來一次閃電戰,因為斯大林預計德軍會再次向莫斯科發動攻勢,因此蘇軍集中在莫斯科方向,導致南線蘇軍實力較弱,再加上5月份的第二次哈爾科夫會戰進一步削弱了南線蘇軍,德軍完全有機會在2~3個月內閃電佔領南俄羅斯和高加索,這需要來一場真正的閃電戰,沿頓河南下閃擊斯大林格勒,是攻佔它的最好方法,但由於種種原因德軍未能得逞。
當1942年5月南方集團軍向反攻哈爾科夫的蘇軍發起進攻時,希特勒就告訴前線的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第4裝甲集團軍克萊斯特、第2集團軍司令維克斯,南線將是1942年德軍的主攻方向,為了打垮鐵木辛哥大舉反攻的西南方面軍和配合他的南方面軍,希特勒陸續從其它戰線和本土調來幾個師加強南方集團軍,德軍的反攻持續到5月底,經過哈爾科夫和巴爾文科沃進攻戰役,蘇軍損失了27萬人和1450輛坦克,此後德軍掌握了南線作戰的主動權。
也就是在這時候,希特勒決定將南方集團軍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於1942年6月28日發起藍色行動。A集團軍包括第17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部隊,由李斯特將軍指揮進攻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跨過頓河後直撲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包括第6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以及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匈牙利、義大利的僕從軍,它們的作戰計劃就是題主問到的——攻佔斯大林格勒。
按照希特勒的設想,B集團軍以哈爾科夫為起點,向東跨過頓涅茨河一路推進到頓河,重創這裡的蘇軍西南方面軍,然後沿著頓河向東南展開閃電戰,突擊到頓河大河灣處的重鎮卡拉奇,搶佔這裡的鐵路橋後越過頓河,最後攻佔卡拉奇對面的斯大林格勒。在希特勒看來,蘇軍在沃羅涅日雲集重兵,但沒必要跟他們糾纏,如何避免他們聚集在頓河大河灣處繼續抵抗,是能否奪取斯大林格勒的關鍵,因此希特勒認為第4裝甲集團軍不必攻佔沃羅涅日,將頓河防線交給步兵,儘快沿著頓河閃電突擊,不給蘇軍重建防線的機會!
我認為,希特勒的想法很不錯,經過了1941年下半年的巴巴羅薩戰役之後,元首終於明白了古德里安閃電戰的奧義,那就是以閃電般的速度打亂敵人的陣腳不給他們重新集結起來反抗的機會!不能以任何理由降低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但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們卻不這麼認為,尤其是剛從中央集團軍司令的位置上解職,在南方集團軍司令之位上覆職的馮-博克元帥,他本人並不認同深入頓河大河灣作戰的計劃,因為在博克看來蘇軍沒有那麼弱,他們隨時可以突破頓河襲擊B集團軍的後方,其實就連前南方集團軍司令馮-隆德施泰德也不贊成深入俄羅斯作戰。
博克的擔心讓他無視希特勒在頓河上游(沃羅涅日地區)速戰速決的命令,執意攻佔沃羅涅日消滅周圍的兩個方面軍。博克的B集團軍跨過頓涅茨河之後遇到蘇聯布良斯克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13、40、21、28四個集團軍,但只圍殲了少部分蘇軍,大量蘇軍退到沃羅涅日頑強抵抗,如此一來,博克元帥就更不能讓裝甲部隊南下了,他讓第4裝甲集團軍首先攻佔沃羅涅日,由於後續的第2集團軍未能及時跟進,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只能很不情願的與蘇軍展開巷戰。
即便是在7月6日攻佔了這座城市,第4裝甲集團軍也只能停在原地阻擋蘇軍的反攻,無法像希特勒安排的那樣火速衝向頓河岸邊的卡拉奇,因為博克未能大量殲滅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有生力量,蘇軍對沃羅涅日的反攻,讓第4裝甲集團軍根本走不開。兩天後,第2集團軍趕到了沃羅涅日前線,但博克元帥仍然認為不能馬上進攻卡拉奇,因為補給不足,部隊戰鬥力嚴重下滑!深入頓河河灣處凶多吉少,這些未知的區域內雲集了眾多蘇軍,博克打算在獲得充足補給後再進一步行動,後來保盧斯對卡拉奇的艱難攻勢,證明了博克的猜測是正確的,這裡確實有強悍的蘇軍嚴陣以待。
但是,元首對博克的抗命行為怒不可遏,正如上文所說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發生了,德軍停留在沃羅涅日,大批蘇軍聚集到頓河大河灣處嚴陣以待,想要迅速攻佔斯大林格勒是不可能了!因此博克在7月15日被再次免職了。此後,維克斯指揮B集團軍不顧後勤問題強行發起攻勢,薩姆斯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帶領僕從國軍在頓河上游防禦(第4裝甲集團軍南下劃給了A集團軍),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16日突入頓河河灣處,一路上受到多種因素制約速度緩慢,蘇軍獲得時間抽調援兵增援斯大林格勒防線,保盧斯經歷了艱苦的戰鬥才最終攻佔卡拉奇的鐵路橋。
到7月29日,德軍跨過頓河之後又遇到斯大林格勒西部防線的蘇聯第62、64集團軍,作戰之艱苦難以用言語來表達。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不斷獲得援兵,因為它對面的蘇軍越打越強!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都加入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戰鬥,到7月30號希特勒下決心攻佔這座城市,於是把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剝離A集團軍,調來配合保盧斯的行動,此時軸心國在城外的兵力達到峰值,約有50個師同時參戰,參與巷戰的就多達13個師,而一場由希特勒設定的閃電戰變成了拉鋸戰!
從6月28藍色行動開始到9月12日德軍前進到斯大林格勒城下,足足用了將近3個月的時間;而從華沙推進到斯摩凌斯克只用了2個月,沃羅涅日到斯大林格勒的距離,遠比不上從華沙到斯模凌斯克漫長,這說明德軍推進的速度比1941年巴巴羅薩開打時慢了許多,一方面是博克元帥一開始就在沃羅涅日浪費了時間,同時道路狀況和補給情況也更加糟糕,這都限制了德軍的推進速度。其實,斯大林在7月12日才決定死守斯大林格勒,但由於德軍推進緩慢,他有充足的時間向頓河河灣處雲集重兵,最終希特勒閃電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設想未能得逞。
-
5 # 五哥現代人
德軍想拿下斯大林格勒,就必須在莫斯科方向佯攻,吸引蘇軍主力遠離斯大林格勒,這樣就需要更多的兵員,基本是不可能辦到的。
回覆列表
實際上是天不滅蘇,當時哪一場雪使德軍的油料被凍住了,致使機械化裝備不能發揮出優勢火力,士兵也被凍傷不少,這樣斯大林及時抓住戰機反攻,扭轉戰局取得勝利,如果德軍早幾日進攻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