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族最大黨
-
2 # 子由拍案驚奇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從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享國276年,經歷了11個皇帝。
有清一朝,曾經先後出現過兩位“攝政王”,甚至被後人稱之為以攝政王始,復以攝政王終!
第一位攝政王就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他擁立6歲的福臨登上大位後,自己任攝政王,並且親自引軍入關,滅亡了明朝。
第二位攝政王就是愛新覺羅載灃,這個載灃的身份更是光環四射,他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個兒子,清朝道光皇帝之孫,清朝光緒皇帝的同父異母弟,清朝末代皇帝宣統的生身父親,還有一個亮點,尤為重要,載灃是清朝慈禧太后的親外甥。
在這樣一大堆炫目的光環照耀之下的載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愛新覺羅•載灃,出生於1883年2月12日,也就是清德宗光緒9年。載灃7歲的時候,就承襲王爵,正式成為第二代醇親王。
因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所殺,18歲的載灃,被清政府委派赴德國道歉,在德國期間,載灃拒絕德方要求跪拜的要求,給孱弱的清朝挽回了一點面子。
25歲,任清朝軍機大臣。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清朝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同時病危。慈禧太后帶病在福昌殿病榻前,緊急召見了軍機大臣載灃、張之洞等人,商議立嗣。
慈禧提出立時年剛剛三歲的溥儀為帝,由溥儀生父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就這樣, 愛新覺羅載灃的親兒子溥儀,被接入宮內,入承大統,即皇帝位。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第二年,載灃又兼任清朝陸海軍大元帥。此後的三年裡,載灃可以說是清朝的真正主宰者和實際統治者,也正是這三年,載灃眼睜睜看著大清王朝日落西山,氣息奄奄,走向滅亡。
讓我們回到問題本身;
“攝政王載灃為什麼要向隆裕太后繳還“監國攝政王”的大印、奏請辭去攝政王?”
實際上,在載灃三年的攝政王生涯中,最初是達到了一定目的。
經過幾輪爭奪,在朝廷上層領域中,載灃的少壯親貴集團幾乎是完全佔了上風的。雖然首席軍機大臣名義上是奕劻,但重要的是政務,一切都要載灃過目經手。而且,對袁世凱的排斥,疏遠,也都進入了既定的程式。
可是,對軍隊尤其是對新軍的掌握,卻成了載灃最苦惱的一件事。如果軍隊長期不能夠基本掌握,對袁世凱的勢力就不能清除,對地方勢力也不能掉以輕心。
到了宣統3年,革命黨人在武昌舉事,炮火未熄,全國的形勢彷彿一夜間就驟變,各地起義、獨立的浪潮此起彼伏。
總理攝政王載灃不是看不清形勢,也不是沒有膽略,但是,清朝基礎已經腐爛,經不起巨大的撼動了!
武昌起義剛一開始,載灃馬上找來滿清貴族中號稱最知兵的蔭昌,把當時京津一帶尚且能掌握住的新軍編成兩軍,又分為兩個梯隊,交給了陸軍大臣蔭昌。
以蔭昌的資歷、閱歷、學歷說,他留學德國和奧地利,妻子都是德華人,能講一口流利德語,回國後,曾任北洋武備學堂總辦、陸軍第七鎮鎮統,理論和實踐經驗應該是都完備的,再加之訓練有素的新軍,應該說,載灃選擇蔭昌對付武昌的民軍,應該是綽綽有餘,也是明智的選擇吧?
可是,這個蔭昌還沒有到武漢前線,路上對軍隊的排程就出現了大問題,不會指揮,不會排程,沒有行軍秩序,大部隊行動不能有步驟進行,整個出發的隊伍還沒有接敵,就亂成一鍋粥,然後,把問題往上推,找載灃解決,載灃腸子都悔青了!只能撤換掉這個繡花枕頭。可是,軍行一半,刻不容緩了,而且需要解決棘手問題的時候,沒人出來說話了,萬般無奈,還得動心忍性,去找被自己隱性罷黜了的袁世凱。
載灃先是給袁世凱個湖廣總督,讓他出來頂一下危局,沒想到,袁世凱根本沒看上這湖廣總督的位置,託病不出。
載灃再以皇帝的旨意,下緊急詔令給袁世凱,這老袁是沉住一口氣,就是說“足疾未痊”,不予配合。
而南方的革命黨人可不等著這些,眼見得清廷沒有霹靂手段,袁世凱又隱居不出,就越發勢頭大漲,步步緊逼。
與此同時,清廷內部的矛盾也激化了,主戰的壯懷激烈,主和的聲淚俱下,恭親王溥偉說,當年洪秀全的長毛圍住了天津衛兩年,咱們也沒怕,也沒怎樣,今天區區幾個革命黨,離北京城這麼遠,難道我們就受不住了?
溥偉與良弼等人組成宗社黨,極力阻擋南北和談。終於,大清的監國攝政王載灃沉不住氣了,決定給袁世凱以欽差銜,節制水路各軍,前敵指揮權力也給他。
袁世凱依然是不為所動,形勢卻一日千里,不斷惡化。
載灃乾脆,讓袁世凱再兼任內閣總理大臣,這一下,基本到位了,袁世凱出山了。
袁世凱出來了,革命黨人的步子被有效的阻止住了,但是,清廷的日子,載灃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面對國內洶湧的反清浪潮,1911年10月30日,攝政王載灃面對全國,以皇帝名義發出了《罪己詔》;
“朕纘承大統,於今三載,兢兢業業,期與士庶同登上理。而用人無方,施治寡術。政地多用親貴,則顯戾憲章,路事朦於僉壬,則動違輿論。促行新治,而官紳或藉為綱利之圖,更改舊制,而權豪或只為自便之計...... 儻我人民不顧大局,輕聽匪徒煽惑,致釀滔天之禍,我中國前途更復何堪設想。朕深憂極慮,夙夜旁皇,惟望天下臣民共喻此意。將此通諭知之。欽此。”
下《罪己詔》的當天,又取消了皇族內閣,但這些都已經於事無補了。
1911年11月12日,駐紮在灤州的清軍第二十鎮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灤州起義給清政府和載灃造成很大震撼,所面臨的已經是燃眉之急了。
就連在北京的袁世凱竟然連續遭到刺殺,甚至不得不搬到地窖裡去辦公。
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迴天無術,眼看著要自身難保的攝政王載灃萬般無奈,於1911年12月6日,進宮向自己的嫂子、隆裕皇太后,交出了“監國攝政王”大印,奏請辭去攝政王。
卸任之後的載灃,是以醇親王的原爵位迴歸自己的府邸,也見證了清朝的覆滅,袁世凱稱帝失敗等等。
載灃一直很喜歡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四句詩;“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一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後,載灃淡泊隨心,再沒有從政。
-
3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攝政王載灃在歷史上通常扮演一個胸大無志、妒賢嫉能、優柔寡斷和膽小怕事的角色。
但是瞭解了真實的載灃,會發現這是一位非常有智慧、有自知之明的人。
一個被掌國40餘年的老佛爺欽定為接班人,載灃怎麼可能懦弱無能?就是這麼一個“優柔寡斷、懦弱無能和膽小怕事”的攝政王實現了中國五千年來最大的奇蹟,前朝皇族一個不落的活到了新朝代,而這位攝政王不僅活到了新朝代,還熬死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朝代,一直活到新中國建立。在中國,在國外,在古代,在近代,當皇帝都是一個非常具有風險的職業,皇帝失業基本只有一個下場:斬草除根。看看中國古代的皇帝,只要是末代皇帝,就沒有幾個下場算好的。再看看國外,法蘭西皇帝的路易十六被砍頭;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到死都不敢回德國;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六世臨終都不允許回到土耳其,即使是苦苦的哀求最終也只能流浪異國,客死他鄉;沙俄的羅曼諾夫皇族全家被滅門,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末代皇帝的悲哀。但是愛新覺羅家族卻是一個奇蹟,一個到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的奇蹟,在這位年輕的攝政王手上,中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實現了體面的、不流血的末代皇帝和全體前朝皇族平安下崗轉業,和平交接政權。
載灃很軟弱,但是就是因為軟弱,載灃才能團結一切能團結的人和不得罪自己的敵人,他的“軟弱”也為皇族留下了一點點退路。
刺殺自己的汪精衛,載灃不僅沒殺,還優待了刺殺者。這說明了載灃的大度。
袁世凱事件,有人建議殺了袁世凱,但是載灃依然只是罷黜袁世凱,讓他回家。二十幾歲正是最衝動的時候,這個年齡段能忍住,充分說明了載灃的寬容。
1912年,清王朝滅亡後的不久,載灃迎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愛新覺羅家族最大的仇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拜訪,這兩位曾經的敵人最後卻相談甚歡,令世人大跌眼鏡,而後孫中山對載灃在辛亥革命中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務、同意清政府退位及和平交出政權,致以慰勉之意。孫中山認為,載灃身為皇帝的生父和攝政 王,稱讚載灃能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家族的利益擺在第二位,極其難能可貴,這是有益於革命、有政治遠見的愛國行動。這次會談,也誕生了一張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載灃與孫中山的合照。這也代表了載灃的智慧,這就是一張護身符,自此之後,革命黨再也無理由對清皇室下手。
至於清末新政改革,這不能怪載灃,清朝已經積重難返,誰都救不活。
清帝遜位後,載灃生活非常低調,基本成了隱形人。他從不參與復辟活動,只求維持對皇室的清室優待條件和保持現狀。1917年的時候,在“張勳復辟”中,載灃表現得極不熱誠,從頭至尾都未參與。
十幾年後,溥儀潛往東北,建立偽滿洲或過載灃獨持反對態度。 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曾多次要載灃全家搬去,日方代表也屢次來勸說他遷往長春,而載灃總是對日本有所備,不怎麼熱心政治。
在清朝末期,滿族最高領袖名義上是小皇帝溥儀,但是實際上還是攝政王載灃,但是自從清朝滅亡之後,載灃就變得與世無爭了,坐看雲起時雲落時,就像世界再無此人一樣。
攝政王最終辭去攝政王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朝積重難返,袁世凱勢大,革命黨如火如荼,清朝大勢已去。
但是載灃卻為儲存清朝皇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攝政王,卻是一個稱職的家長,族長。
回覆列表
其實載灃也是極其不情願交出大印的,交出大印就意味著他不再是監國攝政王,權力也就沒有了。這全都因為一個人——北洋新軍實際控制人袁世凱。
大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義爆發,隨後漢陽、漢口新軍響應起義,佔領漢陽、漢口,湖北軍政府隨即宣告成立,一臉懵的黎元洪被強行推舉為軍政府都督,並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南方各省見形勢樂觀,紛紛宣告獨立。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江西、福建等十五個省宣告獨立,脫離清政府控制。局勢大為不妙。
可清政府並未就此束手就擒。武昌起義後第四天,清廷起用袁世凱,袁世凱在權衡利弊之後,答應出山。並通告革命黨,應以實現君主立憲制為目標,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國情。隨後,由於多種原因,漢陽漢口相繼被清政府收復,急急趕來的黃興也逃亡上海。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內閣下臺。11月22日,孫中山宣佈只要贊成宣統皇帝退位,自己便將【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給他,這讓袁世凱很是心動。袁世凱派人以威逼利誘等方式向隆裕太后遊說,一旦革命黨打進京城,皇族將性命不保,若答應退位,還可以繼續在紫禁城裡當太后,享受優待。
1911年12月初,經過一系列戰鬥之後,長江以南全部歸於革命黨,重要城市南京也丟失。12月6日,在袁世凱一派逼迫之下,宣統皇帝生父、攝政王載灃辭職,回家賦閒。隨後半個月內,袁世凱透過一系列手段成功控制北京城防衛和皇宮禁衛軍。一時權勢熏天。
到了1912年2月,宣統皇帝釋出退位詔書,大清亡。監國攝政王載灃再也沒有登上過權力舞臺,他和他兒子溥儀一樣,成為了大清末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