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党項族,西羌族的一支,唐朝以前一直生活在古羌人的故地,青海河湟谷底一帶,唐朝建立之後,西藏的吐蕃王朝也在日漸強盛。

    吐蕃人不斷向東擴張,將党項人的生活空間壓縮到今青海南部,四川北部的松潘草原一帶,面對吐蕃人的咄咄相逼,走投無路的党項人向唐王朝請求內遷。

    於是唐太宗將党項人遷徙到今天的黃土高原一帶,党項人就在這裡繼續著幸福的生活,後來,黃巢起義,唐僖宗離開長安,逃往四川。

    這個時候,各地的節度使都開始進京勤王,而党項人也率軍南下勤王,並在長安郊外與起義軍展開激戰。

    在這一戰當中,党項首領拓跋思恭的弟弟,党項貴族拓跋思忠戰死,党項人用他們的鮮血來報答方面唐王朝對他們的恩情。

    後來,唐王朝也對党項人的忠心給予了讚賞和嘉獎,拓跋思恭成為夏州節度使,從此党項人有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地盤。

    並終唐一世,党項人都生活在黃土高原一帶,並苦心的經營著這一帶,也為後來唐朝滅亡後,西夏的建立奠定了部分基礎。

  • 2 # 高大壯就是這麼自信

    唐朝的時候,党項先是跟著吐谷渾人混,吐谷渾滅亡後又跟著吐蕃人混,成為唐朝邊患的主要製造者之一。當然,也有部分黨項人投誠唐朝,接受羈縻。

    Tangghut党項,蒙文作唐古特或者唐兀,在鄂爾渾突厥魯尼文碑銘中【735年】第一次出現,【19世紀末發現於今蒙古國鄂爾渾流域、用古代突厥語突厥魯尼文字刻寫的後突厥汗國(682~744年)所建碑銘,被稱為鄂爾渾突厥魯尼文碑銘,是活動於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以本民族語言文字書寫的最早的文字紀念物。】

    党項族源自哪裡?到底源於鮮卑拓拔魏還是西羌族?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個人傾向於羌族,依據也就是因為拓跋守寂的墓誌,那個時候党項族還沒有發展起來,不會為了編造一個顯赫祖宗而去造假的。【想深層次瞭解党項羌來源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學者們的論述,以上兩種論點都有學者支援。】

    党項羌最早見諸於史書是北周天和元年【566】,冀州刺史楊文思因為党項羌叛,率州兵討平之。【隋書卷48楊素附文思傳】

    鄧至(西魏廢帝元年【552】被滅)、宕昌(北周保定四年【564】北滅)這兩個羌族小政權被滅亡後,部族融入黨項,党項羌興起。

    党項羌自稱彌或者彌藥,分為八大部落,元昊出身的拓拔部就是其中之一。

    在周隋時期,党項各部各自發展,有依附吐谷渾當馬前卒的,也有部落首領投奔隋朝的,這些內附者由邊將安置控制。

    在隋唐兩代的一直打擊下,吐谷渾衰落削弱了,党項羌諸部開始強大起來。聯合吐谷渾不斷騷擾西部諸州。

    等李二大帝上位後,國內局勢穩定了開始收拾邊患問題,突厥、吐谷渾都被打殘了,其他各族部落也紛紛投誠,元昊的始祖拓拔赤辭也在貞觀六年【632】帶侄子拓拔思頭率眾內附,唐列其地為懿、嵯、麟、可等州,以松州為都督府,羈縻安撫之,以拓拔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

    同年雪山党項破醜氏也歸降內附。唐朝在投誠內附諸部都設定這樣的羈縻府州。這些內附党項轉過頭去當嚮導協助唐朝打擊吐谷渾,貞觀九年【635】拓拔赤辭與討伐吐谷渾的唐軍裡的一支隊伍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鍤血為盟,相約攻擊吐谷渾,結果李道彥違約襲擊搶劫拓拔赤辭部,拓拔赤辭大怒,屯兵野狐峽阻擋並攻打唐軍,李二大帝知道是李道彥的錯誤並沒有怪罪拓拔赤辭,只是把李道彥減死徙邊。

    貞觀末年,吐谷渾滅亡後吐蕃又強大起來,一直擴張勢力,寇擾佔領党項羌的羈縻府州。党項諸部只好向隴右東北、關內道北部遷徙,元昊所屬的拓拔部可能就是這時候遷徙到慶州一帶的。李九時代,拓拔部一部分遷徙銀州,唐政府設定靜邊州都督府安置他們,以拓拔赤辭的後裔拓拔後那為都督。武周時代歸降內附的党項二十萬眾也被安置到靜邊州都督府。可以說靜邊州就是党項拓拔部的興起基地。

    開元九年【721】六胡州康待賓反唐,党項諸部有依附康待賓起兵的,也有幫助唐朝征討叛亂的,拓拔後那的兒子拓跋思泰就是參加圍剿康待賓的戰役中戰死的,因此被唐玄宗追贈特進兼左金吾衛大將軍,讓拓跋思泰的兒子拓跋守寂襲靜邊州都督。

    唐朝因此又設立麟州、宥州等安置安撫党項羌。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拓跋守寂卒,贈靈州刺史加鴻臚卿,兒子拓拔澄瀾襲官。

    由於爆發的安史之亂,大唐盛世支離破碎,吐蕃趁虛而入,內附党項也趁亂侵擾邠州寧州。

    而党項羌的第二次大遷徙也開始,在慶州靈州夏州居住的遷徙到銀州綏州,在隴右北部的党項又遷徙到慶州夏州靈州。 有些党項部落開始依附吐蕃,甚至跟著吐蕃攻進長安城,成為唐朝的主要邊患製造者之一,唐王朝為了減輕邊患,努力把吐蕃党項隔開,又是召見党項首領給予厚賜,又是另置都督府安置,總之還是起到一定效果的。

    因此野利部遷徙綏州延州,拓拔部遷徙銀州綏州夏州,形成六府部、平夏部、東山部。拓拔家就屬於平夏部。

    吐蕃不但侵擾唐朝,對党項也時有騷擾,唐貞元二年【786】十一月,吐蕃攻鹽州又攻陷夏州,時任党項首領的的是拓拔澄瀾的兒子拓拔乾暉,官銀州刺史,被迫率眾退走,吐蕃攻銀州陷麟州,留下數千士兵屯守夏州、麟州,次年【787】,因為糧草接應困難士兵疫病思鄉,又聽說唐朝的三大名將李晟馬燧渾瑊來攻,尚結贊請求議和,當年五月就發生了平涼劫盟事件,弄得唐德宗灰頭土臉【叫你不聽好人言】,隨後,吐蕃退出夏州。

    面對吐蕃的不斷侵擾,唐王朝也很苦惱,又擔心党項變心投歸吐蕃當馬前卒,就對党項採取各種安撫招撫政策。

    貞元三年【787】七月甲子(十三日),朝廷從振武分割出綏、銀二州,任命右羽林將軍韓潭為夏、綏、銀節度使,讓他率領神策軍將士五千人和朔方、河東將士三千人,鎮守夏州。【資治通鑑二三二卷】

    夏綏節度使的設立,其一確實為招撫安置党項,其二明顯還是防範党項,畢竟党項羌有前科在那裡擺著呢。雖然設立了夏綏節度使,党項的侵擾還是年年不斷,有聯合吐蕃回鶻起兵的,也有因為邊將暴虐而奮起反抗的,而夏州平夏部拓跋氏從貞元三年開始,就在歷史上沒有顯著事蹟,一直到中和元年【881】拓跋思恭橫空出世。

    拓跋思恭【881-892】是拓拔乾暉的後裔拓拔副葉的孫子,老爹叫拓拔重建。拓拔家世居夏州N多代,也是平夏部的酋長之一,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也能推測拓跋思恭身上有唐朝的官職。

    夏綏節度使的設立其實是對拓拔家在權利上的一種扼制。拓拔家能夠割據夏州,最感謝的就是黃巢,因為黃巢之亂,整個天下都亂套了,對於南山平夏諸部的節制失去平衡,身為夏州偏將的拓跋思恭伺機而起,自為宥州刺史。

    根據思恭的好基友白敬立墓誌記載,拓跋思恭最初任職教練使,教練使是唐宣宗時期新增置的官職,選擇懂兵法能弓馬騎射的人擔任,這也說明拓跋思恭屬於文武雙全的青年才俊。

    就是在教練使的職位上,思恭團結籠絡了不少有抱負的人物,如白敬立兄弟。後來發生了徵防士兵作亂逼迫節度使封其首領為馬步都虞候的事件,【這個節度使不知是誰?】 動亂持續半年之久,是拓跋思恭帶領同好兄弟們【其中有白敬立兄弟】擒拿誅殺作亂之人,可能因為這個功勞被封宥州刺史。

    中和元年【881】三月糾合夷夏諸兵聯合鄜延節度使李孝昌同盟勤王。這屬於自發的性質,很值得褒獎,四月,唐僖宗封拓跋思恭 權知夏綏節度使。

    拓跋思恭屯兵武功,和黃軍大戰幾個回合。曾破黃軍與咸陽原上。八月,唐僖宗就正式封拓跋思恭為夏綏節度使,党項拓拔氏真正取得夏州節度使的職位。九月,拓跋思恭和李孝昌對戰朱溫、尚讓,激戰東渭橋,被朱溫完爆,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就是死於此戰,拓跋思忠就是李繼遷的高祖父。因為是為國犧牲的所以被追贈宥州刺史。十二月,朝廷賜夏州號定難軍。

    ------------------------

    以上算是拓拔家起家的第一階段,這時候還是比較賣力氣,雖然被朱溫爆了幾回,總算沒白捱打,在皇帝面前掛上號,總算有資歷可說,有根據地,有旗號,初級具備規模,只待壯大了。

    進入中和二年【882】正月裡唐僖宗就封拓跋思恭為京城南面都統,讓他和其他藩鎮一起合圍長安。這時候的拓跋思恭已經學會保全實力,擁兵增加籌碼了。而皇帝呢,為了籠絡拓跋思恭給他賣力氣,在七月進為京城四面都統,權知京兆尹。這在和平時期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事情,去年還是一少族酋長,今年就京兆尹了?可見朝廷對於能夠使用的力量有多麼重視,對拓跋思恭給予多大的厚望。

    黃軍的猛將朱溫在八月裡投降朝廷,對黃軍來說是很大的損失,勢力大為削弱。中和三年【883】 党項人拓跋思恭和沙陀人李克用圍攻長安,大齊皇帝敗出長安。在收復京城中,承擔北路軍指揮的是定難軍節度使拓跋思恭和保大軍節度使東方逵,追擊黃軍頗有勝利。拓跋思恭以功授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黃軍被鎮壓了,各路藩鎮擁兵自重相互火拼爭奪地盤,拓跋思恭也不例外,他瞄上了鄜州延州。

    光啟二年【886】乘著朱玫之亂和鄜延節度使東方逵病死的機會,拓跋思恭派遣弟弟拓拔思孝襲擊奪取鄜州、延州,自為留後。

    文德元年【888】 拓跋思恭才上書請求朝廷封弟弟拓拔思孝,對此唐朝皇帝沒有任何辦法,只好封拓拔思孝為鄜坊丹翟等州觀察使,也就是保大軍留後。

    景福元年【892】 李思恭卒,兒子李仁佑早卒,孫子李彝昌年幼。由李思恭的弟弟李思諫繼任為定難軍節度使。

    關於李思恭的卒年,傳統史書都記載李思恭卒年是乾寧二年【895】,但是根據出土的唐故延州安塞軍防禦使白敬立墓誌推測,李思恭卒年應為景福元年【892】。

    因為白敬立卒年是景福二年,“······及王薨,公悲慼哀憤,如喪其考。觸目發言,未常不形追感之色。公常雲:有王有我,今王先我去世,所恨者不得灰其身,報於王之生前。今唯誓生前而答於門下,誠未及願。公自有疾,解印歸鄉井,伏枕綿年,湯炙不瘳,竟以景福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薨於夏州之故里,享年卌二。······”白敬立做為李思恭的親信屬官好戰友,墓誌當不會亂寫,如果李思恭死於白敬立之後,墓誌如何敢讓王先死?故現在都採用李思恭卒景福元年說,乾寧二年應為李思諫得到朝廷正式任命的年份。

    李思諫【892-896】,景福元年【892】李思諫在哥哥李思恭去世後繼承定難軍留後的職位。乾寧三年【896】三月,時為保大節度使的李思孝請求致仕,舉薦弟弟李思敬襲位, 朝廷遂封李思孝為太師,李思敬為保大留後。

    ----------------

    此時拓拔家族手中有兩個職務;定難軍、保大軍。同年九月,朝廷以李思諫為靜難節度使兼副都統,讓李思恭的兒子李承慶襲職定難軍。次年【897】正月,朝廷又以李思諫為寧塞節度使【保塞節度使】。

    ----------------

    其實勿論靜難軍還是保塞軍,都只是名義上的遙領,這兩地實際控制權在李茂貞手中。 在藩鎮林立的唐末,拓拔兄弟還只是新興的勢力不大的藩鎮,根本和李茂貞李克用朱溫比不了的,所以,在光化元年【898】,身為保大留後的李思敬被李茂貞所逼迫遷到陝西南部任武定留後,最後【902年9月】被割據西川的王建吞併地盤。到頭來拓拔家還是隻有一個定難軍在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碳素鋼和鋁合金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