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遠望史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吳軍以3萬兵力,出敵不意、遠端奔襲、窮追猛打,以少勝多、快速取勝,在柏舉(今湖北麻城境內,一說在湖北漢川)擊敗楚軍主力20萬,進而10天時間攻入楚國都城郢都(湖北荊州紀南城),差點兒滅了楚國。吳國經此一役,強勢崛起,為日後爭霸打下基礎。

    說起柏舉之戰,有兩個人表現不得不說一說。一個就是孫武,一個就是夫概。

    一、孫武與柏舉之戰

    柏舉(今湖北麻城)之戰是決定吳楚兩國國家命運的一場戰爭。也是孫武的成名之戰,是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柏舉之戰實際上是孫武戰術實施原則的具體實施。吳楚雙方兵力懸殊,而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強大的楚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兵力少不了三五十萬,卻敗給傾全國之力才湊出3萬精兵的吳國。這都是很大程度上實施了孫武的戰法原則而取得的戰果。

    公元前506年秋,楚國大舉進攻蔡國,蔡國求救於吳國。吳國闔閭遂與唐、蔡結盟,任孫武為主將,伍子胥、伯嚭為副將,胞弟夫概為先鋒,親率3萬之眾,實施戰略迂迴突襲、直搗楚國都城的作戰計劃。乖楚國連年作戰疲憊且東北部防禦空虛之機,在孫武的決策下,吳軍3500精銳前鋒,南下直撲信陽南面桐柏山和大別山交界之處的冥阨(平靖關)、直轅(武勝關)、大隧(九里關)三關,奪下三關,挺進到漢水東岸。楚軍倉促應戰,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戎、武成大夫墨、大夫史皇帶兵至漢水西岸阻擊,兩軍在漢水兩岸形成對峙。左司馬沈尹戎是個優秀的軍事家,他提出:“由囊瓦率主力正面阻擊吸引吳軍,他本人帶兵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迴到吳軍背後毀其舟輯,阻塞三關,斷其退路,然後夾擊之,全殲吳軍”的良策。當沈尹戎北上後,囊瓦聽信大夫墨、史皇唆使,又急於貪功,擅自渡過漢水進攻吳軍,正中吳軍計謀。吳軍主動後撤尋機決戰。楚軍尾隨吳軍自小別(湖北漢川東南)至大別(今湖北大別山)連續數戰,楚軍屢屢失利。

    11月19日,吳軍在柏舉排兵佈陣與楚軍決戰,由此打響了記入史冊的柏舉之戰。夫機率前鋒進攻,闔閭乖機率主力全線出擊,大勝楚軍。囊瓦棄軍逃奔鄭國。吳軍乖勝在柏舉西南(湖北安陸)追擊潰逃之敵,並在雍筮(湖北京山)圍殲殘敵。11月29日一舉攻陷郢都(今湖北江陵)。楚昭王逃往隨國(今湖北隨州)。從此楚國一厥不振。失去了昔日的雄風。

    二、夫概與柏舉之戰

    夫概是吳王的弟弟,性格急躁,勇武有謀,好大喜功。在柏舉之戰中是戰前先鋒,有不俗的表現。從決戰發起到戰爭勝利的五戰五勝的過程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1、決戰時貿然進擊,而獲突破,引發決戰。

    孫武決定同楚軍進行戰略決戰。十一月十九日,吳軍在柏舉列陣迎戰楚軍。夫概聽從了孫武的分析,認為囊瓦素來不得人心,楚軍無死戰之志。因此主張吳軍立即主動發起攻擊。並指出,只要吳軍一進攻,楚軍就必然潰逃,屆時再以主力投入戰鬥,必能大獲全勝。但闔閭出於謹慎而否決了夫概的意見。夫概不願放棄這一勝敵的良機,便率領自己的五千部屬奮勇進攻囊瓦的軍隊。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以主力投入交戰,擴張戰果,大勝楚軍。囊瓦失魂落魄,棄軍逃奔鄭國,史皇戰死。

    可以看出夫概是面對強敵,認同孫武建議,在吳王否定決策的情況下,率所部五千人孤注一擲貿然出擊的。歷史就是這樣,夫概性格急躁,認準了就幹,卻讓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這裡肯定有孫武非常熟悉夫概的性格和對夫概與吳王的關係把握,私下建議和指導夫概出擊的因素。

    2、關鍵戰役,提出“半濟擊”戰法,取得勝利。

    楚軍主力在柏舉決戰遭重創後狼狽向西潰逃。吳軍及時實施戰略追擊,尾隨不捨,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今湖北安陸西的溳水)追及楚軍。闔閭之弟夫概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大敗楚人,五戰及郢。夫概“因敵制勝”,用“半濟擊”的戰法,再度給渡河逃命中的楚軍以沉重的打擊。並繼續追擊,至雍澨 (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鍋造飯的楚囊瓦軍殘部,大破之。並與由息(今河南息 縣西南)回救的楚軍沈尹戍部遭遇。經過反覆激烈的拼殺,楚軍又被戰敗,主將沈尹戍 傷重身亡。至此,楚軍全線崩潰,吳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五戰五勝,於十一月二十九,一舉攻陷郢都。楚昭王悽悽慘慘,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往隨國(今湖北隨州)。

    以夫概的性格,取得一次勝利尚算僥倖,連續以弱勢情況下取得多次勝利,就一定有原因了。其實,可以看出,吳王遠征班底是非常強悍的軍政集團代表人物孫武、伍子胥、伯嚭等都是當時人傑,戰役策劃和實施都是都是上等策略,只要執行好就可以獲得勝利。加上主將孫武是兵家大聖,處理協調決策那都是可以說上升到兵法層面思考實施的,肯定是算無遺策的。所以,夫概五戰五勝是孫武戰略戰術原則貫徹的結果,當然也是孫武讓功於吳王兄弟的謙恭的策略。

  • 2 # 三悟頻道

    柏舉之戰,是東周時期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戰爭,發生在今天的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也有一說,是發生在湖北省漢川市北邊。當時,吳國以3萬軍隊擊敗了楚國的20萬大軍,被中國近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稱之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對比最懸殊的戰役”。

    行軍打仗,不僅僅要靠勇猛,還要靠智慧。倘若主將性格急躁,則會影響智慧的發揮,所以說,脾氣暴躁是軍人的大忌,在戰場上,這種人很容易被人算計,甚至,會因為主將的一時之怒,使己方部隊一觸即潰。

    吳國的先鋒夫概,就是一位生性易怒的主兒,但是,他竟然能以區區5000人的先鋒部隊直闖楚國大本營,不得不令人佩服。

    今天我們就剖析一下,性格急躁的夫概,為什麼可以帶領軍隊在柏舉之戰中五戰五勝。

    一.人員組成各有所長,配置合理,彌補了夫概的性格缺陷

    公元前507年秋天,實力強勁的楚國揮師圍攻吳國的附庸國蔡國,後者兵微將寡,根本不是楚國的對手。為了尋得一線生機,蔡國向大哥吳國求救。

    第二年冬天,吳王闔閭打著興師救蔡的旗號,掛帥親征,他以孫武和伍子胥為大將,胞弟夫概為先鋒,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千里奔襲,救援蔡國。

    從這人員配置上,我們可以看出非常完美。

    孫武是“兵家至聖”,對於軍事,有獨特的見解,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更是驚世駭俗之作,智慧謀略運用得出神入化,戰術要點考慮得全面細緻。所以,楚軍想打贏吳軍,就得先過孫武這一關。

    而伍子胥,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軍事家,能文能武,血氣方剛,很是硬氣,楚國於他有深仇大恨,所以,柏舉之戰,伍子胥勢在必得。

    吳國有這兩位能人異士,完全可以彌補夫概性格上易怒的缺陷,縱使夫概脾氣暴躁,只要他肯服從戰術安排,那麼,他的性格缺陷就可以忽略不計。

    二.夫概雖易怒,但是作戰勇猛,是他的特長夫概曰:“楚瓦(子常)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夫概以其所屬五千人擊囊瓦,囊瓦之師奔,楚師大亂。

    狹路相逢,勇者勝。夫概比較兇猛,作戰雷厲風行,在柏舉之戰中,他敢率領5000人攻打楚國的大本營,並且致使楚國大軍四下逃竄,這種勇猛之氣,讓他迸發出了極強的動力,遇強則強,取得勝利。

    所以,勇猛也是夫概的強項,倘若,他在戰場上唯唯諾諾,想必他也贏不了這場戰爭。

    三.夫概粗中有細,分析問題準,是他的加分項

    夫概雖然脾氣不好,但是,吳王闔閭還是選擇他做先鋒,說明夫概還是有優點的。儘管夫概是吳王闔閭的弟弟,但是,倘若夫概是個草包,想必吳王闔閭也不會用他。這不,下面兩件事,就能表現出夫概的智慧。

    1.夫概認為楚國府尹子常不講仁義,不得民心,成不了氣候。在夫機率領5000人攻打楚國大本營之前,他向吳王闔閭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楚國府尹子常為人不講究信義,也不講究仁義道德,楚軍內部不夠團結,沒有幾個人願意支援他,所以,吳軍可以主動出擊,到時,楚軍肯定會落荒而逃,然後,吳軍再以主力追擊,必獲全勝。

    儘管吳王闔閭沒有同意他的建議,但是,夫概卻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為理由,自作主張,率隊攻打,取得了勝利。

    2.夫概也會兵法。夫概直搗楚軍大本營後,楚軍上下落荒而逃,孫武率隊追擊,到達清發水時,追上了楚軍。吳王闔閭下令攻擊,夫概卻說:“兵法雲半渡而去之,我們可以等到楚軍半渡清發水時,再進攻,到那時,楚軍會自相踐踏,傷亡慘重”。吳王闔閭聽從了夫概的建議,暫時停止了進攻。楚軍見吳軍停止了進攻,竟你爭我搶,爭相渡河,場面一度失控。等渡到一半時,闔閭軍旗一揮,進攻楚軍,俘虜了將近一半楚軍。

    從這兩點看,夫概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並不是只會發脾氣,這也就是夫概的加分項。

    四.夫概被困,關鍵時刻孫武幫了他,才有五戰全勝

    戰場上,風雲變幻,難以把握,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滅頂之災。夫概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好在兵聖孫武出手相救,才讓他反敗為勝。

    接著剛才“半渡而去之”,我們繼續分析。渡過清水河的楚軍,算是暫時逃了出去,他們生火做飯的時候,夫機率軍趕到,楚軍望風而逃,夫概便令部將吃了楚軍做的飯,繼續追趕。這時,楚國的左司馬沈尹戍率領楚軍前來救援,夫概猝不及防,一下就被打敗了。生死關頭,孫武帶領吳軍及時趕到,並迅速指揮士兵將沈尹戍的隊伍團團圍住,從而,救下了夫概,並與夫概一起消滅了楚軍。

    因此,柏舉之戰中,脾氣暴躁的夫概能夠五戰全勝,還是離不開孫武的支援。

    五.楚國國內空虛,內部不和,是夫概五戰全勝的客觀因素

    自公元前516年開始,楚國朝綱敗壞,內政腐敗,與周邊國家多有不和。到了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又分兵三路,輪番騷擾楚國,這種局面持續了6年之久,這讓楚國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內十分空虛,甚至,影響了楚軍的鬥志,而且楚國內部大臣不夠團結,出現了爭功、搶功的不良現象。

    比如,左司馬沈尹提出讓楚國府尹子常率領主力在漢水西岸設防,自己率領部分兵力趕到吳軍的背後,燒燬吳軍的戰船,斷掉吳軍的退路,然後,再回過頭來,與子常一起夾擊吳軍,到時侯,吳軍沒有退路,肯定全軍覆沒。

    子常感覺此計很有道理,並同意了。但是,楚國的另一位將軍武城黑卻對子常說:“如果等到沈尹戍率隊夾擊,戰功就要歸沈尹戍所有,到時候,他的戰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怕是保不住了,所以,你不如帶領主力部隊主動出擊,擊破吳軍”。

    子常一聽,感覺有些道理,就改變了原計劃,自己率軍主動進攻吳軍。吳軍見狀,就設計將楚軍主力打得七零八落,三戰三敗。即便後來,子常收拾殘餘部隊,重整兵力,也失去了兵源優勢。

    這給夫概的五戰全勝,提供了便利。

    總結

    夫概雖有暴躁的脾氣,但是,他也有優點,就像他的勇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是一名主將必備的素質,再加上孫武和伍子胥的輔助,面對,空虛的楚國,想不勝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鐵榔頭”郎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