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剛哥0
-
2 # 戰爭史
近代以來,中國南方數省的居民,為了生存,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移民大潮,這就是比較著名的“下南洋”運動,數百萬華人湧向了東南亞,四百年時間,為當時還十分落後的東南亞等地帶去了先進的華夏文明,促進了當地的發展,是歷史上有名的一部移民史。
那麼,華人為什麼要下南洋呢?
清朝時期的南洋,以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著稱,而且距離中國很近,當時的英國和荷蘭殖民當局盤踞當地,由於土人好吃懶做的性格,他們迫切需求大批的勞動力。
而對於當時的中國,人們其實是不願意離開故土的,畢竟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那就是父母在不遠游,人首要做的是孝敬父母,侍奉晚年,所以到外地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思想,就更不要說是到國外去了。
小規模的下南洋是從明朝時期開始的,當時在海上走私的華人偶會攜帶從人,家眷到南洋做生意,鄭和還曾任命華商許柴佬為呂宋總督管理呂宋(菲律賓)長達二十年之久。
而到了以康乾盛世聞名的所謂人人都可吃飽飯的大清朝裡,下南洋的人數開始井噴,因為所謂盛世裡生活不下去的還是大有人在,而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使得他們失去了土地,無數的農民淪為官紳勾結的犧牲品,沒有飯吃,沒有活幹,他們只有悲慘的死去。
於是,下南洋這條路來到了他們面前。
殖民當局招募了數百萬的下南洋的移民,他們割橡膠,挖礦,修路,乾的都是最繁重的體力活,承受著幾乎到了極限的體力勞動,這是一部中華先民的血淚史,為此而死去的大有人在。
然而移民們最少是能吃飽飯的,能吃飽飯,就能生存繁衍後代,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牢牢的在南洋生存了下來,而殖民者對下南洋的華人政策也發生了一些基本的改變,比如提供免費土地,安置房屋,設立華人聚集區等,這使得活不下去的中國沿海百姓有了一個可以活下去的地方,而他們的後代像所有的華人一樣,擁有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於是他們的身影逐漸的從田間礦山擴充套件到商業經營,從事各種服務業,園林,漁牧業等,在南洋站住了腳跟。
勤勞的華人是南洋開發的主力軍,在這裡中國的人口成了極大的優勢,所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甚至擴充套件到了建立國家的地步,公元1776年,廣州人羅芳伯成立了蘭芳公司,並在1777年改稱共和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其主要業務是為當地的土著酋長提供安保工作,後來很多部落都加入了這個共和國,這些可能會被現代人熟知,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當時的南洋還有十多個華人建立的共和國,只不過沒有那麼出名罷了。
清政府將下南洋的華人視作“祖宗棄民”
當然,這種帶有濃重幫派宗族性質的“共和國”遭到了殖民當局的敵視甚至是武力威脅,華人們向當時的清政府請求歸附,卻被清政府拒絕了。
清政府對南洋移民的華人之心態其實是可以想象的,從清軍入關後的作為來說,無一不是要將華人控制住,透過海禁隔絕華人和海外的聯絡,又有文字獄和剃髮易服等政策施行,將整個中國都整成了順民,然而其對百姓的控制還是達不到他們想要的效果的,百姓們出了海,出了洋,自然清政府就無法控制他們,更無法禁錮他們的思想了,所以對這些出海求生,可能會接觸到漢人思想的人,政府是十分痛恨的,這點從紅溪事件中殖民者對華人的屠殺後乾隆的反應就能看的出來,得知僑民被大規模屠殺後,傳說中英明果睿的乾隆皇帝竟然說道:“天朝棄民,不惜背祖宗廬墓,出洋謀利,朝廷概不聞問。”從這些話裡,透露出一種決然的狠勁兒,那就是愛怎麼著就怎麼著,我們不管。
而後來的蘭芳共和國也被殖民者攻滅,清政府依然是不聞不問。
這種不聞不問的態度搞出來的笑話就是,荷蘭人怕清廷追究他們的責任,把大屠殺事件的責任人,當時的荷蘭總督逮捕起來了,結果清朝搞了各結論是華人“死有餘辜”荷蘭人“乾的漂亮”所以人家就再沒把清朝當回事了。
從此以後,明朝在南洋的餘恩,華人對國家的嚮往被清廷徹底的破壞,南洋移民中接受了更多的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思想,這也是辛亥革命中和抗戰中有大批南洋華人參與的主要原因。
-
3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華人雖然比西方人更早地進入了南洋地區,但是中國一直是一個大陸型國家,以農耕經濟為主,而西方國家,如殖民南洋地區最多的英國、荷蘭等國都是海洋國家,以工商業經濟為主,不同的經濟型別造成了南洋最後為西方殖民者佔領的結果。華人進入南洋情況華人進入南洋是從明朝時期開始的。一般來說,華人對土地異常眷戀,不願意背井離鄉,但是有時候艱難的生活使得部分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外出謀生。多數離開家鄉的都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家鄉無地可以耕種,而南洋地區農產豐富,雖然人口也比較多,但是大多慵懶,許多地方都沒有人去開發,這也為華人在哪裡開拓土地創造了客觀條件。
殖民當局在中國招募了百萬的華人下南洋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由於華人本身能夠吃苦耐勞,他們很多人逐漸在南洋紮下了根,並且有了第二代、第三代華人,從事的產業也從最初的農業為主擴充套件到了工業、商業、服務業等。
當地的華商建立了公司,還有的建立了共和國,最有名的就是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共和國了,這樣的共和國有10多個,但都不怎麼出名。當然,這樣的共和國也遭到了殖民當局的鎮壓。海外華人曾經向祖國求助,當時是清朝時期,但由於清朝當局一直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對海外殖民好不感興趣,當然這也是由於農業經濟為主的影響,不在意工商業,所以對這些共和國都充耳不聞,最終這些共和國都被殖民當局剿滅了。
、
這種不聞不問的態度搞出來的笑話就是,荷蘭人怕清廷追究他們的責任,把大屠殺事件的責任人,當時的荷蘭總督逮捕起來了,結果清朝搞了各結論是華人“死有餘辜”荷蘭人“乾的漂亮”所以人家就再沒把清朝當回事了。
從此以後,明朝在南洋的餘恩,華人對國家的嚮往被清廷徹底的破壞,南洋移民中接受了更多的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思想,這也是辛亥革命中和抗戰中有大批南洋華人參與的主要原因。
農業經濟是當時的明清政府沒有殖民的根本原因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明清時期,政府都是以農業經濟視為國本,因此大力打壓工商業,士農工商,工商從來都是中國社會的底層,可見當時對工商業是多麼的不重視。
這個邏輯也很好理解,要發展農業就必須要把人圈定在他所在的地方,如果自由流動,那麼很多土地就會面臨無人耕種的情況,而工商業的發展需要的就是人員的流動,為了保住農業而犧牲了工商業,所以政府一般不允許居民自由流動,對於流動出去的人,就更加的不管了,最好都滅了才好,這樣就能穩定住自己的經濟體系。
當然,工商業發展的好處今天我們都是知道的,在那個時候我們沒有出現《國富論》這樣的著作,沒有系統的工商業發展理論體系,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國家工商業改革實際上就是王安石變法,但是太失敗,以至於後面的統治者談到變法改革就是談虎色變,就死守著農業為本的思想抱殘守缺了。
要說殖民南洋的機會也不是沒有,那就是在明成祖時期的鄭和下西洋時期,那個時候的鄭和艦隊可以說是世界上的無敵艦隊,見誰滅誰。如果用這支艦隊殖民南洋完全沒有問題,其戰鬥力可以保證中國在南洋的利益。
鄭和艦隊最大的船是寶船,據《明史·鄭和傳》以及《瀛涯勝覽》(馬歡著)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鄭和寶船是一種大型海船,尺度大。有關鄭和寶船尺度,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根據相關專家的估計,鄭和寶船其排水量達到了4000多噸,這樣體積的巨型船隻,也只有到了近代西方才製造出來。
1492年,也就是鄭和之後將近100年,哥倫布從歐洲出發前往新大陸,其船隊只有5艘小船,人員100人左右。直到1588年,也就是鄭和之後將近200年,西班牙才組建了一支規模與鄭和艦隊相當的艦隊,西班牙無敵艦隊。
鄭和艦隊之所以沒有保留下來,是因為鄭和艦隊花銷實在太大,每年要400多萬兩白銀,佔了明政府收入的一半左右。再加上中國當時沒有工商業發展的系統性思想和理論,有的只是農業經濟的系統性思想理論,因此國家統治者從來都是以農業為本,沒有想過要發展工商業,更不要說透過海外殖民地來形成一個更為統一的大市場了。
如果進行殖民並且發展工商業,那麼可以說,工商業帶來的收入絕對能夠養活這支艦隊,而且還能為政府創造更多的收入,那麼鄭和艦隊就可以繼續維持並且發展壯大下去。可惜我們一直停留在了農業經濟的框架內一直沒有突破出去。
所以,沒有突破農業經濟的狹隘思想,是我們沒有殖民南洋的根本原因。
而西方國家,尤其是當時的英國、荷蘭都大力發展工商業經濟,透過殖民體系擴張自己的市場,從而獲得了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收入能夠讓他們更加擴張海軍軍力,從而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再次擴張市場,良性迴圈。英國、荷蘭在當時來說都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透過公司的方式來運營這些殖民地,當然,這些公司也建立了軍事組織,用於保護他們在殖民地的利益。
西方對工商業文明的觀念形成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文明時期,也就是現代西方政治體系形成之前,他們就是以工商業為主的一個文明體系。經歷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逐漸對工商業發展有了一個系統的認知。1776年的國富論的發表,標誌著西方現代經濟學體系的建立,由此有了發展工商業的系統性理論。
他們都知道擴張殖民地帶來的好處,而且也確實得到了大量的好處,因此他們對殖民是非常熱衷的。比如當時的英國對殖民採取了類似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也就是說,英華人如果開拓了殖民地,那麼英國政府是承認這些地方是你的,你的這些合法權益受英國女王的保護。由此,歐洲人開拓海外殖民地的熱情就更為高漲了,很多出海經商的人都大發橫財。
所以,我認為儘管我們比西方殖民者進入南洋要早,而且我們的海軍軍事實力開始的時候也遠勝於西方,但是由於認知不同,導致了我們沒有在南洋殖民,而是西方人在南洋殖民。
回覆列表
謝邀。為什麼呢?歸根到底就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所至。中華文化講究的是與人為善,恵澤天下,再加上佛家的普渡眾生……,因此,便有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與大千世界和睦相處,傳播中華文化和文明。而西方文化、文明更看重利益,因此,掠奪、血腥、佔領、控制就成其為主要內容。客觀講,中華文化高尚,但有遠離實際之嫌。西方文化實用,雖然前期伴有血腥,但卻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事實上促進了殖民地的進步。兩個文明的本質區別之一,在於對叢林法則的感悟。因此,在這一輪的競爭中,西方文化、文明佔據了上風。一己之見,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