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擁有的資源都不一樣,宋朝如何複製,當然大漢的很多馬場也是霍去病衛青等人從匈奴手中搶過來的,但是很明顯,北宋根本搶不過西夏。

    早在唐朝中後期的時候,就透過茶馬古道與吐蕃以及回鶻進行戰馬貿易,為了購買馬匹,宋朝在西北和西南邊境都設定了邊。早先太祖時期不光是馬,甚至還可以僱傭西北少數民族的弓騎兵。但西夏的崛起最終改變了這一格局,由於西域馬源喪失,所以北宋不得不依賴於青唐吐蕃政權,但畢竟盟友也不總是完全可靠,宋朝更想自己完全控制這塊地區,便於1099和1104年兩次出兵攻佔,但最終還是便宜了金國和西夏。

    在宋真宗和宋神宗時期都實行過著名的馬政,馬匹數量更是在真宗時期達到過20萬匹,但是這種也在對外戰爭中迅速消耗掉了。比如對遼戰爭,以及在西夏邊境連綿不斷的作戰,宋朝的騎兵往往是過去送經驗的……關鍵是北宋一個農耕民族組成的國家非要玩弓騎兵模式,比如宋神宗曾經下令——馬步軍並以十分為率,馬軍一分習槍刀,餘習弓,結果培養出一群配置華麗,但在馬上射箭飛一二十步就能落到地上的廢柴……

  • 2 # 資深人士說文史

    翻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政權爭奪戰,秦漢打匈奴,盛唐對戰突厥,兩宋先後面臨西夏、契丹、女真、蒙古族夾擊最後被蒙古族一統天下;朱元璋驅除韃虜,建立大明後,女真族後裔滿族經過百年漢化後,又成功入住中原建立大清。

    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交鋒中總是敗多勝少,第一次高光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依靠“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數次遠征匈奴,匈奴經過持續打擊逐漸走向衰落,到漢宣帝時真正實行實現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的豪言;同樣是漢族王朝,經濟強盛宋朝為何軍事羸弱,依靠“歲貢”和談,苟且偷安,偏居一隅。

    漢唐兵力為何這麼強盛,宋朝兵力為何這麼弱勢呢?除了綜合國力,軍事統帥戰略指揮藝術,以及百年不遇傑出將領外,騎兵是最大的關鍵,騎兵的關鍵就是馬匹,不得不說漢武帝的馬政是十分成功的,那麼宋朝為什麼不復制漢武帝的馬政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下漢代的馬政。這也是北宋為何被遊牧騎兵吊打,漢朝能夠直搗漠北王庭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大漢後,攜勝利之威,率謀士陳平、名將樊噲、周勃等人率32萬漢軍迎戰匈奴,不料被匈奴強大騎兵層層包圍,圍困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最後劉邦以進貢金帛、進獻美女“和親”等屈辱方式解圍;匈奴騎兵讓劉邦見識到了巨大威力,劉邦從此立下誓言大力發展良馬產業和騎兵

    鑑於漢軍在匈奴對戰期間,騎兵在速度、衝擊力、以及長途奔襲能力等方面遠遜於匈奴,只能靠數量取勝,於是西漢大力發展馬政產業,西漢發展馬政制度有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西漢疆域遼闊,幾乎包括現今中國絕大部分畜牧業產地,漢文帝時利用已經恢復的經濟,國家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發展養馬業,這時馬匹數量增加,可以發出十萬多騎兵防禦匈奴;漢景帝時在西部和北部地區新建養馬場36所,馬匹存量30萬頭,數量相當可觀;經過漢文帝、漢景帝五六十年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後,為漢武帝積攢了大量錢財和糧食,這為漢武帝大規模養馬業奠定了物質基礎;當時僅朝廷馬場就有40多萬匹戰馬,霍去病遠征漠北之戰,一次就能動員戰騎多大24萬匹,可見西漢馬政制度是十分成功的。

    西漢馬政制度為什麼能這麼成功呢?首先,西漢馬政組織系統很嚴密,職責分明,中央設有太僕“掌輿馬”,下設養馬職官十分完備,漢武帝託孤大臣之一金日磾原是匈奴王子,被俘後成為漢廷的養馬官,最後一路高升受到重用,竟成被漢武帝託孤大臣,可見西漢養馬官地位還是很高的。

    軍民官吏聯手一起養馬,漢朝鼓勵官吏軍民養馬,大力發展軍馬生產,對於民間養馬,西漢採取自由飼養的政策,早在漢文帝時期,就採納晃錯建議,推行“復馬令”在徭役上採取減免政策,調動民眾養馬的積極性。漢武帝時,還規定不願意服役的人,也可以出馬免役。

    西漢對馬匹實行保護主義,重視良種改良,漢景帝時禁止馬匹出關,控制徵用民馬,這樣就保證了國家軍民來源。漢武帝時為了適應官府飼養馬匹的需要,以各種稅收保障養馬飼料供應。漢武帝還重視改良馬種,針對重要馬匹體型矮小,速度慢,行動不靈,不耐飢寒等劣質,千方百計從西域烏孫、康居等地引進良種馬改良馬匹,漢武帝之所以垂青汗血寶馬,對大宛國大動干戈,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獲得優良馬匹。

    此外,漢武帝還實行戰爭期間特殊的馬政,為了和匈奴大規模騎兵作戰的需要,補充戰爭對馬的消耗,採取以國家名義向民間徵用私馬,刺激吏民養馬,改變雄馬平價,鼓勵民間飼養母馬,徵用民馬補充官馬等措施。

    西漢成功馬政,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繁榮社會經濟,壯大騎兵,基礎匈奴對漢王朝威脅,西漢養馬保證了進攻匈奴連續性,發展東西交通,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繼而維持一個強大的王朝。那麼有人問了,西漢這麼成功的馬政制度,宋朝為什麼不能複製呢?

    我們再瞭解下宋朝的馬政,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就制定了相對完善國馬制度,包括券馬(從市場上買馬)、省馬(從邊疆馬市買馬)、馬社(駐軍中社買馬組織)、括買(戰事時由民間收購)四項制度,來解決軍隊用馬問題,但是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北宋在馬政制度上,宋仿漢唐,馬政官員、機構、制度都很完備,牧監佔地也很廣。為了解決軍隊戰馬問題,北宋和周邊地區開設茶馬互市,宋太宗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私自販賣馬匹,然而私自販賣馬匹在北宋一朝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王安石變法中,在“整軍強兵”中推行保甲養馬法,就是把官馬放在百姓家飼養繁殖,朝廷給予相當補貼,並且寓馬以農,大量儲備戰略後備馬,以備國防用兵之用。保甲馬的實行一度使北宋騎兵在戰鬥力上有所振作,保甲馬之前,北宋屢敗西夏騎兵,保甲馬之後,宋夏騎兵交戰互有勝負。然而王安石的改革在舊黨及強大的保守勢力反對下,被迫中止,哲宗即位後,立即取消保馬法,恢復牧監製度;北宋的馬政經過反覆折騰後,馬政被破壞殆盡。

    北宋還曾採取“以補制騎”的消極軍事防禦戰略,為了避免在平原開闊地帶與遼夏精銳騎兵爭鋒,北宋在作戰形勢上多利用山地江河等險要地形,築城塞防守,限制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優勢,北宋採取防守戰略,進一步限制了騎兵發展,養馬業逐漸衰落。

    宋朝為何不能複製漢武帝馬政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宋朝養不了良馬,宋朝沒有優良良馬繁育基地,西漢騎兵所用的戰馬多出自天水、安定、上郡西河六郡等地,這些都是畜牧業發達地區,也是優良馬匹繁育基地,但是這些領土,包括河西走廊,燕雲十六州都不在北宋控制範圍內。宋朝無良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宋朝有錢買不到馬,漢朝可以透過絲綢之路向西域買馬,而宋朝時期,西夏異軍突起直接阻斷北宋與西域的交往,在東方更有虎視眈眈契丹騎兵,宋朝雖然繁榮,但此時的世界只知道東方有契丹,而不知有宋;遼宋、宋夏之間也經常開設互市,北宋尚能買到馬匹,但是關係緊張時,契丹遼國和党項族西夏均嚴禁向宋出賣馬匹,西南地區所產馬質量較差,根本不能當騎兵使用。即使這樣,茶馬互市中的馬匹數量,對於遼國、西夏、金國強大的騎兵隊伍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而已,宋朝不產良馬,也買不到良馬。

    宋朝本地馬不好,即使在短暫和平時期,北宋牧馬多在當今河南、河北地區,這個地方氣候並不符合馬之習性,養出來的馬,習性溫良,抗寒性,耐疲勞性遠不能比契丹和西夏,這些馬難以勝任長途奔襲和追擊之用。

    牧監之地本來就少,被兼併嚴重;北宋疆域不大,土地相對有限,牧監之地被皇族侵佔成莊田,特別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卸職的大量武官都被賞賜大量土地,相當一部分被開墾為莊田,致使養馬基地都到侵蝕;此外農牧爭地嚴重,致使農民義軍四起,這也是養馬一個不利條件。

    總之,北宋馬政衰敗,在軍事戰略上“守內虛外”,體制上“重內輕外”以及“崇文抑武”的國策重要關係,宋朝這樣的一個國情,這樣的一個國策,這樣的一個體制怎能複製漢武帝時期馬政呢?真是天方夜譚。

    西漢成功馬政,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繁榮社會經濟,壯大騎兵,解決匈奴對漢王朝威脅,西漢養馬保證了進攻匈奴連續性,發展東西交通,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正式馬政“政策”的成功與否,決定了宋朝為何被遊牧騎兵吊打,而大漢能夠直搗漠北王庭的主要因素之一。

  • 3 # 9999的愛情

    宋朝的開過皇帝是以陳橋驛兵變篡位而奪得皇帝的位置的。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還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一幕。所以宋朝不信任武將,壓制武將。實行重文輕武的戰略方針。這個是宋朝戰馬稀少的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的主要產馬區主要分佈在內蒙、新疆、甘青川、西南、東北、中原這六個區域,其中以內蒙和新疆的最多。北宋雖然也曾統治中原以及陝甘一帶,但畢竟馬匹有限。而且也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實施過“馬政”。至於南宋,偏安於東南,而東南幾乎不產馬。 所以宋朝是一個擁有馬匹稀少

  • 4 # 大飛哥愛歷史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戰亂,民生凋敝,馬匹奇缺。連皇帝出行的馬車都找不到同一種顏色的馬匹,在漢武帝之前面對匈奴騎兵的騷擾,漢軍只能以步兵抵抗,經常是傷亡慘重,漢朝只能以和親的方式同匈奴維持相對的和平狀態。漢武帝繼位後,依靠文、景兩代的積蓄,國家富強,他決定對匈奴主動出擊,改變對匈奴作戰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要主動出擊匈奴必須要有一隻精良的騎兵隊伍。自漢初以來,從高祖開始歷經漢文帝、漢景帝三朝,漢朝的馬政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在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地,大批次養殖軍馬以備不時之需。後來漢武帝命衛青多次出擊匈奴,衛青七戰七捷,多次擊潰匈奴騎兵,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並步卒數十萬前往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最終霍去病依靠騎兵千里大奔襲,封狼居胥凱旋而歸,可見騎兵的重要性。到了宋朝時,馬政基本處於荒廢狀態,不要說跟西漢相比了,就是比隋唐也差之太遠。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由於傳統的養馬地西北及薊州附近地區大本分都被西夏和遼國佔領,導致軍隊中出現了戰馬奇缺的情況,戰馬的缺失導致北宋在和遼國及西夏交兵時一直處於劣勢。

    二、後來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和遼國處於百年無事的最佳時期,這期間,兩國沒有大的兵革之禍,社會安定。這是一個大力發展軍備的重要時機,但是,由於國家承平日久,軍備廢弛。宋朝統治者並未抓住時機提高馬匹的數量,政治上缺乏遠見。三、宋室南遷後,風雨飄搖,偏安一隅,江南地區的氣候環境均不適合優良馬匹的生長。 由於馬匹和騎兵的缺失,後來在面對金國鐵騎,宋軍開始毫無抵抗力,敗的一塌糊塗。當年金國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就是靠著強大的騎兵突擊能力,一路所向披靡。宋朝丟失的不止是馬政,他們丟失了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

  • 5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擁有的資源都不一樣,宋朝如何複製,當然大漢的很多馬場也是霍去病衛青等人從匈奴手中搶過來的,但是很明顯,北宋根本搶不過西夏。

    早在唐朝中後期的時候,就透過茶馬古道與吐蕃以及回鶻進行戰馬貿易,為了購買馬匹,宋朝在西北和西南邊境都設定了邊。早先太祖時期不光是馬,甚至還可以僱傭西北少數民族的弓騎兵。但西夏的崛起最終改變了這一格局,由於西域馬源喪失,所以北宋不得不依賴於青唐吐蕃政權,但畢竟盟友也不總是完全可靠,宋朝更想自己完全控制這塊地區,便於1099和1104年兩次出兵攻佔,但最終還是便宜了金國和西夏。

    在宋真宗和宋神宗時期都實行過著名的馬政,馬匹數量更是在真宗時期達到過20萬匹,但是這種也在對外戰爭中迅速消耗掉了。比如對遼戰爭,以及在西夏邊境連綿不斷的作戰,宋朝的騎兵往往是過去送經驗的……關鍵是北宋一個農耕民族組成的國家非要玩弓騎兵模式,比如宋神宗曾經下令——馬步軍並以十分為率,馬軍一分習槍刀,餘習弓,結果培養出一群配置華麗,但在馬上射箭飛一二十步就能落到地上的廢柴……

  • 6 # 資深人士說文史

    翻開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政權爭奪戰,秦漢打匈奴,盛唐對戰突厥,兩宋先後面臨西夏、契丹、女真、蒙古族夾擊最後被蒙古族一統天下;朱元璋驅除韃虜,建立大明後,女真族後裔滿族經過百年漢化後,又成功入住中原建立大清。

    中原政權與遊牧民族交鋒中總是敗多勝少,第一次高光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依靠“帝國雙壁”衛青、霍去病數次遠征匈奴,匈奴經過持續打擊逐漸走向衰落,到漢宣帝時真正實行實現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的豪言;同樣是漢族王朝,經濟強盛宋朝為何軍事羸弱,依靠“歲貢”和談,苟且偷安,偏居一隅。

    漢唐兵力為何這麼強盛,宋朝兵力為何這麼弱勢呢?除了綜合國力,軍事統帥戰略指揮藝術,以及百年不遇傑出將領外,騎兵是最大的關鍵,騎兵的關鍵就是馬匹,不得不說漢武帝的馬政是十分成功的,那麼宋朝為什麼不復制漢武帝的馬政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下漢代的馬政。這也是北宋為何被遊牧騎兵吊打,漢朝能夠直搗漠北王庭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建立大漢後,攜勝利之威,率謀士陳平、名將樊噲、周勃等人率32萬漢軍迎戰匈奴,不料被匈奴強大騎兵層層包圍,圍困七天七夜,史稱“白登之圍”,最後劉邦以進貢金帛、進獻美女“和親”等屈辱方式解圍;匈奴騎兵讓劉邦見識到了巨大威力,劉邦從此立下誓言大力發展良馬產業和騎兵

    鑑於漢軍在匈奴對戰期間,騎兵在速度、衝擊力、以及長途奔襲能力等方面遠遜於匈奴,只能靠數量取勝,於是西漢大力發展馬政產業,西漢發展馬政制度有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西漢疆域遼闊,幾乎包括現今中國絕大部分畜牧業產地,漢文帝時利用已經恢復的經濟,國家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發展養馬業,這時馬匹數量增加,可以發出十萬多騎兵防禦匈奴;漢景帝時在西部和北部地區新建養馬場36所,馬匹存量30萬頭,數量相當可觀;經過漢文帝、漢景帝五六十年休養生息的“文景之治”後,為漢武帝積攢了大量錢財和糧食,這為漢武帝大規模養馬業奠定了物質基礎;當時僅朝廷馬場就有40多萬匹戰馬,霍去病遠征漠北之戰,一次就能動員戰騎多大24萬匹,可見西漢馬政制度是十分成功的。

    西漢馬政制度為什麼能這麼成功呢?首先,西漢馬政組織系統很嚴密,職責分明,中央設有太僕“掌輿馬”,下設養馬職官十分完備,漢武帝託孤大臣之一金日磾原是匈奴王子,被俘後成為漢廷的養馬官,最後一路高升受到重用,竟成被漢武帝託孤大臣,可見西漢養馬官地位還是很高的。

    軍民官吏聯手一起養馬,漢朝鼓勵官吏軍民養馬,大力發展軍馬生產,對於民間養馬,西漢採取自由飼養的政策,早在漢文帝時期,就採納晃錯建議,推行“復馬令”在徭役上採取減免政策,調動民眾養馬的積極性。漢武帝時,還規定不願意服役的人,也可以出馬免役。

    西漢對馬匹實行保護主義,重視良種改良,漢景帝時禁止馬匹出關,控制徵用民馬,這樣就保證了國家軍民來源。漢武帝時為了適應官府飼養馬匹的需要,以各種稅收保障養馬飼料供應。漢武帝還重視改良馬種,針對重要馬匹體型矮小,速度慢,行動不靈,不耐飢寒等劣質,千方百計從西域烏孫、康居等地引進良種馬改良馬匹,漢武帝之所以垂青汗血寶馬,對大宛國大動干戈,目的之一也是為了獲得優良馬匹。

    此外,漢武帝還實行戰爭期間特殊的馬政,為了和匈奴大規模騎兵作戰的需要,補充戰爭對馬的消耗,採取以國家名義向民間徵用私馬,刺激吏民養馬,改變雄馬平價,鼓勵民間飼養母馬,徵用民馬補充官馬等措施。

    西漢成功馬政,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繁榮社會經濟,壯大騎兵,基礎匈奴對漢王朝威脅,西漢養馬保證了進攻匈奴連續性,發展東西交通,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繼而維持一個強大的王朝。那麼有人問了,西漢這麼成功的馬政制度,宋朝為什麼不能複製呢?

    我們再瞭解下宋朝的馬政,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就制定了相對完善國馬制度,包括券馬(從市場上買馬)、省馬(從邊疆馬市買馬)、馬社(駐軍中社買馬組織)、括買(戰事時由民間收購)四項制度,來解決軍隊用馬問題,但是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北宋在馬政制度上,宋仿漢唐,馬政官員、機構、制度都很完備,牧監佔地也很廣。為了解決軍隊戰馬問題,北宋和周邊地區開設茶馬互市,宋太宗曾多次下令禁止民間私自販賣馬匹,然而私自販賣馬匹在北宋一朝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王安石變法中,在“整軍強兵”中推行保甲養馬法,就是把官馬放在百姓家飼養繁殖,朝廷給予相當補貼,並且寓馬以農,大量儲備戰略後備馬,以備國防用兵之用。保甲馬的實行一度使北宋騎兵在戰鬥力上有所振作,保甲馬之前,北宋屢敗西夏騎兵,保甲馬之後,宋夏騎兵交戰互有勝負。然而王安石的改革在舊黨及強大的保守勢力反對下,被迫中止,哲宗即位後,立即取消保馬法,恢復牧監製度;北宋的馬政經過反覆折騰後,馬政被破壞殆盡。

    北宋還曾採取“以補制騎”的消極軍事防禦戰略,為了避免在平原開闊地帶與遼夏精銳騎兵爭鋒,北宋在作戰形勢上多利用山地江河等險要地形,築城塞防守,限制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優勢,北宋採取防守戰略,進一步限制了騎兵發展,養馬業逐漸衰落。

    宋朝為何不能複製漢武帝馬政呢?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宋朝養不了良馬,宋朝沒有優良良馬繁育基地,西漢騎兵所用的戰馬多出自天水、安定、上郡西河六郡等地,這些都是畜牧業發達地區,也是優良馬匹繁育基地,但是這些領土,包括河西走廊,燕雲十六州都不在北宋控制範圍內。宋朝無良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宋朝有錢買不到馬,漢朝可以透過絲綢之路向西域買馬,而宋朝時期,西夏異軍突起直接阻斷北宋與西域的交往,在東方更有虎視眈眈契丹騎兵,宋朝雖然繁榮,但此時的世界只知道東方有契丹,而不知有宋;遼宋、宋夏之間也經常開設互市,北宋尚能買到馬匹,但是關係緊張時,契丹遼國和党項族西夏均嚴禁向宋出賣馬匹,西南地區所產馬質量較差,根本不能當騎兵使用。即使這樣,茶馬互市中的馬匹數量,對於遼國、西夏、金國強大的騎兵隊伍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而已,宋朝不產良馬,也買不到良馬。

    宋朝本地馬不好,即使在短暫和平時期,北宋牧馬多在當今河南、河北地區,這個地方氣候並不符合馬之習性,養出來的馬,習性溫良,抗寒性,耐疲勞性遠不能比契丹和西夏,這些馬難以勝任長途奔襲和追擊之用。

    牧監之地本來就少,被兼併嚴重;北宋疆域不大,土地相對有限,牧監之地被皇族侵佔成莊田,特別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卸職的大量武官都被賞賜大量土地,相當一部分被開墾為莊田,致使養馬基地都到侵蝕;此外農牧爭地嚴重,致使農民義軍四起,這也是養馬一個不利條件。

    總之,北宋馬政衰敗,在軍事戰略上“守內虛外”,體制上“重內輕外”以及“崇文抑武”的國策重要關係,宋朝這樣的一個國情,這樣的一個國策,這樣的一個體制怎能複製漢武帝時期馬政呢?真是天方夜譚。

    西漢成功馬政,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繁榮社會經濟,壯大騎兵,解決匈奴對漢王朝威脅,西漢養馬保證了進攻匈奴連續性,發展東西交通,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正式馬政“政策”的成功與否,決定了宋朝為何被遊牧騎兵吊打,而大漢能夠直搗漠北王庭的主要因素之一。

  • 7 # 9999的愛情

    宋朝的開過皇帝是以陳橋驛兵變篡位而奪得皇帝的位置的。因其以武力奪位,再加上五代時期,武將奪權的情況特別多,故特別害怕部下掌握兵權的將領效法,還上演了“杯酒釋兵權”的一幕。所以宋朝不信任武將,壓制武將。實行重文輕武的戰略方針。這個是宋朝戰馬稀少的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的主要產馬區主要分佈在內蒙、新疆、甘青川、西南、東北、中原這六個區域,其中以內蒙和新疆的最多。北宋雖然也曾統治中原以及陝甘一帶,但畢竟馬匹有限。而且也沒有像漢武帝那樣實施過“馬政”。至於南宋,偏安於東南,而東南幾乎不產馬。 所以宋朝是一個擁有馬匹稀少

  • 8 # 大飛哥愛歷史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戰亂,民生凋敝,馬匹奇缺。連皇帝出行的馬車都找不到同一種顏色的馬匹,在漢武帝之前面對匈奴騎兵的騷擾,漢軍只能以步兵抵抗,經常是傷亡慘重,漢朝只能以和親的方式同匈奴維持相對的和平狀態。漢武帝繼位後,依靠文、景兩代的積蓄,國家富強,他決定對匈奴主動出擊,改變對匈奴作戰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要主動出擊匈奴必須要有一隻精良的騎兵隊伍。自漢初以來,從高祖開始歷經漢文帝、漢景帝三朝,漢朝的馬政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在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地,大批次養殖軍馬以備不時之需。後來漢武帝命衛青多次出擊匈奴,衛青七戰七捷,多次擊潰匈奴騎兵,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並步卒數十萬前往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最終霍去病依靠騎兵千里大奔襲,封狼居胥凱旋而歸,可見騎兵的重要性。到了宋朝時,馬政基本處於荒廢狀態,不要說跟西漢相比了,就是比隋唐也差之太遠。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由於傳統的養馬地西北及薊州附近地區大本分都被西夏和遼國佔領,導致軍隊中出現了戰馬奇缺的情況,戰馬的缺失導致北宋在和遼國及西夏交兵時一直處於劣勢。

    二、後來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和遼國處於百年無事的最佳時期,這期間,兩國沒有大的兵革之禍,社會安定。這是一個大力發展軍備的重要時機,但是,由於國家承平日久,軍備廢弛。宋朝統治者並未抓住時機提高馬匹的數量,政治上缺乏遠見。三、宋室南遷後,風雨飄搖,偏安一隅,江南地區的氣候環境均不適合優良馬匹的生長。 由於馬匹和騎兵的缺失,後來在面對金國鐵騎,宋軍開始毫無抵抗力,敗的一塌糊塗。當年金國的鐵浮屠和柺子馬就是靠著強大的騎兵突擊能力,一路所向披靡。宋朝丟失的不止是馬政,他們丟失了大宋王朝的半壁江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生拌種劑能拌小麥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