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亂世時,力勝者出,就像沒有馬雲也會有別人做淘寶。你的想法也許是對的,如果沒有亂的環境,沒有開啟這個引子,劉裕或不會進入歷史中心。晉八王之亂也是仿照其祖司馬懿呀。一些東西只要一開啟,便很難止住。

  • 2 # 關東俠客

    桓玄(公元369年一公元404年)和劉裕都是一個權臣和野心家,兩個人都篡奪了晉朝皇位,建立自已的政權。只不過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劉裕厚積博發,把桓玄給滅了。換言之,如果桓玄只做權臣不造反,劉裕還真沒有機會登上權力的頂峰,篡奪天下。

    東晉是司馬氏皇族同僑居南方世家大族互相妥協建立的政權,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是典型的門閥政治。瑯琊王氏,譙國桓氏,謝氏等世家大族子弟把持各級政權,次等士族和寒門只能擔任中下級官職,不可能,也沒有實力爬到權力的頂峰。

    這種政治模氏需要世家大族中智商情商非常高的領袖人物,運用高超的政治手腕才能達到各個方面的平衡。當世家腐敗或人才凋落時,皇權地位就會上升。東晉末年,司馬顯元父子執政,就是皇權上升的表現。

    司馬顯元父子恐固皇權的政策,傷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當桓玄造反時(公元403年),世家大族都採取預設態度,就是這種自保式反擊。

    桓玄是前大司馬桓溫的小兒子,桓溫是東晉名將,一心想學司馬師,司馬昭,他有句口頭禪:不能名垂千古,也要遺臭萬年。耐何有東晉名相謝安執掌朝政,只是在萬般無耐中死去。

    桓玄一心想恢復父親的光榮,只因受父親影響,東晉朝庭不敢用,直到他二十三歲時才出仕做太孑洗馬,後來升任義興太守。

    桓玄對這個職位非常不感冒,曾言:"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後來,乾脆辭職回鄉了。桓玄路過建康時,執政的司馬道之當眾溪落他:"桓溫晚年想當賊,你怎麼看?,

    桓玄迥得長跪流汗不已,這也是他後來起兵滅了司馬顯元父子的原因之一。桓玄形貌瑰奇,風袖疏郎,才華橫溢,自已認為是英雄豪傑,在家鄉是威望極高,比太守還有號召力。

    桓玄利用孫恩作亂之機,長袖善舞,割據長江中游地區。公元402年,桓玄上湊聲討司馬顯元父子謀反,兵發建康城。

    司馬顯元父子恐固皇權的政策,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對,當桓玄起兵造反時,他們持預設態度,北府軍名將劉牢之也加入倒馬陣營。

    桓玄成為東晉朝庭的總掌權者,受命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徐州刺史,加假黃鉞,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牢之自殺,北府軍四散,如果桓玄不篡奪天下,真沒有人能搬倒他。

    劉裕出身微寒,三十多歲後才參加北府軍,長期擔任中下級軍官。如果天下太平,劉裕只能平凡的渡過一生。孫恩造反,給了劉裕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揚名立腕的舞臺。桓玄除掉北府軍名將劉牢之,北府軍群龍無首,劉裕才有暫露頭腳的機會。

    桓玄掌握東晉大權後,個人野心開始膨脹,實現了父親未盡的事業。公元403年(太享元年),桓玄廢晉安帝,建桓楚政權,改元永始。

    桓玄志大才疏,沒有什麼治國才能,喜歡遊山玩水,對世家大族沒有很好的安撫,對平民百姓更不會有什麼好政策,以至落到騎虎難下的地步,人人反對。

    以劉裕,何無忌,諸葛長民,劉毅,王鎮惡,檀道濟等北府軍舊將聯名發表反桓楚宣言,率一千七百多人向建康進發。劉裕成為東晉朝庭最高主宰,機會成熟後取而代之,建立劉宋天下。

    如果,桓玄不廢調東晉皇帝,同世家大族聯合把持朝政,劉裕真的沒有機會和實力打敗桓玄。

  • 3 # 亭安讀書

    歷史上桓玄的起兵,的確是劉裕崛起的一個契機,而如果桓玄選擇不起兵,實際上劉裕在東晉末期的亂局之中,也是有機會成為權臣的。

    先從東晉末期的局勢去分析劉裕所處的勢力對抗局面:

    劉裕起於北府,從軍之後擔任北府軍將領孫無終的參軍,後在孫恩之亂中成為劉牢之的參軍。在平定孫恩之亂的過程中,劉裕展現出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劉牢之屬下重要的將領之一。

    而去看當時東晉整體的局勢,劉裕所屬的劉牢之部,其實也正處於激烈變革之際。劉牢之因為之前在王恭第二次起兵時,背叛王恭投向司馬元顯,得以代王恭掌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的軍務”。劉牢之由原本需要依附門閥士族太原王氏王恭的北府將,因背叛而得到方鎮軍事要職,成為東晉兩大軍事力量之一的北府軍的實際掌控者。

    但是需要去看的是,劉牢之是透過依附中樞司馬道子父子,才得以成就了其方鎮重任,這在東晉過往的歷史當中,是很少見的。因為在東晉一百多年國祚當中,門閥士族創造出來的門閥政治格局,讓劉牢之和劉裕這樣的次等士族以及庶族,沒有機會擔任高職。而劉牢之乃至歷史上劉裕能夠崛起,都是因為當時東晉門閥政治正步入衰落,這才有了高門士族之外的力量能夠有機會崛起。

    當時劉裕所屬的劉牢之部,為中樞司馬元顯父子對抗上游桓玄勢力,這也是司馬元顯敢於對上游已經威勢已成的桓玄用兵的重要依仗。但是,歷史上桓玄起兵之時,劉牢之因為擔心自己平定桓玄後,會遭到司馬元顯父子的顧忌,因此背叛司馬元顯投向桓玄。可沒成想最後桓玄掌控朝政後,便利用政治手段剝奪劉牢之兵權,劉牢之再次被逼反,在逃向廣陵的路上自縊而死。

    元顯既敗,玄以牢之為徵東將軍、會稽太守,牢之乃嘆曰:“始爾,便奪我兵,禍將至矣!”……趨出,佐吏多散走。而敬宣先還京口拔其家,失期不到。牢之謂其為劉襲所殺,乃自縊而死。

    劉裕在劉牢之逃向廣陵的過程中,劉裕返回京口,藉助原本被桓玄稱帝后極力消滅的北府殘兵舊將。在京口起兵,打敗桓玄,最終成為東晉末期權臣。這邊是劉裕在歷史當中崛起的過程,這期間涉及到劉裕最終在京口起兵時的過程,先且不談,先來看看題目中所說,如果桓玄不起兵造反,會不會給予劉裕機會成為東晉末期權臣。

    桓玄不起兵的情況下,中樞司馬元顯及劉裕所在北府勢力的應對

    桓玄的崛起是在荊州聯合殷仲堪、楊佺期,配合京口王恭起兵,在王恭失敗後,桓玄聯合殷仲堪、楊佺期三方對抗中樞司馬元顯的分化,最終讓桓玄一步步成勢,起兵之前已經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方鎮。

    不過,桓玄起兵時的東晉整體形勢,已經與他父親桓溫起兵時完全不同,東晉門閥政治局面在謝安退出中樞之後,已經轉向衰落,王恭起兵失敗也讓門閥政治迅速消亡。而桓玄能夠依仗自身謀算,最終稱帝算得上是門閥政治最後的“絕唱”。

    在這種局勢之下,桓玄如果選擇不起兵的結果,那麼最有可能的便是上下游的分化對抗。上游桓玄,下游中樞加京口劉牢之的北府勢力。但由於桓玄在上游勢大,已經導致中樞司馬元顯的忌憚,“元顯稱詔伐玄”,這是司馬元顯在門閥士族好不容易被壓制的東晉大好局面之下,對於門閥餘孽的一次清理。而如果桓玄選擇依仗荊、江對抗司馬元顯的討伐,得以生存之後也不去起兵建康,那麼與真實歷史最大的變化,應當在於北府劉牢之的選擇。

    歷史上劉牢之是在桓玄起兵時,擔心自己依附的司馬元顯不能給自己善終,所以背叛司馬元顯投向桓玄,想要透過桓玄推倒司馬元顯後,“假手於玄誅執政,然後乘玄之隙,可以得志天下”,這是劉牢之的謀算,但事後證明劉牢之的選擇十分的錯誤,他錯誤的估算了桓玄事後的政治手段,也導致了自己最後的失敗。但是如果桓玄選擇不起兵的話,中樞司馬元顯沒有上游十分緊要的生存威脅,那麼對於處於建康後方的劉牢之所率北府,包括劉裕等北府眾將態度就值得研究了。

    第一種可能,司馬元顯不再擔憂上游桓玄的起兵對抗中樞,則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執掌北府軍要職的劉牢之。最有可能的便是司馬元顯派心腹或司馬氏皇族子弟,去取代劉牢之、劉裕等人的北府軍掌控權。

    第二種可能,司馬元顯繼續昏庸的不削弱劉牢之的北府兵權,給了劉牢之可乘之機,趁機威脅中樞,甚至可以趁上游桓玄無心起兵之時,把持中樞朝政。

    第三種可能,劉牢之挾京口北府軍之勢,效仿東晉初期郗鑑鎮北府時,威懾上游陶侃、庾亮的事蹟。協助中樞司馬元顯,維持東晉王朝穩定。或者劉牢之聯合上游桓玄,以方鎮之力要挾中樞,以圖謀取中樞權柄,這種辦法甚至可能恢復東晉初期“門閥與皇族共天下”的壯舉。

    這幾種可能是劉裕所在劉牢之統帥的北府勢力,在區別於歷史過程中桓玄起兵造反時的應對方式,在這幾種可能之中,作為北府將領的劉裕,的確也是有機會可以崛起的。

    三種可能中,劉裕崛起的機會

    在以上列舉的桓玄不起兵時,下游建康和京口的應對方式中,劉裕其實也是存在崛起機會的。結合歷史上劉裕攜千餘人起兵,便能打敗桓玄的情況,以及劉裕所表現出的軍事能力去看,再加之劉裕後期直接推翻晉室稱帝的野心,我們完全可以從這四種可能之中,找尋劉裕的崛起機會。

    如果是第一種可能之中,面對司馬元顯削弱京口勢力,如同歷史當中桓玄事成之後剝奪劉牢之兵權的情況看,劉牢之所採取的應對辦法最大的可能也是同樣的再次背叛。這也是劉牢之結局與歷史的最大貼合的可能,掌控北府的目標不與當權者是桓玄這樣的門閥士族,還是司馬元顯這樣的司馬氏皇族而產生什麼差異。面對京口北府這樣強大有威脅的勢力,司馬元顯最大可能也是會削弱北府,打壓劉牢之。

    在這種可能之中,劉裕崛起的機會,也只能是反抗中樞司馬元顯。不過,與真實歷史有差別的是,司馬元顯不會同歷史當中桓玄一樣,對北府軍兵將進行打殺,這儲存了劉裕崛起反抗的軍事力量。但是,在依仗北府勢力戰勝中樞司馬元顯後,再要面對上游桓玄勢力,也會是一場難打的戰爭。這種局勢之中,劉裕崛起需要克服中樞和桓玄兩大阻力。

    第二種可能之中,劉牢之趁機把持朝政,當然也會重用劉裕等北府將,需知當時劉牢之子劉敬宣還在,所以如果劉裕想要在這種局勢之中崛起,需要在劉牢之帳下能夠得權。不過,在劉牢之把持中樞的這種可能中,就充滿了更多變數,比如劉牢之鎮京口,劉敬宣入中樞或者劉牢之鎮中樞,劉敬宣鎮京口,不同的可能中,劉裕想要在北府軍中崛起也會有更多變數。

    結合歷史看,劉裕如果面對這種局面,可以請求劉牢之發自己去三吳之地,效仿歷史中盧循起兵之事,依仗三吳富庶,逐步崛起對抗中樞劉牢之及上游桓玄。

    最後一種可能中,劉裕崛起的機會是最少的,面對上游門閥士族代表桓玄和下游劉牢之尚在的局面,劉裕能夠崛起的可能需要從之後在北府中權勢的增加去看。但是觀東晉整朝之中,沒有門閥背景或者無中樞重用,崛起的機會實在是不多見。不多的機會中,劉裕如果能夠得到當初何進推舉桓溫那樣的機會,得以出鎮方鎮或者在中樞得權,應當是最後成為權臣的機會。

    而且,劉裕還可以斡旋於劉牢之和上游桓玄之間,甚至挑撥兩方衝突,最終在亂局之中得權。這種可能之中,最為根本的就是破壞京口劉牢之、中樞和上游桓玄的平衡狀態,這才能給劉裕自身如歷史當中的那般崛起之機。

    以上所述可知,如果桓玄不去選擇起兵建康,雖然違背了當時桓玄所謀算之事,但的確會造成歷史走向的重大變化。其中最為值得劉裕去重視的是當時的北府軍統帥劉牢之的選擇,在劉牢之不同的選擇之中,劉裕可能要面對不同的機會。當然了,以上分析都是在問題中桓玄不起兵造反的前提之下,進行的論證,任何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發展,其實都是由無數因素和巧合之下,才得以發生。我們對問題的探討,只能算是假設了。

  • 4 # 峰峰說史

      首先恆玄是篡位當了皇帝,當了皇帝以後桓玄持才傲物,自認為自己登上皇位是民心所向,朝野上下無人敢言不是,卻沒料到,登上皇位後是騎虎難下,最終落得身首異處,當個短命皇帝。

      桓玄下場如此悲慘,要怪只能怪自己看不透劉裕狼子野心,錯將虎狼之人作為心腹。桓玄篡位之前,為收買人心,招賢納士,啟用極富軍事才能的劉裕,而當時的劉裕同樣有謀反之心,但表面上故作迎合桓玄招賢之舉。桓玄篡位後,劉裕的野心更加膨脹,隱忍多年,終於將其反對勢力搬上臺面,聯合何無忌、劉毅起兵聲討桓玄。

      桓玄遭其心腹反咬一口,難擋其進攻趨勢,剛剛登上帝位,便狼狽逃亡,命喪黃泉。

      之後,劉裕將東晉旗號改為劉宋,成為了南北朝時期一支重要的力量。如果當時恆玄不造反,劉裕也是會反的,但是成功與否就不知道了!如果失敗了,就沒有後來的劉裕了!所以說恆玄的造反成就了後來的劉裕!

  • 5 # 聰明的小龍女

    桓玄和劉裕都是東晉末期一代權臣梟雄,都有稱霸天下、自立為王,不甘受制於人、為他人之臣的野心慾望。只是兩位權臣相比,劉裕才能謀略更強於桓玄。因此即使桓玄不起兵造反,劉裕依然會憑藉自己才能、勢力成為東晉末期又一權臣。且他們兩位還最終都成功篡奪了東晉江山,滅亡了東晉。但結局又大不同,桓玄篡位後不久就被劉裕討伐、兵敗被殺身首異處,只顯赫了一時就悲慘而亡,而劉裕則建立了南北朝十六國之一的劉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為南宋抗金將領,岳飛和八字軍首領王彥為什麼關係不太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