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虛實難證主客唯心
-
2 # 使用者7202770631288
生活在世界各地人群的遠祖,無一例外都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創造的。有些自然物或自然現象對人的生活有益,有的則有害,古人認為:神對人施恩或者懲罰,取決於人對神的敬奉程度。因此人們不惜花費大量精力時間創造敬神的儀式,這種儀式越來越複雜,以至於影響到了生產和生活。人群中的精英自認為自己之所以比其他人利害,也是來自神的安排,自己就是神的代表,可以對人群發號施令。世界不同地方的自然條件差異巨大,因此不同人群的精英就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宗教是特色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象中國這樣自然面貌多彩多姿的地區,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多神崇拜。而阿拉伯地區自然環境單調,遊牧生活決定了生產分工簡單,受動物,烏類中的頭領現象啟發,中東地區產生了單神崇拜一一認為天地萬物只受一位至高無上的神的支配,人群中的精英便是神的全權代表和使者。單神崇拜久而久之演化出了權威意識,族群憑藉權威凝聚成一個鐵錘。阿拉伯人摧枯拉朽的聖戰,蒙古騎兵對亞歐大陸颶風般的掃蕩,都是權威應用的早期傑作。歐洲,中國和印度人的祖先信奉萬物皆有神靈,各路神靈與在凡塵中生活的人一樣,他們之間有矛盾,會彼此時時爭鬥。早期歐洲的萬邦林立,印度的一盤散沙,古中國無休止的兼併戰爭,都源於權威的缺失。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安全第一,春秋時期,為了安全各諸候不斷髮動戰爭。秦漢實現領土統一之後,華人發現了權威極其可愛,把囯家視為個人財產的君主,大言不慚地自封天子一一天神下凡。大自然經常會和人世間的天子開玩笑一一用各種災害來挑戰人間天子的領導能力,那些終日沉迷於享樂的天子,難免疏於理政,令官民矛盾激化,催生改天換地的戰爭。如何讓人民始終順從,佛教和儒教出現了,佛教宣揚命由天定。儒教主張尊卑有序,忠和孝高於理性。上述兩種思想構成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有效地維護了皇帝家天下體制的安全。這種文化的負作用是:它為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劃定了太多的框框。封建中國,詩詞,八股文興盛,而科學技術凋敝,工商業者社會地位低下,皆源於此。
-
3 # 東陽你王哥
很高興為你解答1、從304-618年到唐建立,三百多年來在中原地區沒有看到漢人出現。但是,唐朝建立以後李淵和李世民都稱自己是漢族,他們的祖先是隴西李暠的子孫,李暠稱是李廣的子孫。眾所周知,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是李陵,李陵在漢武帝時投降匈奴,他在隴西的家族分二次被漢武帝殺光,哪有李廣的子孫呢?李淵的父親是李,李父親名字是大野氏,大野氏在西魏時官之八大柱國之一、太尉,李承襲父爵為“唐國公”。李淵也承襲父爵,也是“唐國公”。假如:大野氏是一個漢族怎麼能混到他們鮮卑貴族去呢?。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將他的二個兄弟給殺了,他將自己的弟媳弄成了自己的妃。又為了向他父親李淵請罪,這些風俗與漢族文化格格不入。再則,後媽嫁給兒子,父親娶兒媳、女兒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長期私通,這些被漢族人看來是亂論,可是被他們看來是名正言順。所以說,隋唐是“鮮卑皇朝”,只不過歷史是有儒家士大夫所寫,他們害怕“炎黃子孫”被打斷。所以說,李家一半是鮮卑族,一半是漢族,並且父系是漢族,那麼唐朝的子孫就是漢族的血脈了。
李世民將打敗的突厥人賜予皇家姓,“李”姓,並將匈奴、羌、氐、柔然、回紇等等,遊牧民族融入到漢族中來,給他們改漢姓,使他們都成為唐帝國統治下的臣民。唐朝的“安史之亂”和“黃巢造反”,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衣冠南渡”,這些到達南方的漢族被稱為“客家人”,實際上這些客家人是胡人漢化的漢族人。到了唐滅,出現了五代十國,五代中有三個是沙陀族。北宋建立以後,北有契丹遼國;西有党項西夏;西北有吐蕃;西南有大理。其實都是唐滅以後分裂出來的國家,其中契丹文和党項文就是漢字套用。
-
4 # 蘭臺說
就史料記載,漢族是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遠古的華夏部落,為當代中國主要民族。
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其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它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國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國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形成於漢代。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
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在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並沿用至今,即廣義的漢人。
漢族又被稱為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經過長期歷史發展,是中國的主體民族,逐漸成為華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二.漢族的風俗習慣
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古代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相容幷蓄的態度,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
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
樂天知命、尊敬祖先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
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古代漢族十分講究禮節,表現在各個方面,禮俗別具一格。
總體而言,漢族尚紅貴黃。
漢族把紅色作為吉祥、喜慶、美麗的象徵。在慶壽、婚禮等儀式活動中,用紅色渲染氣氛,寄託吉祥。
漢族認為黃色為五色中最高貴,代表中央,因此漢族古代皇帝均尊黃色為正色,漢族的服裝、建築、用具等尊崇黃色。
漢族認為白色代表悲哀、痛苦和死亡,所以喪禮用白色來表示肅穆哀悼。
自古到今,漢族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一直保留。雖有胡服傳入而出現短衣短褲,但服飾總是以右衽為特點。服飾發展至今,款式豐富多樣。
漢族的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型別,有米飯、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以及玉米、高梁、穀類、薯類等雜糧,種類豐富。
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有炒、燒、煎、煮、蒸、烤、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一般分為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國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茶藝、茶道在世界享有盛譽。
對茶的配製多種多樣: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至今有以茶代禮的風俗。
漢族有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生產生活條件等,形成一系列的地域特點。
用糯米釀製的米酒,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
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也是重要節日的必備品。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充當著重要媒介。“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氣氛,還有“猜拳”、酒令“、”酒麴“等活動習俗。
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如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
漢族的傳統重大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各自有著豐富的風俗和文化涵義,寄託著漢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
5 # 一個盲人窮遊中國
漢族是由華夏民族演化而來。炎黃統一天下以後,稱為華族。大禹建立夏朝以後成為夏族。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才稱為漢族。黃帝用的旗幟是龍旗。所以我們漢族人自稱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民族習慣那就太多了。我就說幾個最重要的吧。過春節,過元宵節。過清明節,過端午節。過七夕節,過中秋節。過重陽節,過臘八節。
-
6 # WILLSON39
首先,“民族”這個概念是二十世紀初才出現的,是人類學的一個概念,指的是語言、文化、歷史與其他人群有別的群體。漢族、藏族、滿族等56個民族的稱謂也是二十世紀以後的事。
在西方,由於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所以“民族”(nationality)就是指“國民”。但在蘇聯,則按照人類學進行了細分,所以一國有多個民族。中國歷史悠久,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分確實是有多個民族,但很多民族其實又是互相融合、或者只是有地區差別的。
但在二十世紀以前,自夏商周到清朝,國民也都按照國度來區分,所以有夏人、商人、周人、齊人、楚人、漢人、唐人等等,就像我們說美華人一樣,都是認同美國文化的人,但其實是由白人、黑人、黃人、棕人融合在一起的一樣。
因此,可以推測,漢族也是由遠古的華夏人(即中原人)經過歷朝歷代的融合(如秦人、齊人、楚人)、發展而形成的,使用漢語言的民族。
漢族的文化傳統主要是以春節為新年,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
回覆列表
第一時期 華族
這個是傳說時代,遂人氏鑽木取火將人區別於獸,伏羲女媧結繩記事制嫁娶始有人文,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和農耕。
考古發現人類用火的歷史至少七八萬年,所以遂人氏估計真的是人類自己腦補的歷史傳說,很明顯三皇代表的是三個時期裡處於領導地位或最強大的部落或部落首領,就如同周王/唐王/清帝/民國總統之類的稱呼。
但伏羲女媧以及後來神農氏的傳說則更有聲有色,甚至大致推算出伏羲應該是在甘肅天水一帶,所以應該是部落的開創者或出色領導,伏羲女媧甚至可能是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轉換時代。
傳說伏羲的母親是華胥族人,所以伏羲一族稱為華族,也有傳說華族的華古時候通花,華族本意為花族,考慮伏羲之前很大可能為母系,華胥族因花而得名也不無可能。
總之,從伏羲開始,便是華族的開始,是人文的開始。
故伏羲為人文始祖。
伏羲之後的時代為神農氏,首領稱為炎帝,但嘗百草和發明農耕的炎帝 和與黃帝打仗的炎帝絕不是同一個人(前者可理解為康熙後者可理解為溥儀)。
炎帝的手下或同盟包括蚩尤、共工、夸父等等。
第二個階段 華夏族/炎黃族
黃帝一族一直居住在西邊(好西,不知道)應該是藏/羌/彝的始祖,不知什麼時候發明(也可能是學習到)了車輪製造技術,故稱軒轅黃帝,於是向東擴張,先打敗了炎帝,結成同盟,然後繼續向東滅了蚩尤部、共工部、帝江部等等,形成了一個更加整合的新族群,炎黃族。
統一後的炎黃族在冶金/醫療技術突飛猛進,還系統性的創造了文字。
這個時期其實已經是初步的家天下了,只不鬥爭過於激烈,所謂的禪讓其實是有能力者居之,之後的五帝都是黃帝后人這難道是巧合嗎。
有能力居之的禪讓制讓儒家美化了,其實鬥爭相當殘酷(見竹書記年),經過五帝相傳禹(禹到底是一個帝還是一個朝代現在冒似有爭論)禹傳到啟便終結了這種禪讓制,徹底變為家長制,帝王想傳誰便傳誰。
啟的朝代叫夏朝,帝國之內統稱夏族。
華族和夏族均為始祖,故炎黃族又稱華夏族。
第三個階段 漢族
商滅夏,周滅商,創禮教,開疆拓土,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繁華的一個高度。
但分化多裂的頃向還是很大,幸好這個時候出了雄人秦王和偉大的法家思想(但別用現代的人權思想去批評古代法制的殘酷),秦王一掃六合,書同文車同軌/興水利農桑/修直道築長城對抗外敵/廢分封行郡縣/焚書坑儒統一思想/…,其影響深遠而巨大,秦王自已也認為功可比三皇五帝故稱皇帝。
秦始皇的影響確實巨大,如果無秦始皇之類的人,中國輕則就是歐洲重則是中東的現狀。
秦始皇之後為兩漢,進一步鞏固了秦始皇的政策,但又因儒家思想而進一步固化了家天下和階層,使思想被禁錮在過時的道理倫理之中而不自知。
被鞏固整後的這部分就形成新的民族叫漢族。
所以
漢族、羌族、苗族、彝族、藏族等56個民族大多是華族(也是炎族)或黃帝族(現稱古羌族)或(分不消哪個就統稱)炎黃族的後人。
甚至匈奴/北韓/日本都可能是炎黃族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