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夜雨
-
2 # 季我努學社
三娘子(1550-1612),史稱“鍾金哈屯”、“也兒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其本 名為Noyanˇcu(或稱“諾延楚”、“諾顏出”、“那顏出”等),她是俺答汗的第三哈屯,故在明清蒙古歷史漢籍中把她稱作“三娘子”,也稱“克兔哈屯”或“也兒克兔哈屯” 。所謂“也兒克兔哈屯”者系源自蒙古語Erketüqatun(意為“有權力的夫人、有權勢的夫人”等)之音譯。
壁畫中的三娘子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三娘子出生在新疆哈密北部西蒙古永謝布部落的一個貴族家庭。隆慶四年(1570年)秋,年方二十的三娘子被土默特部落首領俺答汗正式娶為妻,並改名金鐘哈屯(王后、王妃的意思)。由於三娘子“幼穎捷、善番書”,“黯而媚,善騎射”,因此深受俺答汗寵愛,甚至是“事無鉅細,鹹聽取裁”。
三娘子死後,被封為忠順夫人。“麟閣雲臺益世勳,論功一例遜昭君。若從邊塞爭芳烈,順義夫人亦不群。”在清代傅湘的詩中,已經把三娘子比作漢代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忠順夫人三娘子畢生致力於維護蒙漢民族團結,深受後人愛戴。而在蒙漢關係史中,三娘子確實佔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
三娘子畫像
在俺答可汗去世後,三娘子為了繼續輔佐順義王,約束諸部,保持與明朝的和平貢市關係,她先後與俺答汗的繼承人黃臺吉、扯力克、卜失兔祖孫三代順義王合婚(依蒙古習俗,父死,兒子可以收納非親生的後母),參政主政,始終是蒙古上層統治集團的中心人物。三娘子嚴格遵守先王法規,凡有違背貢市協議者,一概嚴懲不貸。在她的主持下,互市貿易得以順利進行。除主持互市外,三娘子也主持貢事,有時還親自率部入貢。蒙人年年進貢,“華夷得所,中外兩安”。她畢生堅持與明朝通好,受封忠順夫人,為發展和維護蒙古族和漢族的友好關係,促進蒙古地區的社會發展與進步,維護祖國的統一,作出了突出的歷史貢獻。
壁畫中的俺答可汗
正是由於三娘子的不懈努力,停息了明朝與土默特部之間連綿數十年之久的戰爭,才使蒙漢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她主持的沿邊互市,促進了蒙漢人民的經濟交流,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她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明宣大總督塗宗浚在給朝廷的上疏中,曾概括了時人對三娘子的評價:“歷年久得上下心,既受忠順夫人命,益挾天子寵,靈躍諸部,諸部鹹奉如女主。”《明史》更讚譽三娘子“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功勞巨大,超過千萬將士。
萬曆十四年年(1586)在明朝政府的支援下,三娘子主持興建了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時人稱為三娘子城朋朝萬曆皇帝賜名為歸化呼和浩特成為漢蒙關係友好的重要標誌。
萬曆四十年(1613)三娘子因病去世,享年64歲。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明史》
2、 李美玲:《三娘子對明末蒙漢和平友好關係的貢獻》
3、 王晉玲:《三娘子與明末蒙漢民族關係》
4、 O.達日瑪巴斯爾:《〈對三娘子系衛拉特人之說的幾點質疑〉證補》
-
3 # 毛劍傑
三娘子本名鍾金哈屯,是俺答汗的第三個哈屯(皇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蒙古人退回草原,仍然稱元,史稱北元。俺答汗也是黃金家族的成員,是蒙古小汗。三娘子那個時代北元已經分裂,俺答汗的領地在漠南草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與明朝為鄰。蒙古內部征伐不斷,俺答汗為了獲得中原地區的農產品和手工產品,就數次嚮明朝求和,但是明朝不僅拒絕了俺答汗的求和,還三次殺了使者,俺答汗無奈只能以戰求和,率領10餘萬鐵騎兵鋒直達北京城下,造成震動明朝的庚戌之變。
此時的三娘子二十歲出頭,她長期跟著俺答汗征戰,有屬於自己的一萬人的精騎衛隊,汗國的政務也多由她處理,可謂軍政全才。然而就在蒙明對峙的關鍵時刻,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因為家庭矛盾,跑了,投降了明朝。三娘子以此為契機,提出嚮明朝求和封貢,用逃亡到蒙古的白蓮教首領趙全等人交換把漢那吉。
明朝趕緊就坡下驢,答應了三娘子的條件,雙方議和。俺答汗去世後,三娘子繼續參與執掌蒙古諸部政事長達三十年,致力於鞏固和加強與明朝的友好關係,讓雙方百姓都免遭戰爭之苦,因此廣受人民稱頌。三娘子致力於與明朝修好,嚮明朝封貢,她所率之部也成了明朝北方的一道屏障,所以明朝封她為忠順夫人。她的事蹟在明朝官方的史書和明官員的筆記詩詞中流傳了下來。
-
4 # 小院之觀
草原遊牧民族有一個傳統,叫做收繼婚,又稱為轉房婚。也就是女子在丈夫死後要改嫁其兄弟甚至子侄,當然親生子不在此列。事實上古代中國也存在這種婚俗,但逐漸被法律禁止,雖然民間私下仍有存在,畢竟上不了檯面,不過草原遊牧民族中,這項傳統始終長盛不衰。
就拿歷史上很出名的王昭君來說,昭君出塞後至少嫁了兩次,第一任丈夫是呼韓邪單于,兩年後他就去世了,當時王昭君才二十出頭的年紀,又嫁給了前夫的大夫人所生長子雕陶莫皋單于,也就是她名義上的兒子,十一年後雕陶莫皋單于去世,王昭君也才不過三十幾歲,繼任的是搜諧若鞮單于,至於她有沒有再嫁,歷史上就沒有定論了,如果她真活到了五十幾歲,小院認為按照匈奴的傳統來說,再嫁也很有可能。
對漢人來說,兄終弟繼在古代農村一些地方還能接受,但這種即便是名義上的父死子繼還是難以被接受的。
不過就算王昭君嫁了三次,也比不上下面要講的這位傳奇女子,她一生嫁了四次,四任丈夫都被明朝封為順義王,她本人也被封為一品夫人。
更為離奇的是,這四任丈夫是有血緣關係的祖孫,年齡跨度達到了六十多歲,而她最後一次下嫁,年齡達到了六十二歲,已是一名老態龍鍾的老婦了。
當然,她並不是漢人,而是蒙古歷史上的傳奇女性—三娘子“鍾金哈屯”。
作為被朱元璋驅逐出中原大地的元朝來說,明朝和蒙古是死敵,即使被趕出漢地,蒙古帝國子孫依然念念不忘再奪大都,恢復黃金家族的榮耀。朱元璋的後裔們也都畢生致力於抵禦蒙古的入侵,防止他們捲土重來。
從朱元璋1353年加入紅巾軍反元開始算起,一直到隆慶四年(1570年),雙方你來我往,爭鬥了二百多年,直到隆慶和議雙方達成協議,明朝封蒙古可汗俺答為順義王,開放邊境貿易為止,從此大規模戰事基本平息,迎來了長時間和平,史稱俺答封貢。
能夠達成邊境的和平,最大的功勞要記在三娘子身上。
為什麼這麼說?來看三娘子的四次婚姻。
第一次,三娘子在二十歲時候嫁給俺答汗,當時俺答汗已六十三歲,這當然是一場政治婚姻,婚後第二年,在三娘子的大力建議下,六十四歲的俺答汗與明朝談判,最終達成了著名的俺答封貢。俺答汗也被封為順義王,三娘子被封為忠順夫人。歷史上是這麼評價的“始封事成,實出三娘子意”。
萬曆九年(1581年)俺答汗去世,三娘子三十一歲,此為三娘子一嫁順義王。
俺答汗死後,其長子黃臺吉照收繼婚的習俗,想將繼母三娘子收為妻室,三娘子起初是抗拒的,並曾離家出走,但大汗的婚姻並非這麼簡單,其中牽涉到政治,三娘子一走,原本穩定的邊疆局面必定出現波蘭,明朝立即派出使者規勸三娘子,顧全大局的三娘子最終嫁給了黃臺吉,黃臺吉也被封為順義王,三娘子繼續被封為忠順夫人。此為三娘子二嫁順義王。
1585年,黃臺吉去世,其長子扯力克繼承汗位,在沒有得到明朝冊封的情況下,自立為順義王,三十七歲的三娘子不願再嫁這個名義上是自己孫輩的年輕人,又一次出走,這次還是明朝派人將她說服,扯力克也做出讓步,將自己原來的妻妾盡行遣散,兩人成婚,此為三娘子三嫁順義王。
這就是三娘子三嫁順義王的緣由,在這段時間,她的丈夫換了又換,從年老衰弱的俺答汗到年輕懶惰的扯力克,期間部落的實際領導權其實是在三娘子手中,她主政掌兵長達三十年,三娘子也利用好了這個權力,與明朝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得到了明朝的尊敬,也因此被稱為明朝女英雄。
她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的犧牲品,並非遵從於她內心。想象一下,少女二十歲的年齡,芳華正茂,要為了政治嫁給一個六十三歲的老頭子,心裡會何等不甘?但為了顧全大局,她還是犧牲了自己為蒙古眾部落換來了和平。
至於四嫁順義王,史料上並不一致,一般認為是三嫁,等到第四代順義王卜石兔接任王位時,三娘子已垂垂老矣了,即便是在蒙古高原,也不適合再嫁,即便是真,也只是名義上敷衍一下了。
最後,三娘子於1613年去世,享年64歲,她被安葬在美岱召內,明朝曾經遣使給予賜祭七罈的隆重祭禮。
美岱召即是壽靈寺,是內蒙古地區重要藏傳佛教建築之一,位於如今的包頭附近,時至今日,三娘子遺骨仍然存放在美岱召的太后廟內,該寺院裡還珍藏著三娘子的腰刀、盔甲、頭飾、靴帽等文物。
明·徐渭《詠三娘子》:
女郎那復取嫋英,此是胡王女外甥。
帳底琵琶推第一,更誰紅頰侍蘆笙。
回覆列表
三娘子其真實的名字,據說叫““鍾金哈屯”、“也兒克兔哈屯”、“克兔哈屯”等。是蒙古土默特部落一位很著名的奇女子,相當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她先是嫁了阿拉坦汗(也稱俺答汗)做王妃,俺答汗死了以後,就按當時的部落習俗,嫁了俺答汗的長子黃臺吉做王妃,然後黃臺吉死了,又嫁了其長子扯力克當王妃。大家看清楚沒有,三娘子等於嫁了祖孫三代。儘管瓦刺的王更替了三輩,他都是王妃。這在中原的倫理觀點中,是很不可想象的,扯力克歲數想必要小三娘子很多,論輩分三娘子應該是他的奶奶。娶自己的奶奶(儘管不是親的)當老婆,這也太匪夷所思了。但這是當時部落的風俗,王昭君也是嫁了父一輩,又跟子一輩。這樣的事情大有” 夫の親族一同**美人妻“的鬼畜味道。
不過,三娘子也不是整天受欺負的女人,她的權勢也很大,手下有數萬精騎,常常一言不合就開打,這些人之所以和她聯姻,也是看重她的權勢。
另外,三娘子在情慾上,也是有很多的自主權的,弄幾個男寵玩玩,也是家常便飯。《萬曆野獲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明朝的一個新科進士叫蔡可賢的被派去巡視邊關,在城頭飲酒時被三娘子看到,三娘子一看,這小奶狗長得帥啊,於是口水直流,派人招呼他出城來談事情,當時明朝和長城外的部族是採取和撫政策,互通貿易,兩方談判會面是常有的事。於是蔡可賢就出城來了。哪知道,剛一出城,過來幾十個威武雄壯的套馬漢子,就把蔡可賢這個小鮮肉綁架了,城頭的明軍見擄走了小蔡,本想派人去救,但又怕惹起兩國的刀兵,違背了和平的國策,這可當不起,而且也摸不清頭腦,為什麼抓走小蔡,於是暫時按兵不動,只是派人去打探。
後來過了幾日,蔡可賢全須全尾地給送回來了,原來是三娘子看上了這個小帥哥,擄到毳帳之中,睡了一些時候,這才放他回來。按理說,這也是屬於”和親“行為,有利於統戰工作的開展。但明朝那些迂腐的官員不這樣看,他認為小蔡被番邦女首領睡了,是有辱大明國格,於是將他貶斥發落。三娘子後來又想再約小蔡時,邊關卻不見有這個人了,於是每次都失望而歸。
三娘子一向是親明派,有人企圖走侵擾中原,搶掠財富的邪路,她都極力反對和阻止。在她的主政思路下,北方少數民族和明朝長久和平友好,互通貿易,邊境烽煙不起,一片寧靜詳和。像金庸小說中,蕭峰甘願用利箭穿心自盡,換來北方民族和中原的和平共處,而三娘子實實在在地做到了這一點,她主政的三十多年,一直都是鑄劍為犁,不見血火與刀兵。因此,她獲得了各族人民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