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諸葛不孔明

     恩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建縣始於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開始設縣,至今已有1780多年曆史。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恩平縣,設立恩平市。至2006年元旦,有1786年高齡了。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人民苦不堪言,希望社會平穩,安居樂業,故取名“思平縣”。

      隨著歷史發展,三國東吳黃武元年(222)更名海安縣,南北朝稱齊安縣,隋朝開皇十八年(598)複稱海安縣,唐朝武德五年(622)又改名齊安縣,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再稱海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定名恩平縣。宋朝開寶九年(976),與陽江合併,稱陽江縣,明朝成化十四年

      (1478)恢復恩平縣建制。新中國誕生後,1958年與開平合併,名為開恩縣,1961年更名開平縣,1963年開恩分縣,恢復恩平縣建制,1993年撒縣設市,取名恩平市。

      在漫長曆史中,恩平隸屬管轄基本有兩個時期:一是從建制至清末,隸屬廣東粵西地區管轄,二是從民國初年至當今,隸屬廣東 粵中、珠三角及粵西地區管轄。具體說來有:合浦郡、高涼郡、高興郡、齊安郡、高州郡、恩州、恩平郡、南恩州、南恩路、肇慶府,粵海道、西江善後委員公署、廣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廣東省第十行政區等。新中國誕生後,有粵中、佛山、江門專署,以及粵西行署,高要、肇慶專署。從建制至明朝後期,恩平毗鄰有電白、陽江、陽春、新興、新會縣等,明清年間,有台山、開平縣。

      恩平位於廣東省南部,地處粵西、粵中及珠三角交界,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戰國時期,秦始皇在北方統一六國後,率領重兵南下,又統一了嶺南,並把它納入全國版圖。

      宋元明清年間,恩平是瓊州、雷州、高州等地通往端州(後稱肇慶府)及京城的驛道(今稱國道)必經之地,境內的鰲峰山、獨鶴山(今開平大沙鎮)腳下設有驛站(城)。民國年間,建造廣湛公路(今稱325國道),以及近年建成開陽高速公路,一東一西,兩路繞恩城而過,人來車往,顯現出一派繁榮興旺景象。明朝成化年間,按察使陶魯巡視廣東時,認為“恩平堡地處陽江之東,新會之西,北靠新興,是三邑之交,六郡之衡”,在軍事和政治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他向朝庭提議,於成化十四年(1478)改堡為縣,恢復原來縣建制。

      由於恩平地位重要,從唐朝貞觀二十三年(649),至元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朝庭設定了恩州、恩平郡、南恩州、南恩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駐紮朗底鄉勵英學校;抗戰勝利不久,中共五縣邊委領導機關(恩平、新興、雲浮、陽江、陽春)駐紮夾水鄉白石村(今開平大沙鎮)。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廣陽地委、廣陽支隊領導機關多數時間也駐紮恩平,而且她是粵中重要革命老區之一。新中國誕生後,恩平是廣東省糧食基地縣之一、中國小水電之鄉、溫泉之鄉等。這反映了恩平過去和當今都有過輝煌 歲月。

      恩平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新中國駐聯合國第一任副秘書唐明照;中國工程院院士馮培德;被孫中山任命為軍事委員的溫德堯;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師、製造師、Aviator馮如;美國第一個女特技Aviator張瑞芬;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原華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司令員,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吳有恆;《萬年日曆》發明者、曆法大師鄭振秀等,皆出生於斯。

      恩平在秦漢時期屬南海郡地。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稱思平縣。三國吳(222年)時名海安縣。南齊改稱齊安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複名海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為恩平縣。宋初併入陽江縣。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復置恩平縣,屬肇慶府轄。1958年11月與開平縣合併,初稱開恩縣,後稱開平縣。1961年3月復置恩平縣。1994年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恩平撤縣設市。

      以前,大多數人只知道開平、台山有碉樓,卻不知道恩平也有碉樓。其實,恩平不僅有碉樓,而且數量還相當可觀。據悉,今年8月份,恩平市博物館根據省文物專家提議,組織考古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碉樓普查。調查發現,在恩平城鄉各地儲存了大規模的碉樓群。據不完全統計,恩平全市現有碉樓780多座,儲存完好的有460多座,殘缺的60餘座。碉樓相對比較集中在君堂鎮,有216座;有的古村碉樓多達7座,有四五座碉樓的古村比比皆是。碉樓歷史悠久,據考證,恩平的碉樓,有的建於清代,有的建於民國年間,大多有80多年,有的有上百年的歷史。其中,民國年間是碉樓興建的鼎盛時期。

      恩平碉樓有三大功能,一是用於防盜賊,由於當時社會動亂,盜賊蜂起,搶劫盜竊時有發生,為了抵禦匪盜,各村集體或個人出錢興建碉樓,一些華僑和港澳同胞鼎力支援,紛紛捐款資助;1931年,君堂鎮茶園村一次遭賊擄劫,華僑子弟鄭安三兄弟被擄去,囚禁荒野一間木屋,勒索白銀三千元,僑眷迫於無奈,只好東借西籌,籌足三千元,才贖回鄭家三兄弟。那時,富裕的僑眷成匪賊搶劫的物件,華僑們便匯錢建碉樓防賊。

      二是用於防水患。由於舊社會水患頻仍,每當洪水暴漲,村民爬上樓頂躲避洪災,逃過劫難。君堂橫涉頭村在一次發大洪水中,300多男女老幼紛紛爬上村中的5座碉樓,才保住性命。

      此外,碉樓還有抵抗外敵入侵的功能,成為抗擊日寇侵犯的堅固堡壘。在抗日戰爭時期,我抗日隊伍和村民團結一致,據守在碉樓狠狠打擊了日本強盜,牛江鎮仕洞村92歲的馮伯回憶,1945年7月25日,60多名日寇竄入村中,攻打馬來西亞華僑馮相的碉樓,仕洞村的熱血男兒據守碉樓奮起抵抗,激戰兩小時,敵人強攻不下,只好撤退。碉樓至今仍留下彈痕累累。

      恩平各種碉樓建築結構和造型設計五花八門,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從建築材料看,有的以三合土舂築,所謂三合土即黃泥、河沙、石灰、混合黃糖、糯米飯構成,其硬度可比水泥,非常堅固;這些碉樓至今仍固若金湯。有的以標準的青磚砌成磚路(磚與磚之間的水平線)磨磚口,有的則以紅毛泥(即從英國進口的水泥,因英華人紅頭髮,恩平人便稱之為紅毛泥)鋼筋搗制,大多樓高4層,有的高達6層,牆壁厚近0.5米,門、窗窄小,每層都設有槍眼。樓頂設定放哨的瞭望亭(又稱哨亭),牆壁四角築有凸出牆外的建築物,俗稱“燕子窩”,又稱角堡,角堡內設有瞄準孔和槍眼,內寬外窄,用於內守外攻。從建築工藝看,各有千秋,爭奇鬥豔。全市460多座碉樓,幾乎很難找到建築特色相同的。

      而碉樓的建築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最頂兩層,在這裡建築設計師的建築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有的建成文藝復興式,有的建成巴洛克式,有的建成中國傳統形式。在君堂鎮一個村子的碉樓,窗楣上用灰沙漿雕塑中國傳統的雙喜,出水口又雕塑成“金魚吐水”形狀。花樣百出,林林總總。這些碉樓與田野、村莊、荷塘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和諧優美的鄉村風景畫。

      據恩平市考古人員調查考證,距今大約四千多年前恩平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其活動範圍分佈於錦江沿岸、西北山區和洪窖濱海地區。這從恩平博物館收藏的出土文物可以得到證實。1958年至1986年,省考古專家和恩平文物普查隊(簡稱文普隊)陸續在恩平市恩城鎮三官山,江南鎮茶崗嶺、白虎頭嶺,那吉鎮牛崗山、馬行山,牛江鎮營崗仔山,洪窖鎮丫頭嶺、大牆山、山豬衝、地巷嶺,大田鎮豬頭山,江洲鎮鵝翅山,以及君堂鎮鷹仔山等地,出土和採集了一大批形狀各異的石器,這些文物就是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時使用過的工具。其中有生產工具石斧、礪石、石刀、石鏟和石網墜等;有裝飾用的石環、石璧等;有作防禦自衛或狩獵用的石簇等,此外,還有當時用來盛食物、裝水的各類陶罐的碎片。這些石器為打製後再經過磨製,比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製作有進步,比較精緻,與南海市西樵山出土的同一類石器基本相同,都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從這些石器可以證實,恩平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即原始社會後期。

      1984年恩平縣文普隊在大田鎮大崗頭村菜園地,出土一個大陶罐。此罐通高45釐米,口徑25釐米,口沿外翻,上腹徑大,下腹漸收,平底,器身拍印米字紋。據專家稱,米字紋是廣東戰國時期具有典型性的紋飾。此陶罐與1974年佛山市出土的戰國陶罐一模一樣。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大田地區人類活動和聚居的跡象尤為明顯。西漢至清代的陶器,在恩平城河南狗山(今市閥門廠)出土特別多。其中有兩件雙耳陶罐,內裝青銅碎片,從陶罐的紋飾和製作分析,屬於西漢時代遺物。此外,江南鎮白虎頭嶺、茶崗嶺、沙湖鎮和平茶場,大田鎮新安村後山,恩平市府大院,江南鎮舊驛磚廠,聖堂鎮北道村郊,東成鎮派出所工地,都出土了唐、宋、元、明、清代陶器一大批。在這批陶器中,尤以唐、宋代陶器造型奇妙獨特。沙湖鎮和平茶場、大田鎮新安村後山和江南鎮茶崗嶺出土的幾件陶壇,其造型特點都有近似印度的舍俐塔,通高34釐米,口徑2釐米,短頸,削肩,長圓腹,肩部堆塑四立鳥,昂首、長尾,作展翅欲飛狀。腹部飾錐形角和附加堆紋。高圈足有四鏤孔,覆豆式蓋,施黃綠油,已剝落。據專家分析,這些陶壇都屬火葬壇。火葬最早始於唐代,是受印度佛教影響而傳入中國,至明代才由官府明令禁止。上述出土文物足以證明恩平經歷從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樣三個歷史階段,有著四千五百年的文明歷史。

      恩平歷史上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從明末清初至民國末年,有過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鬥爭。既有大量的史料記載,又有豐富的革命文物佐證。

      明代末期,祖籍東安鎮藍坑村的農民領袖王興,率領農民義軍進行反清鬥爭。至今,藍坑村和附近一帶都留下反清鬥爭的遺蹟。藍坑村附近的龍山,是當年王興義軍的練兵場,這裡現在仍留下練兵場的痕跡和建築哨亭所用的石頭和灰沙泥。橫陂鎮紅星一帶,史稱那乾洞,是王興義軍舉旗起義的集結地,附近設有烽火臺,俗稱煙墩。紅星管區的白蒙屯,是王興義軍的駐紮營地,而今遺留有壕溝痕跡。由於王興義軍起義失敗,遭清兵追殺,在撤退台山汶村前,曾集結於洪窖鎮藍田村附近的山坳,修造渡船,故當地人稱此地為“船廠尾”,早年村民在此墾地時挖得船板船釘若干。沙湖鎮楊橋村人伍學灼,也是清代農民起義領袖,楊橋圩曾是他率領農民起義的舊址,他起義前所用的兵器收藏於恩平市博物館。

      辛亥革命時期,祖籍那吉鎮嶺背村後遷居良西鎮平頂村的溫德堯,以恩城的溫利益鋪為據點,組織辛亥革命恩平起義,被孫中山委任為軍事委員和四邑總司令。其委任狀亦收藏在恩平市博物館。祖籍聖堂鎮水松塘村梁錦馨,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廣州參加廣東陸軍庚戌首義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他當年使用過的子彈袋、水壺等成為珍貴的革命文物。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粵中縱隊司令員吳有恆領導並指揮武裝鬥爭,戰功顯赫,至今留下他與粵中縱隊幾位領導人當年軍人風貌的合影照片。原中共恩平縣委書記、粵中縱隊廣陽支隊司令員鄭錦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一直伴隨他戰鬥到恩平解放的長筒望遠鏡和粵中縱隊胸章等,也成為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鄭錦波的舊居是第一屆中共恩平縣委會舊址,舊址裡還儲存完好兩件重要文物,一件是供多次召開中共恩平縣委會議用的煤油燈,另一件是既作開會用的又作接待上級領導和部隊食飯用的桌子。上述這些文物,是恩平革命鬥爭史的重要實物證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X5怠速狀態能感覺到方向盤輕微抖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