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照
-
2 # 書之道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的第二號人物,是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完善者。
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儒家學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孟子拓展了孔子的仁學的範圍。在孔子那裡,仁就是愛人,一般是用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所以我們可以說,孔子的仁學是倫理學。而孟子則是將仁學運用到他的政治思想上,把仁作為一種理想,一種國家治理的方略。孟子提倡仁者愛人,也就是說,君主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要把自己的愛人的心推而廣之,推恩於民眾,這樣用仁政來治理國家,這樣就能實現王道,從而對抗霸道的思想。
二、從仁政和王道理想出發,孟子是一個堅決的和平主義者。他反對不義戰爭,他批評說春秋無義戰,並說那時候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他批評鼓動戰爭的將領和遊說者,說他們是戰犯,要抓起來。
三、既然要實行仁政,而仁政是要愛人的。那麼,愛人之心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能夠愛人?孟子為了論證仁政和王道思想,他第一個提出人性善並進行了系統地論證。
孟子提出,人的本性是善的,因為人的內心天然地存在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等四端,只要我們能好好守護我們內心善的萌芽,並將這四種善端推而廣之,就能建立一個愛的世界。既然是人人都是性善的,我們每一個人在道德的起點上是平等的,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像堯舜禹周公孔子那樣的聖人。
四、既然我們性善,我們都有愛的能力,那麼行仁政就成了一種可能。行仁政是為了什麼,對於君主們來說,固然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但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就是老百姓的生命受到尊重,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保護。這也就存在一個到底什麼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的問題。在孟子以前,已經有了民為邦本的思想,但是孟子石破天驚地提出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這種思想在戰國時期,絕對如一聲響雷。
五、孟子提出了王道理想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制民之產、發展庭院經濟、減稅、加強社會貧困殘疾人口的保護等,這都是以民為本思想的重要表現。
六、孟子提出我們心中有善端,但是不好好保護,那麼善端也會失去,那樣我們就會變壞。基於這個觀點,就必然推匯出孟子高度重視道德修煉的原則。所以,在孟子的哲學思想中,加強道德修煉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孟子提倡大丈夫精神,孟子主張我們要養浩然之氣,孟子強調反思的作用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精神等,都是孟子關於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
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才是做人的原則。另外大丈夫要有三不的原則,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尊崇的精神。孟子提出的義利之辯、性命之別、經權之辯等,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儒家文化。
-
3 # 文史醒言
孟子把孔子的仁義並舉,並著重闡發了義的重要性。從此中國計程車大夫在精神層面有了強大的精神支柱,不少真正計程車大夫為此甘願拋頭顱灑熱血,進而塑造了古代華人的性格。另孟子提出的性善說,尤其是“四心說”,對兒童的啟蒙教育影響極大,自小發人善念,引人向善,有利於移風易俗和政治清明。他的性善說也是後來陸王心學思想的重要發端之一。
-
4 # 啟輝國畫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孟子創造了“性善論”,倡導“義”,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的“仁政”思想。其實,孟子這些思想全部來自於《易經》。孟子是深諳易道的大易學家。關於這點清儒杭辛齋早有揭示:杭氏認為:懂得易學並不在於口道乾坤坎離,關鍵在於心法天道德義:“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
“性善論”來自於《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繼善成性論;孟子高舉的“義”旗,就是對孔子之“仁”的節制,這也是孟子大罵墨家“兼愛”(“仁”無節度)的理論依據;孟子的“民貴君輕”理論是孔子“革命理論”(《彖·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的發展。
自孔子算起,孟子只是儒家第五代。孔子之後“儒分八派”,孔孟之間的鏈環究竟是什麼?從荀子攻擊思孟學派“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懸案”為我們提供了線索。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竹書都有《五行》出土面世,帛書《五行》有經、有傳,竹書《五行》有經無傳(記)。竹書、帛書《五行》的出現,“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學的流傳線索重新凸顯了出來。”
思孟學派的《五行》按照元素論五行(金、木、水、火、土)把德性也分為五行(種),主要闡述德性論的仁、義、禮、智、聖思想,具有數術性質。所謂“聖”就是指會通天道、人道的本事。《童子問易》認為:“思孟學派這種將數術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化的明證。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華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其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程序影響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學真正走上了醫國、醫人、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由此看來,應是思孟學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 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zhǎng)氏。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孟子創造了“性善論”,倡導“義”,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的“仁政”思想。其實,孟子這些思想全部來自於《易經》。孟子是深諳易道的大易學家。關於這點清儒杭辛齋早有揭示:杭氏認為:懂得易學並不在於口道乾坤坎離,關鍵在於心法天道德義:“孟子繼孔子之後,七篇之首,即揭明仁義大旨,而歸體於性善及經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及繼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見孟子之不知《易》哉!”
“性善論”來自於《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繼善成性論;孟子高舉的“義”旗,就是對孔子之“仁”的節制,這也是孟子大罵墨家“兼愛”(“仁”無節度)的理論依據;孟子的“民貴君輕”理論是孔子“革命理論”(《彖·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的發展。
自孔子算起,孟子只是儒家第五代。孔子之後“儒分八派”,孔孟之間的鏈環究竟是什麼?從荀子攻擊思孟學派“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的“懸案”為我們提供了線索。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竹書都有《五行》出土面世,帛書《五行》有經、有傳,竹書《五行》有經無傳(記)。竹書、帛書《五行》的出現,“使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一派儒學的流傳線索重新凸顯了出來。”
思孟學派的《五行》按照元素論五行(金、木、水、火、土)把德性也分為五行(種),主要闡述德性論的仁、義、禮、智、聖思想,具有數術性質。所謂“聖”就是指會通天道、人道的本事。《童子問易》認為:“思孟學派這種將數術引入儒門的努力,高揚‘人道’主義旗幟的表現,是企圖把儒家的道德條目加以自然哲學和生命哲學化的明證。其理論勇氣是巨大的,對華人思維方式影響也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其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程序影響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學真正走上了醫國、醫人、醫病的光輝歷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由此看來,應是思孟學派開‘五德始終說’之先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 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對儒家思想的創新發展。
回覆列表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