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悶悶悶葫蘆

    馬芳(1517年—1581年),字德馨,別號蘭溪 ,山西蔚州(今張家口蔚縣)人。明朝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名將。

    馬芳出身農家,八歲時曾被蒙古韃靼部落擄走,後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逃回大同,在大同總兵周尚文手下為隊長,在與韃靼作戰中屢立功勳,累官宣府總兵、都指揮僉事、左都督等職。萬曆七年(1579年),因病解甲歸鄉。萬曆九年(1581年),馬芳去世,年六十四。

    在明代鎮守邊陲的名將中,馬芳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當時就有“勇不過馬芳”之說,同時代的詩人尹耕還留下“威名萬里馬將軍,白髮丹心天下聞”的詩句。《明史》稱其“大小百十接,身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擒部長數十人,斬馘無算,威名震邊陲,為一時將帥冠。”一些曲藝、戲曲作品也將他的故事搬上舞臺,如鼓詞《香蓮帕》、川劇《魚鱗陣》、京劇《馬芳困城》等。

    芳生於正德十一年(1517年),籍貫山西蔚州(今河北張家口蔚縣),其家為宣化邊境農戶。

    嘉靖四年(1525年),蒙古韃靼可汗巴圖蒙克出動騎兵十萬人,對宣府、大同邊鎮展開了大規模侵擾,明朝邊軍一觸即潰,史載“破城十餘座,擄掠人口數萬”。八歲的馬芳也成受害者,其家鄉村鎮盡成焦土,父母在逃難中被衝散,還是孩童的馬芳更慘遭蒙古騎兵擄掠,從此,開始了一段“堪比仲卿之寒微”的生活。年幼的馬芳流落蒙古草原,淪為一個替人放牧的騎奴,此後十餘年,馬芳過著任人驅使凌辱的奴隸生活。

    但馬芳縱是身為異鄉賤奴,卻忍辱負重,此後馬芳小小年紀開始“曲木為弓”,精練騎射武藝,終練就了“箭無虛發”的本事,在崇尚勇士的蒙古軍營裡,他的地位也節節攀升,至青年時,一次隨阿勒坦汗狩獵,忽然突出一隻斑斕猛虎現身,直撲阿勒坦。眾人登時驚慌逃避,唯獨馬芳面不改色,彎弓搭箭,當場擊斃猛虎。阿勒坦對馬芳讚賞不已,贈予他“良弓矢,善馬”。此後馬芳成為阿勒坦的 “隨侍左右”。幾年來跟隨阿勒坦南征北戰,不但漸漸深諳阿勒坦的作戰之道,更漸對蒙古部落的活動規律和內部弱點了如指掌。馬芳雖然受到阿勒坦的重用,但是他心在明朝

    嘉靖十六年(1537年),馬芳乘跟隨阿勒坦至臨近明朝邊鎮的大同外圍狩獵之機,趁夜盜馬逃出,連夜投奔至大同軍營。抵達大同後,馬芳先被衛兵逮捕,但總算運氣好,此時的大同總兵是周尚文,史載此人“多謀略,精騎射,優將才”,這位愛惜人才的名將見到馬芳後立刻“奇之”,任命他為隊長。不僅如此,周尚文更助馬芳尋到了失散多年的父母,接至大同團圓。感激涕零的馬芳立誓道:“願盡逐韃擄,求一死以報國恩。”

    此後馬芳屢立戰功,從隊長開始,每戰奮勇衝殺。因他在蒙古生活多年,熟知蒙古騎兵的作戰特點,所以每戰皆能重創來敵。尤其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獻計率精騎抄襲蒙古騎兵後路,迫使蒙古大軍北撤,周尚文大讚道:“汝他日必為能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庚戌之變”爆發,阿勒坦率軍犯大同,總兵官張達和副總兵林椿皆戰死。宣大總兵的仇鸞惶懼無策,竟以重金賄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阿勒坦自古北口入,殺掠無數。九月,已是千戶的馬芳先在懷柔遭遇了阿勒坦,馬芳身先士卒,當場陣斬阿勒坦部將。迫使阿勒坦暫退,但對整個戰局於事無補。兩個月後,蒙古騎兵入侵山西威遠,馬芳率部迎敵,他先是看穿了對手用孱弱騎兵引誘明軍中伏的把戲,接著反將蒙古軍引入明軍伏擊圈,於一場激戰中大敗之。得勝後,部將們以為敵人已退,紛紛鬆一口氣,馬芳卻冷靜判斷出敵人必然捲土重來,立刻在Mustang川佈防,果見大隊蒙古騎兵殺來,敵眾我寡下馬芳毫無懼色,命部將先撤退,自己親率精壯勇士斷後,一場惡戰竟打得優勢兵力的蒙古軍潰逃,馬芳立刻轉守為攻,追擊至山西泥河再次大破敵人。同年,馬芳先升任宣府遊擊將軍,繼而破格提升為正二品都督僉事,至年末又加封為正一品左都督。

    馬芳駐守宣府時,與嚴嵩同黨仇鸞不睦,曾因此坐連鎮山敦之敗而遭罰俸,其奇襲蒙古軍迫其退兵的戰果更被仇鸞竊取。

    馬芳初歸大同被委任為“隊長”後,即每每身先士卒,浴血殺敵,袍澤們背地取外號叫“瘋子馬”。馬芳任宣府遊擊時,重立“軍戰連坐法”,規定臨戰畏敵不前者,後隊斬前隊,將領畏敵不前者,士兵斬將領,每戰依舊率先衝殺敵陣,引得屬下殊死效命。但馬芳更要“治本”,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馬芳向兵部上奏,提出“盡遣宣府客兵,以鄉人守鄉土,可得虎師。”朝廷採納此議,在山西當地徵募青壯從軍,馬芳更認定“兵之優劣,重在選練之效”,不但在軍中制定嚴格的賞罰管理訓練條例,招募當地拳師以及蒙古降兵為教官,更常在訓練中“親執械示範格殺”。對明朝軍中將官刻薄虐待士卒的陋習,馬芳也痛心疾首,調任宣府遊擊時便曾命親兵在軍中秘查,先後懲治虐待士兵剋扣軍餉的將官二十多人,一時間“軍紀大振”。升任總兵後,馬芳更頒佈嚴格條令,規定將官有虐待士卒者,要處以至少八十軍棍的刑罰,有剋扣軍糧者,不但大刑伺候,財產更要充公。為阻止當地權貴擅調士兵充奴婢,馬芳竟對山西某權貴“拔刀怒向”,終迫使其歸還被徵調計程車卒三百餘人。馬芳還從麾下計程車兵裡挑出數十名最精壯的人,組成“家兵”,這支部隊,在以後的數場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馬芳同樣明白,僅僅依靠拼命,是無法戰勝阿勒坦及其麾下的蒙古精騎的。如他曾對兵部尚書趙錦言道,明軍較之蒙古軍,有三“不可比”,一為蒙古軍“天生騎射,弓馬嫻熟”,二為“來去迅即,顧此失彼”。三為“居無定所,進退自由”,為解決這三“不可比”,馬芳並非像當時其他邊將那樣建議以守為主,靠修築邊牆來阻遏敵人進攻,相反卻創造性思維,提出了“以騎制騎”的作戰思路。即先是結合南宋吳階的“疊陣法”,發揮明軍在火器技術上的優勢,為邊鎮騎兵大規模裝配火器,作戰中火槍騎兵,騎射兵,刀兵相互配合,反覆衝殺,以此“可補騎射之短也”。明朝騎兵大規模裝備“三眼銃”“五眼銃”等連發火器,正是從此時開始。而在作戰思路上,馬芳更將“以快制快”發揮到極致,主張每年冬春之季,派遣精銳騎兵組成小分隊對蒙古草原進行反突擊,以劫掠馬匹和焚燒草場為作戰目標,最大限度摧毀蒙古人的作戰資源,而當蒙古軍南下侵擾時,切忌閉關消極防守,而是要以長途奔襲,斷絕蒙古軍後路,聚殲蒙古軍有生力量為目的。誠如他自己所言:“克擄之道,重在料敵先發,敵欲動我先動,以我火器騎射之長,克敵弓弩騎射之短,重創敵於塞上,方為制勝之法也。”

    馬芳的提議引起朝野的紛紛側目。早在任參將的時候,御史夏陽就曾彈劾他“驕兵悍將,邀功貪戰。”對其“以騎制騎”的戰法,兵部侍郎趙應奎更斥為“沽名釣譽,不識邊務。”論為官,馬芳卻頗為清廉,宣大總兵仇鸞在任時,山西當地將官每逢過年都要按慣例送禮,美其名曰“冬禮”,馬芳非但不參與,更常找藉口遠避之。仇鸞獲罪後,繼任的宣大總督楊順每逢蒙古騎兵侵擾時,只會閉關求太平,只在敵人退走後才作態追擊,而且他時常命部下屠戮逃難的漢族百姓,割頭後剃髮冒充蒙古兵以充邊功,對此行為,馬芳憤然抵制,嚴令屬下“敢有隨之殺良冒功者立斬”。因他清廉不冒功,仇鸞在時,曾奪他奇襲阿勒坦之功,楊順在時,也曾牽連他因“坐連戰敗”而罰俸。馬芳雖看似不懂人情,實際上頗有見識。他不“孝敬”仇鸞,因他深知仇鸞“性桀驁貪暴,勢難長久也。”抵制楊順“殺良”,更因他明白此舉“必招怨怒,從之亦難免罪”。事實上都御史方逢時、幾任的兵部尚書王邦瑞、趙錦等皆與他交好,後來擔任宣大總督的名將王崇古更將馬芳“引以為知交”。馬芳每鎮守一地,除悉心練兵防禦外,更留心蒐集當地珍奇土特產,用以饋贈各位“上級領導”,苦心總算有回報,馬芳此後選將練兵,整飭軍備,從經費到武器都皆得上級支援,每次都“精兵良械優給之”。嚴嵩之子嚴世蕃同樣頗為忌憚馬芳,曾告誡楊順道:“(馬芳)雖表面憨魯,實心細如髮,更兼胸懷韜略,不可引之為仇也。”

    而在此時,阿勒坦自嘉靖三十年(1551年)戰端重開後,連年侵擾明朝邊境,摧毀明朝邊鎮堡壘無數,特別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他竟從二月至十月,連續對明朝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五大軍事防區進行掠奪式侵擾,所過之處“軍堡盡毀,府庫盡遭掠,黎民流離被擄者無數”。期間,明軍總兵、參將、指揮等大小各級軍官戰死者數十人,軍隊損失慘重。

    然而與此同時,馬芳卻開始反擊。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阿勒坦故伎重演,繞過宣大防線,率騎兵再次閃擊至明朝京城外圍的懷柔地區,一時間“京城大警”,數萬援軍畏懼阿勒坦兵威,紛紛觀望不敢戰。危急之下,還是參將的馬芳慨然出擊,率麾下兩千精騎在保安(河北逐鹿)與阿勒坦軍血戰,是役馬芳軍“奮勇跳蕩,生猛敢戰”,殺得阿勒坦部後退十數里。橫遭重擊的阿勒坦不知明軍虛實,立刻下令全軍北撤。此戰中馬芳身負五處刀傷,坐騎也被射殺,可謂以命相搏,明世宗朱厚熜聽聞後感嘆道:“勇不過馬芳。”而蒙古軍中也深知馬芳威名,尊稱他為“馬太師”。馬芳之勇猛,從此一戰成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屢立戰功的馬芳暫離山西,升任薊鎮副總兵,這次他的主要對手,換成了長期侵擾明朝東部邊陲的蒙古土蠻部,馬芳剛一到任,土蠻即發動十萬騎兵南下侵擾,馬芳一面命他的“家兵”從側翼打擊蒙古軍,一面與總兵歐陽安一道在界嶺口迎敵,一番激戰,殺得土蠻前鋒暫退且俘獲多人,審訊時有蒙古俘虜盯著馬芳道“馬太師也!”馬芳聞言立刻“免冑示之”。得悉對手正是數度重創蒙古騎兵的“馬太師”,十幾萬土蠻騎兵立馬倉皇北撤。土蠻剛撤軍,阿勒坦又捲土重來。同年六月,阿勒坦侵擾河北地區,因時任薊遼總督的王杼指揮無方,導致明軍全線崩潰,遵化、玉田等重鎮相繼淪陷,馬芳率領騎兵長途奔襲,在金山寺一戰裡重創蒙古騎兵,再次迫使阿勒坦北撤,但戰後追究敗因,馬芳又受牽連,以“抗敵不力”的罪名被剝奪副總兵一職,貶為都督僉事。

    嘉靖四十年(1561年),馬芳移守宣府,再次與阿勒坦正面對抗。

    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月,阿勒坦南下侵擾,與以往分散式騷擾不同,這次他改為“重點打擊”,兵鋒直逼山西地區。明軍當地部隊卻紛紛潰退,身在宣府的馬芳卻決心“先發制人”,在阿勒坦部南下之初,即偵之其部隊動向,經反覆籌謀,終定下從宣府奔襲至山西,給阿勒坦以重擊的方略。副將趙勇擔憂此舉風險太大,且山西並非宣府防區,“觀望”可免責,一旦失敗即罪不容赦,馬芳慨然道:“今敵寇兇猛,避之必敗,擊之方有勝機,況身為朝廷之兵,即有守土之責,又何來分彼此,大丈夫身受國恩多年,正當殺敵報國,縱是此役必敗,拼得我等性命一條,卻要叫敵寇知我大明兵威,雖死又何妨。”儘管如此,馬芳也知此戰兇險,行前對三軍放話,有兄弟同在軍中的,弟弟留下;父子同在軍中的,兒子留下。結果卻是眾將士“群情激昂爭先從之”。馬芳隨即率軍連夜急行軍五百里,抵達大同外圍,終於捕捉到了阿勒坦主力,此時正是凌晨,馬芳並不急於進攻,還是先以其精銳“家兵健兒”為先導,趁夜色潛入蒙古軍營中放火,然後趁蒙古軍營混亂時拼命高呼“馬太師來了”。接著馬芳軍奮勇衝殺,在正面對蒙古軍發起強攻,猝不及防的阿勒坦果然大潰,明軍前仆後繼,以死相拼,是役蒙古軍“驚慌失措,相互踩踏死者無數”。但面臨突發局面,阿勒坦卻果斷應對,他冷靜的整合兵馬,命令部隊交替掩護撤退,且親自留隊斷後,經殊死搏殺,終於成功的頂住馬芳的強攻,安然抽身北退。不甘心的阿勒坦小退二十里,與馬芳相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光皇帝吃不起雞蛋,龍袍打補丁,為何日子過得如此心酸?